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范文(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未來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1
最近有幸拜讀了溫世仁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未來》一書,讓我深深地感覺到資訊和網絡對未來教育所帶來的重要性,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種新思維和新方向。
《教育的未來》主要說了三個重點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作者就自己的科技專業與創辦學校的經驗,說明電腦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他認為電腦與網絡的應用,帶來知識教育方法的改進,讓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其中改進的方面主要有五點:
1、針對學生不易了解的深奧數理概念,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圖像等具體內容的解說,來掌握要點。
2、科技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個別學習,依照每個學生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學習進度和指導。
3、可以把學習課程編得象電腦游戲一樣有趣,讓學生能自然著迷學習。
4、透過實境模擬技術,電腦可呈現駕駛等演練情境,讓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前,把技能演練得更深刻,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險。
5、由全球資訊網所練成的知識網絡,讓學生不必再記憶零碎的資訊,同時能擴充他們的學習范圍。
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教育的質變,也就是教育的新面貌,他舉出四項改變趨勢:
1、從偏重知識教育轉變為全方位教育平衡發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自己要深入學習的課程,積極發展自己的潛能;
2、從集中同步學習轉變為分散學習,學校學習不必是一周五個全天,學生可以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或上網接受遠程學習;
3、從階段學習轉變為終身學習,大學畢業不再是學習的終點,因為知識更新快速,而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能用的期間非常短暫,所以在職人員需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與技能;
4、從文憑認定轉變為實力認定,以后專業人員的能力鑒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各行各業將取消一試定終身的情況,而改為依公司職務所需的`各種能力來聘用人才。
最后作者所所提到的重點方面就是教師與學校的未來,依據美國市場調查報告,到2003年,美國有15%的高中畢業學生,將選擇網絡大學就讀,美國現在也有許多網絡高中的實驗,將來學校會成為歷史名詞嗎?未來的學校會經歷怎樣的轉變?人人讀哈佛的夢想,能夠實現嗎?作者就這些問題等都作了詳盡的說明。
讀完這本《教育的未來》,讓我感到對于教育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有何種思維和行動,教師與父母的角色又該有何不同的面貌,值得深思。未來的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的工作者,應該成為幫助學生,進行電腦網絡教育的課程引導,生活的輔導,創意和潛能的開發,由過去的主導教學,轉變為輔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角色。未來的父母在教育角色上,要慢慢從遮風避雨的保護角色,轉變為培養孩子能力的輔助角色,使自己既有的能力、條件成為培養學生的沃土,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在沃土上茁壯成長,并且認識到孩子其實并不脆弱。
總之,《教育的未來》一書,闡述了多元化的學習面貌,以科學的方法發掘教育可能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使人不由得反省過去和現在的教育,深思未來的教育。必須建立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協助個人完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才能使科技發揮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2
社會發展太快了,在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的同時,壓力也越來越大。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都希望孩子能為將來打好基礎。為此,初為人父人母的我們,也讀了很多育兒的書籍。但是,慢慢發現,可能方向錯了,至少是越來越困惑了。
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是該多學幾樣愛好,還是多做幾套模擬題?是快樂重要還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兒園,就進不了好小學,進不了好中學,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工作,憂慮、恐慌、無助......
讀《教育未來簡史》,其中有些說法,很有啟發意義。摘錄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課程來教今天的`孩子,卻又期望他們為明天做好準備。
教育者需面向未來;終身學習;是學習的引導者,而非講臺上的權威;是通才;探索是學習,讓學習具有現實意義;拓寬課程的視野;對學生思維水平的全面評價。
為未來做好準備,需要的能力:
一、內省能力;
二、人際交往能力;
三、解決問題能力;
四、協作能力;
五、信息分析能力;
六、信息溝通能力;
七、創造能力;
八、全球意識。
一部電視劇,是不是告訴你結尾,你就沒有興趣看了。那么,填鴨式的教學,是不是讓孩子們也失去了興趣。你只要求他記住,考試時能條件反射的填出答案。離開學校,離開書本、老師和考試,他就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離開學校前,學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和能力?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3
筆記讀書是一種美的享受,是心靈的舒展,與枯燥而又嚴肅的理論相比,我更加喜歡看風趣、生動但又不失教育意義的書籍,例如《告訴孩子你真棒》、《美國小學教育》、《窗邊的小豆豆》等,最近在看《教育照亮未來》這本書,讀著讀著,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課堂,耳邊想起了自己的聲音,同時也開始思考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照亮孩子,指引他們前行的道路?
