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 篇1
走出大學校園,帶著對未來職業(yè)的憧憬,我走進了山桂,初為人師。一段時間來,有許許多多的困惑與疑問,一直不得其解,比如如何使課堂更為生動?如何去“愛”學生?如何用激情去感染學生?等等,如此多的問題,我在探索中前行,偶遇雷夫先生,讀其大作《成功無捷徑》,初窺教學之門徑,方有所感有所悟。
雷夫先生說,教師是一項值得終身追求的事業(yè),所謂“值得”,我是這么理解的,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特指中小學生),學生時期是個人起步的重要階段,人的一生的成敗意義與他的學生時代緊密相連,因此,學生的得失,教師的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值得”就在于為他人的一生奠定堅強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的意義可謂重大,“值得”追求也就成了我輩的持久信念。山桂百年育人精神,廣博深厚,身處其中,“為師”、“解惑”是一種精神的滿足,我想,在山桂,必定成就一番事業(yè)。
有事業(yè)心,還必須有一個能讓自己、也能讓孩子堅定持久的信念,雷夫先生說“成功無捷徑”,從我個人,作為一名新老師來說,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上,有許許多多的困惑,問題多,但真正應對的方法卻并不多,所以時而感到對教學或班級管理的疲倦,時而想走捷徑、快速解決問題,但兩個多月的摸索,我發(fā)現,教學或班級管理欲速則不達,也無捷徑可走,唯有放下身段,多向他人請教、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才能使自己成長起來。成功真的無捷徑,唯有“邁步從頭越”,一步一步地走,才可能功有所成。從學生來看,“成功無捷徑”仍然可作為座右銘,學習只有扎實地往前走,才能沖突險阻,將來才會有所為。我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中,我也一直想將“成功無捷徑”付諸實踐,效果如何,要拭目以待。
我的學生,發(fā)現有一種疲憊的心態(tài),可能是學習壓力太大了,可能是管理過于嚴格,可能是我疏于激情,所以有些學生對歷史缺乏學習的激情。歷史課本應是生動活潑的,但由于各種原因比如教材的編寫及我個人的表述能力,導致了我的課堂變得很沉悶,學生也興趣索然,我很難過,這不是我要的課堂,那么如何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雷夫先生點燃學生閱讀的激情讓我有所感悟,他說要展現給孩子閱讀的樂趣、讓孩子們感到與故事人物命運休息相關,我能不能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呢?能,但作為新老師,仍需不斷的探索。
雷夫先生認為,“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我才能去好好照顧別人”,“照顧好自己”是雷夫先生長期從事教育所悟出的道理,的確如此,教育者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才能贏得教育的激情,這點雷夫認為是教師應有的智慧。除此之外,教師的教育智慧體現在哪呢?就我的歷史教學而言,對學生要有親和力,語言要有感染力,知識要深入淺出,善于引導,等等,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無處不體現在對學生的方方面面上,需要不斷第去挖掘。
學生正處于認知的階段,認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待人、做事等等,15、16歲的孩子心智不成熟,對人、對事沒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需要老師正確地去引導,雷夫先生認為,教師要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認知,所謂的情感認知,是指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看待周遭的他人、看待生活與學習中的成敗得意,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用積極進取、飽滿熱情的心態(tài)去看待生活與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富有熱情的心態(tài)。
讀雷夫的大作,啟發(fā)頗多,受益匪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我這個新人來講,雷夫對教育的理解,及我自身對雷夫教育理念的理解,給予了我實踐的理論指導及力量之源。
《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 篇2
在美國洛杉磯市中心一個充滿平窮和暴力的地方,一所公立小學的尋常班級——56號教室,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美,乃至全球教育的奇跡。這所教室五年級的學生在美國標準考試中成績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跟不可思議的是,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自愿每天早晨6點半到學校,一直呆到下午五、六點才回家。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人就是美國霍巴特叢林小學教師雷夫·艾思奎斯。
雷夫創(chuàng)造的奇跡讓我感到深深的震撼,教育是神圣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一、教師是一項值得終身追求的事業(yè)。
