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三國演義》讀后感

時間:2022-08-09 09:07:40 讀后感 我要投稿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0字(精選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12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0字(精選10篇)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

  常言道:地低成海,人低成玉。只有放低自己的身價,虛心求教才能獲得真正有幫助的答案。我們看一看歷史,就能明白這個道理。謀士許攸計謀高明,若袁紹能虛心求教,讓其才能充分施展,就不會使自己中了曹操的計謀。許攸在紹營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無奈之下才決定投奔舊友曹操。

  而曹操會因他曾為紹軍謀士而不待見他嗎?恰恰相反,曹操心里清楚地知道,了解許攸,知道他定能助自己成就大業,遂“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于地”,種種行為與袁紹所為大相徑庭。也正是因為曹操能謙虛地禮待許攸,才能燒盡敵軍烏巢糧草,轉敗為勝!此足以見“沉下來”之重要!

  縱使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以高超武藝縱馳沙場,一副方天畫戟讓敵軍望而生畏,卻孤高自傲,以“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不聽陳宮之言,最終素有“戰神”之稱的呂布殞命于白門樓。每閱此章節,未曾不嘆息:若你沉下心來,善于聽取他人意見,歷史將被你改寫啊!

  再看那曹軍轅門外,一個謀士一樣的人被五花大綁,劊子手正準備行刑。仔細一看,才知是謀士楊修,你雖才思敏捷,聰穎過人,卻鋒芒過露,恃才放曠,不懂得韜光養晦,聰明反被聰明誤。每覽此情節,未嘗不嘆息: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自己的驕傲中走向毀滅。若你能沉下心來,也必將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受人敬仰。

  從之前的敵對關系,到對他信任有加,曹操這種禮賢下士,虛心求教的態度著實教人佩服,賈詡的出現,對曹操的幫助太大了,而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取賈詡的意見,就是赤壁之戰后的大敗。可見沉下心來,虛心求教之重要。

  沉下心來,亦表現為不張揚,賈詡在封為三公之后,毫不張揚,而是明哲保身,不結交權貴,最終得到了善終。土沉下來,會變成土壤,成為瓜果飄香的園圃,而同樣是土,浮起來會變成塵埃,成為人人厭棄的廢物。其實,對于人來說也是如此,謙虛做事,才能成就大事。

  讀《三國演義》,我懂得了許多。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懂得的比他人更多。因此,沉下心來,虛心求教,學會聆聽,你就能用第三只眼睛觀察世界。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僅以自己的眼光判斷事物,往往有所遺落,但聽取他人意見,可以收集到我們自己所未思考到的事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靜下心來是充分審視自己、完善自己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成功者善于聆聽,他們的謙虛來自于高度的自信,那些自命不凡,心胸狹隘的人,他們的自信實際上是自負、是無知,原本的無知會因盲目而更加無知。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對自己是很有幫助的。我們應當相信自己,相信別人,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之路如此漫長,誰又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犯錯誤?總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時候就要求我們靜下心來,聆聽他人的意見,這樣你才不會因一意孤行而使自己發展受限。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2

  我家有許多藏書,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每當我翻開那本厚厚的書時,總是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

  三國可以說是精彩紛呈,其中每個人物的神態特點都寫得淋漓盡致,我最喜歡其中的蜀中五虎將——關、張、趙、馬、黃:關云長是一個:紅臉、丹鳳眼、臥蠶眉的大將軍(漢壽亭侯),他的出場是溫酒斬華雄,后斬袁紹名將顏良、文丑,令眾諸侯聽得其名都聞風喪膽,后來不幸被曹操俘虜,但后來一得知舊主劉備在袁紹部,立即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回到劉備身邊,后來跟隨劉備打遍天下。

  張飛,字翼德,黑臉,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長坂坡前一聲吼,喝退曹軍近百萬,在戰斗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他雖然是個大老粗,但也有細的時候,在瓦隘口用巧計捉住蜀中名將嚴顏,并用誠心降服了他。