閱讀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以前曾出現過的場景:十歲的孩子無意中撞翻了掛著的黑板。他嚇壞了,呆呆地站在那里。換了往常,老師一定會說:“你究竟怎么回事?真是太笨了。為什么總是這么不小心?你為什么像個白癡一樣站在那里,你在等什么?”這一次,老師的反應卻與以往不同。他謹記教育原則: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下結論。于是,他說道:“這些掛著的黑板確實很麻煩,只要輕輕一碰,它們就會掉下來。你需要幫忙嗎?”孩子對老師出人意料的變化大吃一驚。他撿起黑板和粉筆,把它們收拾整齊。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了對老師的感激,因為老師坦然地面對了他的過錯,讓他在這樣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每回想起,總是不停地假設,換做是我,能否和這位老師那樣以一個寬容的心,用寥寥數語把無心犯錯的孩子從尷尬而又無助的困境中解救出來;換做是我,能否用一顆平常心接納孩子所犯的錯,繼續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對話;換做是我,會不會放下手中正在“疾馳”的紅筆,放下厚厚的作業本,彎下腰和孩子一起撿粉筆,換做是我……我不敢繼續往下想,所有的假設讓我更加羞愧,也讓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老師對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可又能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慎行。
有時候,我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們的未來。現在,我卻有了更為切實的目標,我只關注孩子們現在的.情緒和主要的需要,我只想富有人情味地處理好教室里發生的各種問題,把注意力和目標放在孩子以后會怎么樣,而不是用強硬的手段制止他們這樣做,或者明確地規定他們應該做什么。例如某個孩子等上課鈴響后還在和同桌說說笑笑,通常我會點名提醒他或者直接扣紅星,是的,我這樣做的確能使這位學生停止講話而安靜地上課,但是第二天或者幾天后這樣的事情又在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而我也常因為這樣的事情苦惱。
但是前幾天的一件事讓我突然間有所頓悟:上鈴響了之后,班上的一小朋友小軒還在和后面的孩子談論著什么,當時真想脫口而出“小軒,做好準備!”最后我還是忍住了,用眼神多次提醒軒軒,軒軒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當時我的眼神并沒有馬上離開他身上,我繼續注視著他,膽小而又自尊心很強的安安開始害怕,他也不停地看著我。當時我心里開始琢磨: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小軒會一節課都注意力不集中,說不定還會自尊心受挫,怎么辦?后來我找了一個時機表揚起了小軒:“看,我們小軒現在的坐姿比鈴聲響起的時候更端正,精神更加飽滿,相信接下來的發言也會更加精彩。”這時小軒充滿自我保護的眼神開始放松,逐漸地投入課堂學習,發言也越來越積極,接下來幾天小軒還沒有等鈴聲響起,早就做好課前準備,而且聽課情緒很飽滿,注意里很集中,還給身邊的小朋友做了了榜樣呢!
事后,我也在思考,平時我僅僅從自己的角度為學生所做的各種安排,是不是被學生接受,他們在接受這些安排的時候是不是心情愉悅?我無法回答這些疑惑,但我可以帶著這些疑惑在今后的教學中多為學生思考一下,講話時更加寬容、更有人情味些,潛移默化間學生也會慢慢地喜歡這樣的處理方式,他們在處理同學間的小矛盾時也會更加寬容,更有耐心。
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限,但是我也想和明燈一樣,給他們一份溫暖,幫他們養成一個好習慣,哪怕是弱弱地照亮他們的前方,也足矣!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4
這個暑假,閱讀了北京師大檀傳寶教授的教育著作《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受益匪淺,現擇其一、二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書是檀傳寶教授記錄自己以往的講座,包括:德育的概念與理念,德育實踐建言,大時代的德育,公民教育的鼓與呼共四輯。重點講授了德育的重要性,并針對不同層面德育實效的提高提出了系列建議。
檀教授由小的德育講到大的德育,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進行了分析。德育就是人的道德思想品格。它與人的心理健康、政治教育、經濟生活、法制教育有區別,但又緊密聯系。這些方面對道德品質有影響,而德育又能促成各方面更好發展。德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檀教授還指出,現在的德育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強制灌輸。誰對誰錯,必要立場堅定。即使思想不通,生吞活剝也要生硬接受。但是,道德教育者如果肯多花費些心思,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審美化的改造,道德教育或許也能成為一幅美麗的畫、一曲動人的歌謠。這時,德育再進入學生的視野,學生還會有如被填鴨式的不適感受嗎?總之,轟轟烈烈的,大張旗鼓的德育“灌輸”必須回歸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
世界上如果有一個最高美的話,那應該是教育之美!美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不僅僅是學校藝術學科教學所承載的責任,更多的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審美化改造。將顯性的藝術審美教育和學科滲透式審美教育以及隱性的環境審美教育融為一體,合力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當然,作為學校教師,思考更多的則是如何實現以美啟真,以美儲善,讓德育成為一道最美的風景。只要我們巧妙運用一些審美手段,就可以使我們的德育變得有趣、生動而美妙,相信用審美武裝的德育過程,其境界一定是美好或是美麗
教育教學活動的審美化,并不是很遠的事情,而應該是在當下,如果我們愿意,馬上就可以!正像檀傳寶教授所說:我們需要有一個“我欲美,美斯至矣”的勇氣和實踐。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5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對我們教育者來說無疑是寒冬的一盆冷水,令我們在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中清醒,冷靜下來思考:我們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殫精竭慮、彼于奔命,為什么卻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看完此書,從八位教育家的身上,我們大致能找到答案了!
