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儒林外史》的讀后感(通用18篇)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儒林外史》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2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著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后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里,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板景蘭江和衙門里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并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云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3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為什么喜歡這本書呢?原因還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于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并且對于這本書的主題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系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于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于仕途的情有獨鐘,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借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于對于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后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來終于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里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后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后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這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糜爛、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里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4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并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只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通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并運用于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閑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通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
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了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5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里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后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為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里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愿,也并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于黃色樹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為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著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板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6
讀了《儒林外史》,游了一趟“儒林”,見了眾多“士人”——那些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們,以及眾多官紳百姓,只覺得他們可笑又可悲。
想做官,五十四歲,仍然去考秀才的范進;年老,飽受屈辱的老童生周進等等一群被功名利祿沖昏了頭腦,被腐儒呆氣所侵蝕的讀書人。在他們眼里僅僅只有博取功名這一條道路,逐漸迷失自我。
在這等風氣之下,身處市井之人也被污染,大多數成為腐敗的科舉取士制度的幫兇。
胡屠戶,一個殺豬賣肉之人,本是平穩生活,卻趨炎附勢。對于中舉前的范進,一口一個“窮鬼”、“現世寶”,貶低至極。直至范進中舉,直稱“賢婿”。我們看到的是胡屠戶滑稽的樣貌,但他卻是迫不得已,在當時沒有一點點能力,也不能去博取功名,為了能在市井安下身來,只有如此,他看不起人,是個墻頭草,為了生存僅能這樣。這便是可悲之處,沒有絲毫權利與保障讓自己享有,僅能投靠他人,做一個趨炎附勢之人。還有他的鄰居,一聽到范進中了,送米送雞,送魚送肉,大家都是盼著身邊的人博得官位,好讓自己有一席之地。
風水先生余敷、余殷二人,作者用“拿出一塊土,放在面前,把頭歪在右邊看了一會,把頭歪在左邊又看了一會,然后手指頭掐下一塊土來送在嘴里歪著嘴,亂嚼了半天。”這一滑稽動作描寫讓人忍俊不禁,他們夸張的演繹讓主人信服,從而達到騙錢的效果。在這個世道,雖然他們不去做正經事卻用著坑蒙拐騙的方法來賺錢,但他們都是為了生存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生存。
那位帶著兩個丫頭嫁到鮑延璽家的王太太,使喚丫頭如呼風喚雨一般“叫的太太一片聲響”;聰明的'魯小姐雖是十一二歲講書讀文記得三千篇考卷,但還是被四書五經封鎖思想,不讀千家詩,解學士詩,只讀四書五經,禁錮了自己的思想,成為了現實中的呆儒;還有胡鬧的方巾,被打的“磕頭如搗蒜”,兩人交易從中獲利的成老爹,貪婪無恥、不要臉面的賣權婆等等新的卑劣骯臟的市民形象出現在當時的社會中,讓人憤慨。
還有那見錢眼開,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王德王仁,臨死之前還心疼那兩支燈芯的嚴監生,雖是大戶人家,但還是吝嗇,勢利。讓人不得不服思考的當時社會的黑暗,朝政的腐敗。
但在這樣虛偽刻薄的社會中,總還是有善良正直的人。
家庭貧困,賣畫放牛為生的王冕,聽取母親的建議,忠孝兩全,隱居會稽山,不愿為官。雖然致力于科舉,但不同于范進周進那種尖酸虛偽、癡迷官位的馬二先生,找一個寄生的職業,樂觀向上,不被科舉制度迫害,堅守自我磊落正義。不談及這些知識分子,也還有一些平民百姓,認識到科舉制度的黑暗,看清世道。
像王冕的母親,匡超人的父親,都勸他們的兒子,放棄名利,不要繼續被四書五經所迫害。可悲可悲,但最終匡超人還是背棄父親的遺囑,成為一個追求名利的人,迷失了自我。
可能《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的緣故,作者還是把重點放在那些反面人物的面上,而正面人物就少了很多。但在正面人物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正直君子,所有的秉性,在黑暗的風氣中,仍保留自己的氣魄。
