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時間:2024-05-24 09:15:46 志升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關于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通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通用10篇)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1

  讀完郭老師的《音樂教育書簡》一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真是百感交集:有高興、激動,有后悔、沮喪,還有感動……

  我覺得這本書不應當只是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入職讀的,而是在職的每一位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看看。以前總覺得音樂教育的理論在大學走得太高深、太遠了,大學的老師都高高在上,很難了解到我們一線老師的“窘況”,而我們一線老師又迫切需要一些學術型的專家給予我們現狀的一些解讀和幫助,因為你們的高度或者比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讀完,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像郭教授一樣“關心”和“關注”我們一線老師的“學術型專家”,你們的理論也可以讓我們不再“仰視”,也有輕松!我們一線老師沒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際有你們這樣的專家及時地給出一些有助我們自我判斷的建議,是我們的幸運,不止是書中的小米老師。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明顯感覺到似乎自己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學校也是農村學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復初一初二的教學,每個年級在10個班左右,除了音樂還有其他課程的兼職,課余時間緊張繁重的排練任務,這些都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有時候課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覺,好像又“欠”了學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沒什么進步了,像一個機器在運轉,而不是學生需要的老師!而我,不愿意自己成為機器。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三個白癡》給我的警示:老師不是機器操作者,不是生產固定產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學中困惑的地方,在書中得到了解答,謝謝郭老師您與我們分享了小米老師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師生平等

  和小米一樣,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到今天還在摸索著,看到郭老師的解答,我知道這樣的課堂,不是美國才需要,美國才會有,我們也需要,我們也應該有,觀念可以改變。社會體制、等皆觀念可能我們變不了,可是小小的課堂,我們可以改變。明白這一點,就不難明白學生們為什么出現上課熱情不高,回答不熱烈,參與度不高的種種行為,反思自己,是我們老師與學生距離太遠。要想讓音樂走近學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師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識結構,在平等對話中了解學生需要,是我當務之急要補救的!

  這里是農村中學,不是市區里的學生,首先,我對他們的學習要求是不是過多地建立也一個城市地區的學習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教材主導教學

  以前總覺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動公開課的模式,專家的點評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認為都對,就要按照那樣。結果,慢慢地,我發現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課還很有激情,很多點子,現在發現被批判得連自己也找不著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質疑的嗎?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麻木地生產產品時,也會厭倦的啊!為什么不能還原自己?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實擁護者”就不再敢質疑和拓展?

  三、教學模式的單一

  唱歌課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賞課就講解背景,聽全曲,分析結構,講音樂要素,器樂課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說是傳統課,其實現在自己的課堂也莫過于此,我在機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進這樣的“舊”式的教學模式,只是走著走著,就感覺出不去找不著北了,回頭一看,當初還雄心勃勃地要改變這種舊的音樂教學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實擁護者”,看到有時侯自己的課堂竟然變成這樣,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這是我一個年輕音樂教師應該有的課堂嗎?

  小米老師的創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膽創新和成功!這不是一兩節的課堂可以早就出來的變化,是用心經營的課堂“感化”的學生,從學生不敢唱到愛唱到會唱,可能很漫長,可能就在老師觀念的一次不經意的改變。我的學生這一屆初三的學生,我從初一到初二下學期才看到他們的完整變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學習!

  四、通過課外文藝比賽提升音樂學科地位

  以前,總覺得在這么繁重的教學任務下,還要一個班一個班幫助排練,指導,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給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給我們,學生夾在中間,抱怨就自然出來,節目的質量不高,自然也會影響班級形象,更加影響班級對音樂科目的重視。現在看來,很有必要糾正自己以前一些“計較”的看法,視作自己的工作,也是為將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更是挖掘人才的一個機會。