想想陳鶴琴,為了研究兒童心理,親自創辦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作為其理論研究的實驗基地,再看晏陽初,和他的“平教會”同仁一起,從繁華都市遷居鄉村,只為全力實踐他的平民教育理論。教育家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教育的理念比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重要。“教育是慢的藝術”,它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范。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不僅僅是知識,而且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更樂觀的生活態度。
對照我們受過的教育,大致可以看出我們是如何一天天變得平庸的。現在的教育違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規律,違背了人的成長最基本的規律,越來越趨于功利化:我們的教育只是像模具,用來塑造各種標準樣式的人,教導他們成為重要人物,或者早日過上舒服日子;學校的各項制度和政策都是為了獲得短時的收益,甚至我們一直推崇的素質教育也落入了功利的怪圈,藝術教育不再是為了學生的.長期發展,而是為了參賽獲得個好名次。于是,我們在短時間內能湊成一個參賽團隊,為了某次競賽獲得名次,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其他任務,長時間地反復練習參賽的內容,比賽結束,練習的內容也徹底荒廢。藝術不再是陶冶情操的代名詞,在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中,我們的孩子已經無法從中得到樂趣!
以語文為例,語文學習的規律是“培根”“積累”。韓愈說:“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可是走進我們的課堂,我們的小學生從一二年級開始就在搞分析。通過不斷提問,比較,說明這個詞用得怎么好,分析得頭頭是道,用去半節課時間,只為了贏得聽課者的掌聲。小學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是最應該積累的時期,不去記一些一輩子受用的東西,去搞假大空的分析,這就是我們基礎教育的現狀。
呂叔湘先生的比喻說得對極了,“教育的性質類似農業,而絕對不像工業”。是的,工業是把原料按照規定的程序制造成為符合設計意圖的產品,而農業絕不可能這樣。教育的確跟種莊稼相似,教師是農夫,學生是種子,給種子充分的適合成長的條件,讓他自己發芽生長,自己開花結果。我想,這“充分的適合成長的條件”大概就是“培養杰出人才的泥土”吧?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6
寒假里借閱了《教育照亮未來》這本書,看完給我感慨頗多。教育,是一片廣闊而真誠的熱土,“在耕耘之后一定會有收獲”!教育有夢。千百年來,在對人類理想的憧憬和尋覓中,一代又一代先哲苦苦思索,現實的廢墟和思想的曠野上,已為我們建立起許多精美而燦爛的“寄托”。
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我們當下的教師更應理解陶行知給我們的那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孩子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材。不是嗎?我在想,我們的這一代,也都成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有成就,有方向,幾乎每個人不管原來讀書成績如何,都在社會上以不同角色發揮著能量。那么,在培養我們下一代,像我女兒這一代的孩子,她們成長后,社會將更多元化,人才需求也更多元化。因此,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而對孩子有所偏見,我們要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從實際出發,關心孩子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對待調皮、搗亂的孩子,我們要從心靈上去感化他們,針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做好反饋;同時,營造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班級環境,小朋友之間不能互相嘲笑、譏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
愛的教育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愛的教育應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一個沒有愛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愛應從身邊的事做起,從愛一草一木,一樹一花,小動物,父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到愛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最后到愛集體,愛祖國,愛人民。培養愛心很重要,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個愛心。只有愛,才能享受人生的真諦,只要愛,才能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和存在的價值。從今以后我會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用“孩子的情感”體驗,用情去施教,用愛去開導,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收獲愛!讓愛始終貫穿在我們的教育之中。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7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十多年過去,我們教育的現代化和未來化做得并不盡人意。
現在我們的學校環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引入了多媒體設備、互動白板等,但這些用來改善教育效果的工具和先進設備被我們大材小用,做著和以前并無二致的事。因此,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方式,認真思考學生的學習方式。
我們現在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幾乎是十幾年前我們的老師對于我們的方式,可是十幾年過去了,我們應當做出改變。
改變的方法之一就是從教者的繼續學習,大膽地擁抱新事物,比如互聯網。一直以來,我們視互聯網為洪水猛獸,“沉迷”是學生和互聯網的永久連接詞。可是這種印象何嘗不是一種刻板印象呢?《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我們堵不如疏,在教育中,我們為何不學著接納互聯網呢?現在火爆互聯網市場的抖音,使用者人數之多、年齡跨度之廣令人咂舌,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抖音等之類的互聯網產品來拓展我們的教學寬度呢?
