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后感(精選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罪與罰》讀后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罪與罰》讀后感1
《罪與罰》這本書已經在書櫥里擺放了兩年多,這次最后能夠在寒假里去細細地品味它了。
書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個俄國貴族家庭,是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充滿傳奇,28歲時因參與農奴解放運動而獲刑,出獄后重返文壇繼續寫作,被人們公認為是與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并駕齊驅的俄國文學巨匠。
每次讀完一部小說,心里都會百感交集,這部小說也一樣,結局很好,一個人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卻深深的被小說中的人物震撼。小說描述了貧困交迫的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的老板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認為是伸張正義。然而良心的譴責,使其飽受心靈煎熬,最終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忙下,投案自首。小說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僅僅占了全書一小部分,但“罰”卻貫穿整個文章的中心,這不僅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還有的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上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認識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錯誤,并為之深刻地懺悔、自責。這本優秀的世界名著還包含了很多東西有待我們去理解,或許等以后我再去讀它時,又會有一番見解吧!
《罪與罰》讀后感2
該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那些為著自己的能力而驕傲、而痛苦的人讀的書。
該書的主人公認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思想,能夠隨意決定其他人的生與死,天才具有通過犧牲弱者和平庸者的生命來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的權利,在天才面前,他只為自己立法,而不需要聽從一切世俗的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為了能夠讓人類獲得進步,天才即使一時傷害了普通人,他的這種行為也是合法的,有道理的。
正是這種思想,驅使了主人公完成了他的那次為了驗證這個思想而去實施的'殺人。但最后,他自己卻無法忍受由此而來的孤獨,也無法說服自己殺人的目的,并通過與救助那些平凡人的過程中,逐漸被平凡人的感情所感化,最后通過自首、服苦役而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這本書里面,作者批評了當時盛行于歐洲的功利主義、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庸俗唯物主義的觀念,倡導了人性和情感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通過揭示那些普通人的喜樂,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地方,以及非凡者身上平凡的地方,最終打消了自康德以來,一直在哲學界中存在著的那種理性者有權利為自己立法,因而有權利不顧普通人的感受來強加給他們意志的歧視性的做法。在陀氏的作品中,極力揭示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異常復雜的東西。如果缺少了這些關切,那么任何一個天才所要拯救世界的理想,最終也將不可避免地蛻變成為一個暴君獨裁專制的借口
《罪與罰》讀后感3
前幾天,我去借書,借到了一本漫畫的《罪與罰》感覺很有趣,就讀了起來。
書中講的是:拉斯柯爾尼科夫原來只是一個貧窮的大學生,離他住處不遠的當鋪中的老板娘是個貸款者,心狠手辣,拉斯柯爾尼科夫實在窮的'沒錢花了,在一天晚上殺害了她,因為恐懼,他也殺死了老板娘的異母妹妹。內心的極度恐懼爬上了他的心頭,在這之后,他的內心都很惶恐不安,使他緊張得昏過去,在他的心里,罪惡感如同藤蔓一樣,把他緊緊纏住。變為殺人犯之后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他的內心和精神上都忍受著極大的折磨,痛苦的他,無法選擇。但是,他選擇去承認,去自首。最后他向索尼婭說出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婭的鼓勵下,他又在廣場向社會、向人群承認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從而走向了解脫。書的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和索尼婭相遇了,他們決心相信上帝,獲取精神上的新生。
這本小說給了我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為自己辯護,你的良心并不會輕易放過你。所以,與其爭辯,不如決心悔改。當人決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負擔都會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罪。 看了這本書,我突然想起偷我家錢的小偷,想告訴他:如果你是實在沒錢花了,我允許你偷,不過,你要用自己勞動的雙手再把錢還給我!!!