讀大學的最初目的不是為了當老師,直到畢業(yè)前夕的就業(yè)實習,看見那幫學生。20xx年我去了漢中市西鄉(xiāng)縣第二中學支教。半年的支教生活讓我開始思考生活,思考人生。這一生到底想要個什么樣的生活?這一輩子要追求什么?出生的前15年很快樂,有一堆伙伴,無憂無慮,我很懷念那時的時光。高中時候追隨大眾理想,奮斗三年,終有所收獲。然后我好像是一所迷失方向的船,先跟隨集體,學習,生活。有一天發(fā)現自己活的好累,一直在copy別人的生活,一直活在那個虛假的世界。還是那個半年的指教,每次我走進教室看到那些學生,那些生活在人生最純潔時代的學生,那些第一次追逐理想的學生,感覺什么煩惱都煙消云散了。再忙,再累當我看到學生的微笑時,感覺值了。
關于人生的追求有很多說法,追求事業(yè),追求成功,追求有意義的生活等。前不久校會上看了個關于《什么是幸福》的視頻。其實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幸福。那什么是幸福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吧。管建剛老師是這樣理解的“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內心時常蕩漾起一股輕柔充盈的暖流。有了這股暖流,不管是陽光燦爛或是陰霾滿天,我們始終能漾起微笑;有了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個物欲橫流的地方,我們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內心的祥和與平靜;有了這股暖流,我們能抵制一切寒冷與饑餓,風再大、浪再猛,我們腰不彎,步不亂,目光穿越喧囂與浮躁,清澈依舊。”這股暖流可能是學生的一個眼神,節(jié)日時一張賀卡,亦或是一聲問候。
沒有哪一個工作會預先支付給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工作和事業(yè)合二為一,解決生存問題的同時,又能做好研究和學問,多好。把教育做好,對學生有交代,對社會有交代,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交代。教育值得我終身最求和奮斗。
二、當一個好老師是世上最難的工作。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反應,當一名好老師真難。當一名教師是很簡單的,從師范大學畢業(yè),經過專業(yè)的教師培訓。任何一科的知識都可以講解。但是,“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育除了傳授繼承前人留下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育人。作為一名新老師,我感到陣陣壓力襲來。關于育人,我不由得想到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今遇到的一個案例。校園里的花房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么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著小女孩的天真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著小女孩,在花房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yǎng)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這個故事讓我有五雷轟頂的感覺,幾年的教書,幾年的學習,我開始反思以前那些我認為正確的事情是否是真確的,過去我錯過了多少愛的教育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自己去學習,要比強迫他學習效率高得多。孩子學習的動力來源于那呢?來源于孩子內心對知識的渴求,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愛。這就是教育,一門關于教書育人的藝術。想學好這么藝術,你就需要專業(yè)的知識,敏銳的眼光和一顆有愛的心。千萬別以為當老師多容易,你的行為影響著學生的一生。
三、做一名即智慧又成功的教師。
不管是什么工作,機械的工作是永遠也做不出業(yè)績來的,機械的結果只會是越發(fā)的無聊,人生越發(fā)的枯燥。不管什么工作,想要做出滋味來,請用上大腦,用上你的智慧。真正的教育世界里,教師付出的全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的上塑造人的靈魂的事業(yè)。愛因斯坦認為智慧并不產生于學歷,而是來自對于自己的終生不懈的追求。
一天早上班主任來到教師,有人告訴他昨晚兩塊玻璃被風刮碎了,老師很生氣,肯定是學生走的時候沒把窗戶關好。中午,老師找值日生詢問,學生膽怯怯的說,昨晚放學時,教師有兩只蝴蝶,趕來趕去,總有一只飛不出去,于是她打開了一扇窗戶,好讓里面的那只飛出,不想風把玻璃吹破了……她愿意賠。老師聽了用手摸摸她的頭發(fā),說:“不用賠,去玩吧。”然后老師來到財務室,說:“請在我下個月的工資里扣除兩塊玻璃的錢。”兩塊玻璃所承載的是什么?是教育的智慧。窗上的玻璃能買能裝,心上的玻璃一旦破了,想要修復卻怎一個“難”字了得。教育者應該有第三只眼睛,那就是兒童的眼睛,分析還是得想法,有了兒童的眼睛,教育就充滿了智慧。
漫漫人生路,與教育通行,我想這是我做出的最好選擇。
《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 篇3