  說到趙云,最出名的是長坂坡單騎救主,在曹操百萬軍中沖來殺去,如入無人之境,救出了劉備之子劉禪和劉備之妻甘夫人,砍死敵將五十多名,砍倒大旗兩面,并幫助劉備恢復漢室,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真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說到馬超,他可謂是忠、孝、勇兼備,他一聽說自己的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十分惱怒,立即率領西涼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后忠于張魯,雖受其懷疑,但仍和張飛大戰,最終萬般無奈,投降了劉備。

  說到黃忠,曾經和五虎將之首關羽大戰過,他不但刀法揮舞如風,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關羽頭盔上的紅纓,關羽大吃一驚,折馬便回。后來,真心投奔劉備,后又被諸葛亮用激將法,一舉就奪下了定軍山、天蕩山,大敗魏軍,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寫得十分細膩,而寫計謀卻比它還略勝一籌。在官渡大戰中,一開始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糧缺,而袁紹兵精糧足,雖然打了幾次小敗仗,但實力尚在,便和曹操打起了消耗戰,正當曹操只有幾天糧草時,袁紹降士許攸獻策率三千輕騎直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曹操用此計果然打敗袁紹,威名遠揚,滅袁紹二子后,終于統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戰中,水軍都督周瑜和諸葛亮都知要火攻,這是江東名士龐統到了曹軍中故意獻上了連環計,諸葛亮預測到傍晚會有東南風,可一舉攻破曹軍,但必須有一個人去詐降,這是老將黃蓋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將曹軍大敗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在諸葛亮的一次北伐中軍事要地——街亭失守諸葛亮聞訊大吃一驚,這是西北角魏軍已經殺過來了,諸葛亮立即將城中旗幟放倒,大門敞開,自己在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后大驚,沒過一會兒就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在每一場戰斗中,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謀略,浮現出一個個驍勇的武將,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辯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將每個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三國演義》中如果將一個個謀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過是打打殺殺,如果將一個個人物的神情、話語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沒勁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們在三國演義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從這里還學會了許多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話語,而忽略了另一個寫作要素——神情,在三國演義中往往只要用一個人的某一個神情就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讓我們學會了描寫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上,比如說諸葛亮,作者把諸葛亮描寫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許多史料記載中,諸葛亮并不象《三國演義》中那么厲害。

  我一時之內還無法將三國演義講完,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你還是來看看《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3

  小時侯,我曾聽大人講過許多三國故事,那些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以及新奇的故事情節在我的懵懵懂懂的意識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后來我了解到了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看過一些權威專家的點評,因為那時還未讀過三國演義,所以思想上還是受到他很大的影響的。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觀點,當我真正用我自己的眼睛去讀三國演義時,一種全新的感受籠罩了我,這是一座博大的藝術殿堂,我不禁驚嘆羅貫中的神筆。他用樸實的語言道盡人間的滄桑,將一幅幅活生生的歷史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首先故事撲朔迷離,有“浪后波紋,雨后之妙”“凡文之奇者,必有先聲,后有余威”之稱。本是董卓結呂布,卻弄出呂布殺董卓;本是劉備助袁紹,卻弄出關公助曹操;本是關公尋劉備,卻弄出張飛殺關羽;本是關公立軍令狀殺曹操,卻弄出關羽華容道放曹操;本是孔明氣死周郎,卻弄出孔明哭周郎……這些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緊緊扣住了我的心,讓我時而歡快,時而悲嘆,時而摑掌,時而扼腕。大有“寒冰破熱,涼風掃塵”“斗轉星移,雨覆風翻”之勢。

  其次,人物形象鮮明,有血有肉。仁德的劉備,睿智的孔明,奸詐的曹操,忠義的關公以及英才的周瑜,忠厚的魯肅……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讀之如見其人。這其中我最贊賞與喜歡的就是曹操與孔明了。