《罪與罰》讀后感4
第一次讀陀翁的書,然而對他的名卻是如雷貫耳,一直心怯不敢輕易打開,讀了長長的兩百四十多頁的序后,還是雪藏了幾個月,再次讀序,看正文。開篇的序寫得非常具體,譯者簡述了西方文學史的發展;陀翁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生平,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個人思想轉變的過程。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后再讀書就好像找到了小說在整體框架下的一個發展基本點。
《罪與罰》,關于內容和作者的創作精神,看到有些書友書評寫得很棒,自嘆不如,就不復述。對于小說的整體感覺,添加幾個看法,說不定會對還沒讀此書的`朋友增加點興趣:
一,這是一本心理大戰書,看到聰明人之間的唇槍舌戰、斗智斗勇,實在很過癮。
二,這是一本懸疑推理書,故事情節緊湊,邏輯縝密,看似無意的情節設計往往會令讀者意外到吃驚。
三,這還是一部多幕長篇戲劇式悲劇。陀翁把地點集中在彼得堡的幾個場景點,故事主線明朗,中心人物集中,圍繞兩個人物而展開故事情節: 羅佳和他的妹妹杜尼婭。
陀翁的書,放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緩一緩,第二本繼續。
《罪與罰》讀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罪與罰》,它是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說描寫了一個貧困交迫的大學生,因痛恨放貸款的老板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然而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使她飽受心靈的煎熬,整天心驚膽戰。最后在愛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助下,投案自首。這樣,她整天就不在發生心靈的恐懼。
想對大學生說:我知道你們都很痛恨那個老板娘,但你已經知道那個老板娘已經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為了伸張正義的名稱去殺人,這樣是不對的。
想對老板娘說:你的兇狠壓榨窮人的錢,誰都知道,難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尋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壞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惡極。
當高山的崎嶇變成了坦途,當古老的文明隨著熾熱的巖漿和無數沸騰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淵,當輝煌的王朝在一片復辟之聲中再次走向戰爭的漩渦中,沕穆的歷史經書是始作俑者的迂闊之論,還是歷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還是夢幻泡影,卻早已成為不辨的真理。
《罪與罰》讀后感6
從來沒讀過這么厚的書,其實全篇就是講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后,承認自己所犯罪惡的歷程。第一次一口氣看了一百多頁,讀得酣暢淋漓,但是暫停之后再看就有點啃不下去了,讀得相當煎熬,這文字功力心理描寫真的是太牛了,仿佛跟拉斯科爾尼科夫一起經歷這罪與罰的過程。
比較有意思的是拉斯柯爾尼科夫是為了他抽象的理論而殺人的,他早已形成他的“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理論,凡人必須遵守世間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也就是英雄,則可以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顧手段的卑劣,這是清除障礙的必要步驟,他用行動來檢驗自己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像拿破侖一樣不受法律的約束。但是一殺完人他就害怕了,然后就是漫長的“罰”,一次次和法律的交鋒和自己的`交鋒,慢慢顯露出拉氏的價值觀,好在他最后被持有完全相反價值觀的索菲亞救贖自首。
對我來講比較難啃得下來,但是我想如果等我能啃得下這種文學作品的時候還是值得好好再仔細讀一讀這本書,分析下拉氏每一次和自己交鋒,和警局交鋒,每一次轉折,每一次的價值觀暴露,這還是很有意思的。
《罪與罰》讀后感7
《罪與罰》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極其窮困的大學生,因痛恨當鋪老板娘的盤剝,憤而行兇——殺了老板娘,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飽受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最后,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其實那位大學生有正義感是好事,可我認為他用了一種最極端的方式去伸張正義,結果事得其反。變成了殺人兇手。有時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這些事該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學生正是因為太恨老板娘,頭腦發熱,才殺人行兇的。
但主人公畢竟是受過教育,有良知的一個人。他在殺人后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這時,我想他已經明白,自己即使逃脫了,也會不安地度過一生。于是,大學生首先把殺人的事實告訴了自己的愛人、親人、朋友。并最后告訴了警官。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道理:在你犯錯后,一定要勇于去承擔責任,而并不是去逃避。因為這樣,你的一生都會充滿恐懼。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大腦思考后才能做事。哪怕做錯了,也要敢于承認事實。這也就是《罪與罰》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罪與罰》讀后感8
談到罪與罰,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出版于1866年,陀思妥耶夫四十五歲,此時的陀翁正處于人生中最艱難的境地,兩年前妻子和哥哥相繼離世,為了照顧哥哥的親人,本就生活不富裕的他經濟狀況更加惡化,還債希望寄托于賭博,自然是陷入了更深的債務之中,他的精神和身體都頻出狀況,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連載《罪與罰》盡管是這么艱難的條件,他仍是完成了這部四十二萬字的杰作。
在我看來,《罪與罰》之所以偉大,不同于其他的小說,不僅在于這是一本“犯罪心理學”題材的小說,更在于他許多看似狂熱實則冷硬的正面描寫,我很難忘記他那樣詳細的描寫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殺人過程,在殺人之余甚至還注意到了老太太沒包頭巾的頭發,“她那稀疏、斑白、和往常一樣搽了厚厚的一層油的頭發,編成一條老鼠尾巴似的細辮子,盤在頭上……”許多作家在寫作后期手法越來越熟練,越是老練沉著,越是沉著的描寫和刻畫人物,簡化甚至剔除了心理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留給讀者想象空間,但是從另個方向想,這實際上也是藏拙,在犯罪小說中,心里描寫很容易擾亂讀者的思路,但是陀翁卻毫不避諱的在這本書中加以大量的心理描寫,給每個人物的心理描寫也都不盡相同,有了這樣走向強大的心理描寫,越是恐怖慌亂的場景越是能被冷靜沉著的描寫出來,然而越是冷靜的描寫越是讓人心生怖意。
