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的讀后感范文
翻開書,我的習慣是看完目錄和序言后先對自己進行提問,這一類思維提升的書更是如此,往往我的問題由如下環節構成:
1、我希望從這本書里學到什么技能和思維方式?
2、我在這個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和心得?是否可以進行提煉?還有哪些經驗需要作者的點撥?
3、我在這個方面有哪些失敗的經驗和做法?我曾嘗試過哪些技巧來克服但是并沒有作用?
4、假設我看完這本書后,我想要對幾種不同的人群介紹這本書,我會使用什么角度?(無答案)
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在這一類的書本面前,不僅收獲頗豐,而且速度也明顯越來越快。因為在閱讀之前先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匯總和梳理,那么在閱讀過程中,會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關點,甚至作者思維不同點會如同跳入眼簾一般,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然而這個閱讀習慣在這一次的看書中,卻起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作用——轉變我的讀書時的思維立場。
因為跟隨著我的老師做過的思維的鍛煉做的比較多。在很早期的時候,便已經形成了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發生的事情進行重審,模擬場景思考,從而鍛煉批判性的意識習慣。所以初讀的時候,好像是把老師教授的觀點和方法,重新模擬和熟練了一次,當然還有一些雙向的查漏補缺。讓我對這一類的方法有了更系統和細致思考。但是這并不是我讀此書的初衷。
人的思維方式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定型,很難通過一兩本書的閱讀,來提升自己思維的敏銳度,提升自己閱讀的質量。而反復的錘煉與其在隨書閱讀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對日常的反思和模擬,才是真正思維鍛煉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讓我們有興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個書外音,來自于一個自問:這本書我想要得到什么?書中給了一個很好的視角——寫作者。
當視角發生轉變,我不再是需要進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說服聽眾的寫作者的時候,便發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過這個有意思,不是來源于避免謬誤,而是來源于——如何有效利用這些謬誤?
身為老師,一個普通的老師,我們日常要面對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銳的專家,而是模棱兩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與寫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謬誤”,反而更加能夠清晰的傳達我們的指向性,表述我們的結論。
比如我饒有興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謬誤”和“不恰當地訴諸公眾意見”。在和家長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學日志中,我經常無意識地在巧妙使用這兩招。我會以我從初中到小學的教學經驗,以及家長們對公眾心理的模糊定位,來對我的目標指向進行強化。在寫字中,會經常說到字如其人,會說到寫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會強調到低年級練字的習慣至少會一直影響到中考,而中考字跡影響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謬誤和訴諸公眾意見謬誤,讓家長非常輕易地接受了我對書寫的嚴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謬誤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導說話談判的書會經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問,如光環效應等等。
所以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與反饋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這些“謬誤”和引導,來使得他人更加輕松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論點?
第二個書外音,也是對書本內容的補充。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書中給了很多思維體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請對書本內容本身警惕并保持批判!他希望我們能夠看到的,雖然也有生活場景的描述,偏向于文字意義上的提問,為什么不能擴展到事物意義上的提問呢?
不僅是在對話和交流中。其實對場景和事情發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應該貫穿于我們生活中。
比如這樣一個事故中,你能夠轉換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對此事的心里,以及換不同的情景、人物,會發生的故事變化嗎?這是我常做的思維體操。
例:大學女生小林去超市購物,沒注意的情況下放了一個文胸在購物筐沒有結賬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攔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終以10倍的罰款逃離現場。
短短一個小的故事片段,可以進行訓練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嘗試一下。事情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方面的因素,當其中某一兩個因素變動,那么一切的結果會變得迥然不同。
第三個書外音,其實是一種態度。強勢,意味著開放性與整體性。這算是意外的收獲,因為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規劃,以及去年的反思。與過往每一年都不一樣的是,今年的新年規劃不再是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構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會想到的東西,比如今年要去潛水和滑翔,要去森林里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17攝影集之類。一開始的變化,來源于暑假里的一次生死之別。陷入巨大沉痛的我,從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漸地變成明確自己不想浪費每一天,因為想到要帶著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夠本。
什么是活夠本?不是要不斷的成就,而是要不斷的成長。
于是開始梳理我從大學至今的點滴變化,從心態到知識到行動,于是悚然意識到:呆在舒適區的輕松愉悅是老去的標志,而保持激情與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長的開端。
教小學的我也經常觀察孩子們,什么樣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無疑問,不是等著他人來教導的孩子,而是主動探索和發現,保持著開放與積極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話,《全職獵人》的主角小杰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當你的世界發生改變,你才會自然地發生變化。這個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環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環境。
所以,開放是一種強勢,一種不斷保持生命力的強勢。
就如同此書反復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開放之外,還需要提到整體性思維。
相比和對方說話的結論是什么,你更容易記住和對方說話的感覺。
同樣,在看到此書的時候,也會注意將文段作為整體層層拆分的過程,上一次讓我有這樣感覺的時候,是讀叔本華,即便是哲學隨筆《人生的智慧》,他的邏輯也渾然天成,一氣呵成,簡直讓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個書外音的思考:作為引導者,我要如何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結論?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聯,不論是結論還是自我管理,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整體性思維和調整。
最簡單的來說,想要提升專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從保持合理膳食和適當運動開始,而《深度工作》一書,更是將專注力比喻為大腦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專注的時間段保持訓練,在閑暇的時間段則用碎片來打斷專注的肌肉能力!
我們對一個東西的關注,需要一種整體性。一方面是時空的橫向與縱向的整體,另一方面是對于每個節點的觀察與反思。人的心理特征便是如此。
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會是單一結構的因素促成,而是層層遞進互相交織的一張網。從一個方向使力,必然不如從多個節點處作用。
【學會提問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會提問讀后感09-13
《學會提問》讀后感04-12
《學會提問》的讀后感范文12-22
《學會提問》的讀后感(通用5篇)07-21
游戲:學會提問題08-05
讀學會提問有感04-02
學會傾聽學會提問學會交流國旗下發言稿07-03
學會提問讀書筆記4篇03-16
《提問的智慧》讀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