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讀后感范文1200字(通用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范文12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后感1200字 1
想去讀辜鴻銘的譯作,是在讀了幾篇民國時期的野史散文之后。 這世間多是錦上添花,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美麗故事。在讀到辜先生的生平時,總有種孤膽英雄的落寞,讓人不禁想去讀一讀這樣的人,一旦付諸筆端,又是何種傳奇演繹。
這個出生在清朝末期,恰逢改革浪潮疊起,處處都在宣揚西方的月亮更圓的時代,人人都以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自豪的年代,這一位能說9國語言,學貫中西的“清末怪杰”卻逆著時代的車輪,逆向行駛。說起辜鴻銘,留給國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那條拖在他腦后的長辮子了。北大的學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譏:"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辜鴻銘(1857.7.18-1928.4.30),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 生于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這回,我讀的是他的英譯論語。以我而今的英文水平來看,這本《論語》的翻譯水平我難望項背,也不敢評價。打動我的恰恰是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文化的強大自信和從容,他不慌不忙地在兩種文化中切換,認真地向世界宣揚著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在他的筆下不再是頑固不化,而是處處透著一種文化驕傲感。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 含義: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于某一方面。 英譯: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 中文的`表達即使翻譯成現代文,也是滿滿的酸腐味,這也是我一直買了論語但很難靜下心里通讀的很大一個原因。孔子在這句話以后還有類似的表達,大概意思是我既然是一個君子,我貴在我的品行上,而不在于我能去趕個馬車或是能拿個刀。孔子是不屑于成為一個販夫走卒的,他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在中文里,器指的是工具。中國的士大夫不愿意才能單一。所以在我們的古代的貴族教養上,琴棋書畫,達則兼濟,窮則獨善。都表達了一位君子應該有的為人處世。
但這點對于追求平權和自由的西方人可能是難以理解的,西方人特別是美式教育一直教給我們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工作不分貴踐。西方文化里是把政客比喻成一條蛇。所以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士大夫對于政治生涯的追求。辜的翻譯版本里直接引入了西方對于器的另一種表達方法,機器。我們即使在現代的日常語言表達中,也會有諸如此類的表達,賺錢機器啊,工作機器啊。這就是純引入西式表達方式的一個應用。而辜在這種表達后,又加了一個定語從句后置:不僅僅限于一個工種。西方的機器很多時候是指流水線上的,單線僅能執行一項工作任務。而人的悲哀在于,在為了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年輕人不斷地投入到就業市場上,長年累月僅會單項操作的產業工人,時刻有被替換的風險。
這種觀點,即使是對于生活在20xx年的我們,仍然透著生機和活力。我們一直在討論著,本科教育應該著重于人格和精神文化的養育;我們在強調著,這個社會一直在淘汰著不會跟著時代進步的人。而這些話,早在100多年前,這個拖大辮子的晚清時代的老頑固,已經在他的譯文中進行了討論。
這種無痕跡的中西文化切換在辜的譯作中處處可見。做翻譯不應該僅限于文字的轉換,更多的是對于文化本身的思考。我們做個這個文化的中間人,更希望成為一座橋,直抵人的心靈。
論語讀后感1200字 2
最近讀了《論語》這本國學經典,感悟頗多,具體到以下幾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患者住院已經不再僅僅是滿足于治療疾病、生理健康的需要,同時,他們也希望得到更多照顧,更多尊重,而作為我們護士,我們要擁有嫻熟的技術,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使病人放心,特別是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每天為手術患者手術前進行靜脈留置針輸液,這么常規、小的護理操作技能也能體現出護士的護理技能操作水平。作為手術室護士,必須不斷加強自己業務知識學習,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才能在各項手術配合中順利進行,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并不斷總結經驗,為患者提供更優質護理服務。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我們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及身份特征,運用合適的稱謂,同時輔助以適當的肢體語言,面帶微笑,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樂觀。進入手術間后,在進行麻醉等待手術過程中,根據病人需求,做好保暖工作,面帶微笑,態度親切和藹,告訴患者如何主動配合麻醉,從而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擺放合適的'手術體位,身體受壓部位墊好各種體位墊和軟棉墊,充分暴露手術野的同時,增加患者舒適度,保持功能位,避免壓力性皮膚損傷,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不斷的詢問患者的需求,給予患者持續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支持。例如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多為老年、高齡,在護理老年患者時,我們除了做好以上措施,更應該多些耐心、細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記得剛進入手術室作為器械護士,配合手術醫生為患者實施股骨內固定物寄留切開取出術,手術進行到皮膚縫合時,清點手術縫針,發現清點數目與術中縫合前清點不符,“少了一枚”,當時作為新護士,發生物品清點不清時,心里的那種自責與內疚讓我記憶猶新,最后通過巡回老師的“火眼金睛”發現在扔紗布時,把縫針帶到臺下,雖然縫針找到了,最后有驚無險,但是這件事情讓我學到了作為器械護士,要忙而不亂,熟練操作技能,有強烈的責任感,尤其是遇到緊急情況,如大出血,心跳驟停意外事件,要臨危不亂,積極配合,迅速準確,有條不紊。每天好好休息,有個積極飽滿的精神面貌,在危急時刻能抓住輕重緩急,迅速做出反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手術室護士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工作中注重細節,留意每個手術醫生的喜愛和特殊用品,例如手套尺寸,習慣用的針線,特殊手術方式,工作中主動性強一些,也增加了手術配合的默契感,會使手術更加順利,為患者增加安全保障,語言是交流溝通中的重要工具,護士良好的語言修養是一種藝術,對護患關系具有直接影響,我覺得自己需要多加強這方面的運用.
