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爾》的讀后感
起初接觸《愛彌爾》這本書,是我上學期間,我們導師所推薦,而如今已踏入工作崗位并身為人師,再次翻開這本書,讓我有不同的感觸,《愛彌爾》是盧梭的教育名著,共分為五卷,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第二卷,主要論述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要論述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爾》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于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在本書的第一卷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我想,我們的老師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態龍鐘的兒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這與新課標的理念不謀而合。過去我們的課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鴨式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自認為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就不擇手段地去做,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大漲,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是誰之過?是教師的過錯、教育的過錯。那應該怎么辦呢?新的課標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去做,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但決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發現了問題,機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孤軍奮戰,久攻不下的話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那就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吧。
盧梭在本書中所傳達的言傳身教和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對我感觸頗深。盧梭在文章中有這么一段文字,觀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當愛彌兒問:“做這種事有什么用呢?”我說:“這事是空閑時做的,如你認為不好,我們就可以不做,因為其他有益的事還多著呢。”那一天,我們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們一起散步至森林,卻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設法讓愛彌兒通過昨天說的森林在蒙莫朗西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過以前學習的根據太陽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斷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使愛彌兒認識到天文地理還真有點用處。這樣一來,那天的事情,愛彌兒將終生不忘。如在家里用這件事教育愛彌兒,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記了。所以我們應當盡量用行動去教育學生,只有教所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從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盧梭用了極其簡單的方法,卻起著不簡單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充分重視兒童對社會及周圍的事物的影響。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敘事性的教育專著,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實。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興趣的。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對于我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于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聽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學電腦來說吧,如果孩子不喜歡應用計算機,就是教給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對事物的或學問的興趣呢?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對計算機的認、摸、用不斷加深其對計算機的了解。當孩子覺得計算機很有意思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學習認識計算機的操作,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我學習的方法。自我不斷學習操作的過程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我想這樣的計算機教育不可能讓孩子學不會計算機的運用。
書中的第二卷有這么一段文字讓我印象特別的深刻,“年輕的教師們,我請你們想一想這個例子,而且要記著,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于口訓,因為孩子們是容易忘記他們自己說的和別人對他們說的話的,但是對他們所做的和別人替他們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記了。”而且他還在書中舉了這么一個例子,“你那個性情暴烈的孩子碰到什么就搞壞什么,你不要生氣,把他能夠搞壞的東西都放在他拿不著的地方,他打壞他所有的家具,你別忙著給他另外的家具,讓他感覺到沒有家具的方便。”這顯然體現了盧梭的在對待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要采用自然的懲罰,行動多于口訓。對于孩子的懲罰,要讓他明白不是家長、老師跟他作對,而是讓他體會到這是自然的懲罰,從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樣做事不對的,以后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之所以對我印象深刻是因為我工作兩個月以來,班里總是有幾個淘氣的學生犯錯誤,而我也總是滔滔不絕的給他們講道理,批評他們,而實際上對于他們來說毫無作用,他們表面上承認了錯誤也會口頭上做出承諾不會再犯錯誤,而實際上他們仍依舊繼續犯錯誤,我想自然的懲罰對于我們現行學校教育中老師處理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很多被溺愛、嬌慣著,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較叛逆,但依舊有著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師,甚至是故意和老師作對。在某些時候犯了錯誤,老師在教育時罵、打是絕對不允許和不合理的,變相的懲罰雖說是不對的,但都已經無法讓學生明白他的錯誤,對家長的教導也成了耳邊風,有時孩子明知家長和老師說的是對的,也會因為自己的叛逆情緒而抵觸它。這時候作為老師不妨多動動腦筋,用自然的懲罰讓學生親自體驗自己犯下的錯誤,我相信這樣他肯定會改正,當然老師和家長也要掌握好這個度。
盧梭在文中有這么兩段話,其中一段寫道“學生把老師只看作他在兒童時候遇到的災難,而老師則把學生看作一個沉重的負擔,巴不得把它卸掉,他們都同樣盼望彼此擺脫的時刻早日到來,由于他們之間從來沒有真心誠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誼,所以,一個是心不在焉,一個是不服管教。”另一端文字是這樣寫的“我認為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么年輕就多么年輕。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成為他的學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為老師,無論在什么年齡階段,雖然外表不再年輕,但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樣才能走近孩子,從他們的心理出發,從而更有助于他們的學習。同時作為年輕的教師要擁有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做一個真正稱職的老師。在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過程中,身為教師的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懂得純真的寶貴。
作為一名小學三年級老師,我著重讀了《愛彌爾》的前二卷,如何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同時解答了我工作以來對于孩子教育方面上的一些疑惑與迷茫,更讓我明白做到一名合格的教師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想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他們的心理年齡,用恰當的方式來教育他們。
【《愛彌爾》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彌爾》閱讀心得03-27
《愛彌爾》讀后感(通用7篇)12-29
《愛彌爾》讀后感(通用14篇)07-16
關于愛彌爾讀書心得范文04-17
愛彌爾讀書心得有感04-02
《愛彌爾》語文教師讀書筆記07-01
愛彌兒讀后感03-28
《愛彌兒》讀后感03-19
愛彌兒讀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