  一提起曹操,人們立即會想到“老奸巨滑”的字樣,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在戲劇中,他一直都是反面角色。雖然在那個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政治家、軍事家,這正是他遠見的所在,一個有遠見有抱負的人是不會看著國君無能而使國家就此敗落下去的。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打敗了強大的袁紹,統一了北方,他重視農業生產,提倡節儉,愛惜人才,這些都為以后魏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作者還大力渲染曹操的文學才華,作為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詩文可謂獨具一格,有名的“橫塑賦詩”就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言壯語。龜雖壽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詩句,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豪情壯志以及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同時,作者也寫到了曹操性格中多疑的一面,如“錯殺楊修”“兵退斜谷”等幾篇都是很好的例子。

  孔明是羅貫中筆下的又一大傳奇人物。從定三分隆中對策到火燒新野、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作者無一處不渲染他的智慧和他的寬容大度,尤其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孔明不僅注重軍事,同樣也注重農業生產,特別是注重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七擒孟獲”的故事就體現了他獨具慧眼的政治遠見。孔明精心輔佐蜀漢兩代君主,從不敢有一絲懈怠。即使晚年重病在身,仍苦心經營他收復中原的事業。作者正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孔明這樣一個集優秀品質于一身的人身上,表達了作者向往智慧、崇尚正義的思想感情,同時對后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4

  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看完《三國演義》,看之時覺得這次一定要寫篇大讀后感,但提筆之時,又不知從何著筆,思來想去,覺得只能找個人物寫寫算了,但大人物寫不起,小人物又知之甚少,看來就挑個不大不小的"五虎上將"之外的魏延小作評議。

  打從小看電視,就會分個敵我,小時候看《三國演義》也是,總是站在劉備、諸葛亮一邊,打仗都看他們贏,劉備的人最講義氣,但后來出了個叛徒,真是厭惡死了。但今天又看《三國》,卻找回了另一種認識,似乎不再厭惡這個叛徒了,都少還有點同情與抱怨。在三國里,魏延也是一個講義氣、識時務的英雄。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并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后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絕后患。最后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該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如果諸葛亮能夠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于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戰途中。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時,托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 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 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后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

  魏延的結局跟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但同時諸葛亮的用人也占有較大的因素,自魏延投靠之時,諸葛亮就認定此人必有反骨,所以后來無論魏延怎樣沖鋒陷陣、屢立戰功,卻始終沒能改變諸葛亮對他的看法,甚至是在魏延出的某些主意上,諸葛亮還心存疑惑和偏見。諸葛亮晚年,不管是在打仗還是用人還是有些不是很英明的舉措,有點可惜,但魏延更可惜。

  借此機會祝愿所有群友及家人: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5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從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間浩瀚復雜的歷史故事。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

  羅貫中搜集了大量的三國歷史、雜記、遺聞軼事、野史小說和民間傳說,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參加農民起義軍的戰爭生活經歷,生動地再現了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

  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十四世紀。他家學淵博,從小喜愛讀書、博覽經史,這些為他將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創作基礎。羅貫中所處的時代,正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復雜的時代,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政權,對漢族實行高壓統治,激起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各地都出現了起義軍。各路義軍不僅與元軍奮戰,同時還相互兼并,意圖在推翻元朝后重新統治中國。青年時代的羅貫中也參加了一支起義軍,擔任一名參謀。當時的羅貫中滿懷政治抱負,希望能夠在亂世中稱王治國。后來,朱元璋的率領的起義軍取得最終勝利,建立了明王朝,羅貫中的政治抱負落空,開始歸隱進行文學創作。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

  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占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圣”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云、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后,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么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后悔”。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6

  “橫流筑臺距太行,氣與理勢相低昂。安有斯人不建功,小不為霸大不王?”“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這些評價都說明曹操有雄主、明主的氣概和本事。而要做一個明主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以他人之手足為己之手足,這一方面曹操可謂獨有造詣,冠絕群雄。