《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介紹了雷夫創(chuàng)造奇跡的秘訣。第56號教室的成功不只在于雷夫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更在于他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教導學生終生受用的技巧,以及培養(yǎng)其人格和信念。”他的教育理念讓我受益匪淺,誠然,教師不只是授業(yè),更重要的還是育人。在雷夫的種種做法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教室里有獨有的經濟制度,孩子們運用分類帳頁學習記賬、存錢、保持收支平衡,并明白節(jié)儉的價值、延遲享樂來學習儲蓄,更體會父母賺取金錢的辛勞。”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金錢教育似乎不太重視,但是我覺得這非常有必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中生的生活、學習條件越來越好。有部分學生花錢大手大腳,更有甚者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攀比。盡管大部分學校實施學生統(tǒng)一穿校服,頭發(fā)有統(tǒng)一的要求,禁止帶首飾等措施,但是學生還是在其他方面攀比。比如他們會比鞋,比書包、比文具、比房子、比車等等。這勢必會讓學生陷入非理性的消費誤區(qū)中,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家長和學校對學生對學生的攀比現象不能掉以輕心,任其發(fā)展,應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一、攀比心理的危害
(一)扭曲學生的消費觀和人生觀。曾有一位學生,他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他看到別人有高檔的游戲機和手機,他特別想擁有。但家里人經濟不允許,起初他會向同學借來玩,可他非常想擁有一臺,最后發(fā)展到偷別人的游戲機和手機,價值都是上千元的。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這個學生不能通過正常的手段攀比,就采取極端的手段了,如果他一直這樣偷下去,必定會成為一個危害社會的人,畢竟,在成長的道路上,你擁有的不是最好的,總有比你更好的,不可能得不到的都要去偷。
(二)分散學生的精力或荒廢學業(yè)。有些學生的注意力大多用在別人用什么名牌貨、奢侈品,盤算著怎樣才能得到比別人更好的東西,還有多少時間用在學習上了。除此之外,學生攀比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上的虛榮心,其心態(tài)是浮躁的,浮躁的心態(tài)怎么會靜下來讀書呢?
(三)加重家庭的負擔。學生是消費者,有些家庭不能承擔過多的奢侈品、名牌貨,但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要求,必定會省吃儉用。孩子的需要會越來越多、消費會越來越高,必定會給本不富裕的家庭帶來負擔。
(四)養(yǎng)成奢靡的生活作風,丟棄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但很多學生都嗤之以鼻。他們?yōu)榱搜b飾外表,掏空了父母的腰包,花錢大手大腳。等他們畢業(yè)后又怎樣立足社會,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呢?在社會上打拼要靠自己的血汗,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如果以后工作的待遇滿足不了這種奢靡的生活作風,那么,難說不會成為“啃老族”。
二、攀比心理的成因
(一)主觀上的原因:一是自尊心、虛榮心作祟,有的學生看到別人有,自己沒有,覺得自己非常沒有面子。他們攀比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二是從眾心理作祟,學生生活在一個群體中,很容易受到同學的影響。在這個群體的內部中有較高的心理認同感、相似的價值觀、共同的行為準則,同學之間互相影響。比如,一個朋友過生日請客,其他朋友過生日也會請客。
(二)客觀上的原因:一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漸追求高品位、高消費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影響著學生。另外,社會上的商品廣告展示的消費時尚和價值觀念,影響了學生生活方式和行為表現的選擇。由于中學生的可塑性強,意志薄弱往往脫離自身和家庭實際,跟著市場走,追求不符合中學生的生活方式。二是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長不控制孩子的消費,盲目滿足孩子的消費需要。家長掙錢多了,自己也追求高檔商品,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同時,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會比較溺愛孩子,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當成自己愛孩子的方式。
三、中學生攀比心理的應對策略
對于學生的攀比心理,學校、家長和社會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采取相應的策略。
(一)學校要正確引導
學生還是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讓其“成才”,也要讓其“成人”,所以,對于攀比之風,學校要正確引導。第一、學校應該對中學生進行消費教育。通過講授、討論讓學生明白什么才是理性的消費,什么是正確消費。學校可以開展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動,讓中學生了解貧困地區(qū)學習條件的艱苦,讓中學生了解貧困地區(qū)學生學習條件的艱苦,讓中學生學習他們的艱苦精神并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第二、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要求買高檔商品來攀比,而這花的錢都是父母的,而不是自己掙來的,可以舉行活動讓他們體驗錢來之不易,不親身體驗,就不容易理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參加勤工儉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中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第三、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要勤儉節(jié)約、無私奉獻的言行去教育和引導學生。中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教師要因勢利導,調整好學生的心態(tài),針對有攀比行為的學生,要通過教育和正面典型的引導來改變學生的攀比心態(tài),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攀比”學習知識、掌握本領上來。
