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

時間:2021-01-01 14:38:5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1

  最近幾十年經濟的發展,使物質資源的獲取代價變得越來越小了,商品種類和數量都極其豐富、甚至到了過剩的地步。以至于大多數人的家里都存放了太多沒用的東西,它們不僅并沒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反而占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空間和精力,讓生活變得更加沉重和瑣碎。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

  在你擁有物質的同時,物質反過來也在控制著你,就如《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所說的:“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

  因此,我們應當經常保持空杯和清零的心態,回歸生活的本質,關注內心最真實的需要,對各種沒用的東西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最早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一個概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通過不斷地重復斷和舍的動作,達到一種脫離對物質迷戀的狀態

  斷舍離提倡的是一種為生活做減法的理念。學習和實踐斷舍離,可以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

  從扔掉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開始,來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大限度地把生活變得簡單清爽,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

  如何對閑置物品進行斷舍離

  1、首先要戒掉不斷買買買的購物習慣,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當決定買一樣東西之前,先問問自己,究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新鮮感和虛榮心,還是自己真的需要它。寧可在需要的物品上多花點錢,也不要因為廉價而購買沒用的東西。

  對各種搞活動發的贈送品、試用品、紀念品,如果不需要就不要拿進家里。

  2、正確認識“我”與物品的關系

  決定一件東西的去留,“我”才是判斷的唯一主體,我現在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是否舒服才重要。物品永遠是為人服務的,只有把“我”作為主體,才能從紛擾的混亂和無序中解脫出來。

  如果總是考慮這個東西本身有沒有用,能不能用,就以物為出發點了。

  3、先扔起來再說。

  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則是,只留下必須的東西。舍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要知道,并不是你靜下心之后才能舍棄,而是舍棄了之后才能靜下心。

  4、先從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扔。比如,過期食品,壞了的電器,過時的衣物、沒用的紀念品等等。

  5、同樣的東西最好不要超過兩個。

  對于一些值錢的東西,你可以選擇放在二手貨販賣網站上、送給別人、送往救助站或直接放在垃圾箱旁邊,留給需要這些東西的人。

  也沒必要囤積大量的備用物品,你的家里不需要有庫存,街邊的超市和便利店才是你的庫房,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即可。

  6、有些東西屬于季節性用品,比如換季的衣服、被褥等,可以保留。但如果有些東西一年四季都沒用過,說明你并不需要他們,估計明年也依舊會排不上用場,可以果斷扔掉。

  7、對于那些不再使用,卻因充滿感情或承載回憶而戀戀不舍的東西。要說一句對不起或謝謝你,這樣的儀式感能夠對我們順利地丟棄一些東西產生很大的助力。

  8、在扔東西的過程中,你也許會遇到一些左思右想,確實不知道是否會用到的東西。這時你可以把它們先拿出來,集中放在一個地方,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系,如果之后的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就可以扔了。

  9、如果扔不扔這件東西讓你反復思考了5次以上,就應該果斷扔掉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并且還會讓你糾結其它東西的去留,帶來連鎖反應。

  10、扔掉你的收納用品,真正值得擁有的東西數量是非常有限的,那些看起來為我們制造空間的收納品反而在占據著空間,只能為囤積更多的物品做好了溫床。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各種家具和收納工具,都是自由的敵人。

  也許有人會認為,明明物品還有價值,就這樣白白扔掉豈不是很可惜嗎?通常人有這樣的想法,是沒有把自己放在自然和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思考。

  物品如果在你的手中被遺忘,沒有發揮任何的價值,并不代表它們本身無用,正因為它的價值需要繼續的發揮,才要我們像放生一樣把它放歸自然和社會中,相信它可以去到最需要它的地方,繼續完成它的使命。

  這種給予它物自由的行為,就會變成一種積極樂觀的動力。因為你在放手的時候,已經擁有了賜予物品第二次生命的權利了。你不但沒有真正失去它,反而獲得了力量,這就是其中的奧妙。

  這種通過斷舍離而達到的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1、 時間變多了。省去了很多購物的時間,翻找東西的時間,整理雜物的時間。

  2、擁有充沛的的精力。要操心的東西少了,生活效率也變高了,精力自然就多了。

  3、培養你的決斷能力。當你不斷地修煉在猶豫不決中進行取舍,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做決定,你會發現,你的優柔寡斷的問題就慢慢解決了。

