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讀后感3篇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讀后感(一)
最早知道陳虻,是在柴靜的【看見】這本書中,從柴靜的筆下,我只覺得陳虻應該是一位做事頂真的新聞工作者而已,但當看到“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這句話之后,我又對陳虻產生了好奇。而【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這本書以陳虻的經典語錄作為主要內容骨干,展示了一個激一情昂揚、敬業執著、專注忘我、盡職盡責的制片狂人。到47歲去世時,陳虻卻從事了23年的電視生涯,在這期間以自己為中心,通過閱讀和刻苦鉆研大量書本知識,無數次用心的實踐,逐漸建立起一個他特有的“坐標系”。而激一情和執著是他建立坐標系的尺子。
“生命需要保持一種激一情,一個人內心不可屈服的氣質是會感動人的,并能夠改變生活。”特別喜歡他說得這句話。陳虻對“電視”傾注了他大部分的激一情和夢想。大學畢業后,心懷電視夢的陳虻放棄了航天工業部一團一委分派的工作,他自主選擇進入中央電視臺。他做了三年的打雜工,邊賣力打雜,邊用心學藝。為了學習拍攝照片,陳虻變賣結婚戒指和收音機,買來了一臺照相機。他沉浸在書庫里,是當時中央電視臺書庫的借閱書本數量做多的讀者之一。陳虻對于知識的執著和偏一愛一,正是成為一名成功的媒體人的基礎。如今,我們已經身處于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知識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卻離知識越來越遠。有多少未來的媒體人懂得老老實實鉆研書本里的知識呢?在這個網絡發達的時代,大多數未來媒體人把青春和激一情用在網絡上,卻很少用于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于我而言,我現在還是一名學生,對眼前的一切都很迷茫,總感覺自己很渺小,而通過熟讀這本書,我發現陳虻的事情給了我一種無形的力量。其實我們要大膽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認真對待每件事情,事情最后的結果就會達到我們預想的那樣。也許當有一天,我們學有所成,且成為了很多人羨慕的人,此時還應該記住陳忙的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自己最開始的信念不要變,要做最真的自己。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讀后感(二)
我承認,當初是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因為我大致能夠猜到文章談的是什么,是一份事業的初心,是過來人對生活的感悟,或許也是對迷惘的當局者的一種警示。
這本書主要是介紹了央視制片人陳虻的生平,在他去世之后,以記錄他的經典語錄以及為人處世點點滴滴的方式紀念他的一生,肯定他為央視紀錄片帶來一個新的時代。我不能夠完整地概括出整本書的內容,因為太多的經歷仿佛讓我穿越到屬于他的時代,從學生時代到東方時空制片人再到生活空間的制片人。傳記往往是這樣,總是戲劇一性一地記錄著這個人所開創的一切,卻不能全面地去展現開創時篳路藍縷那種艱辛,盡管本書也有這樣的傾向,但仍然提到了剛畢業那時候的和普通人一樣會有的放棄與抉擇,這讓陳虻更加真實,更有魅力。
說點體會吧:
1、陳虻是個對自己很有規劃的人。可以勇敢放棄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鐘一愛一的新聞事業當中。當然或許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如此,但他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即便是他從事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喜歡,他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熱情把工作做好,然后說服上司和同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當然也包括我,遙想自己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破罐破摔了,既然要放棄就不必花一心思去經營,當時是這么幼稚地想,但現在回過頭來,我不能百分百地說自己是對的,沒必要一浪一費一精一力,但其實我辜負了那一段時光,本來可以有更好的體驗,對生活,對當時的自我成長。
2、思維決定命運,有一定道理。陳虻從一個小學徒成長到一個一精一神領袖,貫穿始終的是他那份激一情。在他審片的時候,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氣就這么出來了。無時無處不在保持學習,無時無處不在積累準備,直到有一天機會降臨。他的經歷似乎是偶然中透著必然。