改變,對于行為方式早已定型的成年人來說,的確很難。我們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但我們卻不能因畏懼而不去創新。走出舒適區,迎接挑戰,迎接質疑,積極改變是我們創新教育方式的'必經之路。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樣重要。學生記住的往往不是那些能讓他們考高分的老師,而是觸發了他們生命激情的老師。學生如何有激情?每天枯燥的背、寫是無益的,只有透過表面的知識,學習到更深層次的思維方式,才能產生與知識的共鳴,觸發生命的激情。思維養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是循循善誘的必然。教學方式的改變會對他們產生影響,但自身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決定性的。
傳統教育中的學習方法大都是死記硬背等無助于開發思維的方法,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有更前衛的學習方法。善用搜索引擎,這將考驗你的信息整合能力;玩轉抖音,你或許可以入門基礎的視頻剪輯……我們為何非要局限于課本上的固定知識,而放棄這些可以塑造你其他各項能力的機會呢?要知道,二者是可以兼得的。
善用新技術,改變教法和學法,對一個人的成才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只能制造出一個個機械的做題家。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8
在讀未來教育家之前,心中一直是充滿好奇和疑慮,好奇的是面對龐大的個體,他們是怎么做到因材施教,關注個體的,疑慮的是他們面對的個體都是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他們的身心發展與十歲左右的小學生有著截然的不同,那樣的學習方式對于小學生合適嗎?但粗粗讀完后,我想適合孩子自己的學習方式才會讓他們真正愛上學習。
讓學生擁有獨立思想,他們才會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哲人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兒童的發展是自然生長的花朵,都有著特定的軌跡。面對個性化的教學,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思想,走進每一位學生心靈深處,找到每一位學生的動力點,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跑道努力向前。起點不一樣,終點也允許不一樣。十一學校關注個體的方式是,提供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自由選擇自學、小組合作、老師輔導三種學習方式,老師做適當地幫助調整。這種學習方式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在相應的檢測之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調整學習方式。形式各異的`學習方式的確很吸引人,既能讓尖子生吃得飽,也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跟得上。那面對我們二年級學生,我們應該考慮到兒童的自律性、能動性并不是很強,我覺得基于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板塊,我們可以提供學生相應有效的學習方式,盡最大可能讓每一位師生都有自由的空間,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能講的請他們來展示,必要時老師總結,讓每位師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為了完成教材上的學習活動,需要人人參與。參與不是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學生并不是我們進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這其中就可以貫穿自學、小組合作、老師輔導三種學習方式。方式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其中獲得一定的方法和能力。我覺得一學期下來,課前的預習就是學生自學的萌芽。只要我們提供一定的方向,相應的坡度,適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自由地遨游在預習的海洋內,就能幫助他們漸漸形成相應的自學能力。學習內容要俯下身來服務學生,而不是高高在上無視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我們設計出好的問題后,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啟發,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課堂上他們會帶著自學的成就感和疑惑感緊張地學習,老師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先前學習,很好地捕捉到學情,提供適合個體的學習。讓學生成為主人還要善于傾聽,杜絕一言堂,還要注重組織學生間的相互分享交流。我覺得交流分享在課堂中呈現時,主要就是小組合作和學生發言兩種形式。這兩種方式成了他們最好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是自己的主人,他們的思想是獨立的,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驚奇地發現,學生的感知能力遠遠超出我的想象,他們的回答常常讓人不禁失笑,充滿童真童趣。亦如學校那株臘梅,在他們背兒歌時,儼然把它描繪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娃娃。小組合作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小組內暢所欲言,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同時思想的碰撞摩擦,還能解決一定的問題,兵教兵大大節約課堂內的時間。課堂上似乎時間都成了學生的了,但其實不然,老師也應該是參與者、合作者,在適當的時候給與指導,在相應的時候站出來幫助學生總結,教會學生一定的方法。
