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讀后感
《國史大綱(上下)》是199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穆。本書主旨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后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國史大綱》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史大綱》讀后感1
平常我喜歡看書,上大學時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籃球場、自習室和實驗室就是圖書館。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去一趟圖書館。如果因為學習或其他事情很忙,長時間不看書,心里就會不踏實,總覺得缺點什么。
我喜歡廣泛地看書:從《春秋左氏傳》的動輒火拼到《鐵凝散文集》的細膩描寫宛如細水長流,從《金屬材料學》的寬泛講述到《固體物理》的嚴謹推導,從《老人與海》的硬漢形象到《飛鳥集》的恬淡老人,從《誅仙》中張小凡的執著到《夢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書籍一直陪我走過了大學四年,從來不離不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史大綱》,作者錢穆。錢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錢老寫過很多關于歷史的書,我都喜歡看。其中尤其喜歡看錢老的《國史大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從書中感受到錢老對祖國的強烈的熱愛。大師對祖國的熱愛躍然紙上!
《國史大綱》是讓人尊敬的,因為她有一個讓人尊敬的作者。錢老在《國史大綱》的序言里說,編寫該書的背景為抗戰時期北大、清華等大學都遷入昆明成立西南聯大,錢老任教于西南聯大,苦于沒有合適的給學生講歷史的教材,于是在戰火中編寫了該書,歷時數載。如此認真寫書的作者現今社會不多。而錢老只上過小學,但博學篤志,終成大家。只錢穆的名字就足以讓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國史大綱》是讓人溫暖的。整本書大師對祖國的熱愛一直溫暖著看書的人。打開書序言就可以看到“當信任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喜歡看歷史類的書籍,對歷史的要有“溫情”是我第一次聽說。我們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們要像旁觀者一樣看待歷史,看歷史不應該帶有感情。《國史大綱》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歷史,這對于喜歡嘗試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相當具有誘惑的。
《國史大綱》是讓人興奮的。繼續往書后翻看,錢老沒有讓人失望。錢老寫到中國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蘇格拉底等人早幾百年。常常聽到中國比西方國家落后,對于自信越來越少的中華民族人民而言,看到這頁幾行字無疑是讓人興奮的!驕傲的!
《國史大綱》是發人深省的。接著看書,我們可以了解到漢唐詳細的稅制,農民需要繳納包括徭、賦、役等多種稅,最高時可以達到三分之一,低的時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對比現今政府取消農民的舉措,令人稱贊!我們還可以看到歷史不一定就嚴格按照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劃分。我們一直的印象是中國有長達兩千年多年的封建社會,其實不然。因為到了漢朝權力機關已經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轉為丞相代表的士人階級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貴族一起統治。丞相對皇帝負責,皇帝如果不稱職也會受到彈劾。王莽走向政治舞臺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選拔人才也有了公開客觀的標準。這表明中國已不再是君主專制,而封建社會的標準是皇帝代表的貴族統治形式的君主專制。因此不能認為中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形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這點可以推廣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
《國史大綱》是簡練的。我看過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書。也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在視角方面可能《國史大綱》遜于《萬歷十五年》,但是在用詞方面后者遠遜于前者。中國漢字的美在《國史大綱》中體現得淋漓精致。
《國史大綱》是完整的。就像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一樣,《國史大綱》也有瑕疵。該書在關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閱讀時需要特別注意。但是這些掩蓋不了大師的魅力,恰恰顯示出大師不是神一樣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國史大綱》遠不止是一本完整的、簡練的、發人深省的、讓人興奮的、讓人溫暖的、讓人尊敬的書。有些收獲只能意會,無法言傳。這里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分享我讀這本書的快樂!