  五、合唱團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們學校以前從來沒有參加市級比賽取得三等獎以上的成績,況且是這么多人組成的一個團隊比賽,在今年的十一屆合唱節,我們學校的合唱團卻得了二等獎!這是我現在都為之驕傲的一支隊伍,由于初三的離去,少了很多中間力量,需要重新選拔和培養,又得漫長的一段時間,在初三團員離去的那一次排練中,她們還是用動人的歌聲傳遞她們的熱情給我,作為指導老師,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雖然現在看來,舉步維艱,校長的重視還遠遠不夠,我們得到展示的舞臺還不夠,可是,區領導、外校現在都知道我們鎮龍二中雖然成績不好,可有個合唱團,精神面貌不錯!這也是我們努力的結果,不應該放棄。

  做好這次比賽的總結和總結排練的記錄是我應該好好做的,包括學生們的合唱團賽后感也可以讓她們自己寫寫,這是我的財富!好好珍藏。

  六、知識技能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平時上課,我一直很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感覺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書,我汗顏,學生的“審美”,學生的“參與體驗的`樂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識”不能跟隨學生一輩子,可德育情感教育,個人參與的合作、體驗卻是能跟隨他們成長,影響一輩子的。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藝術擺的位置太高了,不對了?藝術有層次之分嗎?聽眾有等級之分嗎?

  沒有!所以,我們給學生的音樂,不應是剝離情感的空洞知識,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們的學科價值

  記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師還在笑話:“你這個音樂老師怎么總覺得累,那我們都不用活了!”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許多人看到的:“音樂教師社會地位不高”這是普遍現象,我知道單憑我,不可能改變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動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態驕傲地告訴給同行們:“我驕傲我是一名音樂老師”!這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科,同樣,我們的地位不可替代,我們的學科魅力如同我們音樂教師的人格魅力一樣,音樂賦予我們多少靈魂,我們在傳遞多少!

  一本好書能影響人的一生,不記得是哪位說過的話,在此借用一下,我慶幸自己在迷惘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燈,照亮了孤寂的我,讓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邊不止是我,還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歸宿!

  但愿每一位音樂老師,您都是幸福、快樂的!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2

  通過讀《走進交響音樂圣殿》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這本書中所涵蓋的知識內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響音樂這種在音樂藝術中具有較高品味的高雅音樂種類。經歷幾個世紀的發展演變,至今依然具有極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個國家所認可的藝術形式。

  《走進交響音樂圣殿》這本書將整個交響音樂的發展歷程,按時間順序娓娓道來。像是一部音樂編年史。本書介紹了交響音樂的產生、發展、成熟的三個階段以及不同民族風格下的交響音樂。

  通過讀書,我明確了交響音樂的發展脈絡;掌握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交響音樂的藝術風格和價值取向;了解了交響音樂在其整個發展時期,不同音樂家所做出的杰出貢獻。通過讀書,我學習到了交響音樂欣賞的有關知識,知道了交響音樂的'常見體裁,交響音樂的理論知識和如何欣賞交響樂。

  在《走進交響音樂圣殿》這本書的引領下,我回到了交響音樂產生之初的巴洛克時期。見識了巴赫、亨德爾這些巴洛克時期的大音樂家,作為交響音樂的奠基人所作出的貢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交響音樂迎來的快速發展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這些音樂巨匠耳熟能詳的名字讓我一下就聯想到了他們所作的優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時期的歐洲,音樂界更是空前的繁榮。不勝枚舉的音樂家百家爭鳴。韋伯、舒伯特、柏遼茲、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舒曼、威爾第、瓦格納、約翰施特勞斯、勃拉姆斯、圣桑等。這一時期交響音樂已然成熟興盛,體裁多樣,深受人們的歡迎。

  讀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了交響音樂,更重要的是書中對音樂家的細致介紹讓我學習到了更多。現在人看來,這些音樂家如同偉人一般被人們敬仰,可是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封建年代,這些音樂家大都出身貧寒,處于階級社會的底層。可是這些音樂家,尤其是到古典樂派以后的音樂家,受到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影響,越來越不安于屈服。他們崇尚自由民主,用音樂作為武器歌頌資產階級革命。

  逆境使人進步,看這些音樂家大都是從逆境中成長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窮困。貝多芬更是耳聾失聰。但是命運的沒有打到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們豐富了生活的閱歷,練就了頑強的性格。并將心中的一切轉化為創作的靈感。當然,音樂家的勤奮好學也是成就他們藝術造詣的基礎。

