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讀后感(精選2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的讀后感 1
每天讀詩經兩篇已經一個多月了,《詩經》很大程度上滋養了心靈。一個人在杭州,漂泊無依的感覺時常有,繁瑣的工作也會有離職的沖動。今天跟朋友談這股沖動,他說一份工作應該是做的很好時候離開的。這句話挺讓我醍醐灌頂,明明可以提升的還有這么多,明明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這么多,怎么可以放棄這提升自己的絕佳機會呢?
每天閱讀《詩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內心的真摯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會中浸染,經歷過一些挫折,開始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奮斗。有時候覺得挺殘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東西總是被壓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這些事情,內心都是悲傷的。古人說:“嗜欲深者天機淺”,《詩經》陪伴了我走過很多難受的時光,有些路是必經之路,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歷過許多,得失之間總是要有的。其實自己心底還是跟寶玉一樣,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復雜和圓滑。自己雖然對外在的`人和事比較遲鈍,也是能夠感受到。總不希望把別人想得太壞,總有些時候不愿去面對現實,是孤獨的。《詩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訴我,保護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一個成年人,想要保護自己的真誠,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感謝父母給我很多愛和真心,也有時候會感謝自己的遲鈍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護自己的真心。時光易逝,真心難得。
《詩經》教會我作為一個女孩子,該有的端莊和秀氣。《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女孩子的真性情,《詩經》中描繪的女孩子都是儀態大方,品性優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貽”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我內心都會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為這樣的人。
《詩經》凈化了我很多負面情緒。身在職場,工作一天下來,心里早已“陰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騰:工作之余,不停學習,做項目。閱讀《詩經》給我生活添了很大樂趣。每一次閱讀,每一次畫視覺化,內心總是愉樂,如梁音不絕不耳,樂哉樂哉。
每個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從外界拿回屬于自己的那份力量。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從屬于你的宗族,你的血親,而是從內心生出一個新我,就像葉子從石頭中蜷縮著張開,人也一樣,共同完成生長的姿態。
詩經的讀后感 2
踏上文化尋根之路,淌過三千年滾滾東逝的歷史長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書頁,屏氣凝神,你聽,那一聲聲一喚喚,古樸無邪,通過千年的塵煙,悠揚冗長,那是來自遠古的呼喚,發自中華文化的最初源頭——《詩經》
孔子編纂《詩經》時曾感嘆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語道出了它的精髓。《詩經》語言溫柔敦厚、含蓄真誠堪稱中華文化之祖。它見證著中華民族孩童時咿呀學語,質樸真誠、天真無邪的美好時代。尋覓《詩經》的心靈動感,聆聽數千年的深情歌唱,詩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侶,歌中一詞一句都唱出了人們最美好的向往。
愛,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定律。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恒的姿態——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視了時間空間的界限,開遍了每一個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記得那日你拉著我的手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這又怎能拆散我們,千山萬水外,我候,為你歸來。縱然等到白發蕭然,我也不會改變翹首的姿態,期盼著你的凱旋,踐行你當初的誓言。
《詩經》以古樸的文字表達著人本初最真摯的感情。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與君絕。先秦人民對愛的姿態讓人震撼。愛,就一個字。原來竟然可以愛得這樣決絕。反觀當下愛情泛濫、欲望靡亂,分手離婚有如家常便飯。不知是否我們該適當放慢高速的生活節奏,靜靜感悟詩經中愛的真諦,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無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愛,就不離不棄,靜靜等候,你的歸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打開詩經的首頁,那雎鳩關關的鳴蹄就迎面撲來。讓人心神蕩漾,頓時陷入飄杳朦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動,荇菜浮動搖曳,雎鳩關關,歌聲婉轉,悠哉悠哉,令人轉輾反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中的表白含蓄委婉,從來不做作。但絕不是怯懦,面對真愛他們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彎清泉都要傳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感情。字字含蓄卻句句真實的感情流露感動著你我在每一個懷夢的青蔥歲月,原來愛人可以如此灑脫,被人愛可以如此真切。沒有珠寶萬千,廣廈千萬,只有這悠悠河水,纖纖水草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可是這已經足夠。愛你,只是一種感覺,當我愛上這種覺的時候,一切外在的光環都已經無所謂了。我無法拒絕你伸過來的手,因為你已經越過了我的額心河。