(二)家長要以身作則及正確引導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家長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鏡子,孩子受家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家長要端正自己的行為,以身立教。如果父母也是一樣的追求名牌,那么孩子當然就會無師自通了。另外,家長應在孩子的消費習慣還處于沒有定型的階段時,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消費習慣。讓孩子能夠從小做到理智消費、合理消費,讓他們分清楚“需要”和“想要”。在消費過程中父母要幫孩子控制住“想要”就買的想法,要杜絕孩子的虛榮心膨脹,從而避免出現攀比消費的情形。
(三)社會上要倡導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風氣
盡管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比以前好了,但是不能因此而丟棄勤儉節(jié)約這個傳統(tǒng)美德。“崇儉”是中國傳統(tǒng)消費觀念的核心。當今社會人口增加和社會發(fā)展給自然資源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些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時,社會上還有很多人還處于貧窮的線上,所以,我們應當更加推崇這個傳統(tǒng)的美德。當全社會都尊崇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時,中學生就會在家長、老師、同學的影響下擯棄攀比之風。
當然,家長、學校、社會并不是沒有聯系的,要想引導學生遠離“攀比風”,三者要互相聯系,特別是家長和學校,教師與家長要多溝通,多關注孩子的生活作風,防范于未然。
四、總結
中學生正是學習文化知識的關鍵時期,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時期。若形成攀比行為,將對其以后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危害。當然,我們不一定按照雷夫讓學生申請教室工作等做法去實施,但是,我們要日常生活入手教導學生,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對于那些攀比的不良行為,家長和老師要加以批評和引導,真正讓學生遠離“攀比風”,養(yǎng)成理性消費的習慣。
《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 篇4
第56號教室的學生,大多數來自移民美國家庭,家境貧困,英文較差,似乎注定要平庸地過一輩子。而雷夫用責任、愛心、堅持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些學生熱愛學習、積極進取,有很多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美國頂尖學校深造,在各個領域中取得不凡的成就。
讀完《成功沒有捷徑》這本書后,我感受良多。雷夫對學生的強烈責任心和愛心,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以及對人生思考的深度,對教育制度以及社會的反思,既讓我佩服,也深受啟發(fā)。在四年多的教學中,也經常問自己: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雷夫似乎給我提供了一些答案,如何構建自己的第56號教室。
雷夫為了學生,愿意出去打工賺錢湊集經費,愿意花費自己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甚至愿意自己承受委屈、憤怒……正如他所說的:“老師是決定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就應該要有強烈的負責心,雷夫幾乎把生命融入到教育中,甚至成為別人眼中不可思議的另類。我想,責任心是不區(qū)分美國和中國的,不區(qū)分小學和高中的,也許教育的具體方式有所不同,但對教學方法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和探索,對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對問題學生的堅持不放棄,對委屈和憤怒的承受,都源于對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源于對教師這份工作的熱愛,源于對自己信仰的堅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首先,就是要有讓學生變得優(yōu)秀的追求,要有對學生成長傾注真切關注的責任心。