  讀了《走進交響音樂圣殿》我提高了自己欣賞交響樂的水品,觸摸到了交響音樂的脈絡,《走進交響音樂圣殿》讓我更細致的了解了不同時期的大音樂家們。這些知識今后對于我專業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極大促進的。

  讀《走進交響音樂圣殿》這本書,學習音樂家們勤奮好學、頑強創作的精神。并將這些精神帶到我自己的人生中,不斷完善自己勉勵自己,未來成就自己的精彩。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3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志,關注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修煉,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專業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基本功的修煉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勢在必行的。只有修煉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導自己的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音樂技術基本功

  音樂技術基本功實際就是音樂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水平,是一個合格音樂教師的基礎和前提,具體說來就是大中專學校音樂教育專業所開設的幾門課程:如聲樂,鋼琴,舞蹈,合唱與指揮,視唱,練耳,樂理,欣賞,音樂史,教學法……還有層次高一點的和聲,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樂理論和技術課程,這對于今天的中小學音樂老師來說,不存在主課和副課,主修和選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讀書期間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選修的課程今天也不得不補上這些必備的'科目。

  2、教學創造基本功

  音樂教師的教學創造基本功我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的,一方面是音樂、舞蹈和曲藝等劇本的創作和編導,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和靈性。音樂、舞蹈和曲藝等劇本的創作和編導,實際就是排節目,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中小學音樂老師在學校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排練節目是不可推辭的責任,這件極富創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音樂老師妙筆生花,樂不可言。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和靈性,被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很久很久。音樂,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藝術,它的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演繹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

  長期以來,教師習慣于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知識的承載體。在音樂課堂上,一味的強求學生進行枯燥的知識訓練,不厭其煩的、長時間的講解樂理知識,要學生記住大量音樂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這種做法,極大的損害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因此,老師首先要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變支配者、管理者為協助者,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組織、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提高學生健康的審美意識,為學生創設一個高度自由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通過對音樂的創造和再創造(音樂表現)更充分地理解音樂,熱愛音樂。例如: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作與即興創造:可以是節奏、旋律的即興問答、接龍、重組等,也可以是滲透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為歌曲配節奏,樂句填空,為旋律即興填詞,命題創作、為歌曲、樂曲編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為歌曲、樂曲配伴奏,音樂小制作,為詩歌朗涌選配音樂,為舞蹈表演選配音樂等。在創作活動中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迅速的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與表達;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也就是說,音樂課中“創造”并不是過分偏重于理論的指導,也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學作曲”,以學生作了多少“曲”作為“創造性”的標志。這一切都要求教師本身所具備的創造基本功來完成。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4

  《音樂教育的哲學》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著,它是一本純教育理論書籍,其中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連貫、深入的哲學思考。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但是,如果認為音樂欣賞課只要一味讓學生聆聽,不需要教師作任何解釋,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教師恰當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雷默在第七章——體驗音樂中認為:“音樂教育向來是,現在在某種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樂教育,說重一點是反音樂教育。根據雷默的表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反音樂教育強調了音樂的非審美體驗,音樂的審美功能成為它的一種手段,其本質是為其它非藝術教育的目的服務。長期以來,由于無法獲得正確的哲學觀點的指導,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常常處于困惑的狀態,有時不自覺地遵循一些本質上反音樂教育的`哲學。當然,雷默也沒有否認音樂應當為非音樂的目的服務。雷默認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樂性和有效性,音樂完全可以而且應該為一些非音樂的目的服務。

  “如果因為那些價值不是審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絕為其服務,那就過于講究純正性了。雷默不否認音樂教育過程中的道德和紀律,但他認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紀律和教授道德,這樣做的是音樂。比如,一個孩子在練習一首曲子時,必定會遇到許多要求,只有對這些要求作出讓步,他才能真正體驗音樂并使音響捕捉到需要捕捉的東西。這個讓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經歷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紀律,從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們在此過程中用說教來強調紀律和道德,忽視音樂本身對紀律和道德的自覺要求,這樣的音樂教育無疑應歸入反音樂教育中去。