主人公成功殺死了他認為吸人血的罪大惡極的老太婆,整個過程唯一的意外是,除了殺死他認為毫無存在價值的老太婆,他還失手殺死了原本不該在那個時候出現的一個人,老太婆的妹妹麗莎維塔,而他本人的原罪,在我看來是貧窮,他很清楚他的妹妹杜尼婭為什么接受那個人的'求婚,他因讀書而負債,所以更加厭惡不用怎樣勞動就可以吸人血的老太婆,主人公殺人的行為本身就是犯罪,而這種罪,也包括周圍一切有此類行為的人,而“罰”指的是主人公在殺人犯罪后,內心可怕的病態變化和心里所遭受的折磨。他犯罪時以為自己什么都想明白了,甚至有一套看似有邏輯性的說法,他認為自己是“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有權利殺掉平凡的人嗎?殺掉老太婆阿廖娜是必要行為嗎?起碼拉斯科爾尼科夫最開始是這樣篤定的,但是他萬萬沒想到,即使在他看來低賤的生命也會給他帶來不可承受的道德負擔,他不僅殺死了兩個女人,更是殺死自己的兇手,他從精神上殺死了自己,他陷入了精神崩潰,巨大的罪惡感混亂了他的生活,所謂最后理性退場,宗教接管了他的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向來被視為描寫人類罪惡的大師,他從不相信美拯救世界,而在我看來,讓我感動的是他在寫給朋友的新中寫到:“但我們可以希望,美能在慰藉和補償我們心靈的同時,發揮一己之力。我們還可以希望,它所具有的美的愿景,對真相的詰問,對善的重新定義,以及它不可預知的有趣終將難以拋棄,即使在無常與危險的時代。
《罪與罰》讀后感9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厲的筆鋒,在《罪與罰》中無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狡詐。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因窮困而輟學的法律系大學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內,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據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很久沒交房租,房東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應。在這樣一種窘迫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對生活的一切厭倦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放高利貸的老寡婦阿廖娜,老寡婦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傷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婦無情,冷酷,對社會毫無用處,是吸人血的虱子。殺機,在他第一次見到老寡婦時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其實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就在掙扎。他并不是一個習慣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這個犯罪的念頭,他都覺得骯臟,卑劣,可惡。可是社會處處可見的不公平又不斷推動著他的犯罪動機。最終,他向老寡婦舉起了斧頭,順便也殺掉了老寡婦的妹妹麗莎維塔。這個妹妹的出現是個意外,他并沒有想過要殺她,只是她出現在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麗莎維塔是個善良的人,她熱愛上帝,與人為善,她的死不斷拷問著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良心。殺死老寡婦是為民除害,仿佛有一個正義的目的,而殺死麗莎維塔卻僅僅是因為害怕罪行暴露。拉斯科爾尼科夫不管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內心始終都無法回避善良的麗莎維塔。盡管他很聰明,狡猾詭詐的與波爾費利斗智斗勇。但對罪行敗露的恐懼,對人生的絕望,時而亢奮,時而頹廢的復雜心里卻讓他幾乎精神崩潰。殺人,并沒有改變他糟糕的現狀,并沒有實現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絕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風格非常銳利,特別對人物復雜的心里從來不吝筆墨,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內心如同一個不可揣測的深淵,包含著人類所有的善良與殘忍、誠實與虛偽,痛苦與微笑、平靜與瘋狂、忠誠與背叛、聰明與詭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只是很多時候,生活的美好粉飾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看自己過于美好了。
整本《罪與罰》,充滿了絕望和掙扎,但如果只是這樣,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與罰,還有妓女索尼婭的愛和接納,除了罪與罰,還有十字架的救贖。當拉斯科爾尼科夫不顧一切的向索尼婭吐露了實情后,他問索尼婭:“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索尼婭說:“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當他問索尼婭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么?索尼婭給他念完了圣經中拉撒路死而復活的故事。當他問:“你覺得我卑賤嗎?”索尼婭說:“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心因一個妓女的愛,在不自覺中走向了救贖之路。他自首了,并向社會承認了他的罪行。索尼婭是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這種美好的背后,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起受苦”的`象征,是基督救贖人類的象征。拉斯科爾尼科夫自首前,他問索尼婭:“你會離我而去嗎?”索尼婭說:“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跟著你。”當拉斯科爾尼科夫向索尼亞要十字架,索尼亞給了他自己帶的十字架,而她帶上了麗莎維塔的十字架。他說:“這是一個象征,意味著我將要背十字架了。”這個一直不相信上帝的人終于愿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耶穌說:“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人的苦難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罪。解決苦難和罪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圣經,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無一不是表達了這個主題。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從心里懺悔他的罪行,從愿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經脫胎換骨,象拉撒路一樣復活了。