《儒林外史》中描寫的儒林世態,萬千變化,儒生們往往可能因為滑稽的行動惹我們哄然大笑,但他們所做,可能是迫不得已,有自己的難處,以百種態度生活在黑暗的世道中。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7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書中的英雄好漢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這本書共有五十六回,寫了近四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的故事。這一整本書 以寫實、諷刺和批判性的筆調,寫出了許多文人在科舉制度傷害下的悲摻命運。在這個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靈魂變得丑惡。他們可笑、可悲的虛偽與罪惡。同時,作者也熱情歌頌了善良、公正與善良的人物,寫出了作者對自己改良社會的美好理想。
書中,有些人和事總是讓我無法忘懷。如范進,周進對做官如癡如醉,結果被折磨得人鬼難分。但中舉后,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當了大官,別人對他們也越來越好。
其中有個叫匡超人,原先是一個很純樸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墮落為一個坑蒙拐騙,甚至是出賣自己靈魂的惡少。其實,文人一旦中舉成功,便會有許多人墮落為貪得無厭,毫無廉恥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
這本書運用了諷刺的修辭手法,通過傳神的'描寫,把要諷刺的對象或明或暗的變現出來,讓我們讀者去細細品讀。作者只用了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畫出來。
另外,我建議你們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貪官污吏的下場,去看看吝嗇的嚴監生、陰險刁滑的嚴貢生······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8
利用暑假的時間我去買了一本儒林外史來讀,以前我聽過這本書,是一本諷刺小說。書中描寫的是作者吳敬梓的所見所聞。反應了封建社會中人性被腐蝕的現象。
書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物,沒過嚴監生了。他在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過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在臨終前,還在看兩個竹心,反應出他的愛財如命的性格。不過,此人也有一點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時,連一枝花也不肯買,更反應了他的視財如命的家伙。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這正好回應主題,諷刺封建社會。不過,王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一生苦讀,干成了許多事情。
在文中,有以為考生用錢買來監生,那就是周進。他在生活中不好好學習,在外頭風流瀟灑,專門靠父親的地位來欺負別人。我最看不起這種人了,這本書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物,無非是為了諷刺社會。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9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現在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高于一切,于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后的丑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可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
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于統治秩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0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并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說到讀史,有必要說說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只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了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并運用于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閑齋老人說《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說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
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和揭露社會,了解社會和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1
今年寒假教師布置寒假作業時,要求讀《儒林外史》,我興趣濃濃地讀了起來。這是古代有名的諷刺小說,我讀了兩三片后,發現果然名不虛傳,它讓我愛不釋手。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我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忙下,相繼中了相公和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十分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之后,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試,結果又高中舉人,可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經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文學是比鳥還飛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多學文學,陶冶情操!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2
余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征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于雨花臺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為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后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吁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為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游于終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溫文爾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禮樂之聞,豈如文中之類,禮樂不行,教化不興,惟知皓首窮經以為仕途,及仕則未知何謂仁義也,無論唐詩宋詞文章辭賦也,而盡日所見惟黃白之物,所聞皆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賢畢至,以復舊時禮樂之教化者,實文木之喟嘆也。由是知之,八股之為害甚矣!