  《音樂教育的哲學》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根據,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5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期刊,它包括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交流等等豐富的內容,同時信息量大,交流面廣。其中的文章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也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較深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第一,營造音樂氛圍,激發學生想象

  音樂是抽象的,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講述得太多或對意境描繪得太具體,既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又阻礙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所以老師大可不必多費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但是老師如果不加引導,一味讓學生體會,學生也很有可能會找不到方向,就需要老師的牽引,使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正確領會音樂內容,如在欣賞樂曲《夢幻曲》時,讓學生隨著音樂展開聯想,教師輕聲啟發:"夜,靜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在我的面前,她拉著我的手和我一起飛向遙遠的夜空……"同學們在樂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個個身臨其境,優美的旋律把孩子們帶到輕柔飄渺的夢境中去了。

  第二,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恰當選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上音樂課時,我充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音畫結合"的形式,有機地把音樂與圖畫結合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新鮮感,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第三,通過音樂游戲、舞蹈,激發學習的興趣

  音樂課的形式是以動為主,以情引動,以動助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兒童愛玩、愛動這一天性,運用音樂游戲、舞蹈、律動等,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和場面,將具有動感的音樂與兒童好動的性格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去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如在歌曲《詠鵝》的教學中,由于面對的學生都是低年級的,年齡較小,我運用設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學習歌曲,感受音樂,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是:設置情景,讓小朋友朗誦詩歌《詠鵝》,聆聽是個加入音樂是怎樣演唱的,講故事演示演唱順序,加入律動表演。

  總之,《中小學音樂教育》期刊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教學思想,提升了教學理念,并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意教學理念和研究成果運用在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讀了這本期刊,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覺得結合以上三點來力求創把自己的教學提上一個臺階,而且要有創新,并且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6

  讀了《走進交響音樂圣殿》我提高了自己欣賞交響樂的水品,觸摸到了交響音樂的脈絡,《走進交響音樂圣殿》讓我更細致的了解了不同時期的大音樂家們。這些知識今后對于我專業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極大促進的。

  讀《走進交響音樂圣殿》這本書,學習音樂家們勤奮好學、頑強創作的精神。并將這些精神帶到我自己的人生中,不斷完善自己勉勵自己,未來成就自己的精彩。 上,也就一直沒有閱讀過,現在工作一年了再來閱讀時能讓我更好地回憶這一年的教學,從小米遇到的問題結合自己剛工作時遇到的種種問題,這本書給了我很好地答案。

  這本書應該適合每一位剛任職或在職多年的中小學老師認真閱讀,它涉及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愛心,也涉及了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和自主開展理念。這不僅關系到目前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也對我國教師教育現狀進行得反思,使我們一線的音樂老師得到專家的一些解答和幫助。所以幸運的不只有小米老師還有我們閱讀過的每一位音樂老師。

  入職一年來,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從第一次聽到有人叫我老師,到現在很淡然地面對這份工作,從以為音樂老師就是教人唱唱歌,到現在才發現原來音樂老師不止只教幾首歌,從以為當音樂老師沒什么壓力,到現在才發現原來音樂老師壓力不小,這一年不管是從角色還是自身的心理方面都轉變挺大,看到小米提出的問題和困惑,很多問題都是我遇到過的,感謝郭老師的解答,讓我看到了我教學時的缺乏。

  看著小米說她第一次上課發生的種種,我仿佛回到了我第一次登上講臺的那一天,沖動、緊張、興奮充滿我一天,幸運的是我沒像小米那樣跑錯教室,第一堂課我也給他們說了些課堂常規,感覺能把這節課上完算是萬事大吉了。沒上課之前就聽一些前輩跟我說”第一節課一定要兇一點,不然學生以為你好欺負以后就很難管下他們“。所以第一節課我一直虎著臉,以命令的語氣跟他們下達命令,所以看到郭老師說要和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我發現我沒做到,急于樹立權威的心態適得其反,就像郭老師說的很多新老師以為教師威信的建立就是通過嚴格要求,特別是第一堂課給學生給學生“當頭一棒”或來一個“下馬威”而實現的。

