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讀后感(通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
是烽火連綿的時代,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世界——諸侯爭霸,爾虞我詐,誰是強者,誰統天下。
時勢造就英雄。就在這時,多少草莽英雄開始嶄露頭角:曹操、孫權、劉備等人先后揭竿而起,三國爭霸就這樣開始了。
曹操,字孟德,本為宦官出身,但閉門苦讀十載,起兵之后,先伐董卓,后在官渡大敗“四世三公”的袁紹;又“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大大擴充了實力,平定北方,創立了魏國的根基。孫權,字仲謀,憑借父兄兩代基業,在江東獨占“地利”;手下周瑜文武兼備,“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魯肅張昭也是足智多謀;后奪玉璽,在赤壁之戰中“聯劉抗曹”,以十萬人馬抗百萬雄師,鞏固了東吳政權,建立了富庶的吳國。劉備,字玄德,本一落魄皇族,人稱“劉皇叔”;為人性寬和,喜怒不形于色;一日巧遇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在鄉中招兵買馬,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又增猛將趙子龍馬超,封“五虎將”;借助諸葛亮的策劃,劉備逐漸擴張至西南,占領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基業。
——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國演藝》里對英雄人物的描寫十分傳神:劉備,“身長八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張飛,“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髯”……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除了外貌描寫外,心理描寫也毫不遜色。最著名的是“青梅煮酒論英雄”中的一段——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描寫細致入微,凸顯出劉備的從容鎮定。
《三國演藝》里有許多英雄人物: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的關羽,“人老寶刀未老”的黃忠,一心護主、力大無窮的典韋,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寧我負天下人,休天下人負我”的曹操……
在三國英雄系列中,我最欣賞關羽。關羽是《三國演義》中最驍勇善戰的武將,同時也是人們心目中“義”的化身。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顧昔日好友張遼的勸阻,也不顧曹操的.威逼利誘,毅然回到劉備身邊。但是,關羽并沒有忘記曹操對他的恩情,不顧軍令狀在身,在華容道中義釋曹操。他為蜀國的強盛立下了赫赫戰功,兵敗東吳被俘之后絕不投降,寧死不屈。他的一生著實令人贊嘆!
《三國演義》是一本好書,既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又讓我們學會了不少做人之道。只要身心融入這本書,相信你一定會獲益匪淺。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2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讀完劉禹錫的《蜀先主廟》,我不禁想起了《三國演義》中巧妙的《空城計》、陰險的《借刀殺人》、令人敬佩的《刮骨療毒》……
再次翻開《三國演義》,書中英雄人物的豪邁氣概深深的感染著我,仿佛有一股暖暖的`歷史長河流進我的心扉。《三國演義》這本書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歷經各種波折,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魏、蜀、吳,最終司馬炎統一了中國。這本書不僅諷刺了當時社會的荒淫腐敗,還贊揚了各方豪杰敢于反抗的精神,更使我們初步的了解了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三國演義》中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號稱“臥龍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次諸葛亮率軍討伐魏國,連連獲勝,不料傳來戰略要地街亭失守的消息,諸葛亮正要撤退,只見司馬懿率領十萬大軍向西城殺來。諸葛亮鎮定自如,下令讓軍士裝作老百姓,清掃街道,自己在城樓上悠閑地彈起了琴。司馬懿率軍沖到城下,見這般模樣以為城中有埋伏,連忙撤退。讀完《空城計》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多動腦子,不能魯莽行事。
合上《三國演義》的書頁,關羽、張飛和各路英雄豪杰的事跡仍然在我的腦海中向播電影似的回放著,同時在我的心中油然生起了一份敬佩之情。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3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后,我被書中的一個人物深深打動了。
劉備很有禮貌,也很有兵力,他所在的國家“三國”中的一國!度龂萘x》中劉備雖然是一國之主,但仍然為關羽,張飛的納鞋底,這多么令人感動啊!這時,我想起……
記得有一次,數學進行了一次月考,在月考前一天,老師帶我們復習了以前教過的內容,我認真地復習了一遍,第二天一考,一下就考個98分,我一下就驕傲了起來,到處向同學們吹噓。同學們來請教我,我都愛理不理,還有時沖同學發火,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也有一種不可一世的感覺,時間一長,我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頓時下降了。
緊接著,又開始了下一次的模擬考試,我懷著無比傲慢的心情考完了這張試卷,結果可想而知……我不禁責備我自己,以后在同學面前還怎么抬起頭呀。突然,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他謙虛,有禮貌,勝不驕敗不餒。
對,我也要向劉備一樣。我挺起了精神,在第三次考試成績中再次脫穎而出。這回我不像以前一樣,傲慢無禮,而是虛心學習,努力助人。終于,我又成為了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學生了。
學習就是這樣,只能虛心不能驕傲,《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4
暑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國演義》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里回蕩。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斗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十分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里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為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云,義薄云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云。