嗚呼,圣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為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余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為此文者哉?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為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里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愿,也并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于黃色樹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為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著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3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此為魯迅先生對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評價,可見此書成就之高。我讀罷全書,果然覺得回味無窮,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說的人物,他是和陶淵明一樣的真隱士自風流,讓世人為之景仰。
“隱而不仕”四個大字可謂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為何不從政呢?以他的`才華,榮華富貴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這個縈繞在我心頭的問題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讀全書,答案便可顯而易見了,貪官當權,小人得志,社會顛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為保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故隱而不仕。而這一行為便與之后粉墨登場的假儒士顯得格格不入了,但優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們個個勢利、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潔身自好,是一個真儒士、真讀書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為其能夠成才而嘖嘖贊嘆了。幼年喪父,母親以針線活為生,而王冕讀書的費用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輟學,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以節衣縮食省下錢財托人購得圖書自已鉆研。其好學的勁頭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讓王冕名聲赫赫的卻并非讀書,而是作畫。
話說當天,烏云密布,須臾大雨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艷,分外妖嬈。雨過天晴,露珠在荷葉上肆意滾動,紅綠相袂,陽光照耀,美麗動人。王冕見了,好生喜愛,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來想去,倏然間靈光乍現,何不以畫定格此美景。
寒來暑往,持之以恒,畫枝終成。所畫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撫掌叫絕。
漸漸,王冕名聲大噪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畫師。地主官僚都欲購其所畫,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從心而作,不畏權貴,也不在意官爵,頗有陶公之風范。元滅明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訪,擬授王冕官職,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與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們虛偽無立場,以隱博名,將錢財視為摯愛,拋棄尊嚴,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眾人,親奉湯藥床前伺候母親六年,又墳前守孝三年,且嚴遵母親遺囑:世不為官。他也成為世人舉孝廉的楷模,被競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貴,但他無懼權貴,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灑脫,將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于書畫作品中,是一個真儒士。這也坐實了他在小說第一回的原因。而每當憶及此書,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標桿啊。真的隱士無須榮華傍身也自成一代風流人物。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4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吳敬梓爺爺寫的,吳敬梓爺爺是安徽全椒人。
這本書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說,里面的`人物都很吝嗇,小氣,所以大家讀起來肯定都皺著眉頭的吧!其中,我最喜歡看《王秀才議立偏房嚴監生疾終正寢》這篇文章里面的人物很生動。
文章主要講了,嚴貢生親弟嚴監生的大妻子王氏臥病不起,次妻趙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對趙氏說: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個填房,趙氏聽了忙把嚴監生請來,把奶奶的話說了。第二天嚴監生叫二
位舅爺來說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見讓他倆同拜天地。嚴監生積勞成疾,中秋以后,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一屋人,桌上點盞燈,嚴監生慢慢的把手從被子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這是什么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沒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沒猜中,最后被趙氏猜中了,正因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火,不放心,恐費是不是費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
這就是一位吝嗇的嚴監生。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5
寒假里,媽媽給我買了一套《儒林外史》的繪畫本,有八本連環畫組成。我從內容提要里了解到這是清代吳敬梓寫的反封建的現實主義名著,但是,什么叫“反封建”,我并不理解。其中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故事講的是一個叫牛浦的讀書人不愛勞動,一心想著往上爬,常去甘露寺讀書。老和尚見他苦讀書,就送給他一本牛布衣的詩集。牛浦覺得牛布衣經常結交官府老爺能掙錢,就假扮牛布衣到處招搖撞騙。他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到外面享樂。一個大戶人家看牛浦結交知縣,就把女兒許配給他。后來,真牛布衣的妻子上門向他要丈夫。兩人鬧到縣衙,鬧出了大笑話。最后,他落荒而逃。
這個故事叫《假牛布衣》。在古代,有些“名士”其實就是些既不高明又沒有學問的人。他們寫幾句詩冒稱“風雅”,結交官府,混口飯吃,騙點錢用。通過對假牛布衣的描寫,作品對這班人的無恥行為給予辛辣的諷刺。
還有七個故事——《匡秀才》、《范進中舉》、《鹽商萬雪齋》、《沈瓊枝》、《枕箱案》、《鳳四老爺》、《嚴貢生》。我也很喜歡《范進中舉》。講的是叫范進的`童生,考了二十多次,五十四歲才考上了秀才,他丈人還把他罵個狗血噴頭。等他中了舉人,丈人就立刻改了口,稱他為“老爺”。這個故事就抨擊了封建社會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