3、我常常在想,人的魅力來自于哪里。工作之后思考的更多了,因為我也遇到過很有人格魅力的領導,想要成為那樣的人。或許從陳虻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魅力的來源,執著、負責、幽默。非常值得慶幸的是,和一幫有熱情有責任心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讓我這個事業心淡薄的人也變得有追求起來了,不甘平庸后回歸平庸,這并不是什么失敗的事情。相反,我相信我會為這種心路歷程感到自豪,因為這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重經歷而輕結局。
在書的最后提到陳虻常常說的話,大致意思是,對于認識各種事物這件事,你建立了多少個框架,有多少個坐標去考慮,角度在哪里,維度是什么。這種對思維的要求也拷問著每一個人,無論在哪行哪業,所學的東西的價值或許也就在于一個思維的框架。所以,在看完這本書以后,我對未來的擔憂也少了些,因為即使那一天我無法在現有的崗位做下去了,我也知道去處是何方,因為思維的掌握可以讓人去適應不同的位置。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讀后感(三)
剛剛接觸此書時,便注意到了這充滿哲學色彩的標題。不要因為走的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或者,退一步,問現在的自己,已經走了這么遠,究竟能否確定是為了什么出發。
駒于工科出身的陳虻來說,便是這一愛一好文學的夢想催使他接觸新聞并且走上了電視節目制作的道路。終其20年華,他從一個行外人的.學習,蛻變為一個能夠指導新人傳播自己經驗的老師。全書共20篇博文,都是他語錄的分類整理。每閱一章,對我都有新的啟發,究其細節,最深刻的我想有三點:
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嘗試著擁抱它。還記得有句話“沒有夢想,何必遠方”,不錯的,書中指出,陳虻原來的單位,她是重點培養對象,而他為了調入中央電視臺,自己努力做出成績,取得向領導請求的話語權,最終到了央視最初三年都是“打雜”。他認了,并且沒有抱怨這天上地下的工作轉變,反而在打雜中學到了關于取景拍攝等更多的專業技巧。而我,我的新聞理想是否是我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我想這值得我思考。
陳虻的電視節目制作知識為我的新聞學習做了補充。比如,陳虻說:“三段式創作方法,在開拍前決定關注的方面,在剪輯中發現主題,在觀眾收看時產生結論”,這對于我們制作電視新聞是極有提示作用的。再比如,新聞內核,陳虻認為它是對新聞事件做自內而外的發散,從單極道多極的擴張。這種報道模一式是圍繞事件中一個最具牽動力的興趣點,由興趣的參與者從新聞事件一愛一你的內部(而不是由記者從外部)完成事件的描述和分析。這種模一式的被采訪對象來自事件內部的第一講述人。除此之外,電視的表現手法、電視紀實、欄目化運作等等都是對我很有用的指導。
我們所做的事情重要,但是做這些事情的我們更重要。陳虻很注重培養新人,包括后來他經常到大學和地方臺進行講座的。而他自己更是十分嚴格,這里從他審片就能看出來。陳虻審片,總是看完了以后進行總結,但不提出自己的看法,給編導空間自己去完善。在他所工作的圈子里,于大家,真的是亦師亦友。無論是白巖松、柴靜,還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孫玉勝,對他的追思中真切可見。在這里,他告訴我們一團一隊的力量是重要的,一團一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是重要的。我們學習中所結成的小組,我無法去說誰做的多誰做的少,誰做的差誰做的好,只有我們都齊心協力去完成這份作業時,我們才感受到這份力量,而結果,預料之中罷了。陳虻說過“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由此,從新聞評論部走出去一大批優秀的記者、主持人以及編導等等。
或許我們很多選擇都未必有確定的目標,但是我們總是需要面對選擇,并記住不管走多遠,勿忘初心。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找到這樣的力量,迫你前行。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讀后感】相關文章: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讀后感01-07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說說11-26
不要忘記出發的地方勵志美文11-29
不要問我為什么忘記的作文09-01
不要因為曾經跌倒,就忘記趕路散文05-12
不要忘記從他人角度出發學會換位思考作文08-06
課堂教學別讓寫作走得太遠(網友來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