  4、內心也變得更加寧靜。當你決定不去占有更多東西的時候,就會更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也會更珍惜自己身邊留下的東西。這種內心的寧靜也會帶來心情的愉悅感和身體的長久健康。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2

  雖然書名叫《斷舍離》,但我覺得“舍”應該放在首位。

  之前看不完整版電子書的時候就深受啟發,還一直糾結買不到繁體版,還好國內現在終于出了。

  我最近基本沒讀什么新書,因為我基本每天都在重看這本書,并且每天都有新的感悟。

  最開始,我是切實的受困于我購物狂的惡果,所以一心只想著“丟東西”。丟了一部分以后,我有了2個感悟:“我的東西真太多了!”以及“丟到一定程度的話不是又要買了嗎?”由于當時我看的是不完整版,所以對于后者我很茫然,但至少在當時就很有效的控制住了自己的購物欲。

  看了完整版后,我才發現我搞錯了重點:“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P12)”也就是說,數量不是重點,自己的需要才是重點。到這,我意識到我對自己的很多事情沒有清晰的定位,例如穿衣的風格、閱讀的風格、做事的風格等等,也就是說,我對自己的“需要”其實并不清楚。

  這個過程持續了近半個月。在這半個月里,我處理了2抽屜的衣物、近一半的護膚品和彩妝、1/3的鞋子,還有各種零碎東西,但,我生活的環境其實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并且我一直沒意識到這點,直到上周末,我下班回家走進自己的書房,發現書桌的桌面連個放包的地方都沒有。

  我不是一直在“舍”嗎,為什么書桌還能亂成這樣?

  我重看《斷舍離》,發現自己沒有按書里的標準清理。而如果按書里的標準,我連1/10的量都沒達到!我再次認真清點自己的物品,發現自己沒有預想的處理得多的原因很簡單:很多東西,例如筆,能用并且很多是我喜歡的,如果慢慢用,估計幾年后也能用得完,所以在處理時就會默默把它們放在清理名單之外。到這,我才明白書里強調“現時”的意義,因為按這個邏輯,家里的大部分東西根本丟不了!

  我用周末2天的時間再次清理我的房間,基本丟了我書桌里2/3的物品,然后按書里的標準重新擺放,生活真的頓時輕松了!并且,書桌真的不太會有再變亂的可能!(至少到目前為止,我的書桌都一直干干凈凈、簡簡單單。)

  我真的震驚于清理的效果。然后,就看見旁邊4個滿滿的書柜……

  “王子與公主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結局真的只在童話里,現實永遠是:問題一個接一個T_T。

  但是,我沒辦法整理我的書柜。

  清理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沒辦法清理我的書柜。

  我前晚站在自己的書柜前一個晚上,問自己:為什么不行?

  總會讀到的——真的會讀《資本論》?

  都是好書——定義下“好”:名著,應該留吧。詩詞,也留好了。經濟學,真的還要看?心理學,之前看得還記得多少?社科類,真有必要讀?旅行類,好像已經沒興趣了吧?英語,真的需要這么多本嗎?日語,還打算學嗎?

  萬一丟的書很有趣然后又買不到了呢?之前就發生過!(雖然最后基本都再版了……)

  ……

  前天一整個晚上,我就這樣站在書柜前糾結,沒有結果。所以我不得不在今天寫這篇書評,因為我知道唯有文字能讓我真正冷靜和深入思考。而現在,我終于想清楚了不能清理的原因是:恐懼。

  我對于自己,內心其實非常的沒有自信。雖然我畢業于一本大學,也是我這個省最好的大學,但畢竟不是名牌大學。并且我大學四年過得非常懶散。潛意識里,我總是認為自己荒廢了四年的時光,在進入社會時就已經比別人落后,所以一定要努力追趕、拼命學習才行。書于我,意味著知識。買書,雖然不見得讀了,但在潛意識里,就意味著得到了知識。所以,清理書,就是在清理知識。而這,基本就等于“剝奪自我”。

  平時讀完書,我都會送人或捐給需要的機構,所以我真沒想到我對書居然有這么深的執念。

  好在終于想明白。

  對于截至目前的清理活動,我的感觸很深:

  1、知道一個道理和使用一個道理真的完全是兩回事。所以,讀書真的要“用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感悟。

  2、也許在這個世界生存并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只要能真正吃透幾條就行。例如斷舍離的道理,如果真正掌握并運用在各個方面,那么,肯定至少能在“物”的方面獲得真正的自由——人生將減少多少煩惱和麻煩啊!