《罪與罰》讀后感10
我最喜歡的課外書便是《罪與罰》,這是一部俄國小說,作者是費奧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該小說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讀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但由于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他的妹妹杜涅奇卡為了讓他從新走進大學校園,不得不試圖嫁給一個比自己大10多歲的在彼得堡開辦律師事務所的名叫盧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傳統思想和拿破侖的影響,用斧頭砍死了一個放貸款的窮兇極惡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見,被迫之下,他又用斧頭將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殺人之后,拉斯科爾尼科夫意識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認為那個放貸款的老太婆作惡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與惡·罪與罰,兩極之間苦苦掙扎,良心備受譴責......最后,經過強烈的思想斗爭,他終于選擇自首。
主人公在殺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懼如同一個黑洞將他吞噬。更諷刺的是他所做的夢:他夢見自己又回到了那個殺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舊。但是地板上的一灘血跡,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個被他殺死了的老太婆又復活了,她猙獰猙獰著面孔,大笑著,拉斯科爾尼科夫舉起斧頭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頭砍在老太婆頭上,頭都會復原,老太婆依舊獰笑著,拉斯科爾尼科夫手拿斧頭瘋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總會復原......最終,他在夢中驚醒。
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當時極度緊張的情緒,以及在良心譴責下他痛苦地掙扎。
拉斯科爾尼科夫無時無刻不處在罪與罰的深淵中苦苦掙扎,這種源自內心的懲罰,使他的精神幾近崩潰,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救贖。
那我們又能從他的`經歷中得到什么啟發呢?我們所獲得的啟示就是:永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壓力,而去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觸犯法律的事,因為那將會讓你走向罪與罰的無盡煉獄之中,你會因為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而幾近崩潰,墮入深淵!
《罪與罰》讀后感11
當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后,心中不時感到震撼與感動。在《罪與罰》中,男主角拉斯科納夫以其聰明絕頂、卻與世隔絕的頭腦,建構出一個學說: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為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也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僅建構這個學說,并且身體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為拿破侖,但是他跟當年的拿破侖一樣,因身世貧困沒有機會,拿破侖努力爭取機會,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機會。因此他殺了早讓人議論紛紛的刻薄老婦,搶其錢財。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被迫還殺了另一個無辜、受苦、可憐的老婦。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的理想抱負絕非自私自利,反倒是博愛的。但是,為達到理想而有的手段,卻導致一場轟動社會的謀殺案。所有的檢調人員,全從牟利角度解釋這謀殺案,直到一個也酷愛研究思想的檢察官出現,他立即將調查方向轉向,透過拉斯科納夫的論文,找到行兇的動機。
拉斯科納夫自承他相信“偉人的.福音”,當他說出這觀點時,連他的朋友都覺得太激進,因為當時社會上普遍的信念是“社會福音”,也就是只要社會制度完善,人都將安居樂業不再犯罪。想想我們不也正是處在這樣的信念下的嗎?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著救贖之路。 日記
《罪與罰》中,這個人物就是梭娜。有幾段拉斯科納夫與梭娜的對話精彩萬分:男主角拉斯科納夫再有痛苦,都絕不泄漏一絲一豪情感,但是他卻在最緊要關頭,找到梭娜坦承是他犯案,梭娜盡管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傷不已,卻溫柔的凝視拉斯科納夫,然后圍抱他的頸項,緊抱住他。
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梭娜命中拉斯科納夫內心深處要害的回答:“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而這時,拉斯科納夫心一軟,兩顆眼淚蘊藏在他的眼眶中,就要掉下了。當拉斯科納夫問她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么?梭娜僅只是念完新約圣經中拉撒路死里復活的故事。
就在念圣經的這一刻,貧困的房間幽暗的燭光照著兇殺犯與。梭娜以其弱者之愛,不自覺的引領拉斯科納夫走向救贖之路。拉斯科納夫問梭娜:“你不會離我而去嗎?”梭娜回答:“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隨著你....,”甚至她也在非理性的情感中,知道拉斯科納夫需要她的接納與愛,她遺憾的說:“為何你不早來,我為何不早些遇到你呢?”男主角剖心相告后,問梭娜:“你覺得我卑賤么?”梭娜說:“不,你只是在受苦。”最后,拉斯科納夫向梭娜要十字架,梭娜給了他,并說:“我們一同受苦難,也一同掛十字架阿!”就是在杜斯托也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齊受苦”,這是十字架精神,而十字架精神永遠呈現著吊詭:“在軟弱的地方顯現其剛強。”而一個能看見所謂的強者內心深處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負荷著巨大的苦難。
在邪惡世代中辨識良善!