逝去的歲月帶不走繾綣的情懷,望著河水悠悠,漸行漸遠。物欲橫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對內心的呼喚和所愛的人長相廝守,又有多少人被愛上是因為純愛情本身的驅使,而不是對物欲的追逐。當愛情可以用物質來衡量,貼上價格標簽的時候,愛情還是愛情么?同樣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卻是不一樣的“灼灼其華”。
是幸福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離棄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尋根,弘揚社會主義文化,我想是因為我們懷念了。或許忙碌過后的一瞬間,那份曾被遺忘的美好會倏然浮上心頭。我們會懷念詩中那一片月光,那一個人,懷念那一份純純因感動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簡單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語風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懷和那洞徹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釋然;“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感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通過千年的煙塵,歌關雎,唱蒹葭,出東門,上壟丘;一切無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飛鳥游魚、蘆葦野花、潮漲潮落、月盈月虧吟出真切的生活,表達出最本真的感情。原來愛情也可以如此純真無邪,生活也可以這樣恬靜和諧,人與自然可以這樣完美的和諧共生。而今身處鋼筋水的叢林,燈紅酒綠的喧囂,如同機器一樣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現代人,到頭來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懷念古人,不知是因為他們太真誠,還是因為我們太復雜。
對于《詩經》,也許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為經典而束之高閣,閱讀《詩經》最本質的意義或許還是教會人們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簡單而真誠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純無邪的心靈看待周遭一切,學習古人對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執著不屈的精神吧。
畢竟,離久了,易思念。
《詩經》的吟唱漸行漸遠,帶走了時光深處的期盼流連。遠遠回望,通過冰冷的繁華《詩經》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靈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著淙淙流水,聽著那一聲聲來自遠古的呼喚,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歲月: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的讀后感 3
《詩經》是我國古代五經之一。其中它按音樂劃分為三個類別:風、雅、頌。而我最喜歡的一篇莫過于十五《國風》中的《蒹葭》。
《蒹葭》一詩雖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中的“賦”(平鋪直敘),但如果細細品讀,會深感意味深長。它講述的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在蘆葦邊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從而不顧一切去追尋她。
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文中的`“伊人”不僅是指清純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尋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這么一來《蒹葭》不再是“賦”;而是“興”(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是激勵我們的壯美詩篇呀!
從中告訴我們要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說要寫一本書,但哪一次,我是堅持把書寫完的呢?還不是都只開了個頭,就放棄了呢?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嗎?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嗎?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堅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魯迅先生曾對《老子》一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而我想說:“不讀《詩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詩經的讀后感 4
《氓》是我高中時所學的一首詩,由于當時對背景知識知之甚少,即便學完了《氓》,我也并無太多感觸。但是了解了此詩成詩的背景之后,我卻深覺此詩寓意深刻,即便是在三千年后的當代中國,仍然適用。
“什么是喜歡?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三十個月”。《氓》中所描述的女主角,因為愛情,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顧周代的法律,毅然與所謂的戀人出奔,最后被冷遇、被拋棄,只能長嘆“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而如今,微博上諷刺渣男的文章多不勝數,關于未婚媽媽的報道也不少見,和《氓》這一篇講述的.這個因為所謂的愛情被沖昏頭腦的故事何其相似!此時熾熱的美好的的愛情真的可以長久嗎?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句話:“任何一樣東西,你渴望擁有它,他就盛開。一旦你擁有它,它就凋謝。”不管愛情能否長久,但我相信在說出愛的那一刻,真正有愛存在過。正在愛,正在被愛著的人吶,我希望你擁有他(她),并且珍惜他(她)。
