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200字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我不僅了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后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后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贊嘆、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毀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于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后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家長感言)
孩子從小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一套《上下五千年》雖然圖文并茂,但僅是提綱式的簡介,缺乏情節,《二十四史》又顯得艱深乏味,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碼起來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擔心孩子看不了這么多,沒想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幾乎是手不釋卷。和他爸交流起書中的故事情節那叫一個眉飛色舞,聲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為了不被男人們鄙視,我也認真地把這套書看了。
正所謂閱讀改變人生,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變了,這套書在孩子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首先,孩子視野更開闊了,對是非、忠奸、善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從他的言談及老師的反饋中得到證實。更提高了他的閱讀水平,隨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評價是良莠不齊。總之,開卷有益吧。
簡評:
讀書的厚度決定著人生的高度。小作者能把握文章筋脈,沉淀出文字的思想,同時呈現了書和小作者的魅力。感謝家長老師所支撐出的一片悅讀的天空。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200字】相關文章: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05-22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5-22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09-02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09-22
明朝那些事兒的語錄01-24
《明朝那些事兒》的好句09-12
明朝那些事兒的經典語句08-23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范文11-25
《明朝那些事兒》精選讀后感12-25
《明朝那些事兒》學生讀后感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