關于他們的事跡,我讀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云的“單騎救主”此刻我閉著眼睛都能說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我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于自我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說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為自我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必須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我國家不利。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受到了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后必須會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5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后三國時期比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x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屬諸葛亮,武屬關羽。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云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于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于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范軍師、模范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至于關羽,則是忠、義、勇的象征。但缺點就是有些自負,此處也就不再一一列舉。
由于《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xx《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為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xx和xx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為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蔣干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為組織嚴謹的結構。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6
閑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閱讀之余被描寫的已經很熟悉的情節再次吸引,決定重溫那一段風云故事,數天之后感慨頗深,記錄下來,才算感想和收獲。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
這部書內容主要講的是魏、蜀、吳三國爭紛的故事,它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在書中,我知道有像諸葛亮一樣足智多謀的人,有像董卓一樣惡貫滿盈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樣小心眼兒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人物要算是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別人有什么計謀都瞞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環境氣候變化來完成用兵之計,而且,他還是一個大度惜才的人,曾經七次生擒孟獲,而每次都因孟獲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獲心服口服,最終投靠了諸葛亮。
在書中,我覺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諸葛亮聰明博學,用兵如神,這便使周瑜非常嫉妒,心懷詭異,他把諸葛亮看作是東吳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對諸葛亮說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在當時沒有箭的條件下卻要他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支弓箭,如果不完成要嚴懲,但諸葛亮卻胸有成竹,憑他的智慧和學識,在三天內向曹操”借“了十萬余之箭,出色的完成任務。
讀完《三國演義》后,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干,將來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也應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幫助別人,保衛國家,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我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在小學的時候,就常捧著厚厚的《三國演義》啃,似懂非懂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著名、最杰出的歷史小說,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云……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愿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
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
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好書,每閱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7
這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資料是:從黃巾起義開始,經過了桃園三結義,王司徒巧定連環計讓呂布來刺殺董卓,曹操大戰呂布,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袁本初敗兵折將,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戰,最后劉備打下四川,就構成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人物有:孫權、曹操、劉備、諸葛亮、周瑜、趙云、關羽、張飛等眾多的人物。在這上表現了擁劉反曹的正統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時也譴責了雄豪混戰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會安定的愿望。
我喜歡《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和趙云。我先說諸葛亮吧!他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聰明過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瞞但是他,像火燒新野、捉張任、大破魏兵、空城計、草船借箭,這都是誰精心策劃的?是孔明先生!據說孔明沒有打過敗仗,真是太聰明了!再說趙云吧!他姓趙,名云,字子龍,趙子龍勇冠三軍,超過關羽、張飛。他的銀槍上下翻飛,武力過人,像曹兵認識到趙子龍的.厲害,有的都從立刻掉下來了!趙子龍外號小霸王。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也太勇了!一個人去救劉備的夫人,超過想象!