《罪與罰》讀后感12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習慣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長敘事,也許最真實的敘事注定無法不漫長。
執著是個可怕的東西,執著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螞蟻一樣埋頭長征,也可以惡魔一樣揣起屠刀。可人從來不是只生存于兩段的砝碼,最真實的人生是游離在平衡與偏執兩端的維系。跨過天平的橫梁走到極端的過程,是屠戮自己的過程——把自己交給上帝,或是交給惡魔。
生活擅長制作常談常新的謎團,不管是天才還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現實永無正解。窘迫的現實與對理想主義的推崇讓一個年輕人陷入瘋狂,他躺在棺材一樣陰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確定自己是屬于可以為所欲為的不平凡的人,還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執狂的思維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馳的象群般踐踏著腳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侖的鐵騎橫掃歐洲的時候,生靈涂炭的戰場成了皇位后最閃亮的注腳。拿破侖乘著歷史的東風成就王座,他說:“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讓后人去評判吧。”
可惜那個躺在棺材里的大學輟學生做了最偏執的評判。社會的畸態讓他只看到踐踏與輝煌,并且將前者視作后者的必要基礎。 對自我哪怕還有一絲堅持的'人,都是不適合拿起屠刀的,更何況是饑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維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當他在病態的執念中將劈柴的斧頭變成殺人的利器,其實他不差毫厘地殺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脫的言辭并沒有錯,不是他殺死了寄生蟲一樣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殺死了老太婆天真無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將斧頭砍進自己的脈搏,犯罪現場只生產惡魔而不適合活人。
“我”之死成就“我”之惡,這個命題也許在唯物論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辭,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學家”,唯心的解讀往往給生活以解脫。 執著于錯誤的后果是可怕的,這偏執表現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難以逃離。用最世俗的眼光審視小說主人公,或許會覺得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未能將自己的教義堅持到底,他沒能徹底將良心的自我毀滅于黑暗中,殺人后他成功地規避了法律的制裁卻再脫離不了自我的譴責。無恥者的最無恥之處便在于他總能繞過人性的約束而將失敗歸之于手法上的失誤。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所說:“人這種卑鄙的東西,什么都會習慣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沒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罰對于無恥者是無效的,對于高尚者卻是難以逃離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懲罰其實對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級的,因為這能夠以儆效尤,卻不能讓他學會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點點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關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贖,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語焉不詳,或許正如批判者所言,這曝露了無法剝離的時代烙印。但當索尼婭將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頸,而自己戴上屬于被男人殺死的莉扎薇塔的銅十字,當她選擇罪之罰的重者與男人共涉西伯利亞,當愛情的唯美洗濯時代的污濁,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
同是時代的棄嬰,卻以愛為結獲得了新生,這到底是出于文學家的浪漫,還是源自歷史的歸宿?真情難求,難在少有共同承受,愛情的本義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獲取共同的救贖。可惜,小說誕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經死亡,何況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沒有機會為自己辯駁。文學大師恐怕也不會為小說辯駁,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偉大愛情尚不能讓人救贖,我亦無言。 時代的焦灼塑造時代的棄嬰或是寵兒,生存在歷史之痛中的人們,自須領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義上,“罪與罰”毋寧說是“罪與救”,救贖之道與淪落之道同在。
《罪與罰》讀后感13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它的發表標志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著兇狠的眼睛,要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欲,不斷干出令人發指的勾當……作者懷著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說,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征,并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凈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里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說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于“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秘”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沖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小說中,由于作者著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于從屬地位。盡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弦,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說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罪與罰》讀后感1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會哲理小說。與許多的俄國當代小說一樣,作者在《罪與罰》反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探討了貧窮與犯罪等一些社會問題。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內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現,里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總是像貓兒樣從樓梯上悄悄地過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聚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盡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可是穿著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將其當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著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罪與罰》讀后感15