培根在《論求知》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讀《詩經》,感受先秦時代人文之美,不亦樂乎?“浮生哪的常無事,愿讀人間未讀書”。
詩經的讀后感 5
從前的日子過得緩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這樣悠悠淌進詩里。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整理后交給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太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如此,《詩經》也便流傳至今,雖失了舊時的曲調唱法,卻也保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字材料,在這樣荒蕪的冬日給以真摯與溫暖。
桃花灼灼盛開的時候,衷心祝福出嫁的女子,說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可以想象嗎?千年之前的一片春日,就在三月桃花開得最盛的時節,縱使是不相識的'人,看到這十里紅妝,聽到這鑼鼓喧天,也從心底寄予最誠摯的祝福——祝福這位美麗的新嫁娘啊,愿你夫家和順、美滿、幸福。穿著綠色衣衫的時候,想到她曾親自理過,綠色的衣裳黃的里,是你日日夜夜一針一線親手織來的呀。我們一起經歷了這么多風風雨雨,你是樣樣都合我的心意,如今你卻不在了,我空對著這一件衣裳想你,萬般愁緒何處得解,何時得解?才有了——“我思古人,曷維其已”、“我思古人,曷維其亡”此番真言,讀來實在叫人唏噓。站上城樓翹首待人的時候,心煩意亂到來來回回踱步。一個女子,面對自己的心上人可以做到這樣的等待,可以坦言“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其中的真情可見一斑……
凡此種種,這一首首短小的樂章,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記錄進一本名叫“詩經”的小書里,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詩經的讀后感 6
《詩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們去思考,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發。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是一種很小的昆蟲,他的生命非常短暫,通常只有幾個小時到一周,一般情況下都是朝生暮死。他們在空中飄舞時,姿態優美動人,死后墜落地面,死后墜落地面能積一厚層。因而,這個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
讀完這段以后我覺得雖然這首詩很短,但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相比蜉蝣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我們的一生往往有幾十年。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生命其實也是短暫的,我們也會經歷死亡。在歷史中,我們也許就像蜉蝣一樣短暫。蜉蝣有著美麗外觀,卻抵不過時間的煎熬,我們應該怎樣獨孤我們的一生呢。
阮籍在《詠懷詩》說:“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爾·柯察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那么大的理想和報負。但是在這篇短短的《蜉蝣》里我學到了,我們的人生不能虛度光陰。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去。
詩經的讀后感 7
中華經典——《詩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詩經》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詩經》所蘊含的寶貴哲理,可以成為我們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天,我讀了詩經中的名篇《碩鼠》。《碩鼠》是一首政治諷喻詩。這首詩運用比擬手法把壓榨人民的統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發誓要離開它,表現出了無比憤慨的階級對立情緒。這個比喻把剝削階級貪婪、殘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識反映得淋漓盡致。同時,作者又加以夸張,突出了“碩鼠”由于貪吃而體態肥碩,借以突出了剝削階級的貪得無厭,使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這首詩共分三章,每章八行。各章均重疊“碩鼠”,把剝削階級丑惡的面目揭露無余,也強烈地抒發了被剝削者切齒痛恨他們的仇視情緒。令我為之感慨萬千。
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詩每章的末兩句“樂土樂土,爰得我所”表達了一種向往、追求沒有剝削、壓迫,充滿歡樂的人間樂土的社會理想。這就是人們抗拒階級壓迫和剝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思想感情。后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片樂土。
是啊!這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種不獵,卻占有大量財富,過著寄生的生活,而勞動者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太不公平了!
勞動最光榮!我鄙視那些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人!!
詩經的讀后感 8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里面的內容,就是歌曲的詩詞。是表達社會和政治的問題。詩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燒過所有儒家典籍。到漢代又得到了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們的呂老師平時就喜歡讓我們讀古詩并且背誦。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木蘭詩》,我聽了,立即行動起來,可是等我看到《木蘭詩》原來這么長,我問媽媽這么長的是怎么才能背下來。媽媽說:“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嗎?”