  其實不然,教師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職業道德、學識修養、教學水平與效果,以及與學生的密切關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來的,它需要一個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后面有相熟的老師跟我說你為什么第一節課在我們班很兇都不笑?這樣會讓學生覺得你一點都不好接觸,所以真的會適得其反,學生沒喜歡上你,你的威信也沒有建立起來,看來還學要在以后的課堂上慢慢摸索。

  很多人以為音樂課就是教唱模式,老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沒什么可難的,這是傳統的授課,剛開始我也是這樣上課,沒有一點新穎,以為只要這首歌學生學會了目的就到達了,當有人跟我說你落伍了,教學模式太單一了,你應該改變的教學模式,這其實就是在說你的`課上的很差,當時心里很不好受。

  一個年輕的音樂老師上的課卻一點不年輕啊,看來真的很沒用心,音樂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不是以為老師教了多少知識技能,學生就能掌握了多少技能,應該嘗試各自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正的喜歡音樂,喜歡上你的音樂課,千萬不要讓學生感覺的教學的枯燥,感到厭倦甚至畏懼心理,從而不喜歡上音樂課,這樣就太不好了。

  有時候同樣內容的一節課別的老師會很輕松的上完,學生也學的很起勁兒,為什么自己上時就感到特別吃力,開始階段我會有空去別的音樂老師的課,模仿她上課風格,讓我找到突破口知道音樂課到底是怎么回事,漸漸地我會根據班級情況來上課,用他們喜歡能接受的方式,這樣學生覺得開心我上得也開心。 郭老師說小米說的“我害怕安靜的課堂”對他觸動很大,同樣對我觸動也很大,也經常在想音樂課是安靜一點還是熱鬧一點?當然“安靜”與音樂課是格格不入的,什么時候安靜呢?第一次在聆聽歌曲時我是特別強調安靜聆聽的,當然這個時間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時間,學生的小躁動就會浮出來,作為老師又特別怕學生在課堂上吵鬧,剛開始經驗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維持紀律,可一旦太安靜,卻又少了什么,反而讓自己覺得不舒服,音樂課堂不需要太安靜,安靜的音樂課堂是最忌諱的。

  我們需要的是學生的參與和交流,每一個學生在音樂課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翻開自己,真正的參與進來,音樂教學不止是教師教知識技能,必須要通過學生對音樂的親身體驗才能把老師所教的知識技能內畫進自己的知識技能力結構之中,我們不光要教會學生開口唱,還要引導他們親自去演奏、創作、聆聽,這樣慢慢的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音樂課非常好玩、開心,期盼著你的課堂,這樣才是最好的。

  這本書還需要慢慢去體會慢慢去學習,相信會有所提高。 學習使人進步。在閑暇時看書、廣泛閱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閑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志、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時機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7

  暑期所讀的是由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一本音樂類專業極強的雜志。這本雜志我征訂多年,暑假期間就其對我工作上的幫助羅列一些我的感受。

  《中小學音樂教育》這本雜志共分一0個模塊:音教暢想、稿源采珠、創意課堂、教案精選、音樂知識、高考指南、讀者信箱、詞花花、校園旋律、音樂小詞典。其中的音教暢想、創意課堂、教案精選、音樂知識、音樂小詞典這5個模塊我比較喜歡,特別對我平時的音樂教學也起到了輔助作用。這本雜志從音樂本體的審美思考、新課程背景下知識與技能教學的策略、如何在中小學音樂