我還是非常推薦這本書的。
開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點像論文,而不是小說。不過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節就陸續出來了,開始顯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看完一半的話,不要因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殺了一個放的老太婆,行兇以后,被她的妹妹發現了,所以他連著她妹妹也殺了。之后,兇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認為他殺了那個老太婆是為了行俠仗義,是合理的,也是公義的。
他想辦法逃脫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卻無法得到平安。他寫了論文說明他是屬于那類改變世界的,不服從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個身世可憐的.女子索尼雅懺悔過。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告訴了她一切。
隨著案情的發展,他逐漸逃離了警方的調查。證據都顯得對他的逃脫有利。但是,他最后決定自首,去服苦役。因為他坦白承認,又因為他犯罪以前表現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過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間,他開始并沒有悔改,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不應該自首。索尼雅在這段時間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發現他愛上索尼雅了。從此以后,他開始了正確的反思,比起之后永遠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沒什么了。在監獄里,他開始閱讀索尼雅給他的那本福音書。
整本小說里面還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愛他的母親和純潔善良的妹妹,也有陰險的彼得比特羅維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這本小說給了我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為自己辯護,你的良心并不會輕易放過你。所以,與其爭辯,不如謙卑下來,決心悔改。當人決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負擔都會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罪。
《罪與罰》讀后感16
《罪與罰》是由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寫的,小說以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內心的“罪罰觀念”為中心,體現了沙俄當時秩序的混亂。
每次讀完一部小說,心里都會空空的,這部小說也一樣,結局很好,一個人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卻深深的被小說中的人物震撼。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誠然,認識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的。
拉斯科利尼科夫
這就是小說中抱負青年,一方面,他認為人是可以分為兩類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權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侖為例,懷著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去殺一個有錢老太太,這一點,他是從來都不會后悔的,可是他又殺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實善良弱小群體的代表,這是是他后悔導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殺老太太是為了得到錢,實現自己的夢想,是媽媽和妹妹過上很好的生活。他總是處在憂慮之中,他憤世嫉俗,他懷有夢想,他學拿破侖下定決心殺人完成事業,可是他卻做不到拿上錢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相反,他總是處在自責和自我原諒,自首與悔罪中。他說:“我只不過是不愿攥緊自己口袋里的一個盧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來,而看不見自己的母親在挨餓。”看到這里,讀者也會為他的遭遇嘆一口氣,沒有辦法,或許,如果我們處在那個時代,也會像他一樣的。即使后來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獄,他都不覺得自己有罪,他說:“只要以完全獨立、全面擺脫世俗觀念的觀點來看問題,那么我的思想當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這只是一種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為什么自己要自責,不懂為什么要憂慮,為什么沒有人理解。或許這只是成長的煩惱。小說最后,說他是因為愛情獲得了新生,而我認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罷了。正如他所說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索尼亞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弱女子,她甘愿付出,她一生都在付出,為了家人,變成妓女,養家糊口;為了愛人,她同拉斯科列尼科夫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她因為當過妓女,一直認為自己是有罪的,愿意陪拉斯科列尼科夫一起贖罪。愛情,是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他獲得了新生,而她-她只是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著。
斯維德里蓋洛夫
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在我讀完書之后,我覺得他是一個謎一樣的人。我不討厭這個人,盡管他是以反面人物出現的,從某一方面來看,他是拿了錢逃跑后有錢的拉斯科利尼科夫,他成熟,他世故,他圓滑,他善良,卻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他的“愛情觀”“處世觀”深深把我打動了。第一,“愛情觀”:要知道,女人就是這樣,愛你也是她,害你也是她,兩者并行不悖;對夫妻間或情人間的事,您永遠也不能擔保,這兒總是有那么一個角落,對全世界始終是個秘密,只有他們兩個才知道。寫道這里,我突然想起他卻好似和阿喀琉斯挺像的,他們很有能力,但同為情種,當杜尼亞用槍指著他的時候,他一點也不害怕,到有點像阿喀琉斯,后來善心大發,把錢都分給那些需要用錢的人,也有點像阿喀琉斯的風格。第二,“處世觀”:世界上沒有什么比直言不諱更能難,也沒有什么比阿諛奉承更容易了。直言不諱,即使其中有百分之一的音調是虛假的,那么,立刻就會發生不和諧,隨之而來的就是爭吵,而阿諛奉承,即使從頭到尾全部音調都是虛假的,可還是讓人高興,聽著不會覺得不愉快,哪怕這愉快有點兒肉麻,可還是會感到愉快,而且不管阿諛奉承多么肉麻,其中卻至少有一半讓人覺得好像是真實的。他似乎看透了人世間的真真假假,一心追求自己的愛情,可是當杜尼亞拒絕他之后,盡管杜尼亞也很喜歡他,他就覺得再也沒有什么留戀的了,選擇了自殺。
拉祖米欣
最感動的是他對拉斯科利尼科夫的不離不棄,他們的友情實在太讓人感動了,盡管拉斯科利尼科夫總是罵他,但他總在最關鍵的時候出現,他讓我知道一個道理:當你的朋友傷心時,閑你煩的時候,千萬不要離開,也不要一直問他,只是默默的跟在他后面,讓他知道有人關心就對了。
《罪與罰》讀后感17
《罪與罰》是由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寫的,小說以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內心的“罪罰觀念”為中心,體現了沙俄當時社會動蕩的混亂。