我聽了媽媽的辦法開始背了起來,結果只背下來兩行,我奇怪的想:“為什么這么長時間只背了這么一點,難道是我不夠專心?”我又試了幾遍,隨著閱讀越熟悉和理解,還真背下來了很多,下面就剩幾行了,我高興的笑了,又開始接著背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就背下來了,媽媽過來看了看我,微笑著說:“只要多想一些辦法,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時的退縮可能就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聽了,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愛背古詩,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會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動腦筋,遇到困難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學習必須要勤奮刻苦才會成長。
詩經的讀后感 9
《采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御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么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里。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非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征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致,寄托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詩經的讀后感 10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就已經收錄了311首,《詩經》讀后感。詩歌總能給人以沒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詩經》是最古老、最經典的詩歌之一。我第一次認識它還是我在一次看雜志時,文章中寫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千古佳句讓我印象極深。最近,我又通過語文課本再一次認識了一下《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么模樣,也許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顏,但她總令人向往,讓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險阻也要去追尋,也許這就是愛情的`魔力。路途艱險,怎樣才能夠到達彼岸,對心中的女子表達愛意。隔岸觀花,可以想像得很美。也許,這就是距離產生的美吧。
水草的深處氤氳著一種若有若無的感覺,讓我們遐想萬分。蒹葭,詩經里最令人心動與心痛的草,離愛情那么近,仿佛觸手可及,縈回在夢里,卻是靈魂不能輕易到達盡善盡美的境界。《詩經》的主要是愛情詩,他讓我們充分了解到古人的愛情。
《詩經》其實是很有意思,它容易讀,它就好像在眼前,而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經典。
詩經的讀后感 11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并不是很有名聲,廣為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里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為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游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游,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著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著,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著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么寶物,很久很久以后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為左,南為右。”淇水是向著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愿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愿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著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為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的讀后感 12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并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于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詩經的讀后感 13
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我們擁有了這么一部古老的詩集,在歲月長河中穿行的過程中,周圍的空氣和他摩擦,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電光雷火。四字的組合,就是中國文化的方陣,四聲鏗鏘,擲地有聲;賦比興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們的腦海一朵朵思維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節,凝聚成一塊塊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現在,我們的河流面臨著斷流的困境。漢字在電腦文化面前大有退縮為只有語言符號功能的磚頭,齊整規一,用來堆砌同一種類的高樓大廈,詩意被用來嘲笑不懂事故的瘋子。那位伊人在哪里?還有沒有蒹葭之岸?那種蘊藉綿長的情致哪里去了?我們的生命除了鈔票還剩神么?
這也是一條母親河,發源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民的心靈中,經風雨,歷磨難,成為中華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審美的大河。我們是這條河里的一條魚,因為宿命的連接,我們無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魚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只鷹,天空是自己的家鄉和歸宿。但是,他們忘了,作為我們不能長出翅膀,這是我們生存于天空的劣勢卻是生存于大河的優勢。回到大河,我們快樂無比。一條魚的生命靈魂里只能有一條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暫時的棲身繁衍之地。
《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審美的“圣經”,是一種生命基因,一種靈魂酵母,《詩經》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我們彼此的區別僅僅在于,君住大河頭,我住大河尾,我們共飲一河水。
長江已經被我們轉化用做照明了,因為我們的黑夜太漫長了;而我們現在的心情越來越浮躁,我們的情懷越來越失去古典意味,我們因為進步而越來越不快樂。
《詩經》之河斷流之日,中國文化被截斷之時!