《國史大綱》讀后感2
最近讀錢穆先生著作《國史大綱》,時時擊掌而起,拍案叫絕。先生此書成于抗戰烽火狼煙四起之時,真可謂生于憂患之際。當此之時,國家百孔,無一完膚,內政不修,外患不斷,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漸漸凋零,西方自由民主之思想橫流中外,舊有的文化被視為洪水猛獸,一時之間人人喊打,口號激烈如魯迅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者隨處可見,此時的中國文化可以說是進入五代之后又一黑暗時期,而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整如黑暗之中的指路明燈,清晨的鐘,傍晚的鼓一般,讓人振聾發聵,如夢初醒。
《國史大綱》開篇四句如下:
1、當知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上以上的國民,應對本國以往之歷史略有所知。
2、所謂對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者,必隨附一種對本國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3、所謂對本國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正處于以往歷史的最高點,而將我們自身的種種罪惡與問題一切推諉與古人。
4、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錢穆先生這些話可謂之針砭時弊,有感而發。當人對自身處于深深的自我懷疑時,人就開始怨懟自我,視養我育我的這片土壤為塵世間最骯臟之所,將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的文化視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顧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輝煌。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錢穆先生何以要在這著作上加上這四句話?因為在他的時代中,人們早已經不相信自己的文化了,“打倒孔家店”成了嘴邊的用語,“線裝書扔廁所”成了身體的行為。愛之深,方責之切,當睿智如胡適先生高唱著“全盤西化”的口號,當斗士如魯迅喊著“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我們還能期待那群未曾讀書識字的農民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嗎?是以這看似簡單易懂,可有可無的話,其中卻蘊含著先生深深的無奈無力之感。
先生此書,脈絡清晰的分析了中國的歷史,從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演變發展到春秋的華夷之辨,從戰國的貴族沒落到兩漢的士人階層興起。先生旁征博引,用簡單的語言和嚴謹的考據將整個中國歷史發展栩栩如生地描繪在讀者眼前。
不同于馬克思唯物史觀所提倡的客觀,先生認為史學是人的史學,不能做號稱客觀的“無人”歷史研究。史學一定要聯系現實,但又不能急于聯系現實,以免淪落為政治的口號。是以先生此書,看似在慢慢時間長河之中毫無主角,但通讀之后我們又能感受到隱藏在這些文字之下的“士人階層”便是這段歷史的主角。有人批判先生此書是走精英主義路線,忽視了歷史長河之中的農民,但我覺得中國的歷史自古便是一種精英參與的歷史,無論是察舉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或科舉制,無一不是從天下元元中挑選出一批精英共建天下。在時間長河最前端的我們,為何要以現在的目光去衡量古時呢?
先生是一個學者,學者本身就應該以公正的角度來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難道非要看著每次農民起義造成的累累傷痕說著正是如此傷痕讓中國民族進步嗎?
從前的教科書告訴我,農民起義都是正義的。但我從沒有思考過,正義的事就一定是對的嗎?正義的事一定對社會是有利的嗎?不,雖然我們都想給自己一個肯定的回答,但事實上我們都明白,每一次的農民起義對于神州大地都是一次傷害。秦末,三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太平天國哪一次的農名起義農民收獲了果實?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真相也許殘酷,但只有真相才能避免下一次的傷害。
歷史記載的是人的事,是以歷史記載的往往都是人和事。每個人的行為都有其目的性和動力,每件事的背后都有其原因,愿錢穆先生的這本著作,讓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滾滾煙塵,得到我們心中的答案。
《國史大綱》讀后感3
一腔熱忱的挑讀一本繁體版的國史,還不是白話文,有那么一瞬間自己都覺得自己好神氣兒。其實好多字不認識,沒關系度娘來幫忙,好多句子超級干澀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開始就繼續,知道多少算多少吧!