  課中展開有效的學習方式、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小學音樂動態生成性教學探究、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應用主體經驗策略的實踐與啟示、中外音樂家、中西樂器的介紹、新歌推薦等數一0個專題對音樂教學進行了分析、綜合、概括和創造,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能指點教改實踐的教育刊物,對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指點作用。通過瀏覽《中小學音樂教育》,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淺談一下自己讀后的幾點體會: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反思是興趣的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向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而教師的反思更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源泉。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掌控好興趣、參與和反思這三方面,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激起興趣,引導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巨大動力。《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音樂教學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指出:“音樂課應當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獨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勢,激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熱忱和求知興趣,也能增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如果沒有了“興趣”這個動力,音樂課就沒法實現其培養創造性思惟和音樂審美能力的教育目標。在音樂教學中,激起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直觀演示、巧設疑問、故事穿插、游戲創設、情境演示等方法,但根據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新穎,豐富多彩,應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得知識的興奮狀態。因此,努力激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音樂教學的成效有側重要意義。

  二、引發感受、調動參與。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狀看,大多數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個別還存在著“滿堂灌”的現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惟之趣,成功之悅。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奏練習等。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豫備視唱練習,反復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漸了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于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乃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及時評價,積極參與。

  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鼓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由于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益于增進他們更加勤奮,對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5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后還要多練。”激起了落后生的自信心,增進了落后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四、善于反思,提高質量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評地考察自我主體的行動表現及行動根據,通過視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公道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進程。教學反思在新課程標準中已被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如果沒有反思,教師的教學就會僅僅是一種重復單調的工作,教師像工人,學生像產品千篇一律地生產出毫無創新的產品。所以創新型的教師就應當主動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取長補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力。

  教學反思在教學工作中有著不可估計的積極作用。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為更應當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學工作者。

  總之,通過讀《中小學音樂教育》這本雜志本人收獲頗豐。讓我感觸很深,對我今后的音樂教學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8

  音樂,本來應該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藝術享受的,但當它成為一門“課”后,很多老師的課頻頻出現“走調”現象,如何喜歡音樂課?這是終日縈繞我腦際的問題。我認為在遵循音樂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我們要放寬眼界,立足學情,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積極地整合、裁剪具體的課程資源,換言之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同時要重視常態課的研究,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常態表現,從中發現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堂行為規律,打造一個智慧平臺和魅力舞臺。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讀完《音樂課堂教學藝術》整套書,我思考、消化、提煉,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得到了一些感悟,這些感悟有助于審視我們音樂教學,促使音樂教學進一步優化。

  事實上,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水平的限制,但教師憑經驗教,學生就會被動地學,不會獨立思考。音樂課一定要強調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教師才起指導作用。我們音樂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總希望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有一定音樂水平的人才,這是我們的優點,但是過多的包辦代替,講得多,容易養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反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最近讀了《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一書,它是由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著,2011年8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熊蕾翻譯的中譯本。這是一本系統論述美國音樂教育的音樂教育哲學專著。作者貝內特·雷默是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是美國音樂教育領域中審美教育的倡導者。

  讀完此書后再次深刻地體會到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來體驗音樂,從而得到審美感受的一種活動。在音樂欣賞過程中,聆聽無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語言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科普蘭認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我國初中音樂課程大量安排了藝術欣賞內容,教學大綱也指出音樂欣賞應以聆聽音樂為主。教師恰當的講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體驗、理解音樂。

  在書中雷默以美國國民音樂教育內容就中國的音樂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議:理想的教師應是鼓勵音樂以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開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廣泛、深刻、音樂性的理解為首要目標,將技能培養作為達到那個更大目標的'一種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種音樂性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培訓。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融實踐性與研究性為一體的,具有很強可讀性的理論專著,值得一讀。尤其本書強調對音樂教育中音樂自身的關注,這對我國音樂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是很大的。當前我國的普通學校音樂教育中也存在著僅僅重視音樂本身之外的體驗,而忽略對音樂本身的關注的問題。一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給我們某些啟示。正如雷默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書對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將會有意義、有幫助。我相信,本書大部分內容不僅適用于美國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樂教育,也適用于中國的音樂教育。如果本書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許有大部分,幫助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們和我們都同樣獻身于其中的那門藝術——音樂——的信仰和價值觀——即他們的哲學,那我就心滿意足了”。

  《音樂教育的哲學》使我非常明確地找到了在音樂教學中一直以來困惑著我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燈塔。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9