詩經的讀后感 14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最初被稱為《詩》,后來又被漢代的讀書人改名叫《詩經》、《詩三百》。《詩經》里的內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詞。《詩經》中的樂歌,主要用途就是作為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娛樂,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后來,《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讀了《詩經》這篇文章,令我感受頗豐。我一看到“詩”這個字,就想到了一個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詩句。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表達了他思念家鄉的感情。
從小,我和“詩”就有了不解之緣。媽媽曾經跟我說過,我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媽媽就經常教我背詩,當時是為了讓我多說話。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詩開始有了興趣。上了小學之后,我接觸和背誦的詩歌更多了。有《水調歌頭》、《望天門山》、《馬說》、《愛蓮說》等各種題材的詩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呂老師剛剛給我們介紹的《木蘭詩》了。
《木蘭詩》是介紹弱女子花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這句詩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木蘭主動替父親從軍那種孝順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的時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蘭一個弱女子去替父親從軍打仗,一定很危險,所以時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詩都有它自己的寓意,這正是我對詩感興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所以我以后還要多讀古詩,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長大做個有才華的人。
詩經的讀后感 15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為《詩》,被儒家奉為經典,始稱《詩經》。它創作于距今約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為我國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我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共305篇,首首是精華,篇篇是瑰寶。《詩經》里,我最喜歡的一首便是十五國風中的《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無衣》以秦國軍士的口吻寫出了秦軍旺盛的士氣。描寫了秦軍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就一呼百應,眾將士同仇敵愾、互助友愛、協同作戰、共御外敵的尚武精神,讀之不禁會為這火一般的強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讀到這首詩,它瞬間就會把我的思緒拉至春秋時期。我仿佛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熱的點兵場,秋風習習,戰旗烈烈,硝煙漫天,烽火連連,秦軍將士個個舞戈揮戟,隨時準備共赴戰場,英勇殺敵。他們的將軍站立在高臺之上,正在做著最后的戰前動員。戰士們跟隨著將軍,慷慨激昂、高聲吟唱著這首詩。《無衣》就是秦人的強軍戰歌啊!我可以想象,當軍隊唱著這首詩歌奔赴戰場的`時候,會是何等雄壯的氣勢!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而《無衣》不僅可以興、觀、群,還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描寫出秦人橫掃天下、叱咤風云的氣勢,每每讀來,便覺感懷至深。
詩經的讀后感 16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詩經的讀后感 17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猶如滾滾黃河,川流不息,而《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源了。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說:“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著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閱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么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么無窮。雖然書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里、網絡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衛風”、“王風”、“大雅”、“小雅”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里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眾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詩經的讀后感 1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規定十分嚴格,必須按不同社會階層的要求而穿著。漢代以前,商人不得穿絲綢,只能穿葛麻。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因為是商人而備受歧視,所以投機政界,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讀書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著當時很優雅高貴的青色衣服。因此,詩中“青衿”指代書生,后成為文人賢士的雅稱。
《子衿》的作者應該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沒見到心儀的人,心里有些擔憂。女子走上城頭,想借著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為什么還沒有來?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腳來張望,一點焦急,一點固執,一點失落,一點嗔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躍然紙上。
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傳》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也許在古代女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于青衿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這樣的思慕、等待、張望著“青衿”,一往情深深幾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閨寂寞人。常言道,癡男怨女,為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那癡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西下,還有女子的翹首期盼。
詩經的讀后感 19
如在情人節,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難看到的蘆葦。蘆花輕揚,隨風搖曳。啊,親愛的,先別忙著皺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韌的草莖處,應該會有一張寫了字的紙:“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蘆花就是那最著名的愛情草。這草在花店里是買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難發現它的影子。兩千多年的那個癡情男子早就告訴我們了,那是生長在河岸旁的一種迷離的植物,如同生長在愛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給他一個微笑吧,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個女子,雖然并不一定愛,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尋常的美。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它可以讓所有平凡的事物煥發神采,如同讓一株蘆葦變成古往今來最風致最耐人尋味的植物,只要我們是以愛的名義。“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兩個字的發音是那么平靜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蒼蒼,凄凄,瞬間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氤氳,山高水長。這個男子似乎不同于《詩經》中其他人,他是詩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夢中伊人比之具體的愛戀對象,更象心中的一個美好境界。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后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托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采摘下來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這里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采葛草嗎?藤莖蔓生糾纏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見你啊,好象過了三年。你在那邊遠遠的山上采蕭艾嗎?濃郁的香氣在山間蔓延,就如你的氣息啊,讓我懷念。采摘通常應該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應該是一個男子了。葛是那時候一種最常見的經濟作物,人們拿它織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纏綿,長的可達十多米,莖葉交錯攀爬,《楚辭》中也有“葛蔓蔓”的說法。蕭艾在古詩中經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種極易蔓生的帶著濃郁香氣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葉,曬干后混合動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廟中燃的香燭一樣的東西,用于祭祀。勞動和生活就是這樣密不可分,他們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邊的游云,是生長在山間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斷;是彌漫在周圍的每一縷味道,呼吸空氣就是呼吸你。顧隨先生說,《詩經》中寫愉快少,寫憂傷多。離亂之音中慌年懷人,更是有別樣的心憂。
詩經的讀后感 20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寫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看法。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所以到漢代《詩經》又得到流傳。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了《詩經》秦風《蒹葭》,因為這首詩我剛剛背過。這首詩風格纏綿、朦朧凄美、如夢如幻,表達的`是對朝思暮想的人的贊美和思念,其中我最喜歡“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因為“所謂伊人”就是詩人思慕的對象,“在水一方”寫出了云煙飄渺、茫茫無際的景象。我還想起了衛風《木瓜》,這首詩描寫了青年男女兩情相悅后相互贈答,它告訴我人和人相處要投桃報李。通過這兩首詩,我迷上了《詩經》,今后我要多讀,爭取把它們都背下來!