讀完《三國演義》我覺得諸葛亮十分聰明,趙子龍很勇敢,一個智,一個勇,這是奇才呀!我們要盡量去學他們,雖然我們比不上他們,但是要努力呀!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8
暑假期間,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這是中國四大名字之一。這本書的內容驚心動魄。讀完后,我覺得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講述了蜀、魏、吳三國爭端的故事。正文第一句話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自周末七國爭端并入秦統一天下以來,楚漢爭端并入漢代……書中有數百個人物和無數的軍事戰略。此外,作者本人通過歷史人物闡述了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深入人心。羅貫中作品中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董卓,心胸狹窄的周瑜,厚厚的魯肅,機智的孔明……這些鮮明的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有這些人物,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羽。文章對關羽的描述極其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燕月刀后騎紅兔馬。他降漢不降曹,秉燭夜旦,千里獨行,五關六將,古城蔡陽。后來,他在華容道義釋放了曹操。他刮骨療毒,斬顏良,殺文丑……天下幾乎無敵,他的所作所為真的值得學習。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欽佩他描繪的每一個角色。他把握了人物的'個性,突出了人物的特點,巧妙地運用了語言描述、動作描述等技巧。故事中赤壁之戰的描述非常逼真,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真的給作者高超的筆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中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形式,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完這本書后,我大開眼界,書中的人物也給了我深深的感受。他們值得我學習。我認為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愿意幫助他人,保衛國家,無私奉獻,無畏精神,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9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結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三國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具體事件也不想多說,主要感悟的還是三國這段歷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運。
中原地區可謂是人才輩出,時逢亂世開始便是群雄爭霸,跨州連郡都不在少數,掌握朝政大權進而統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鴻鵠之志。對漢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將軍何進外戚當政,卻無平天下之志,懷婦人之仁,終為宦官所殺。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殺少帝、欺君主、興勞役、征重賦,最終為義子呂布所殺。再到 李鶴、郭汜,一個大司馬,一個宰相,一點實事不干,一個劫皇帝,一個抓百官公卿,自相殘殺。而到了曹操,先是發兗州、青州之兵擊潰亂軍接駕,再逐漸掌握朝政,對外安撫,對內重新建立朝綱,結黨營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漸架空皇帝,再挾天子以令諸候,這些無不都體現了他的鴻鵠之志,從一個宦門遺丑變為亂世之梟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頭腦。當曹操滅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勢力時,胸懷大志頭腦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鴻圖偉業藏于心中。隨即他斬了呂布,再把劉備趕到荊州,盡管還有東吳的孫權,漢中的張魯和劉璋、劉表等對手,但大勢已成,再加上百萬雄兵下荊州,劉琮束手,得荊州水軍陸軍數十萬,他感覺離統一天下 改朝換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悅沖昏大腦的曹操,以為東吳可以輕易拿下,劉備、孫權五萬之眾,螻蟻之力難撼泰山;諸葛亮、周瑜不足慮也;龐統、黃蓋投降理所當然。不料赤壁一戰險些喪命,最后狼狽而逃,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大遺憾了。吃一塹長一智,經歷眾多戰事,曹操對形勢有了清醒的認識,雖然權傾朝野,但始終不稱帝。
以今人之眼光來看,曹操似乎是個奸臣,是奸詐虛偽的象征,通過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更增添了我對他的了解,其實與其說是曹操生逢其時,不如說是三國選擇了曹操,動亂時期,統一中原是歷史的大趨勢,時代需要這樣的一個人。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0
“叮叮鐺鐺”兵戈交會的聲音不斷響起,戰鼓不停,戰火不息,我手捧著書,卻站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戰場上。而我手捧的那本書就是——《三國演義》。