  3、由以上2點可以推斷:書真的不用讀太多,但要讀經典,然后不斷的體驗、重復、深入思考和觸類旁通才是王道。

  4、清理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你丟掉了包袱,重新發現了自己。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3

  古語說: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的智慧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現在很流行的知識焦慮,本質上是因為關注的信息太多太雜,雖然每天花很多時間瀏覽網頁,有種什么都知道的錯覺,卻很難專注于某件事、某項技能;沖動消費買的在線課程、打折商品囤了一堆,卻從來沒有真正用過;女生們永遠在說衣服不夠穿,其實衣柜已經被塞得滿滿的。

  占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分散我們的精力。

  看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后,我覺得這些看似很麻煩的事,其實通過斷舍離的概念就能解決。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么是斷舍離。

  “斷、舍、離”其實是三個概念,“斷”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余的物品,從而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達到精神自由的狀態。它是一種極簡生活方式,只保留少而精的東西,沒用的就扔掉。

  極簡生活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喬布斯的房間就只有一張床,一把椅子,一盞燈和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他把“極簡”帶入了蘋果的設計中,1997年回到蘋果時,他砍掉了70%的項目,90%的產品,做iPhone4時,他的要求是把最復雜最強大的功能最簡單化。眾所周知,蘋果開創了智能手機時代。

  相比于一般的整理術,斷舍離關注的是人本身,用人和物的關系來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在整理房間時,面對那些沒用的東西總有這樣的心理:丟了太可惜了,留著說不定什么時候會用到。這種心理是以物品為中心,而斷舍離主張,判斷一個東西該不該扔或者該不該買時,應該以人為中心:我現在真的需要它么?

  其實我們身邊的物品也符合二八定律,用斷舍離的思維去看待它們,會發現大多是沒什么用的。比如,買回來一次沒穿過的衣服,報了名卻從來沒學過的線上課程,它們占據了大量時間和空間,卻沒有發揮任何價值,和垃圾沒有差別。

  《斷舍離》提倡在清理物品的同時清理內心,很多人覺得它是一碗雞湯,沒什么實際的作用。

  但當我們開始動手清理生活中的“垃圾”,真正接受了斷舍離的思維方式,它其實可以無處不在。舉幾個例子,手機碎片化了我們的時間,但讓我們浪費時間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各種各樣的軟件,這些軟件都是必須的么?當然不是,主要功能是打發時間的軟件都可以卸載。斷掉不必要的消耗,就可以節省出大把時間,去做些有意思的事。

  家里總是堆了一些買來沒用過的東西,可能是些打折商品、衣服或者用不完的口紅,這時候應該關注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買之前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么?大多時候答案是否定的。斷掉不必要的消費,就可以節省一比錢,使經濟更加寬裕。

  斷舍離也能上升到思維層面。人的思想并不都是積極的,大腦很容易產生“我很差勁,我的付出毫無意義,我的前途一片渺茫”之類的想法,甚至有人認為“我活著沒有任何意義”,這些消極情緒也需要當斷則斷。

  當我們真能做到“斷”和“舍”,就能活的自在。短短兩個字,真正做到卻是難上加難,所以斷舍離是門學問。

  但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從簡單的事情著手,比如收拾房間,從怎么看怎么像垃圾的東西開始,清理掉不需要的東西。甚至還可以從一臺冰箱,一個錢包開始整理。

  山下英子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意思是,看不見收納空間最多只放七成,書架等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五成,裝飾性的收納空間只放一成。如果想增加新物品,就必須遵守替換原則,意思是總量不變,用新物品取代舊物品。

  因為有數量限制,所以留下的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每次添加新物品時,也會慎重思考“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長久下來無論的生活質量還是審美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想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正如梭羅所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而且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把它用在重要的人、事、物上。重點是這種方法簡單、實用性強,我們現在就可以從錢包開始斷舍離。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4