詩經的讀后感 21
胡適曾說:“古代的書,只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題記
受到網絡知識競賽的壓迫,沿著浮云走過的痕跡,天空的淺藍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鉛藍色也曾使人思綺。于是,買了一本沉甸甸的《詩經》,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腦袋里這點兒國學知識,沒有一本讀過的“經書”是不能過國學知識網絡大賽關的。小部分是久聞大名,其中的風、雅、頌三部分更是讓我期盼。
《詩經》是由孔丘主編,收錄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國際聲譽這么獨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非常獨到。我帶著期待翻開了《詩經》的封面,貪婪地吸允著油墨的芳香,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我合上這本深入人心深處的著作。《詩經》的題材十分豐富,不僅有思鄉、借物抒情、感嘆時光等常見的題材,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的題目。贊揚、憎惡、傳誦,引人入勝。——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驚奇“風”、“雅”、“頌”是何其理解,想參透孔子如何把這三百多余首詩歌分為三個大類。“頌”的意思較好理解,其中的“風”卻應用怎樣的理解方式去讀懂?品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想品讀與領略西周至春秋的歲月風塵。我想掌握古人寫文章的方法,如何用無數個中華漢字的幾個就能表達盡一篇翻譯過來有幾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幾個字和譯文時,一長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區別好大,因此自然心里總贊嘆古人的筆好神奇啊!這次國學知識競賽,考題很難,每個考題都需要經過細細精讀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讀來答做。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結束了第一場考試,考試成績雖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這不是隨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鉆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僅有的《大學中庸》和《詩經》,眼睛虎視眈眈地盯著那幾張薄薄的紙瞧,總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來,一旁的母親看著我,嚇呆了,似乎從來沒有看過我這副模樣,她卻一邊說:“我們家溫馨真用功啊!”經過一番考試前的“垂死掙扎”和臨時抱佛腳,我凌然進入了第二次考試,終于比前一次考試高了幾分,這讓我十分高興。所有的考試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會兒沉淀,一時輕浮,在往事里慢慢銹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試成績是自己把關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后幾次考試,雖然成績不太好,但至少拼盡了全力,也因此非常滿意自己的成績。《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當然,其它經過汗水與智慧調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樣啊。我只能在墨香里靜靜徜徉,伴隨著陣陣朗讀,將成長在歲月的洗滌中漂白、膨脹,然后晾成飄渺無間的書卷,在回憶里浸潤,蔓延……
詩經的讀后感 22
《詩經》里有這樣的一首詩,名曰《君子于役》。詩中抒發了一位作妻子的對久役不歸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各種不適當的差役之不滿。這首詩就像一幅圖畫,“妻離夫散,天各一方”的情景猶歷歷在目……《君子于役》這首詩是國風中的王風。王風,是東周初年周王室都城洛邑郊區一帶的民歌、民謠。話說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為博美女褒姒一笑,聽信奸臣虢石父之言,烽火戲諸侯,而招引了戎人和申國軍隊的進攻,都城鎬京被攻破了。幽王本人也成了刀下之鬼。由于鎬京已被戰火燒得滿目瘡痍,其子周平王便將王都遷至洛邑,從此中國歷史上便進入了東周列國時代。
周朝王室早在西周時就已大分功臣、王親國戚為各方諸侯;加上如今王室的力量日漸削弱,東周王室就成為傀儡,有名無實了。據史書記載:東周時,周桓王欲出兵伐鄭,到處征兵,強迫人民服苦役,造成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想必《君子于役》此詩就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下被創作出來的。它忠實地刻畫了一對普通的夫妻分離之苦,亦道出古代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置人民飽受精神虐待而不顧的專制作風。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影子。人們在賞析一篇散文、一首詩時也必須看出其“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的動力”。從《君子于役》一文中,我們不難再理解日后“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事跡。