從小時起,我就愛看書,爸爸便為我買了四大名著的簡譯版,可不知為何,除了這本《三國演義》,其它三本我卻怎么都看不下去,硬看還會有種想吐惡心的感覺,倒不是其它三本寫得不好,長大后其它三本也都看了,可看一會兒,停一會兒,終究不會有看《三國演義》時的耐心與廢寢忘食的勁頭,自那時起,四在名著中便只有《三國演義》能讓我靜心仔細的讀了。
小時候因為看到的童話太多,以為所有的故事都應該是完美圓滿的結局,就像王子娶了公主般自然,那時沒有什么歷史基礎,加上后面的一些原因,我一直沒有看完,所以對三國的`記憶還停留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
直到后來,我在手機上查閱資料時偶然看到了“諸葛丞相”、“北伐”、“白帝城托孤”等字眼,或許是因為與兒時讀書的記憶重合,我一時興起,點進了那則帖子。越往下滑,我越奇怪,什么“姜維”“李嚴”“馬謖”,這些陌生的人名我從未聽過,而一些稱呼更是令我費解:“丞相”?丞相不是曹操嗎?“漢昭烈帝”?劉備什么時候是皇帝了……
于是,帶著這些疑惑與好奇,我再次打開了那本塵封已久的《三國演義》,而這一捧起,便再未放下過。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仔細地讀一本書,與兒時的囫圇不同,這一次,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個字一個字地品,我是坐在書桌前,可我的心早已飛回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那個地方,那個故事開始的地方,那個兄弟三人結拜時,桃花紛飛的桃園。
一切回到原點。我從他們結拜時立下“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到他們斬黃巾平叛亂,我默默在一旁觀望著,似是他們情誼的見證人一般。在南陽的那個草廬中,那位未來會名垂千古的丞相正值壯年,他微瞇著眼,握著羽扇興致勃勃地講著他對前途的策劃:“待天下有變,將軍則命一上將……”“如此,則將軍大業可成,漢室可興也……”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天不遂人愿,雖有諸葛亮相助,可終究出了差錯,又因關羽被小人所害,張飛被叛徒殺死,劉備一怒起兵,最終兵敗,病故于白帝城,在臨終前,他托孤于諸葛亮,甚至說出了“君可自取”這樣的話。從古至今,有無數人贊揚著諸葛亮的忠心,可我覺得,正是因為劉備的信任,諸葛亮才成就了忠貞。這是他們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從不會有哪個帝王在臨終前向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大權的丞相說這樣的一番話。
曾有人戲稱,季漢是一個大型“傳銷組織”,劉備就是一個“傳銷頭子”。雖是開玩笑,但卻真如此言,在這戰火紛飛的亂世中,別人都在忙著保命,或借機斂財等,可他們卻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或者是在別人眼中的妄想而去努力,那是在黑暗的亂世中的一絲微光。我想,這也是后面更加混亂的晉來臨前最后的回光返照吧。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1
《三國演義》是根據東漢末年歷史背景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以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為起點。他們經歷了許多戰爭,打敗了眾多敵軍,這些故事令人深感振奮。例如,溫酒斬華雄展現了關云長的英勇,威震長坂橋則顯示了張翼德的武藝,而孔明的巧妙空城計更是讓我對他的智謀佩服不已。然而,故事并非都有美好結局。關云長最終敗北于麥城,被孫權所殺;張飛脾氣暴躁,殘酷對待手下,最終被屬下背叛而喪生;孔明因過度勞累而喪命于軍營;劉備失去白帝城后感到悔恨萬分,最終因傷心和后悔而病逝。《三國演義》中描寫曹操為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但實際上,真正的曹操是一個重視才能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持續奮戰了三十余年,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繡、呂布等勢力!度龂尽分杏醒裕骸皠讋谝速p,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边@顯示出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以上是我對《三國演義》的一些感悟和修改后的內容。
作者羅貫中是明代作家,漢族名本,字貫中。據傳,他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的幕客呢!
最后,我認為這本書非常出色,但唯一的遺憾是插圖較少,無法很好地敘述故事,也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這本書是中國最早的章回體小說之一,被譽為中國章回體小說的偉大鼻祖。
這本書上有很多題,這使我受益匪淺。我喜歡這本小說,我還會再看的!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2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從小就開始接觸了,以前是讀少兒版帶注音和插圖的那種,而現在則是原著。這幾年隨著知識的增長,這本書也讀出了一點門道來。別人總是說曹操是讓人搞不懂的角色,我也不否認,但是在我心里他只能排第二,那么第一是誰呢,是有著鳳雛之稱的龐統。龐統是一個與諸葛亮并稱的智慧頂尖的人物,并且就連諸葛亮也說龐統的智慧是自己的十倍,這樣的一個人的戲份為什么會這么少呢?這樣的一個人為什么會這么容易就死了呢?