  第一曹操能做到用人唯賢,而不計較這人的`身份和過去,以及一些與大局無關的小毛病。因此曹操手下的降將特別多。他的“五子良將”中三人是投降來的,首席大將張遼有過三個上司,帳下最倚重的謀士:荀攸、荀彧、郭嘉、賈詡等都曾侍奉他人,他們的舊主還與曹操有過激烈的戰爭。當時的三國普遍有歧視降將的心理,“居其土而獻其地,食其祿而叛其主”的將領往往得不到重用。像被譽為“世之豪杰”的馬超投降劉備后就只留守大本營成都,再沒斬將立功先鋒破敵的機會,47歲就郁郁而終。曹操卻對降將、嫡系一視同仁,凡是賢能的便委以重任大加贊賞,凡是無能的便不加官進爵,不因是降將就棄而不用,也不因嫡系就優先考慮。這種做法無疑是公平、開明、正確的。曹操不僅能用降將,還能用好宗室。曹氏、夏候氏的宗室子弟加官受賞罰的規定與外姓相同,既不像劉備親系個個手無實權,也不像孫權宗族人人手掌軍政大權,都督呂蒙還得讓他們幾分。銅雀臺前比箭時曹洪、曹休、夏候淵可參加,文聘、張郃、徐晃亦能奪射,且射中后的獎勵也是相同的。曹操還極容忍部下不關大局的小缺點。例如許攸貪財自大,不遵禮節。但是在面臨正事時能積極思考,提出有用的計策,所以曹操從不怪罪他的無禮,甚至在眾將俱懷不平時他只是毫不介意的大笑。善用降將,善用宗族,善用有小缺點的人足見曹操的目光敏銳,用人唯賢。

  第二曹操能得到部下對他的敬服和忠誠。曹操用人的具體方法可總結為放下心,放開手。袁紹麾下大將張郃、高覽忽然率軍來投,正值官渡之戰局勢最緊張的時期,疑點自然頗多。但曹操坦然接入他倆,并封他們為將軍、亭侯的重爵。于是二人大喜至死為曹操政權效力,立下汗馬功勞。所謂放下心即指坦誠面對部下,不對部下暗懷他見。放開手則指大膽任命部下擔當重任,不疑神疑鬼,聽信謠言。龐德出任征南先鋒時多人向曹操進讒言,大有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之勢,曹操不改初衷依舊任命他為先鋒,信任他鼓勵他,“卿不負孤,孤亦必不負卿也!”龐德最終臨危不懼,慷慨赴死,宣告“吾受魏王厚恩,決不肯降!”比之西蜀的諸葛亮總懷疑魏延心懷反意,屢屢不委他重任,激化內部矛盾最終釀成悲劇。相形之下,吾以恩遇之,即彼有異心,亦可變之為信念的曹操,無論眼光還是胸襟都勝他一籌。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統一中原,人民安居樂業,魏國強盛繁榮,離不開曹操的用人唯賢,知人善任。曹操的成功經驗,在今天仍值得借鑒。人事安排時一要用人唯賢,既往不咎,不計身份,不拿小缺陷做文章;二要與手下開誠布公,不聽讒言。能做到這兩點,便能學曹操收納人才,得部下敬服,打造一個配合默契,力量強大的團體。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7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便是《三國演義》了。這本書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塑造了近兩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義薄云天的關羽,愛民如子的劉備,狡黠奸詐的曹操……在這些叱咤風云的人物中我最欣賞、最崇敬的還是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敬佩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讀山中,卻從未忘卻憂國憂民。草廬一對,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燒博望,二燒新野,三燒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借風、借火、借箭,輕搖羽扇,決勝千里之外。他在江東舌戰群儒,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之時;在危機時刻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地想出條條妙計之時;在中軍帳中從容地調兵遣將,運籌帷幄之時,我都由衷地崇敬與敬佩。單從智謀才干而論,諸葛亮稱得上是“三國第一人”。