余秋雨曾說:悲劇英雄總未免孤獨,在中國,他們尤其孤獨。是啊,主人公也一樣,都是孤獨寂寞的。不適當的制度所造成的悲劇,其心酸之情是能從詩篇中略見一斑的。《君子于役》是中國古代早期的一首閨怨詩,它也是一首思夫之作,說的是妻子想念去服役的丈夫。當我們翻開唐詩時,我們會發現唐朝中葉著名詩人王昌齡曾寫過一首叫《閨怨》的七言絕句。這詩寫的也是妻思夫,所思的丈夫是外出求取功名,是為了“光宗耀祖”的!且讓我們看看此詩的內容吧:“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作為妻子的自然同意丈夫這樣做,可到后來她又有點后悔了。悔的原因是春到人間,婦人卻獨守空屋;一年復一年,少婦年老色衰了,后悔妙齡時讓丈夫外出。比起《君子于役》,《閨怨》是含蓄多了,其處境也不如《君》凄涼。《君》的丈夫到外服役去了,生死未卜;而《閨》中的夫君是去封侯拜相,妻子也有了心理的保障。《君》是悲哀與思慮的,《閨》只是帶有想念之情而已。《閨怨》的韻律對照也遠比《君》工整多了,其語句上的轉折有力自然,非常細膩工巧。
《君子于役》可以說是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其詩確實足以和《關睢》中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它大膽地歌唱出一個女人對其丈夫的思念,沖破了封建社會里“女為卑”、“女子無發言權”的束縛,同時也唱出了一個時代的哀歌……賦,是《君子于役》所采用的寫作手法。這是一種白描的寫作方式,直抒胸臆,用通俗話說就是“赤裸裸,不經加工修飾,單刀直入,開門見山”。正因為《君》寫得很白、很簡單,老嫗能解,所以它很容易使市井小民、普通大眾中引起共鳴而廣泛流傳之。作者在寫《君子于役》這首詩時確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作者就把心里的話全都“掏”出來,唱成歌、編成曲子。古人皆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織;作妻子的白天除了做家務、燒飯之外,一無娛樂,二無消遣,這又如何能熬過沒有丈夫的這段日子呢?適合窮困、單調、枯燥,將每一件小事都看得十分透徹,除了思念,還是思念……黃昏,給大地蒙上一層薄薄的霧紗,也給人們一種凄慘與神秘的'感覺。家家的男人都已從田里歸來了,唯有女主人公的丈夫音訊全無,此景可真謂“故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為了表示思念,作者只好望著那無邊無際的蒼茫大地,輕輕地哼著這首歌,流露出真摯的愛情、溫情……《君子于役》作為《詩經》中的一篇閨怨詩,可謂開創先河。
后世也有過不少類似的文章:有思夫、念婦、追憶老友等的,讓人們能直接表達心中的感情,記下生命中難忘的一刻。就拿現代名篇《蝶戀花?答李淑一》來說:“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就已經不只是浪漫、直接罷了,其中更含有了想象的風格。——這或許是詩詞發展的演變吧。“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這首小詩既不是什么黃鐘大呂之樂,也非江南柔靡小調。可它所唱出的是幾千年前黃土高原上千千萬萬名妻子的心聲;它訴出了一個時代的不平;表現了早期的中國人民對于自由平等世界的向往。
詩經的讀后感 23
最好的時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時小院中愜意的品茶,是在一個個寧靜的夜晚中靜靜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我而言,最美好的莫過于在一個暖意、花香交織的清風中讀一個無傷人事、只關風月的老故事,就這么猶報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來,悠悠地走進你的夢,緩緩地打動你的心,直叫人憶起那些繾綣千年,氤氳萬世的舊時光。
初讀《詩經》,是在一個雨夜。淅淅瀝瀝的雨聲伴著若有若無的蛙聲,伴著沙沙的翻頁聲,時間仿佛靜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擾這樣美好的時光,所以故意輕著腳步,屏著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詞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卻發現從不礙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見,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低語的話下來。時間一次次精簡又精簡它們,歲月一回回流傳著又流傳著它們,它們在蜿蜒曲折的歷史長河里丟失著,散著,激蕩出一層又一層漣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里。傳到我們手里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熱烈、共同的躁動、共同的思想。因為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千年的歷史中打磨掉了,留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了兜兜轉轉的歲月和細細密密的時光的推敲,都是人們心靈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這些詩歌從來沒有唐詩的慷慨激揚,沒有宋詞的婉約秀麗,也沒有元曲的清新動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歷久彌新的感情罷了。它從來沒有華麗遲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故事,可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嘗只是三言兩語講得請的.?