抱著這樣的疑問,我把六十二和六十三章又看了一遍,果然看出了許多漏洞,從看星象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和龐統這種基本不會出錯的人竟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兩個答案,并且龐統也已經看出來諸葛亮是故意想讓劉備回荊州,才跟劉備說天象這回事,所以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根本就不迷信,迷信只是一個借口,給劉備看的借口,而且劉備還信了,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劉備是個迷信的人。再看出發之前的那段,龐統也參加過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他的馬不可能無緣無故把自己弄翻,如果硬要把它分類的話,這應當歸到迷信那里去。但是龐統又不迷信,所以應該可以證實這個結論:龐統是故意的。那故意干嘛呢?裝給別人看。給誰看呢?給迷信的人看。那誰迷信呢?剛才證實了,是劉備。六十三章中部也可以看出來,敵方是因為看見了劉備的馬才斷定龐統就是劉備,這樣的`話如果把剛才的結論跟這個再連起來,就會很驚人地發現龐統的目的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找死。并且作為軍師的他,不可能在決定路線之前連地名都不看,所以落鳳坡應該是他特意為自己選的墳墓。
那么他為什么想死呢?因為劉備墮落了,從六十二章中后部可以看出來劉備認為奪了涪關是一種樂事,換成以前的他絕對不會這樣。六十二的后部與六十三的前部可以看出,劉備這時所謂的仁慈差點害了所有人。這和那個以前的明白真仁假義的劉玄德已經不一樣了。這不叫仁慈,這叫愚蠢。而龐統就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不想在劉備手底下干了。但是以他軍師的身份是絕對不能辭職的。然而從諸葛亮寄來的信可以看出諸葛亮妒忌龐統,妒忌心是會害死人的,龐統應該是料到諸葛亮到最后肯定是要對他下黑手,而劉備又更偏向于諸葛亮,所以自己肯定沒有好果子吃,那還不如死在這里。所以龐統的死也是為了諸葛亮證明一點:我不是你害的,我也不屑和你爭。
龐統這個人啊,到最后還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我覺得他是一個智者,更是一個勇者。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我被故事里的情節給深深的吸引住了,看的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第四回講的是:劉、關、張三人也跟隨公孫瓚來投曹某,隨即選袁紹為盟主。孫堅遂領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董卓派呂布、華雄來守關。華雄出關斬了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孫堅引四將來關前,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小勝董卓某,后因糧草跟不上而被華雄大敗,將四將中的祖茂斬了。華雄領鐵騎來到關下,連斬兩元大將。關羽提某出寨,不多時便斬華雄而歸。
董卓聽之華雄被斬,即令呂布出關。袁紹即令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去敵呂布。
我覺得呂布連殺兩元大將,傷一大將。這樣,呂布在我的心中已變得地位很低,瞧不起他。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4
《三國演義》是從小就立志要讀,但每每翻開,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和十八路諸侯的開篇,人物之多、情節之交織且風云變幻,以那時候的耐心,根本等不到主要脈絡清晰,就無疾而終了。2021歷時半年,揀著空讀完,感慨名著能稱為名著,真的是名下無虛,有古典小說的文字之美,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更有權謀兵法歷史知識的豐富。遲遲不知從何寫起,深感思維和語言的不足,無法妄加評論,僅記錄一些個人感悟。
《三國演義》常被拿來與《三國志》相比,被詬病不遵照史實、有失客觀,但演義勝在裝飾性和故事性,說書人手執折扇,胸無點墨之人亦知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煮酒論英雄等典故,而諸多戲曲如《定軍山》《單刀會》《長坂坡》等等更是家喻戶曉,傳誦著那個兵荒馬亂英雄輩出的年代,讓在有著上千年文明的中國歷史上極短暫的一段,卻成為傳奇。
三國是人的三國,是文臣武將的演義,文有謀臣如魏之荀彧、郭嘉,深通經史、腹有良謀,曹操評價二人之機智“雖陳平、張良,何可比也”,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司馬懿蟄伏半百終成大事;吳之周瑜文武雙全,巧用連環計,赤壁一戰強擼灰飛煙滅,青年陸遜智勇兼備,不急功近利,巧奪荊州,夷陵大獲全勝;蜀之諸葛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火燒博望驚退曹操,舌戰群儒沉著應對,空城一計以一敵眾,七擒孟獲平定南蠻,隆中對、出師表,從三分天下之構想到平定中原之雄圖,為先主之知遇之恩,六出祁山鞠躬盡瘁,五丈原的一抹夕陽下,“悠悠蒼天,何薄于我?”羽扇墜落;而那個天水人姜維,上有昏庸之主、下無可用之將,外有虎狼窺視,國將不國,獨木難撐,但至始至終戰斗到底,不忘丞相遺愿......
武有勇將如關羽,讀春秋左氏傳,使青龍偃月刀,手起刀落提頭進帳,而其酒尚溫,文丑顏良劈于馬下,縱橫難擋,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只為舊主,華容道義釋曹操,忠義所在,刮骨療傷依然談笑奕棋,美髯公的忠勇義,于廟堂或江湖都成千古佳話;燕人張翼德,環眼圓睜、虎須倒豎,性情中怒鞭督郵,為大業義釋嚴顏智取瓦口,最是那虎豹一聲喝斷當陽橋;那個“一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策馬挺槍如入無人之境,手起,刀槍若舞梨花,血染袍甲,殺透重圍單騎救阿斗;黃忠老驥伏櫪,百步穿楊,功勛之最在定軍山;再如典韋之勇冠三軍舍命救主,馬超不減呂布之勇,許褚頗有虎侯之威,即便是那個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呂奉先,也曾是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的霸氣兒郎啊!