“做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老師”,這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雷夫只是一名小學的老師,卻多才多藝,熱愛文學、話劇、音樂,這讓他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讓他能全面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我想也是他能對教育進行深入思考的知識基礎。從雷夫身上可以看到,一名優(yōu)秀教師,既要有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也要有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以歷史科教學為例,如何立足歷史教材的內容,同時結合相關知識:文化、經濟、政治、哲學等,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讀史明智”,這確實有賴于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當然,如何踏實有效應對當前的教育制度,追求教學的可行性又是另一種智慧。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多總結經驗,提高教學的技巧,還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
雷夫的智慧還體現在他對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實踐,比如建立“班級經濟體系”,對學生EQ的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言行舉止等等。雷夫的教育方法都是建立在對學生的信任上,講究公平、溝通、規(guī)則,而非壓逼學生,這確實很值得我們學習。雷夫所教的是小學生,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既有青春期的叛逆,又有追求成長的渴望,尤其是出生于90后的學生,有較強的個性和自我意識。在班級管理中,約束他們放縱與給予他們信任一樣重要。如何在遵守學校規(guī)定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在班級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相互信任、提升對自我的認知、提高溝通能力等,雷夫的思考和實踐給了我很多啟發(fā)。本質上,這種智慧源于雷夫對學生內在價值和精神世界的關懷——“永遠不要失去對孩子的關注”,作為教師,應該懂得學生的內心,從他們成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則,而非言辭說教”,雷夫樸素的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重點。想讓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老師必須得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給他們樹立一個好榜樣。雷夫把文學作品中的“芬奇”當成自己心中的英雄,寬容而懂得感恩,善待別人,心態(tài)平和。這其實也吻合了我們中國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既授道解惑,也是做人的工作。教師自身的優(yōu)雅大方、認真嚴謹、自信寬容,無形中會為自己的學生樹立榜樣,這是最好的教育。在這種熏陶下,學生慢慢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這是一個老師能給予學生的終身財富。正如雷夫一樣,用自己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這種教育擁有無限的力量。
“成功沒有捷徑”,學生的成長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老師的引導,同樣,成為優(yōu)秀教師,是建立在踏實勤勉工作的基礎上。“當一個好老師是世上最難的工作”,雷夫二十多年教學經歷之后有了這樣的感慨,同時也堅定了“一切為了孩子”的信念。雷夫對教學的熱愛和責任心,對教育本質目的的獨特深入思考,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以及他的教學經歷,都給了我很多有意義的啟發(fā)。
也許我們沒辦法都成為雷夫那樣的老師,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存高遠,腳踏實地,構建自己心中的第56號教室——一個能夠帶給學生自信、知識、夢想、榮譽還有成長的地方,一個能夠讓學生過了10年、20年還念念不忘的內心歸宿。
《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 篇5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猴子吃香蕉的故事,猴籠里吊掛了香蕉,有猴子去夠時,實驗人員就用高壓噴水頭去噴其它猴子。一段時間后,只要有猴子去夠香蕉,其它猴子就去咬這只猴子。逐漸用新猴子把老猴子換出,新猴子不懂規(guī)矩,去夠香蕉,就會遭到老猴子們的懲罰,把老猴子全部換出后,也沒有猴子再夠香蕉。
看來,傳統(tǒng)的東西具有延續(xù)性。其實就是環(huán)境或一種風氣對人的影響。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對我們來說也是根深蒂固的,起碼對于我來說是這樣。