  我悲哀憐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興復漢室,但他的遠見卓識并沒有被完全采納實施,這就為后來蜀漢政權的悲慘結局埋下了禍根。劉備去世,臨終托孤,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少主劉禪年幼無能,蜀國的一切重擔,榮辱興亡,都壓在了他身上,但他卻“力挽狂瀾于既倒”。平定五路大軍、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前后《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蜀漢政權,是何等雄壯而又悲涼!

  諸葛亮鞠躬盡瘁,愛民如子。就連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軍中之事,用最后力量保護大軍安然撤退。當得知他故去的消息時,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讀過《三國演義》后,我為諸葛亮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而我們要學習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撓,忠心愛國的品質,做一個對社會,對時代有用的人。

  在閱讀過《三國演義》、學習過《出師表》后,該學生能對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進行用心用情的評價難能可貴。建議能結合諸葛亮的《誡子書》再寫一段,從而使文章內容更為豐滿,結構更穩定。小學三年級:讀《三國演義》有感

  我讀了《三國演義》之后,那是感嘆萬千啊!特別是對人物,各種人物有各種不同性格,有的會引人發笑,有的會讓人忍不住破口大罵,有的會讓人不得不打心底佩服。

  好了,不多說了。我們就直接飛奔進入主題!看看,我對這些人物有什么不同的感想吧!

  首先,我就先講最喜歡的人吧,他是諸葛亮,字孔明,全稱諸葛孔明。是劉備的軍師,他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可算得上幫了劉備許多大忙,還把周瑜氣死了。可所謂真是神機妙算,人杰地靈!

  其次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就是關羽,字云長,全稱關云長,也有人叫關公,他是劉備的結拜兄弟之一,他英勇善戰,是軍中猛虎,他手持青龍偃月刀,可謂是血性男兒,鐵血精英,義字當頭啊!

  接下來,是我覺得最好玩的人物,他是張飛。說起長相也好玩,胖胖的,粗胡子,大臉,居然還睜著眼睛睡覺。張飛他字翼德,全稱張翼德。

  最后,我講講我最討厭的人物,劉備字玄德,全稱劉玄德,我最討厭他嘛,有三個點。長相丑,克主,不講義氣,背棄了結拜誓言。

  好了,我的感言發表完了,不知道你對我的觀點同意嗎?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8

  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于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里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許多。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9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著名的歷史名著,也是作家羅貫中智慧的結晶。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三國期間發生的故事。有人喜歡里面驚心動魄的激烈的戰斗故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有人喜歡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書中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羽;有奸詐狡猾的曹操;有求賢若渴的劉備。而《三國演義》吸引我的正是這些富有人格魅力的英雄豪杰。

  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諸葛亮。他不僅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還有過人的機智和才干,正因為如此才受到周瑜的刁難。可是諸葛亮不僅完成了這些不可能的任務,還讓周瑜撲了個空,使周瑜不得不佩服他。他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他把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都交給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實際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給我們后人樹立起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榜樣。

  我還十分佩服劉備。他從一個賣草席的,一步一步艱難的奮斗才有了今天這等輝煌的成就,才能在亂世中取得一席之地。劉備之所以能夠成為漢中王,與他手下忠心耿耿的文官、武官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這些得力的手下,劉備也不能走到現在。而他之所以有這么多人為他四處征戰,就是因為他為人謙和。他的身份高貴,卻還能做到三顧茅廬,實在是難得!功夫不負有心人,臥龍先生諸葛亮被他的誠意打動了,一心一意為他謀劃。