  這是一本名氣非常大的書,據說自20xx年在中國出版以來至今已經再版了20多次,由這個話題還專門引出了關于“斷舍離”的文化。“斷舍離”也成為了當時最紅的網絡語言之一,斷舍離的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舍棄,并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的精髓是: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這本書不長,只有190多頁,讀完它很輕松。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切都從收拾自己的空間開始,斷舍離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因此采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換言之,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收拾是一項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們與物品的關系,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定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這個非常有意思,我們經常在收拾東西的時候都是漫不經心的,從來沒有考慮過當下的我和物品的真實關系。如果以當下的我作為參照來收拾東西的話,那就會發現不必要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為我們總是在想著不要去丟棄,總覺得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但是那一天其實一直都沒有來到。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毫無用處,但一直放在那兒不想扔,這就是我們把這個關系軸或者時間軸錯位了。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把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須也確實有用的東西留在你的空間里,其他的都可以舍掉,或者說扔掉。

  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在于:斷舍離并非絕對要把房間收拾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總而言之,斷舍離并不強求非要把房間收拾規矩,一塵不染,或即使如此也會獲得額外的好處。其次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

  以物品為主角,你收拾的時候就一定會考慮物品如何保管,但如果是以自己為主角的話,那就會考慮它適不適合我,這樣收拾起來會更放松和更從容。只要常問自己這件東西與我的關系還存不存在,這其實就是舍離的一個技巧。

  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去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讓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夠各得其所,說到底物品會因為所在場合的不同而變得無用,或者有用。作者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讀后感.礦泉水裝在水瓶里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好喝,但是如果裝在夜壺里呢?從物的本質上來講它沒有任何變化,但是你絕對不想喝它。因此要通過有意識地選擇讓物品自然而然地回歸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回歸到需要它的地方,這就是你要做的。

  有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第一種是逃避現實型的;第二種是執著過去型的;第三種是擔憂未來型的。

  什么是破爛兒?作者把破爛兒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用的東西;第二類是還在用的東西;最后一類是充滿回憶的東西。作者認為:不用的東西,充滿了詛咒般的束縛的能量;還在用的東西呢,則像一團混亂的淤泥;而充滿懷念的東西呢,本身就會散發出強大的氣場。所以你要扔掉這些東西,其實蠻難的。

  作者認為除掉廢物、垃圾和灰塵就能徹底地除掉停止運和腐敗運。

  我們面臨的環境或者說我們周圍的環境有很多種,斷舍離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思考環境:與人相關的環境和與場所相關的環境;近環境和遠環境;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的環境和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改變的環境。

  能用的東西和我用的東西是不同的,當我們用斷舍離來考慮家庭環境的處理的時候一定要想想這個物品是能用的還是我用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用的,但不一定是我會用的。因此,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候應該思考的主語,是我是我而不是物品。

  選擇物品的竅門兒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所以,面對物品,從繁雜、冗余的物品中解脫出來,需要足夠大的勇氣,而且過程可能會很痛苦,不過一旦明白了這件事兒不過如此,也就沒那么難了,鬧了半天發現問題全都出在自己身上,既然如此,那就果斷的付出行動改變自己吧,除此以外,再無他法。

  對我們來講,半死不活地吊在那里才是最讓人痛苦的。如果覺得討厭的話,如果不相合的話,如果進行的不順利的話,還不如干脆來一個痛快地了解。光靠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說到底行動才是一切。能夠總有一天付出行動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以說物品是一面能夠照出真實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減少物品等于只要能徹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納了。只集中于一點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覺地打開收拾的突破口,這屬于看不見的場所、不想看見的場所、不想讓別人看見的場所。繼續打掃干凈了,也不會有任何人發現。但是自己知道,并且總在意的場所,這是可以先去開始斷舍離的場所。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5

  最近閑來無事,將以前買的書重新拿起來看,其中一本我反反復復讀了幾遍,深受啟發,拿出來分享下。書名叫《斷舍離》,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常年占據暢銷書榜前幾名的一本書。斷舍離三個字我們并不陌生,甚至有點火到爛大街的嫌疑。近幾年,日本的收納術、整理術正是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時候,BBC還專門出了一檔關于日本收納術的節目,跟這本書有類似的主張,有空也可以看看,但是劇情拖沓夸張,完全沒有書看起來過癮。

