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棉花糖》讀后感850字
初讀這篇小說,我被里面的一些反復出現的字眼弄迷糊了,這篇小說為什么會反復出現“用漢語”、“中國人”、“美國佬”這些字眼呢?難道作者不覺得重復累贅嗎?這豈不是犯了漢語簡潔明了的大忌?后來,經過我的反復閱讀和查閱資料,我才慢慢明白作者這樣安排到底是為什么。作者這么寫其實是想通過對比來諷刺我們中國人,諷刺中國整個社會的英雄觀。
首先,作者畢飛宇在《寫作<雨天的棉花糖>》中說過自己這篇小說的創作原型是一個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幸存的軍人。“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中越之間的戰爭,沒有美國人參戰,但是作者卻在小說中特意安排了中美雙方的交戰,這是為什么?
其次,畢飛宇又在《寫作<雨天的'棉花糖>》中說道:“以我寫作的經驗來看,一個印象,或者說,一個記憶,很難生成一部小說。小說是在什么時候生成的呢?是在一個印象、一個記憶被另一個印象、另一個記憶激活的時候。我的小說大多來自于這樣的激活。”[i]《雨天的棉花糖》這部小說正是“二姐夫”以及他家人對他的態度被《新聞聯播》中美國總統老布什激動地對做過戰俘的美國大兵說“你們是美國的英雄”激活起來而產生的。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在看到老布什那樣說時會產生創作靈感呢?
以上兩段結尾所提到問題的答案便是作者想要在對比中諷刺,似乎也只有這樣解釋才符合常理。作者這么精心安排,其實就是想通過中國和美國對待戰俘態度的對比來突出我們中國人觀念的欠缺,尤其是在對待戰俘的觀念上。站在較高的角度看這一問題,其實就是中美雙方英雄觀的對比。在一篇報道《美國人的英雄觀》的結尾說:“在美國這次評選的二十個英雄中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獲得榮譽時都是活著的,沒有一個是因公殉職的。我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故意,如果是后者,我想他們在評判一個人是否是英雄時,就體現著對人的生命的珍重。他們說,活著比完成英雄壯舉更重要。”[ii]而中國人總是習慣對我們的英雄無限的歌功頌德,小說、影視劇在塑造英雄形象時拋棄了英雄作為人的本性,就是這樣一個環境,讓我們在潛意識里認為英雄就是英雄,英雄不能有人的七情六欲,正是這樣一種觀念,才有了畢飛宇小說中的“紅豆”。作者在中美英雄觀的對比之中諷刺了中國人的這種“英雄不能有人的本性“的英雄觀,值得我們每一位讀者、每一個中國人深思,在這一方面,我們是不是應該向美國借鑒一下?
【《雨天的棉花糖》讀后感850字】相關文章:
棉花糖01-30
棉花糖優秀讀后感02-21
棉花糖美文01-31
棉花糖歌詞09-13
甜甜的棉花糖07-14
棉花糖作文08-02
棉花糖讀后感(精選13篇)08-21
云朵棉花糖說課稿07-08
冬天的棉花糖散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