拉斯科利尼科夫。這就是小說中抱負青年,一方面,他認為人是可以分為兩類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權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侖為例,懷著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去殺一個有錢老太太,這一點,他是從來都不會后悔的,可是他又殺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實善良弱小群體的代表,這是是他后悔導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殺老太太是為了得到錢,實現自己的夢想,是媽媽和妹妹過上很好的生活。他總是處在憂慮之中,他憤世嫉俗,他懷有夢想,他學拿破侖下定決心殺人完成事業,可是他卻做不到拿上錢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相反,他總是處在自責和自我原諒,自首與悔罪中。他說:“我只不過是不愿攥緊自己口袋里的一個盧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來,而看不見自己的母親在挨餓。”看到這里,讀者也會為他的遭遇嘆一口氣,沒有辦法,或許,如果我們處在那個時代,也會像他一樣的.。即使后來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獄,他都不覺得自己有罪,他說:“只要以完全獨立、全面擺脫世俗觀念的觀點來看問題,那么我的思想當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這只是一種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為什么自己要自責,不懂為什么要憂慮,為什么沒有人理解。或許這只是成長的煩惱。小說最后,說他是因為愛情獲得了新生,而我認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罷了。正如他所說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過《罪與罰》中的對話,先知卓見的提出他的質疑:罪惡真的只是社會問題引發的嗎?還是在人性深處尚有其他邪惡,是導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會體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號相關?拉斯科納夫顯然不相信改善社會制度之路,他認為這世界就是需要偉人,偉人配擁有權力,偉人也夠資格在破而立的過程中犯罪。這些問題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呢?而這本書另一個讓我引發深思的地方是,社會中的弱者,精神中有無私奉獻與愛的人卻在引導著救贖之路。
《罪與罰》讀后感18
羅加原本是一位大學生,因為繳不起學費而休學家教工作也丟了,房租也有好幾個月沒繳。對他而言,放的老婦人是以不正當的方法賺錢,她對社會有害無益,即使被殺了。羅加終于犯下可怕的殺人案,他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卻受不了 良心的遺責。她幫助了一位喝醉酒的人,因此認識桑妮亞。遠在故鄉的母親和妹妹,也在這時候搬到他家附近,母親對他的愛,都一直在折磨著羅加的良知。
我們大家有父母的照顧,已經很好了,還讓我們念書,如果沒有像大家一樣,還是要努力的生活,不要用殺人來解決方法,如果這樣做會比之前還要難生 活,也不能幫助喝醉酒的人,有些人會假裝喝醉酒,較別人幫他做事情。
《罪與罰》讀后感19
記得曾經閱讀《復活》這本書的時候順便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但是剛開始翻了幾頁,又看不下去了,因為當時看到的男主人公僅僅是為了自己的一個想法就去傷害老人的自私自利的人,后來就把這本書放下了。
前一段時間看完《人類群星閃耀時》,其中有一篇文章介紹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經歷,那篇文章叫做“英雄的瞬間”,主要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行刑的一瞬間所發生的重大改變。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時候他父親曾經因為虐待農奴于1839年被農奴毆打致死,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青年時期由于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參加了一場政治活動后被拘捕,在1849年12月22日當他被押往刑場準備槍決的一瞬間,一名軍官騎馬來宣讀了沙皇的圣諭,根據這份圣喻改判他服苦役以及期滿后當兵,這9年的苦役及軍旅生活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一點:
這段經歷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增加了文學素材,對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此外軍旅生活還使得他思想中的消極方面占據了主要地位。在1848年革命失敗之后,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摒棄社會主義信仰,代之以宗教主義思想來解放民眾的思想。當看完了這一篇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介紹,重新又拿起了《罪與罰》這本書,靜下心來看完,發現其中包含了一些深刻內容。
其一在于:在這本書中,存在大量的心理描寫,尤其是主人公殺害那位老太婆和他的妹妹之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以及從他眼中所看到的他身邊所有的人和社會環境的心理描寫,這一切都讓他更加驚恐萬狀,這本書還有很多有關于他身邊人的心理描寫,在這本書中也十分突出。
其二在于::從這本書中我還看到了一種向上的堅強,不管是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掙扎著想想要向上去改變自己以及他妹妹和媽媽的生活狀況,還是他遇到的卡捷琳娜一家人,盡管生活非常艱辛,但依然想要有向上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和努力。
其三在于:通過這篇這本書,還看出來對他人的寬恕和重生,正是因為有了索尼婭對家人的寬恕,她的家人一步步走向重生;也正是因為受到索尼婭的寬恕,主人公才一步步走向重生。
其四在于:在這本書中還揭露了當時俄國的社會背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位向主人公妹妹杜尼亞求婚的盧克,他本是一名小官員,但是由于自己的吝嗇、偏見甚至是殘酷,讓我非常討厭這個人物,在他失去那份訂婚之后,他竟然用卑鄙的手段將錢偷偷的塞到索尼婭的身上,之后來到索尼婭家,誣陷她偷了錢,想要將她抓到監獄去,這樣的人是多么的可恥,但是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樣的人并不少見,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讓主人公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罪惡的深淵。
當初他身邊所遇到的人和環境都是非常壓抑的,甚至一開始在他還未想要動手去殺人時,卻聽到很多當時的傳言說殺人能夠改變這個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生活,才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其五在于:從這本書中還看到了信仰或者說是良心的力量,在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之后,他的內心感到十分痛苦,陷入無盡的矛盾之中并且感到十分恐懼,感到曾經想象的美好都消失了,而這是比法律更加嚴厲的良心懲罰,也正是因為這份良心讓他非常痛苦,而且就這一這一種痛苦的方式就是回歸就是選擇信仰,聽從索尼婭的建議,遵從上帝的信仰,也正是因為這份信仰,他選擇向警方投案自首,選擇來到西伯利亞來贖罪。
在故事的結局,他們來到了西伯利亞服苦役,而這一步一步地接近了信仰,接近了上帝,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從而獲得了精神上的重生與幸福。
這就是看完這本書的主要想法,其實關于良心的懲罰在《殺死一只知更鳥》這本書中也提及了,在這本書中提到了:唯一一件不能從眾的事情,那就是人的良心。因此無論做什么、遵從良心、心向陽光,處處便是陽光!