我們是80后,我們是乘著改革的帆船一路走來的,我們的成長就一路見證國家的強大。我所接受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是講授型的,后來我們大學期間,掀起了全國的新課改,全國就轟轟烈烈地學習,當時我就想自己也提前學點,以后畢業(yè)了就能適應。可惜,我覺得在創(chuàng)新的問題上,我是一位失敗者。今年已經是我參加工作的第5年了,可我覺得自己還是在踏著別人的腳印走路。捧著《成功無捷徑》一書,作為一位語文教師,開始的第一章就抓住了我的心,我很佩服雷夫老師那敢于創(chuàng)新的勇氣。他說:“我寫作此書有另一個目的,我想給某些試圖打破陳規(guī)舊習的但又害怕看到結果的年輕老師們提供希望。”看到這里,心底里有一團火焰,那是久違的激動。曾經的我,剛踏出校門的時候也有“乘風破浪”的理想,要打破傳統(tǒng)的沉悶的語文課堂,要開創(chuàng)一條有人走的路,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可惜,4年多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是慢慢走近了傳統(tǒng)的陳舊的教學軌道里,是雷夫老師再一次燃起了我對于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的想法。
有時候也會聽到有老師埋怨,現在的教材很不好,選的文章不夠典型。可惜,為了考試,我們還是要按照課本來講,至少我是沒有膽量拋開課本,像雷夫老師那樣,讓學生去閱讀真正的經典,去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從閱讀中體驗情感,發(fā)展思維,陶冶審美情趣。我也曾經聽說,中國有語文老師,做過實驗,不講課文,就和學生閱讀和探討《紅樓夢》,可惜這樣的試驗,似乎不了了之。就我個人而言,我根本沒有這樣的勇氣去上語文閱讀課。雖然我們經常在辦公室里發(fā)牢騷,說我們的學生閱讀量很少,我們的學生閱讀水平很低,我們的學生什么書也沒有讀過。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勇氣去把課堂拿出時間來讓學生去閱讀,我們很多閱讀課只是虛設的。至少我就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語文教師,為了適應應試教育我不得不這么做,所以看完了雷夫先生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我最佩服的就是雷夫先生的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
書上詳細地講述了雷夫先生的這個艱辛的歷程,面對很多外界的壓力與不解,他承受著寂寞,他在忍耐,他在等待,他一直在追求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我覺得雷夫先生是個很有勇氣的教師,即使在“昨夜西風凋碧樹”的蕭瑟的秋天里,他依舊“獨上高樓”,以它的教育理想和理念支撐著自己,在寂寞中前行,他看到的是另一種高度,難怪他能“望盡天涯路”。他的成功,我覺得已經并不能說是奇跡,是他實實在在的收獲,能有這樣的勇氣去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試問能有幾人?我只能望而卻步。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里闡述了成功的三個階段,而雷夫先生的成功同樣是經歷了這三個階段。除了上面所說的,雷夫先生有超前的教育理念,他能“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外,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真正正的,敬崗愛業(yè)的實踐家。他徹徹底底地做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從早上8點鐘開始一直到下午3點鐘,一直在教那40個四年級的孩子,一周工作5天;
每天早上6點30分到學校為那些希望用一個半小時來學習數學的孩子們做準備;
放棄休息和午餐時間,教20個孩子學彈吉他;
放學后直到下午5點鐘,和50個孩子一起排練莎士比亞的戲劇;
每周有三個晚上努力工作,從下午5點30分開始一直到深夜;
每周有兩個通宵工作的日子,從深夜11點鐘一直到凌晨5點鐘。
每個周末從上午11點鐘到下午2點鐘一直在工作;
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無償地教學生,從早上6點鐘一直到下午5點鐘……
這一點,我相信很多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真的讓人很感動。記得大學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招聘簡歷封面就寫著“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看到雷夫老師的做法,對這句話又有了深刻的理解。敬業(yè)的教師,才有可能發(fā)揮對自己所任學科的創(chuàng)造性。恰如美國教育家吉柏特?希格赫在《教學的藝術》中講的:"如果你真正喜歡你這門課,那么甚至在你疲勞的時候去教也會輕松容易;當你精神飽滿的時候去教,便會覺得是一種享受,你總是想能得到一個新的實例、新的論題、有趣的觀點。"我想,雷夫老師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了。
所以,成功,尤其是在教育事業(yè)上的成功真的是沒有捷徑的,需要我們有勇氣去創(chuàng)新,需要我們“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更需要我們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忘我境界。雷夫老師是一位很偉大的人民教師,他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成功沒有捷徑》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成功沒有捷徑作文(合集5篇)12-22
六級作文:成功沒有捷徑09-08
勵志文章真正的成功沒有捷徑可走06-05
成功沒有捷徑作文800字-初一作文12-22
學習沒有捷徑英語作文12-25
人生沒有捷徑作文(2篇)01-12
尋找成功的捷徑作文11-25
成功路上無捷徑作文優(yōu)秀12-19
堅持是成功的捷徑作文08-23
對手是通向成功的捷徑勵志文章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