  《音樂教育》一個綜合性音樂刊物,所涉及內容包括音樂教育、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史料、音樂技術、音樂評論、學術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內容,音樂教育讀后感。

  《音樂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國外音樂教育理論都是在原著發表后不久就被中國音樂學家譯介的,這些文章開闊了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視野,對我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理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刊載的學術研究文章和對某一“主題”所展開的討論性文章,則對我的音樂理論與音樂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閱讀《中小學音樂教育》,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談談自己讀后所想到的點滴感悟。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向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地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激發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戲法、情境法、討論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據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別致,豐富多彩,運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發聲練習是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首要環節。“開場”的好壞,往往會對學生的后繼學習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二、誘發感受、調動參與。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狀看,大多數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讀后感《音樂教育讀后感》。但個別還存在著“滿堂灌”的現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奏練習等。

  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復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對于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了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于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及時評價,積極參與。

  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于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于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后還要多練。”激發了后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后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總之,《音樂教育》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

  讀了此雜志,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我會繼續將讀書進行到底,活到老學到老。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 10

  通過一學期對本書懂得學習,我對這門課程有了大致的了解,教材中主要包括:前言、序言及十二個章節的內容知識。序言告訴我們為什么學習音樂教育原理。第一章梳理了世界音樂教育的歷史,重點介紹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教育、中世紀音樂教育、音樂學院和音樂學校建立的情況及美國的音樂教育。第二章分析音樂教育的哲學原理,詳細闡述唯理主義、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用哲學的觀點分析音樂教育。

  第三章主要講音樂教育的原理和美學原理,詳細介紹審美學原理及審美與音樂教育的關系。第四章分析美國音樂教育的角色和目的。第五章闡述音樂教育的社會學原理。第六章分析音樂教育的'社會心理學原理。第七章是音樂教育的心理學原理。第八章詳解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第九章說音樂教育的課程原理,詳細說明課程的定義、課程的開發、課程指南和教學大綱、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和各門藝術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第十章主要講音樂教育評估的原理和實踐。第十一章研究與音樂教育,理論性的細說音樂教育。第十二章講音樂教師教育及其發展的方向。

  在學習中我對書中第九、十二章內容側重的鉆研,其中

  第九章的多元化的音樂教育讓我深有感觸。本節內容提到:就音樂而言,存在兩種普遍性的誤解,它們影響著多民族音

  樂的教學。誤解一:音樂是一種普遍性的語言,其基礎是西方藝術。誤解二:美國是一個大熔爐。

  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全球已經連接在一起,我們的音樂教育也在隨波逐流。很多人認為西方的東西就是好的,是“進口”的就好甚至已經包括了我們的音樂,覺得西方的音樂就是好音樂。忘記了自己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一味的崇洋了。在當今的社會中是無處不見這樣的情況,人們都喜唱流行歌曲,聽搖滾音樂、布魯斯、藍調、鄉村自己家鄉自己民族的音樂是什么卻絲毫不知,更不提會去演唱了,這是社會中無處不見的。在我們的專業領域也是一樣,我們學習的基礎音樂理論是西洋的吧,無非在里邊加上了一些中華民族調式。我們在大學里的音樂課程:樂理、和聲、復調等等課程無一不是西洋的理論體系。很少有中國自己的本民族的體系教材。現如今我們的音樂教育可以說從小學階段起就是洋玩意了,我們是宣揚和發展的是西方民族的東西,完全是在幫他們工作了。自己家的音樂體系,山歌,民歌卻在慢慢的淡忘。

  除了把本民族的音樂藝術融入教育中還有一些方式可以很好的去引導后人傳播民族藝術,例如鼓勵我們優秀的作家們多把自己民族的音樂融入新音樂的創編中,讓古老的藝術能在當今的藝術海洋流動。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音樂教育書籍讀后感07-20

音樂教育書籍讀后感06-05

音樂教育書籍讀后感范文07-20

音樂教育書籍的讀后感(通用5篇)09-02

音樂教育開題報告06-17

音樂教育實習報告09-24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1-06

音樂教育實習報告04-23

幼兒音樂教育方案04-24

幼兒音樂教育方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