《罪與罰》讀后感20
我們知道小說中有兩次拉斯科尼科夫去找索尼婭,也是整部小說的轉折點。我們不禁會問,拉斯科尼科夫為什么要去找索尼婭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都是出賣靈魂的人,也都面臨著生活的困難。相同的遭遇會使人和人之間建立起很強的聯系。也就是說他們同病相憐。拉斯科尼科夫也認為他們目標相同,他們要走一樣的道路。他們都越軌了(良心),他們也都面臨著困境(特別是索尼婭,她已無路可走)。他們抱團取暖,也會走同樣的路,至少拉斯科尼科夫認為是這樣的。
所以第一次他去找索尼婭,就對她說:我們一起走吧,我們同路,都越軌了,我們目標相同。你也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只有等死,你們毫無希望,別再像個孩子哭哭啼啼的把希望放在無動于衷的上帝了。該打破的就打破吧,只有權利和力量才能改變命運,而權利是要靠自己來爭取的。
面對苦難,不公和絕望。怎么辦呢?拉斯科尼科夫給索尼婭的出路是權利和反抗,是強大和力量,是打破良心的束縛。要么做發抖的牲畜,被人主宰,毫無權利。要么成為發抖牲畜的主宰者。權利只有靠自己來爭取,命運靠自己來改變,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交給一個虛無縹緲的上帝。
確實擺在索尼婭面前的是絕望,被人任意欺負污蔑卻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沒有任何的.權利,生活毫無指望,無依無靠。難道索尼婭不應該站起來反抗嗎?整部小說中最有理由起來反抗的是索尼婭,因為她真的已經無路可走。可是就在這樣的絕路與不公面前,索尼婭卻堅信上帝,以受苦來回應這一切的苦難與不公。
拉斯科尼科夫和索尼婭的兩次談話是兩種信念的交鋒。無神與有神,反抗與忍受,靠自己伸張正義與信靠神會主持正義,強權理論與相信上帝,獲得權利與主權在神,自己做法官與讓神做法官。如何面對社會的苦難與不公?作者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路,不信神的人選擇反抗,起義暴力革命。在他們來說,把正義與命運交給虛無縹緲的上帝是愚蠢的。因為他們不相信神,或者不相信神主持正義。所以要靠自己,用武力解決,用拳頭獲得權利。而信靠上帝的索尼婭,就算環境再苦,遭到如此的不公,依然相信上帝,忍受這一切。因為她相信上帝終究會主持正義。而我們人不該遇阻代庖站到上帝的位置發號施令,來決定社會的命運和別人的生死。她沒有去用武力獲得權利,而是把權利歸給上帝,因為只有上帝才有這一切的權利。
如何面對苦難與不公?這是一個永恒的答問。有時候環境不得不讓你做出選擇,你是愿意成為一個被人欺負的牲畜?還是要成為一個欺負人的畜牲呢?在后者看來,前者是發抖的牲畜,可以主宰他們的命運。可是在前者看來,后者是沒有人性的畜牲。陀思妥耶夫斯基透過文學給出的藝術性解答,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罪與罰》讀后感】相關文章:
罪與罰詩歌07-29
《罪與罰》的讀后感書評 罪與罰讀后感知乎03-01
《罪與罰》的好句摘抄06-12
《罪與罰》徐志摩詩歌06-16
罪與罰中的經典語錄01-18
罪與罰讀書筆記08-31
《罪與罰》讀書筆記09-21
《罪與罰》的讀書筆記精選08-23
《罪與罰》的讀書筆記08-10
時間里的罪與罰作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