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并且能看懂的書。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的天空》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1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并且能看懂的書。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對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于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著?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游。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于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后,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說頭。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鑒。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對于中國的士人來說,儒家之學可立偉業,道家之學養天年。兩家之學為中國讀書之人提供了兩條可以選擇的路,此路不通還有一條,眾人又何樂不為呢?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道家仍可存在發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2
素來對國學懷有一種崇敬之情,覺得它那樣高高在上、觸不可及。對于如我一般底蘊并不深厚人而言,國學,或多或少帶著些深奧、博大的感覺。傅佩榮先生所著的《國學的天空》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也同樣如此。但當我不斷深入去品讀這本書時發現,傅先生以他淵博的學識,褪去長久以來國學被人們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語言讓讀者領會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國學內涵,讓讀者在欣賞國學美妙之處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人生觀。
傅佩榮在《國學的天空》一書中為我們很好地闡釋了孔子的真誠、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莊子的逍遙。他還用這四位圣人的理論,以最樸實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通讀本書,我對關于孟子這一章的內容感慨頗深。可以說傅佩榮老師是將孟子這個人從千年前拉到了當代,拉近到讀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動,詼諧與生活化,他將教育、修養、仁政等孟子的觀點融合在故事里面,頗有深入淺出的效果,為我們闡釋了做人,做學問,做事的最終目的。讓人回味無窮,意味深遠……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在這個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樂。要有修養,修養是成就自己。到達某種程度之后,快樂就會由內而發,自然隨之而來。
關照各人的內心,在快樂中成就立體的生命。在這一點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又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當內心強大,開闊而坦然時,當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時,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斷得到提升。
傅佩榮教授筆下的孟子,是一個真誠的人,快樂的人——他的內心有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該做的事。這樣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樂的。傅教授重新解讀了孟子的快樂人生,他所展現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倫,修養,人生等。并以他的樸素主義哲學觀點為依據對現今人們的困惑一一做了點撥,古事寓今,啟發人深思。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3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么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里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里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并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仆”,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并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后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 篇4
今天我讀完了傅佩榮先生寫的《國學的天空》,感覺非要寫幾句不可,否則難言我收獲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論今、中西合璧是這本書的特點,而且還告訴我們看一件事情、一個人、一個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來龍去脈,才能深刻理解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
可以說,我們社會上的道德和約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觀念影響。但我感覺我個人的思想、行為有時候受老莊的影響更多一點。里面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40歲之前,我們要學習孔孟,40歲以后要懂得老莊。
1、孔子說,要真誠。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繪事后素,一個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妝,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襯托得非常漂亮;禮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給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質表現出來。學習東西要一以貫之,要有一種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任何技能、知識都是觸類旁通的,孔子認為這個東西是“仁”,儒家說“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從真誠開始,主動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眾的福祉結合在一起,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說不惜。孔子欣賞曾點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著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風乎舞兮,詠而歸。”你不能選擇別人對你怎么樣,但你可以自己選擇怎么樣。所謂無志于外,有志于內,無志于用,有志于體。
2、孟子認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種善的趨勢,只要環境合適,就會體現出來。要與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莊,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做朋友,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了解他們怎樣面對和處理問題,并設想如果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不會跟他們一樣選擇,或是有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閱讀的好處。
讀書要做圣人,而不是為了考狀元。王明這樣說的。狀元只有一個,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3、老子認為世界萬物背后都一個“道”,這個道不能說出來,一說出來,就不是道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做小魚不能隨意翻動,否則要碎掉的。所以一個統治者如果要治理國家,頻繁施政,肯定是難以周全,不是顧此失彼,就是難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隨”,世間一切萬物,各具特色,在參差不齊中保持了整體的均衡。要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只是想回復到自然如此的狀態,否則會留有后遺癥。
老子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為慈愛,要想母性一樣包容、低位。不能為了追求“名”“貨”而犧牲自己身體,人說要維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儉樸。做人要低調,這樣別人不會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發揮眾人的積極性,即使你無為,也可以辦成事情。
4、莊子認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執著,何不逍遙自在,與道同游。世間是一個統一體,不要計較得失,只要與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滄海一粟,一個人在世的時間是一只鳥從漆黑的窗外飛進屋子轉了一圈又飛回到窗外的過程。人最放不下的有兩個東西:一是空間,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盤越多越好;二是時間,人往往希望自己獲得越久越好。但最終是要結束的。所以時間和空間,包括這個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過計較,最后連生死都不能計較了。我們要計較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讓我們的智慧得到覺悟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將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個高度,然后再看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會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
【《國學的天空》讀后感】相關文章:
踏著國學的腳步作文-國學01-24
國學經典讀后感大全800字02-09
變樣的天空作文800字-天空12-22
關于我永遠的天空作文-天空12-22
勝利的天空12-19
她們的天空12-19
傾斜的天空12-19
院墻外的天空作文700字-天空12-22
國學系列弟子規讀后感10-09
韓愈的國學內容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