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后感四篇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jīng)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朝花夕拾》讀后感(一)
重新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尋著之前讀到的文章內容,在一張精致的書簽停留的地方,開始了今天要讀的這篇文章:《父親的卜》。這篇文章確實先生雜文中的典型代表,讀過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當初為何選擇棄醫(yī)從文,能感覺到先生那種以筆作槍的犀利!
文章著實具有魯迅先生的特點。文章的開頭先從各路“神醫(yī)”說起,那些神醫(yī)的故弄玄虛,草菅人命給先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這些回憶總歸和先生自己關系不大的,但是先生的父親得了脹氣病后,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yī)治病的情景,這便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了。先生以其父親的病穿線其中,描述了幾位“名醫(yī)”的行醫(yī)的過程,從他們的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以及那些故弄玄虛的藥引。揭示了這些人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文中便講述了魯迅先生在年輕時,父親患了水腫,長年無法康復,于是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的“神醫(yī)”來診斷。開了不少方,甚至提出許多令人無法想象的藥引,如:一對原配的螞蚱、經(jīng)霜3年的甘蔗等。有了這些本該出奇效的藥引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yī)還天天坐著轎子,生活得很滋潤。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刻畫了當時那個年代庸醫(yī)的無能以及社會的黑暗。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jīng)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騙取他人金錢?此崎_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另大家滿懷希望卻有毫無作用。給人醫(yī)病只為錢財而不顧醫(yī)德。
其實魯迅先生批判的又何止是那些庸醫(yī),先生更加深刻批判的是當時的畸形社會!那時的社會就如同先生的父親一樣病得很重。先生對于庸醫(yī)的批判其實就是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通過這篇文章,或許我更能理解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了,比起生病,嚴重的就更是精神上的疾病。
《朝花夕拾》讀后感(二)
屋外飄灑著小雨,牛毛般細嫩,銀絲般晶瑩。雨點滴落在書的封面上,我輕輕地用手拭去,留下一灘水跡。
翻開泛黃的書頁,追尋著作者飛速般來到了他的世界。書頁雖厚卻隱不住他澎湃的感情,對“真理”“公義”的批判,對童年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充滿憧憬……但使我最感動的則是《阿長與山海經(jīng)》。
魯迅在我們面前描繪了一個喜歡“切切察察”,懂得許多封建禮教,粗俗但善良的老婦人的形象。她粗俗好事,但情有可原,她沒有接受過教育;她的管教不適合孩子,但那是善良;她青年守寡,因此希望一年中“順順溜溜”。她平凡真實又善良。她仿佛是我們身邊的一個親人,無比地關愛著我們。在文章的結語處“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卻讓我感到一絲欣喜。他們不是親人,卻有著親人間血濃于水的溫暖,他們之間的感情緊密而深厚……
讀完整本《朝花夕拾》,魯迅的思想和感情溢于頭腦。他的文章在反抗,反抗著束縛他的時代;他的文字在辯駁,辯駁著腐朽的思想;他的心在爭脫,爭脫到一個屬于他的天地……
小路綿延,卻彎不盡他的鄉(xiāng)愁;森林茂密,卻隱不住他的寂寞;清水如泉,卻淹不透他的愛國——他,魯迅,艱難路上最真實的君子!
和曛的陽光照入窗內,水印已悄然無跡,屋外的天空仿佛更高更藍,粒塵不染。欣賞魯迅的心,已飛到云霄高處!
《朝花夕拾》讀后感(三)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戰(zhàn)士。中國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他的《狂人日記》,他討厭封建習俗,并敢于說出來,寫出來。他認為《二十四孝》是虛偽和殘酷的,他還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詛咒一切反對白話者,妨礙白話者”。魯訊先生是以筆為槍的戰(zhàn)士,他的子彈是打在敵人的.心里的,他的子彈是敵人躲不過去的。同時,也好像是一只戰(zhàn)斗的號角,使被奴隸的人民覺醒,參加到民主斗爭的活動中去。
《朝花夕拾》則與魯迅的其他文章不同,它講了魯迅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是魯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它收錄了十篇文章,還有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記》。我記憶最深的是《五猖廟》中魯迅父親讓魯迅背會書再去看戲,而魯迅“夢似的就背完了”,但卻“一字也不懂”;反倒還使“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
這場沖突,寫出了魯迅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也使我讀來倍感親切——我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父母總要以背會某篇文章為目的,帶我出去玩,正玩得興起,突然要我背書?v使老大不情愿的背會了,幾天后又如垃圾郵件一樣從頭腦中刪去了。雖然父母出發(fā)的念頭是好的,可是到最后來什么也沒記住,反而鬧得不愉快:游玩也沒有盡興,背會的書也沒有記住,倒是得不償失了。
還有《狗·貓·鼠》。魯迅對弱者的同情便躍然紙上,他為了貓殺死了他的心愛的隱鼠,仇視貓,怨恨貓,正如仇恨那些暴虐者一樣。而在《父親的病》中魯迅對在長輩去世前大聲呼叫持不贊同意見,因為這樣加大了病人的痛楚,也對子女沒有什么好處,無非是落一個“孝”的名聲!翱舍t(yī)的應該給他醫(yī)治,不可醫(y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這是魯迅的看法,他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敢于反對傳統(tǒng)的做法,這是人類歷史上很少有的。魯迅的一些新想法,一些辨析,讀來很是精辟,卻易于引發(fā)出讀者的同感。
《朝花夕拾》是一部有關少年兒童的書,相信到我長大的時候,有了成長的經(jīng)歷,再來讀這本書,會發(fā)出更多的感想,會掩卷深思,唏噓不已。
《朝花夕拾》讀后感(四)
不知道為什么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無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于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罵人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
小說初中的語文教材,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shù)都選自這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里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后的疲態(tài),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xiāng)。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咸。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咸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都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閑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艷。
【《朝花夕拾》讀后感】相關文章:
《朝花夕拾》讀后感01-04
朝花夕拾讀后感01-04
朝花夕拾讀后感01-05
朝花夕拾讀后感01-05
朝花夕拾讀后感01-05
《朝花夕拾》讀后感10-31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2-25
朝花夕拾讀后感09-29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03-22
朝花夕拾經(jīng)典的讀后感受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