吳敬梓可以說是用心觀察了,對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描寫的惟妙惟肖。通過這本書,我了解了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情況:普通百姓窮的幾天吃不上飯;做了官,山珍海味,穿金戴銀,仆人眾多;窮人打官司,只有挨板子,嚴重的還會送上命;差人拿了錢就幫富人改案子……讀完這幾個故事,我覺得封建社會真是可惡。要我說,還不如來場地震,讓富人與窮人都住一樣的房子,蓋一樣的樓,吃一樣的東西。雖然今天還不能完全實現這樣的平等,但是,我們正朝著這樣的目標努力。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今天的社會制度。
讀完這八個故事,我對封建社會增加了一些了解,我想,要是那時候的人活在今天就幸福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6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寫成于清朝,吳敬梓以寫“儒林”二字為中心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寫成于清朝,吳敬梓以寫“儒林”二字為中心,旁及當時的宦海沉浮和時代風尚。對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和抨擊,將封建末世的倫理道德、(文化)生活,官場腐朽黑暗活生生的呈現給了我們。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頭直指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群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讀書人形象,尖酸地諷刺了因謀取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丑惡的社會風氣。
《儒林外史》刻畫人物細致入微,(故事)深刻,鞭辟入里。其中,我最喜愛的一段的內容也許是:嚴監生就要死了,可他卻遲遲不愿斷氣,原來他有一樁心事未了。由于氣息奄奄,已說不出話來,只好從被單里伸出兩個手指頭,讓別人去猜。大侄子、二侄子猜的.都不對,嚴監生豎著兩個手指頭怎么都不愿閉眼。還是小老婆知道他的用意,他是嫌油用兩根燈草,太費油了。這樣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另外,《儒林外史》是一部時代的縮影。它時間跨度大,一部書中濃縮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塑造了二百多個人物。通過各類“儒林”人物被愚弄、被腐蝕、被消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的嚴峻危機。用長篇小說的這種藝術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一代文人”受苦受難、不得重用的歷程。
讀了這本《儒林外史》,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7
一小時,一小時,無聲的過去了。我也沒料到我會沉醉于這本書中。上中學時,有篇課文叫《范進中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儒林外史》這本書。但直到今天才去把它買來,放在床頭。也還是因為在幾位大家的散文或隨筆中,這本書被多次提起,我才想起來我對她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哎,相見恨晚!一個人在夜深人靜,看古人,好象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又好象只是個旁觀者。隨著吳敬梓先生講述的一個個故事,有人悲苦,有人瘋狂,有人逍遙,有人經營,…我沒有活過的年代,仿佛也都走過了,風風雨雨都經過了,比照我所處的當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古今(中外不敢說)都一樣。
王冕不慕榮利,不隨流俗,蔑視功名富貴,講究文行出處。他是吳先生推崇的上上人物。王冕若活在當下又何嘗不是上上人物呢?
我最佩服的是杜少卿,不甘理法約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協。他居萬貫之家,只娶一妻不說,人到中年,攜妻漫游千山萬水,平居豪舉。唉,當今又有幾人?我恨不得也能生在他那個年代,也能仰慕閨中。呵呵,癡人說夢。
吳先生講得更多的是官吏鄉紳衙役書辦和豪奴,還有地主鹽商藝人和尚道士,林林總總。我又要無知了,這些人和現在的xx,xx,何其相似!吝嗇,市儈,皮里陽秋,可笑可鄙。周進中舉了,看見和當年自己一樣高齡的范進坐在場中應考,不免同病相憐,于是,范進也中舉了。還有匡超人,假牛布衣,嚴監生,等等,冒名頂替,營私舞弊。看看我們現在的“大學”,一樣一樣。有幾人是為了實現人生夢想,為了理想報復而讀書。還是不要談理想,太奢侈!
有人說,喜愛回憶往事就是老了。那我愛看古人,是不是也老了?竊以為,有往事可以回憶,實乃莫大的幸福.有古人給我們當鏡子,今人是何其幸運。
讓我們身在福中并知道和珍惜這福份吧。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 18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閱讀,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初讀《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饒有詩意、卻又不引經據典,平直近乎白話的語言寫出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讀再讀詼諧多諷的故事,短短不過300頁,卻道盡了千面人物、百態世事,于平地起驚雷,在小處見性情。
都說這是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但如今再一次重溫,對這300頁紙張描寫的人生百態,卻是莫名蕭索、惶恐。是誰造就這一切!
無論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還是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無論是王冕歸最終隱山林、范進最終考中舉人、還有守財奴的嚴監生,在書結尾都逃不過黃土蓋頂、往事散盡的結局。這樣相同的終局,讓我們不禁懷疑平生所堅持的信念,認定的真理,遵循的規矩又有何意義哪?我們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區別哪?
在懷疑中,書中的人生歲月如江河將我淹沒,浮游在時光長河,書中一幕幕的過往在眼前浮現。來到時間長河的終點,回望過去種種,對這變換的歲月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區別嗎?但是如若沒有遲先生對賢人吳泰伯的感念,如何會有泰伯祠?又如何會有同代才俊對賢人的傳承?蓋寬又去哪里想起遲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風骨!想來區別還是有的。
將自己置于時間長河來思索自己所作所為,會發現人的一生不可能獨立存在,我們所作所為都將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為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深思熟慮,預見它的每一種可能,不再去思索虛無縹緲的意義感,然后好好選擇,畢竟選擇無好壞,結果卻有天差地別。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回,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回,我們現在感嘆依賴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們就拿前人的選擇和最后結果當做我們行事參照,盡力做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_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04-24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05-25
儒林外史好詞好句01-18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誰01-31
《儒林外史》鑒賞及影響01-28
儒林外史讀后感03-07
儒林外史讀后感02-04
《儒林外史》讀后感02-02
出自儒林外史的相關成語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