我理解的人文關懷,護理其實就多一絲溫情,一份關愛,一滴汗水,一份真情!每天做著平凡瑣碎而繁忙的工作,把每一項細節做好就是成功。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于論語的人文精神是我們的永恒追求。
論語讀后感1200字 3
今天我又讀《論語》了,讀的是《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和《鄉黨篇第十》,使我深有感觸。
最有感受的是《泰伯篇第八》
《泰伯篇第八》主要講了孔子及其弟子對堯舜禹等先王的評價,又對孔子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發揮。還有曾子在某些問題上的見解。
本章講了曾子的孝: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于足,啟于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覆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這一則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平生的小心,避免身體的損傷,能夠對父母盡孝,孔子曾對曾子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孝子應該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和皮膚都不能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臨死前讓學生們看自己的手腳,以示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還講了孔子對某些君王的看法與態度他認為泰伯是很高尚的人: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孔子認為泰伯的品德是最高尚的,因為有三次以天下相讓,讓了三次王位:第一次讓是泰伯離開國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讓是父親去世,泰伯故意不返回奔喪,以避免被眾臣擁立接受王位。第三次讓是眾臣議立新國君時,泰伯在荊蠻地區,索性于當地黎民一樣,斷發紋身,表示永不復返。這樣,他的三弟季歷只好繼承王位,有了泰伯的這“三讓才給后來的姬昌繼位統一天下創設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因此,孔子才會高度歌頌稱贊泰伯。可見孔子是很尊敬他的。
還講了孔子的學習態度: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說的是學習就想追趕什么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這一則講了孔子學習態度的問題,孔子對學習知識要求的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我認為這句講了學習是無止境的,而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正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詮釋嗎?
讓我們一起在論語的語句中,體會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儒家要求,一起探索孔子的“之求之與”吧!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這么精煉,表達又這么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于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學習,我知道了該怎么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后感1200字 4
兒子說:“學而不思則忽,思而不學則危。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與“思”的矛盾。作為一名理科學生,我認為我對這個問題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只學而不思,不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想法。就像讀《論語》一樣,買一本書,刷幾遍。即使你永遠不會忘記它,你也會學到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會進展緩慢,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個時候,如果能參考一下以前人們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很可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還說:“我常常一整天都在思考,不如一刻就學會。因此,孔子告訴他的弟弟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與“思”的矛盾。
如果人們經常談論它,我不知道是出于《論語》。就像“父母在,不遠行。君子大度,反派往往是親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后,頹廢的木頭不能雕刻。……”
讀《論語》這本書,當然不想從中找到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本書里遇到了一個迂回的孔子,知道它不能做,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一個不知疲倦的孔子,一個不厭倦食物,知道生活的樂趣。中西學者經常將孔子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進行比較。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決,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跑。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箱漂浮在海里”,這也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讀書,就像穿越了幾千年的`隧道,看到春秋時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討論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受到歷代君王的高度贊揚,漢武帝罷廢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符合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但有必要閱讀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的經書。
孔子注重孝順,孝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人們正在褪色。他們非常需要孝順,這樣他們才能明白孝順是人類的基礎。子說:“父親在這里,看他的野心;父親沒有,看他的行動;三年沒有改變父親的方式,可謂孝順。
"事父母能盡力;"等等。也就是說,孔子說:“當他的父親還活著的時候,觀察他的抱負;父親死后,檢查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的教導長期沒有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孝順的。這里所說的孝道,與“事父母能盡力”有些不同。雖然父母可以盡最大努力,但在社會上工作,或貪污或搶劫,違法,讓父母擔心,擔心,這不能被視為孝道。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發點。因此,為父母提供豐富的物質并不是孝道的基礎。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導行事,真正的孝道是值得父母的。
在治學方面,孔子“學而不厭,教人不知疲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感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堅定,近而思”。這不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執著的治學態度嗎?他講究溫“所以知新,學而不思則無,思而不學則危。他認為學而實習是不言而喻的。與此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它的封面也是愚蠢的,好知不好學,它的封面也是蕩的。好信不好學,它也是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后感1200字 5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聯系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局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于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后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余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于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獲。