  再來說說關羽,他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豪氣沖天、一身正氣。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他是五虎將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賞識,曹操不惜使盡千方百計想把他招至門下。劉關張三兄弟情同手足,關羽始終追隨劉備,忠于蜀國。即使兵敗被曹操俘虜,受盡恩惠,仍然心系蜀國,無一日不思尋兄,身在曹營心在漢。

  另外還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人就是周瑜。他本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他對孫權,對吳國忠心不二,曾經多次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周瑜后來被自己的狹窄的心胸拖累了,竟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實在是可惜。

  讀《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每一個人物,都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我要學習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忠貞不渝;劉備的仁愛;關羽的大義凜然;周瑜的萬人之英。 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我感覺《三國演義》里面的每一個人物也是一盞燈,一盞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寶蓮燈,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也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之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還要刻苦學習,立志做一個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

  《三國演義》讀后感 篇10

  《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作者、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我就不介紹了,相信中國人都知道。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有溫酒斬華雄、三顧茅廬、赤壁之戰、七擒孟獲等,而最讓我感到好笑的是割須棄袍這個故事。

  先說“溫酒斬華雄”。華雄把孫堅追到寨里后天天使人在外叫罵。這不,諸侯們忍不住了,連派出俞涉、潘鳳兩員大將,都被華雄斬了。這時,關羽出馬了。袁紹及各路諸侯都有點看不起關羽,唯獨曹操給關羽斟了一杯熱酒,關羽卻不喝。他走出帳外,接下來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寫了:“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大振”、“大舉”、“摧、塌、撼、崩”、“皆失驚”、“擲”,這幾個詞讓我們看到關羽的武藝高強,而且在俞涉、潘鳳被斬后仍敢戰華雄,可見非常勇敢。

  再說“三顧茅廬”。劉玄德帶著關張來到茅廬,一顧茅廬,沒有見到孔明;二顧茅廬,還是沒有見到孔明,三顧茅廬,孔明終于被劉備的心打動了,就做了劉備的丞相,為蜀國立下大功。這個故事在情節描述上有用對比來突出人物性格,臨走前,張飛建議把孔明捆過來,劉備卻要親自拜訪,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劉備的禮賢下士和張飛的魯莽。這段故事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是這么寫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所以你知道為什么孔明愿意跟隨劉備了吧,士為知己者才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赤壁之戰”發生在今天的湖北黃岡附近,是三國演義三大戰役中的第二戰。孫劉聯軍聯合抗曹,黃蓋使苦肉計,詐降,卻等孫劉聯軍到后在曹操船上放火,曹操只得跑到華容道,最后被關羽放了,折兵慘重,特別狼狽。(如果關羽沒有放過曹操,三國的歷史會怎樣更改呢)

  “七擒孟獲”發生在云南地區,當時還是番族占領,諸葛亮就想擒到他們的首領孟獲。他每次抓到孟獲,孟獲都找各種借口說是其他的原因,“如何肯服”,而諸葛亮每次都說“吾今再放汝去,若何”。直到第七次,孟獲才終于服了孔明,“臣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不愧為杰出的政治家,“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最可笑的“割須棄袍”是這樣的:馬超和曹操打仗,曹操折兵大半,忽然馬超部隊中有人喊:“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急把紅袍脫了。又喊:“長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用劍把胡子斬了。又喊:“短胡子的是曹操!”這次曹操又急把胡子包上,曹軍大敗。這個故事不光寫出了曹操的狼狽,還呼應了第一回曹操出場時的介紹“有權謀,多機變”。

  《三國演義》中還有個比較有趣的人物——呂布,人們對呂布的印象第一就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第二就是“三姓家奴”,他這種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性格注定他不會成功。

  三國演義終于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該跟著孫猴子大鬧天宮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 《三國演義》讀后感08-04

三國演義讀后感40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05-25

《三國演義》讀后感04-24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4-16

“三國演義”讀后感03-14

三國演義讀后感01-22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5-24

《三國演義》讀后感03-10

三國演義讀后感 07-28

《三國演義》——讀后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