讀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闌珊,明月當窗,月光如水般悠悠灑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灑在女子美麗而憂傷的臉上。那雙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剛撫完琴卻無知音欣賞的遺憾,還有著深深刻進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心里都明白,這,是真摯的感情,是純粹而動人的,或許我想這就是詩經的迷人之處吧。
讀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時,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動了。這是多么高尚的愛國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心念念到極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時此刻,他一定正在騎著戰馬,馳騁在沙場上,那種氣勢令人震撼,那種精神令人感動!讀久了,會讓它享受豐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從容的面對世界,因為它,我變得更加優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詩經,就想到曾經看過的一條微博,曾經有一句這么形容它—仿若山間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麗,悠雅清揚,經卷翻覆之際如見清露被初陽照耀,邂逅這一抹盈盈閃映著的翠色鮮亮。仔細回想起為什么獨愛詩經?因為它有經歷時光風霜后的厚重,有經歷歲月滌蕩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長,內心澄靜,通情達理它會細膩到讓你感動到直掉眼淚。
這就是詩經,它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穿越了千年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想緊緊的抱緊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糧,我最真摯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轉尋之,只為以筑固舊夢。
詩經的讀后感 24
《詩經》是一部古代詩歌集,包括了周代至春秋時期的300多首民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寶庫。讀完這部書后,我深深地被其中那些唯美、富有哲理的古詩所感染。本文將從“情感表達”、“哲理思考”和“文化價值”的角度,談談我對《詩經》的讀后感。
首先,我被《詩經》中那些深刻的情感表達所感染。在民歌中,情感是最真實、最樸實的。這些歌謠、小調,把最真摯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我們感到溫馨、真摯的愛情、親情和友情。例如《桃夭》,表達了一種青春中的愛情,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那份刻骨銘心的感情。而《伐柯》,則表現了一種母愛之深沉,讓人感受到親情之重,使人深受感動。
其次,我發現《詩經》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思考。歌曲們往往表達著生命、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例如《豳風·絲商》:“人生有相,寡其不在”,表達了一種人生觀,揭示了我們人生欲求的深度和生命的真諦。《周南·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窈獨懷,憂心與怨女。”,默示著人們對生活的壓抑和對人生的一種無助感。
最重要的是,我被《詩經》所表達的文化價值所感動。《詩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詩經》中道出的`豐富的思想、價值和民族文化,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最深厚的傳統文化。它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寶藏。例如《九歌》是古代的祭文,內容表現了人們對風水火山的崇拜信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洪荒神話。《周南·關雎》則表現了一種民族意識,從中可見中國文化的深厚根源和瑰寶之所在。
綜上所述,讀完《詩經》后,我感到,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價值。其中的抒情文學,文化思想和人生哲理,不僅令我們陶醉,在汲取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們深摯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總之,《詩經》永遠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原點和靈魂,深深地植根于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
【詩經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詩經》全文講解 詩經賞析05-25
詩經04-13
詩經經典名句詩經中的經典名句及譯文04-13
詩經經典名句10-28
詩經的名句10-08
《詩經》:玉09-14
魯迅與《詩經》10-09
關雎·詩經03-26
詩經:墓門02-24
詩經:青蠅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