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其實這些早都記不住了,一點點的看,剛好理一理朝代的順序。書上每個時期每個朝代都有個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詳細的事跡記載,尚書為最早的史書,有缺失,春秋為最早的編年史,然后有春秋,再有左傳,以記載列國會盟與戰爭為主,再接著有史記,以人物為中心再有漢書,逐漸形成了我國的正史。自己看的最亂的是春秋與戰國,一會這個興起一會那個滅亡一會又是吞并,愣是沒理出來個頭緒。愚昧的以為春秋有五霸,原來還有那么多的諸侯國。
看到了國家的形成。趕著最后的兩個小時去成博看了“秦蜀青銅展”。進入館里第一眼看到的墻上四個象形文字“宅茲中國",它出自何尊銘文,銘文記述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而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這個詞的最早的來源,是這片華夏大地的名字。“中”字旌旗招展,“國”字長戈護疆,那一刻感嘆不已,感嘆漢字的如此神奇,也在剎那會想看書時中國是如何凝聚而成的。由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其實今天是為了回答問題才正經八本去查了何為“封建”,是分封管理的一種社會制度,我以前理解的就是壓迫、殘暴的代名詞,還有指的舊思想,愚鈍“封建老腦筋”“封建迷信”。現在這詞在我這里是老詞新解,雖然它其實一直在那里。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成語特別多,“圍魏救趙、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璧歸趙、臥薪嘗膽、朝秦暮楚、睚眥必報、烽火戲諸侯。”好多好多,有的是戰略部署,有的是隱忍為再次崛起、有的是人物性格、有的也是時局所迫。歷史的遺留以各種姿態存在,不止于物,哈哈,嗚呼再嘆:“中國文化,精深博大,中國成語,乾坤霧里!”沒有點歷史文化你是聽不懂滴,乖乖的好好學習國史吧。
學術在上古時期,僅僅是貴族階級所特有的,即祭禮。巡狩、封禪都為古帝王的大禮,宗廟的“宰”和掌禮的“相”都是主持這些名分的人。頌詞、祈禱文、誓書的保存便形成了歷史。宗廟祝史兼掌占星氣侯,使民間依時耕稼。隨著周天子的衰敗,史官流散到諸列國,得以學術的擴散,祭禮帶有宗教意味與政治作用,,宗、政、學三者可以說為混為一體。墜落的過程中知禮的、有學問的在下位,而不知禮的,無學問的卻高居上層(暈,當時這個想把這個不明白的點當作問題問了,結果搞忘了),問什么問這樣呢?只能尷尬的理解字面意思,總之,王官之學流散民間,造就了百家學說的開端。最開端無疑是儒學,漸漸百家爭鳴。以前慚愧,啥也不懂,感覺這次看書,只看了小小的小三分之一,在我心中法家地位凸顯,不得不說秦統一,商鞅功勞大,“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完成了統治階層的第一次集權,有了中國第一次版圖。真的可以看出中國不愧是文明古國,不陳腐、求突破,當時有先進思想的賢士碰到了伯樂,都得到了重用,公子小白和管仲,秦王和范雎等,戰國四公子養門客,有才能的如若毛遂自薦,都可有一番作為的,自古以來亂世出英雄的。
以前讀歷史,百般不愿意,現在重新學起,興趣漸濃,看兩頁,聽一天。開車、上班,只要有空閑就喜馬拉雅,聽春秋、聽戰國,還慫恿女兒聽聽山海經。不服老不行,記不住人、記不住時間,但是事情經過還可一,就是誰家誰誰打了另一家誰誰,然后怎么破的僵局,肯定是白話好理解一些。收獲頗豐,比如以前只知樂羊子妻剪布勸學,不知樂羊也是魏國一戰將,痛飲親兒子的肉羹湯,含恨攻占中山國。當時戰局的殘暴,不禁讓人毛骨悚然。
再想,鑒于自己還認不全字的白癡水平,是不是該改一下學習方法,嗯~好好想想,迎接新一輪的開始!
