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四篇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煞譃閷憣嵶h論和敘事抒情兩大類。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一】
朱自清的散文優美而不失淡雅。
《春》這篇散文描寫了一幅十分美麗的春景圖,文中的五個特寫鏡頭讓我留戀不舍:春草綠油油地,冒出了小腦袋;春花露出了笑臉,披上了輕紗;春風似母親的手撫摸著大地;春雨似牛毛,像細絲連成一片雨簾;春天的人們恢復了生機,有了工夫,有了希望!耙荒曛H在于春”,說得多好呀!我們何不開始珍惜春天呢?春天代表綠色,寓意復蘇,象征希望,只有在春天播種,秋天才會收獲呀。我們現在的學習就好似播種,只有辛苦的付出汗水和努力,才會取得收獲。為了將來的收獲,難道現在不應該付出嗎?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時;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讀了這篇《匆匆》,我發現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就無情地跑掉了。從前,我做作業不抓緊時間,拖拖拉拉,自從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我懂得了時間的寶貴,學會與時間賽跑,而不去浪費時間。
《朱自清散文集》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荷塘月色》!扒壅鄣暮商辽厦妫瑥浲氖翘锾锏娜~子。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少女的裙。層層的葉子間,零星地點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打著朵兒的!薄芭,好美麗呀!”我讀著那優美的文字,欣賞著優美的句段,心中涌出一種不知名的快樂,陶醉在其中,仿佛身臨其境,身在月光如水的荷塘邊,與朱自清爺爺共聊這奇麗的荷香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籠著輕紗的夢。坐在荷花如海的荷塘邊,望著輕柔的月光,輕輕的薄霧,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蔽也唤p呼,從未見過如此美景的我好似嘗到了一杯無法忘懷的美味。終于,夢醒了,我回到了現實,但我的腦海里深深絡下了美麗的荷香月色呀!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已舍不得放下它,情不自禁地再次打開它,去細細品味人生……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二】
讀過許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這《荷塘月色》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時就有了這樣一幅畫面:這月下的荷塘靜如隔世,風輕花香,吸引著詩人的光顧,同樣也吸引著我的目光。
細細觀來,寬闊的荷塘中亭亭玉立著些沉睡的荷花、荷葉,我仿佛看到,月光柔和地鋪在花上、葉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灑下她的憐愛,整個荷塘好似籠罩著輕紗,在夢中沉睡。空氣中,淡淡的花香,夾雜著薄薄的霧氣,真是個人間仙境!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也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花兒受葉兒滋養,葉兒被流水洗滌,一切的生命源于這水,這脈脈的水,這清澈的水,這細密密的水,而水卻被荷葉朦朦朧朧地蓋住了,使葉子更清更晶了。
伴著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對美的向往,對寧靜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那種江南水鄉的無限回憶與懷戀。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三】
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命的意義并不體現在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現在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于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一定有異于常人之處。
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并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志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四】
讀《背影》,我們可以從平易的文字中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愛如山;讀《匆匆》,我們可以從清麗的文筆中讀出一個細膩觀察生活的作者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可以從電車上的意外經歷聽見作者由此發出的對祖國未來的擔憂從不同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讀朱自清的生活,去讀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來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僅因為文字上的表達和現在的差距,更是因為我無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筆端下到底還藏著些什么內涵?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軍閥統治的不滿?他藏起來的東西太多太多。當我讀完朱自清的散文《論百讀不厭》,才發現,原來難懂是因為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多。經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讀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華卻是隱蔽的,只有把文章讀到心坎兒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對話。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說的,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說不同之處,就是它是認真地負著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罷,后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地在表現著并且批評著生活。這么著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對于文學,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景仰,一種尊重,應該要以拜讀的姿態去對待這種嚴肅,而并非把它當成是一種消遣。朱自清也告訴我們,百讀不厭要以趣味為主,但這種趣味是只有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級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時的快感。
那么現在的我,又是在讀些什么?怎么個讀法?又是為什么而讀?
從跨進學校的門檻開始,我就一直在讀書。讀的不是其他什么書,就是課本,就是教材。因為學校、教育部要求我們讀,并且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檢驗我們讀得怎么樣,讀到什么程度。我讀了這么多年,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讀書模式,一種急于應付考試的讀書模式。我該讀些什么,怎么讀,讀到什么程度似乎都在規劃當中,真正去接觸的那些文學,也是少得可憐。相反地,我讀的多是些消遣性的東西類似雜志。于是,我這才發現對于我們這一代,流行仿佛已經在悄悄地漸漸取代經典。那些經典,我讀得太少太少。文學對我來說,好象在越走越遠。
暫且撇開我們所讀的書不說,就拿學校里的課程來講,語文好象也已經不再占據像過去那樣重要的位置了,數理化也逐漸變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時候的科舉制度是一文定終生,現在卻仿佛數理化才是主宰命運的一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也確實令人尷尬。對于幾千年前的大圣哲孔子,今天的我們也該抱著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卻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如何讀書的軌道。重拾經典,對人類的文化重新認識,重新品味和感受,對文學來一次鄭重的膜拜才是當下我們急需做的。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10-11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10-15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07-09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05-17
朱自清散文集的讀后感10-28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11-12
《朱自清散文集》讀后感10-02
朱自清的經典散文集03-25
朱自清的經典散文集01-20
朱自清散文集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