一個個智士名將悉數亮相,更有許多無名小卒一閃而過,每個都骨血飽滿。大丈夫或腹有謀略運籌帷幄,或挺戟躍馬搦戰拼殺,或仁義或奸猾,或至情至性或心機深沉,每個人都活出了短暫又燦爛的光芒。
三位主公,曹操討董卓剿黃巾、滅袁紹定劉表,是那個胸有鴻鵠之志、不與豎子為謀的一代梟雄,也有赤壁遇周郎、敗走華容道、割須棄袍奪船避箭的折戟沉沙,有文韜武略卻疑心重重,殺呂伯奢、殺華佗之無辜,但也每遇良將“不忍以力拼之,思計招諭”,識人愛才,是奸佞之人也是一方英雄;劉備白手起家,織席販履為生,但他心有志向百折不撓,禮賢下士重情重義,但一邊是報國家安黎庶的壯志,一邊是仁義為先的優柔寡斷,不舍百姓險些被擒、怕落口實錯失良機,本來易如反掌能奪的荊州西川卻費盡周折,報弟仇心切而戰略失誤,因仁義贏人心成就帝業,也因仁義失良機霸業難成;孫權繼承父兄之基業,又有良臣強將扶持,他審時度勢、舉賢任能,不管曹操大軍南下,還是劉備舉國之力東征,他終保江東,“生子當如孫仲謀”,不辜負兄長伯符之愿,他做到了。
每每看到英雄落幕,心中難免生出哀嘆,孔明一生鞠躬盡瘁,周郎無奈“既生瑜何生亮”,姜維有勇有謀,怎奈遇的是奇才鄧艾,馬超許褚酣暢之戰“一百余合,勝負未分,俱換馬匹,又出陣前”,棋逢對手成全了最耀眼的彼此;關羽黃忠一個落馬不殺、一個射其盔纓,心中都知彼此“忠義之士”也,不忍殺之,英雄識英雄,英雄惜英雄;曹操之奸復雜,劉備之仁也復雜,這些內心的掙扎,不論兵刃,在那個雨天,天下未分,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也是一幀美好之景......若不是這亂世,曹操會不會冬夏讀書、春秋騎射,做一征西將軍足矣;而孔明躬耕于南陽,臥龍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云悠悠;遙想周郎,定是彈琴奏樂,小喬相伴,怎不勝過金戈鐵馬?
讓人喝彩、感慨又唏噓不已的人生啊,那些搦戰廝殺,那些斗智斗勇,都隨著長江東逝水而去,那一個個鮮活的英雄終被浪花淘盡,但都燦若星辰。
用它的開篇詞結尾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題外話:除了書,順便夸一下94版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唐國強的孔明鮑國安的曹操,無人能超越,劇情遵照原著,緊湊不拖沓,重點又詳盡突出,臺詞尤其是經典片段,完全搬書中半文言半白話,親測孩子為了追劇情,對原版書也可以具備閱讀能力。去年隱秘的角落等劇火爆時,看過一個很客觀的評價“現在的爆款劇只是達到了九十年代的電視劇平均值”,深以為然。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15
自從讀上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后,我認識了許許多多的三國英雄也明白了很能多故事,如劉備、關羽、張飛、袁紹、曹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關羽溫酒斬華雄》可是令我受益良多的,是《關羽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說了,董卓在漢山橫行霸道,有一次令華雄到袁紹寨前挑戰,袁紹派名將俞涉、潘鳳出擊,誰知都被斬了。關羽請戰,卻因關羽只是馬弓手被袁紹大罵。曹操卻釃上溫酒讓關羽壯膽,關羽要求先戰后喝。關羽果然斬了華雄,并且回到寨時酒還尚溫,曹操大喜。
關羽溫酒斬華雄這一段寫的栩栩如生,僅用幾個詞就寫出了當時的激烈場面,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這段的點眼之筆。釃提擲更寫出了關云長的英勇、大膽。這也正是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梢婈P羽比那些認為厲害的人要強好多。
《關羽溫酒斬華雄》讓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只看表面和他的職位定一個人的'才能,并且不能只欣賞地位很高的人,因為他們不必須是最棒的,或者真正的人才。天才在一些不起眼的人群當中,可能他的才能比地位很高的人強記多了,卻只是還沒被人發掘出來。這個故事還告訴了我:做人就必須做像關羽一個勇敢、有膽識、有自信、雄心壯志,不能貪生怕死、胸無大志。讓我們也來當上個小英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十分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關羽高聲叫道:小將愿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袁紹認為關羽可是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就請砍下我的腦袋。曹操聽了,十分欣賞。于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是熱的。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 《三國演義》讀后感08-04
三國演義讀后感心得2023范文 《三國演義》讀后感201-06
高一三國演義讀后感09-21
三國演義讀后感悟01-10
初三三國演義讀后感01-30
《三國演義》讀后感08-19
經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8-30
讀后感《三國演義》09-13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