《國史大綱》讀后感4
讀《國史大綱》的的第二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已經減少了第一階段看書的那種生澀感,當時看著繁體字相當頭大,現在聯系著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階段所看的內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沒有在借助喜馬拉雅了,度娘嘛還是沒少用了。看書的速度還是不快,時間調整的不好,這一點還需要好好計劃,擠出充足的時間細細讀書,但是每年到臘月公司的情況,擠出的時間就想睡覺啊。
這一階段看的是西漢、東漢、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剛剛一統的中國,又開始四分五裂了。西漢自漢高祖到平帝共經歷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從攝政到建朝滅亡共經歷了十八年。漢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為侯”,所以政府的組成人員分為四種,第一類人是宗室,第二類人是以軍功受封的侯。第三類是富人,這些人選為郎、吏。第四是雜途即文學、儒士。王莽以后,漢宗室光武復興,成為東漢,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這個時期的政府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東漢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絕嗣,所以多母后臨朝,母后后面是一個大的外戚集團,宦官也在王室與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沒有向心力,只顧自己的集團利益,這樣豈能長久。于是三國魏、蜀、吳鼎立。魏,除曹操后追封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位皇帝。吳,孫權,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繼位十六年后,滅吳完成了一次大統,共五帝五十二年,貴族家庭的腐化,賈南風、八王之亂,西晉氣數漸散。晉室遷都南京,史稱東晉,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東遷時,衣冠也跟著南渡,北方的中國便陷入了紛亂中,割據成了五胡十六國,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東晉的日漸蕭條,門第的日漸成長,晉室分崩離析,宋、齊、梁、陳合起來稱為南朝。此時北方經歷了五胡的長期紛擾之后,也找到了復興的新機運,北魏、西魏、北齊、北周合起來是為北朝。一路數下來,心情還是跟著跌宕起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無限感慨。
這一大期間,中國的士人入仕的途徑經歷兩個階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舉制度。首先是察舉制,東漢的兩大入仕之徑一個是地方察舉,另一個公府徵辟。地方察舉由賢良方正、能言善辯之士到孝廉。文帝時“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辟制,皇帝親自招是“徵”,待遇極高,朝廷設壇席,帶若神明,相當重視,官府叫“辟”。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書陳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托尚書,尚書根據中正所銓定的等級,委以重任。州設大中正,中央官兼職,郡設小中正,小中正根據所知給出評價,大中正在根據評價,定品級升遷或者罷免。中正與察舉相比較:察舉之權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舉制度只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后官位的升降在于中正之品狀,品者履行,狀者才能,品可以定,狀于入仕之后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銜科舉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后緊緊銜科舉制。每一種納賢制度在當時都覺得符合當時的社會選材標準,但最終都淪為了黨派的工具,結黨營私,拉攏自己的關系,掛著納賢的牌子,趕著利己的勾當。
“大風起兮云飛揚”漢高祖的一腔豪情壯志,也凸顯了這個朝代對文化的重視。西漢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賈誼提出了裁抑諸王國、捍御匈奴、教育太子、尊禮大臣、闡楊文教、轉移風俗幾大項。漢武帝即位,銳意改革,領軍人物董仲舒,重要舉措為設立五經博士,專門研治歷史和政治,雖不直接參加實際政治,但是還是有自己的見解,也逐漸的在發揮出了作用;為博士設立弟子員,額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國長官察舉屬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營商業;打破封侯拜相的慣例。民間的儒業普遍發展,博士弟子額日益增添,以此循環,形成門第,后置成“二重君主”的觀念。大門第大家族們隨晉室東遷以后,隨意圈占土地世襲,貴族公子無近憂無遠慮,隨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來小門小戶為了生存不得不與五胡建立關系,靠自己的才能維持生存,保持著清醒與斗志,兩者相較,誰輸誰贏一目了然。
看了忘,是現在的狀態,多虧還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顧一下,要不然,一輪過后還真就記住了一個書名。加油!加油!
【《國史大綱》讀后感】相關文章:
《國史大綱》讀后感范文10-20
《國史大綱》的優秀讀后感10-21
《國史大綱》優秀讀后感10-21
關于《國史大綱》讀后感10-21
國史大綱優秀讀后感10-21
國史大綱優秀的讀后感10-22
關于國史大綱讀后感10-22
國史大綱讀后感2000字07-06
《國史大綱》讀后感(精選6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