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師發展論讀后感
常有這么一句話:“如果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而更進一步思考,會不會有那么一天,這一桶水倒啊倒的,竟至見底了?所以,如果要保持這一桶水始終都要滿著,我們必須注意常常蓄水。
該如何蓄水?或者說,教師該如何自我充實,不斷成長?
聽過一個故事說,有個老教師開了一堂非常好的公開課。課后有人問他:“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堂課?”老教師沉思了下,答道:“一輩子。”可見,蓄水,是個一輩子的事情。因此,我們學習的時間,應該是終生,而非短期的。
教師學習的內容其實并不局限于專業技術,也包括了人際關系,如何學習,怎樣化理論為實踐。而怎樣化理論為實踐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時候我們聽過一個報告后,會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如何去具體操作,如何去付諸行動,這個都是我們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而反過來,有時候,我們的行動是有實效的,我們的方法是不錯的,但是往往因為找不到理論根據而感覺有些茫然,更因此無法成文,無法將所有的成果展現發揚,這時候,我們便需要為實踐去尋找理論,這個,也是我們要不斷學習的東西。
因此,這樣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局限于一個報告,一個培訓班。所有的地點,比如課堂、比如報告廳、比如辦公室,乃至我們自家的書房,都是我們的學習場所。
《校本教師發展論》如是告訴了我們學習的時間,內容和地點。
我們的學習,是開放型的學習,是主動型的學習。不要僅僅將“上課”這一形式,看作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取得,自我的充實,能力的提升,都是一種學習的手段。學校單位組織我們的學習固然重要,而自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重要,例如看一本好書,寫一則筆記,有一點心得,都是在學習。
又有古話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在我們學習之后,更多的應該思考與反饋,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思考,又在不斷的思考中不斷學習,讓思維呈螺旋狀不斷的上升,才能更好的汲取水源,讓我們自身這一桶水,永遠都是滿滿的。
又作另一方面的思考,我們怎樣給學生這一杯水呢?設想一下,在一個水龍開得很大的情況下,在水龍頭下放上一個杯子,能不能把這個杯子充滿水?恐怕有點難度,或許杯子就被水沖倒了,又或者即便充滿水,卻有更多的水被浪費了。再設想,如果我們緩慢的放水,雖然能夠將杯子里的水放滿,但是時間卻浪費很多。有沒有又快又能將杯子里的水放滿的好方法呢?
因此,放水——如何教學,也是一件需要著重思考的事情。
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會覺得不停的講,但是學生依舊不能接受,那就是我們的水龍開得太急了。許多的勞動多是無效勞動,老師白辛苦,學生也覺得很累,但是效果不大。又有時候,我們講得很慢,學生能夠接受了,但是高中只有三年,卻容不得我們用更長的時間來教學。這個說明我們的水龍開得太小了,時間浪費太多。因此,我們要的.是有效率的教學。我們要研究的是怎樣可以在學生的最大接受度下傳授知識,讓學生掌握知識。
或許,我們在不斷的講練中,應該時時注意停下來,回顧一下,看看學生能不能接受,因此,要不斷注意信息的反饋,要與學生多作交流,從而了解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便是這個道理。
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我們要格外的關注。如今的教學已經不再是單一的灌輸式,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聽一個老師的課。他在每節課上,都會告訴學生,如何做好筆記,如何讀書,如何抓重點。一開始,我覺得這些仿佛有些浪費課堂的時間,但是后來發現,這正是在教學生怎樣去學習。很多學生都不見得有良好的學習方法,然在經過這個老師的不斷訓練下,學生后來就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學會了自己怎樣記筆記,怎樣讀書,怎樣自我總結每一課的重點,而后也便養成了一個學習的好習慣。也許,學習的能力也就是這樣點滴培養起來的吧。
如何學習,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如何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學會思考,如何在思考中不斷的學習。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并且也是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乃至每一個人都要去終生研究的課題。
【校本教師發展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專業發展階段論對教師教育的啟示論文03-16
論漢唐間史學的發展論文02-03
加強校本研訓促進學校發展(教師中心稿)12-06
以校本教研促進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論文07-13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讀后感范文11-27
論巴洛克時期器樂的發展論文02-03
論產業基金的大發展論文02-11
教師校本培訓方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