鼓勵獨立思想,并不意味著慫恿行為的放縱,十一學校強調要做到思方行園,容許學生犯錯,但不允許品行出軌,要讓學生有原則。我想這樣就是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十一學校讓每個成員積極參與、共同負責班級管理,讓學生遵守一定的規范,例如交送作業的規范、打掃衛生的規范等等。我覺得這就有如承包制,這個魚塘被你承包了,那就該歸你來管理負責,激發了學生的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
小王子中說,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費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我想每個人都一樣,學生只有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他才會認為自己的學習成果是那么重要,才會真正快樂努力地學習!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 9
最近,閱讀了高港區教育局教師發展中心推薦書——【教育照亮未來——民國八大教育家經典文選】(楊斌編),里面收錄了民國時期的許多教育大家的膾炙人口的教育名篇。蔡元培、葉圣陶、張伯苓、陶行知、陳鶴琴,教育名家的如椽大筆寫下的永恒的教育文字,在今天讀來,依然覺得如春風拂面,充滿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人生成長的不懈探索。
經頤亨先生寫道:教育不宜求速效。這是對當下教育的當頭棒喝,令人有猛醒之感。先生說:“教育為根,社會為葉。”教育是一種在人生的根系上下功夫的事業,豈可以求速見之效?然而,君不見,有多少的教育中人,計較于立竿見影,計較于一得一失,用工程學、用工藝學的方式經營所謂的教育。教育由此充滿了功利,充滿了浮夸。
陶行知先生寫道:學校以生活為中心。是啊,學校不是名利場,學校不是咖啡館,學校是讓學生來學習如何生活做人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教育的素材,我們教育孩子,就應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與素材,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然后,我們要還給生活一個活生生的孩子。
蔡元培先生寫道:美育是自一由的、美育是進步的、美育是普及的。在今天看來,我們離美育的.教育思想還很遙遠。先生的美育思想,直指人的審美境界和人格境界,反觀我們今天所謂的美育,只不過是教育了孩子一些技術而已,這一些技術非但沒有讓人孩子獲得生活的價值,反而使他失去了審美的信心與興趣。
胡適先生寫道:我們絕對地反對小學校讀經。今天的教師自己都沒有接受過讀經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讀經?在今天的教育界,的確有一批“販賣古董”的人,他們從經里面選一點東西,便到處炫耀。不妨用胡適之先生的話問問他:“你自己都沒有接受過讀經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讀經?”看他如何作答?
張伯苓先生寫道:中國人所最缺者為體育。試看今日之神州,竟有幾所學校重視體育,竟有幾位教育者重視體育,竟有幾位家長支持體育?輕視體育,輕視公正一一光的體育精神,輕視群眾體育,輕視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如此的教育對于人的成長究竟有何用?
晏初先生寫道:最切合實際之教育為農民教育。先生一生為平民教育吶喊,實在是教育的良心。教育本是一顆良心。然而,君不見,平民教育今日何在?精英教育、貴族教育大行其道,實在是拜金的幽靈在校園里產下的怪胎。何日教育有良心,且看農民子弟教育。
教育,我們目光在遠方,在未來。教育,我們的腳步在當下,在現在。然而,教育,我們的靈魂又在哪里?在這些分明已經過去的文字里。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對學生有所偏見,我們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從實際出發,關心孩子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對待差生,我們要從心靈上去感化他們,針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做好反饋;同時,發動全班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同學之間不能互相嘲笑、譏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作為教育者,我們都在不停地追尋著,在追尋中我們跨進了新世紀。在新世紀中我們呼喚,呼喚著能托起明天的太一一的新教育,一種真正的教育。這種教育,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能讓所有的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享受同樣的關愛。
【教育的未來讀后感】相關文章:
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總結01-25
未來教育學習心得08-18
未來的教育心得體會06-21
未來的教育作文(通用7篇)04-19
未來教育培訓心得體會11-26
因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的工作總結06-23
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總結參考12-13
英特爾未來教育單元實施計劃06-05
最容易毀掉男孩未來的6種教育09-20
作文范文分享計算機與未來的教育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