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修女傳讀后感
德蘭修女傳讀后感(一)
德蘭修女,又譯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從18歲到87歲去世,把一生獻給了窮人中的窮人。
看《德蘭修女傳》搞清楚了一個問題,愛與一般的慈善之間是有區別的。愛必須是面對面給予和服務,是親手去撫慰這一個和照料那一個,而不僅僅是一張支票,一張冰冷的沒有體溫的支票。
任何事,無不是從一個開始的。只有先對具體的這一個有意義,然后才有可能對許多以至整體有意義。沒有開始的這一個,也就不可能有后來的許多個,以至于無限個,也就沒有整體。
我確實是個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會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臺,大家帶著高他一等的心態捐錢捐物,可憐他、憐憫他,我認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兩天,陪他說話,給他講講故事,聽他倒出心里話,溫暖他的心。
一個本來貧窮的人,突然間因為某個新聞報道而受到關注,獲得大量捐贈,就像一個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華游艇,本來通過掙扎能學會游泳,在惡劣的環境中獲得陽光心態,成長為紅高粱一樣健壯的勞動者,現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適應,甚至無法獲得平衡、進而心靈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蘭修女和她的教會所提倡的,對每個人微笑,擁抱他,就算一句話不說坐在他身邊陪伴他,為他清洗傷口。她和她的修女們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救護窮人,不但在印度獲得了大量的追隨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
我們不必羨慕別人去鄉村支教,長期資助貧困生等等,我們就從身邊小事做起,你給小區里的老人扶門了嗎,你對收垃圾的人說謝謝了嗎,你尊重交通協管員聽從他們的指揮了嗎,你和賣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嗎?讓你周圍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悅,給他們愛,就是我們應該做的。
而做慈善,我覺得要非常慎重,沒有好的方式我寧可不做。
書中215頁,“家是愛的源泉,愛是一切美德的靈魂”。我們當中有一些人,向遠方的人表達愛心很積極,比如熱情地參加各種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動等等,卻對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個作家把這種行為稱作“遠程愛心”。如果你連身邊的人都不愛,你又怎么可能真的愛遠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過是為了成就一種個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會,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關懷,焦慮、疑惑、孤獨、寂寞,德蘭修女說這是貧窮的另外一種面貌。
能夠彼此相愛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貧困的人身上看到這份愛。他們愛自己的子女,愛自己的家庭,他們雖然貧乏,甚至一無所有,但他們卻是快樂的。所以她認為家庭應該是愛的源泉,除非這個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絕的`活水,否則我們無法保證我們的善心總不干涸。
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為了成就個人功名吧。一個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還高喊造福大眾,你可知他的真實面目了。
作者在127頁有句話,我覺得特別真實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們也許只能在這種巨大的苦難和同樣巨大的愛面前,驚訝地出神,除此之外,我們無法表述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實質。
對于我這樣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讀這本書,看德蘭修女在愛中行走的這一生,我只能驚訝地出神,也無法表述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
德蘭修女傳讀后感(二)
在閱讀德蘭修女傳時,剛開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當時覺得很奇怪啊以前都聽說是授予給政治人物,德蘭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會獲得這個獎項那?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公報說:“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彼拇疝o是:“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在讀完整篇文章時覺得德蘭嬤嬤確實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窮人,她把自己的愛播撒到了人類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正像歌詞唱響的那樣—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德蘭嬤嬤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愛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德蘭嬤嬤;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并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僅有三套,且自己洗換;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便是以潛心細膩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驚嘆的一生,她是我們成長的榜樣。
德蘭嬤嬤出生在一戶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時候就經常念這樣一首小詩:“要相信愛,無論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還是毀滅?是被拋棄,還是被掠奪?無論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會消逝,但愛會留下來。”,心中逐漸升起一個熾熱的愿望:“我不能只為自己活著,我要為這個世界貢獻一點什么。”一天早晨,當她在路邊看到一個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虛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窮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愛!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創建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先后建立起各種各樣的兒童之家、貧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計1000多所。哪里有苦難,哪里需要愛,她就出現在哪里。
她曾這樣說過:“人們不講道理,理想錯謬,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你做善事,人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成功;你所做的,總是會被別人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去做;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打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你耗費多年所建設的可能毀于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人們確實需要幫助,然而你幫助他們時卻可能遭到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卻可能被踢掉門牙,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獻給世界!碑斪x到這段時,我非常的激動,因為我認為我們曾經為愛所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是值得的,就是應該不求回報的博愛。
貧窮是一個多么刺耳的詞匯,它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從遙遠的史前走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從來就沒有過為了消除貧苦而奮斗,但是德蘭嬤嬤給我們找到了一條新的消除貧困的道路,德蘭嬤嬤告誡我們人類缺少愛心,是導致世界貧窮的根本原因。而貧窮是我們拒絕與他人分享的結果。如果你懷著喜悅給予,你將會得到更多。一顆偉大的心來源于一顆燃燒著愛的心?鞓凡豁毺綄ぃ痪驮谀阄业纳磉,若以愛待之,旋即得之。我們每個人成長在同一片藍天下,所以我們應該在愛中一起成長。把我們的愛心奉獻給身邊的每個人,去給予,直到成功。愛是沒有界限的,生命就在這里。
德蘭修女傳讀后感(三)
在此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有人像她這樣活著。我崇拜《海賊王》里的路飛,因為他能為夢想和伙伴犧牲一切,但他畢竟是漫畫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俠一樣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實實在在的人物,有史以來最沒有爭議的諾貝爾獲得者之一。從出生到終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主,使眾人能因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悅了上帝也溫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龔沙,以后的德蘭修女。她讓上帝的愛跨越了宗教、種族和國界,她讓上帝的光同樣照耀在世界最陰暗的地方,給他們溫暖。她曾說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為自己而作,而是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鉛筆,那么,神肯定是想用這鉛筆在世界上寫下仁愛,好讓我們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讓我們知道上帝的愛,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們能彼此相愛。
這是一則寫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須先寫在這里: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
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么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只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里,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鄙系郯堰@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里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么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盀槭裁?”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么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
不管其他人能從這個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愛’(耶穌基督給我們最后的命令)。孔子講“仁愛”,孫中山先生講“博愛”,而基督就是愛。德蘭修女說:“世界上有許多人渴望著一塊面包,卻有更多的人渴望著一點點愛。西方世界的貧窮是一種不一樣的貧窮——不僅因為孤寂而貧窮,也因為心靈的貧乏和精神的困頓而貧窮!倍P于如何去愛,我十分贊同德蘭姆姆“從一個開始”的觀點,“我不同意好高騖遠的行事態度——愛得從一個人身上開始”,稱之為整體的東西太過抽象,只有先對具體的這一個有意義,然后才有可能對許多以至于整體有意義。所以,先從身邊的人開始,慢慢把愛拓展,好讓眾人看到我們就能看到基督,讓我們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我們身上感覺到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