  這本書不厚,比正常書略小一圈,里面內容也不多,適合坐地鐵、高鐵時閱讀。讀第一遍時我沒看進去,為什么呢?除去我自身理解能力有限外,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類翻譯類的作品,讀起來比較拗口。可見好的作品雖然不分國籍語言,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欣賞,前提是要有一個好的翻譯。這本書還好理解,畢竟是通俗類讀物,一些專業類書籍的翻譯(比如上海財經大學翻譯的羅默的《高級宏觀經濟學》)直接將經典拉低幾個檔次,完全不忍直視,恨不得直接去看英文原版。

  這本書一共五章,主要講了什么是斷舍離,為什么斷舍離,怎樣斷舍離以及斷舍離的帶來的影響。斷舍離,顧名思義,就是斷絕、舍棄和脫離。斷舍離什么東西呢?斷絕你家里不需要的東西,舍棄你家里用不上的東西,脫離對東西的執念,解放自我。為什么斷舍離?山下英子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證為什么要斷舍離,畢竟想讓改變人的行動要從改變人的思想入手。在物質泛濫的社會,我們家里塞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在現在并沒有用武之地,我們或舍不得或沒時間或忘記丟棄這些東西,導致他們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家里的空間小了,就會有意無意之間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和運氣。因此,進行斷舍離,實質上是通過收拾物品清理自己的內心,為自己心靈減負。當我們不知道怎樣斷舍離的時候,山下英子也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就是從自己的衣柜入手,通過清理不穿的衣服來去除自己的執念。尤其到換季的時候,這個方法對于我們女生來說真的既實用又有效。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開始斷舍離,那么首先我們要在頭腦中理清自己和物品的關系,斷舍離其實是有三個主體:我,物品和現在,現在我不需要的物品就要進行斷舍離。其次,就是從扔東西開始。考慮到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我覺得直接扔掉實在太可惜,有些東西雖然對于現在的我沒有用,但是對于現在的其他人或許是必需品。因此,我覺得這一步應該改成送人或者轉賣(閑魚,轉轉和各種轉賣群),這樣不僅能夠實現物品的使用價值,還為社會環保做出了一份的貢獻。扔完東西,剩下來的東西就需要仔細挑選和分類,這里也是提到了一些收納術的方法,比如三分法,七五一總量限制法,總的來說,就是簡單分類,保證充裕空間。斷舍離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首當其沖就是東西少了。那東西少了會帶來什么好處呢?首先,東西少了,空間就大了,家就會成為我們最棒的放松地。其次,東西變少是我們精挑細選的結果,留下的物品不僅恰好能體現我們的品味,還能無形中推動生活品質的提升,通俗點說,用買十個塑料勺子的錢買一把不銹鋼勺子。再者,上升到靈修層面,山下英子認為篩選物品也改變了人際關系,改變了我們和周邊環境的關系。物品的循環帶來了空間上的流通、自由,除去積攢的霉運、腐朽和停滯,讓好運和幸福源源不斷的涌入。有趣的是,書中講述了幾位日本女士斷舍離的例子,結果對家中物品斷舍離后,幾位女士都與丈夫離了婚。

  看完了這本書以后,我確實身體力行的斷舍離了一下,一天之后,我收拾了五大包雜物,都是我一直舍不得清理卻又用不上的物品,無法想象自己剛畢業就已經積攢了這么多東西,雖然我最終沒有得到心靈上的啟迪和進步,但是處理掉五大包雜物的感覺真的不要太爽,可以在地上打滾的那種。對于不知道怎么樣斷舍離的朋友,我倒有一法子,你可以試試,假想自己正要搬家,挑必須帶走東西,剩下的東西你就要考慮是不是要斷舍離,其實每個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東西都是不需要且被我們忽略了的。 推薦日劇《我的房間空無一物》,跟斷舍離的想表達的思想不謀而合,甚至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有強迫癥的同學看這個一定很舒服,沒有強迫癥的人看了會變成強迫癥。斷舍離的思想可以用到的地方實在太多,靜觀人的一生,難道不是一直都在斷舍離嗎?《我的房間空無一物》說得好,謹慎擁有,勇敢舍棄,珍惜使用,長久喜歡。

【山下英子《斷舍離》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的經典語錄12-14

斷舍離經典語錄5篇06-01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10-30

雅舍 梁實秋 讀后感09-04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11-29

《范仲淹斷齏劃粥》讀后感11-12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4篇06-16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后感范文07-28

梁實秋雅舍談吃讀后感08-29

梁實秋雅舍小品讀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