至于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了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了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么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么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后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后感1200字 6
佇立水邊,凝望悠悠流水,我不禁心緒飛揚,遐想萬千……水是時間吧?時間無情,正如流水之無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感慨中有多少“時不我待”的無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論是誰——圣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時間的腳步,脫不了黑發變白首最終化為一抔黃土的“宿命”。時間無限而生命有涯,于是有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感悟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戒。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淺。“深水不響,響水不深。”歡呼叫囂的必是淺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圣人韜光,賢人遁世。”德高之人甘于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聞爆丑聞的必是寡德淺薄之輩。一塊石頭就能讓小溪開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變不了江海的沉穩。小人為自己唱贊歌,君子讓別人去評說。水是心靈吧?心靈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濁。“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的澄澈來自于活水不斷的水源,心靈的澄明來自于善于納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云影,心靈之澄明能包容世間萬象。水就是人吧?水結而為冰,冰是人棱角鮮明的性格;冰融而為水,水是人或激揚澎湃或纏纏綿綿的情感;水化而為氣,氣是什么呢?氣是陶淵明籬下長開不敗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憂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抱負,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是充沛于天地之間,亙貫于歷史古今的浩然正氣,是多少人窮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諦。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世界獨一無二,墨色與宣紙的幻化中千山萬壑一筆呼出。蔣勛對這一門黑白的藝術說過這樣的話:“全世界都在用顏色畫畫,我想中國人有一天一定要解答,為什么我們大膽到不用顏色只用水墨來畫。我想其原因在于:彩色的東西比如彩色的照片常常是當下的,黑白的照片給人的'感覺是回憶的。因為繁華去盡之后,在回憶中,生命有一個安靜下來的力量來看山、看水、看自己……”這種安靜的力量只有智者與仁者才能擁有,他們懂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他們懂得在萬籟俱寂之中修煉儒雅、修煉智慧、修煉仁德,因而他們才能在一動一靜中擁有樂于壽。對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我們既可以分開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智者”與“仁者”是同愛山水的。我更認同第二種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有如此深重濃厚的山水情懷呢?我想,最直白的原因是華夏大地山河壯麗,山川秀美,大河滔滔,峰巒迤邐,無論古人走到哪里,俯仰之間盡是碧水黛山,詩意的情懷便噴薄而出。再者,山水附著著中國人太多敏感的心靈和微妙的哲學:深山中的寺廟滿院禪意芬芳;竹篁中的陋室主人彈琴長嘯;仁人智者“于土山營墅,樓館竹林甚盛”。山水與仁人智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仁人智者也在山水之間悠然閑適地享受生活,釋放著生命最沉靜的光芒。
論語讀后感1200字 7
我覺得,這話可能有這么兩種理解:1、缺少上下文,這句話孔子可能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嘆。2、講“由”釋做“行”,將“知”釋作“識”。這樣該句就成了:可使民眾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讓他們僅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參見《孔子淵源》,韓永賢,國際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經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發現,這里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說到這里,應該把“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說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說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有句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別說半部論語了,就單單幾則論語就告訴了我做人與學習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里面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話說某一天,子路來孔子家學習,穿著非常華麗的'衣服,慢慢的走了進來,孔子讓他換一件衣服,子路聽到后連忙回家,換了一件非常樸素的衣服回來了。卻還是原來的樣子。孔子就對他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班里數學測試,成績出來后,我有一道題不懂,就去問老師。老師講過后,問我明白沒有,雖然我沒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說,怕老師說我笨,結果下一次考試又沒有答對,去掉了8分。
《論語》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
論語讀后感1200字 8
以仁待人——讀《論語》有感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根據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的一本書。其中的內容十分廣泛,論述了四種主要的思想,即仁,禮,義,孝。這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重大作用。我將整本書讀完,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先生的仁的思想。
仁,厚道,仁慈;如大地,澤養萬物,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意為要求人人能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能多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想法和行為。
將主題為仁的句子重溫了幾遍,我聯想到當今社會各種關于網絡暴力的丑聞層出不窮的現象。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微信、微博都是熱門的交友,交流平臺,在上面出現的東西褒貶不一致。網絡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隱患——網絡暴力。許多網民在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從眾的意識,常常會跟風去指責不明真相事件中的主人公,各種惡毒語言的疊加,造成對當事人的精神傷害,或者更加嚴重,由此形成了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的興起,私人信息被曝,網民跟風炒作,擴大事情影響,引發網絡暴力,言論的惡毒讓人感嘆世風日下,這都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
孔子先生說“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惡讓人厭惡的人,真正具有仁德心態的人可以以純凈平和的心態,客觀分析沒見事情,看待每個人。網絡,是一個真假難以辨識的地方,再加上人云亦云的力量,會給和諧的社會帶來無法想象的影響。所以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用絕對的觀點,披著道德的外衣,做著違反道德的事,而是以一種“仁”的思想去對待,仔細的考究事情帶給我們的反思,這樣做可以為廣大網民提供一個純凈的網絡世界,真正的實現網絡的價值,減少來自網絡的危害。這也正反應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
毛主席對孔子是持反對意見的,對于孔子先生提出的言論不能茍同。比如:毛澤東主張“教育與勞動生產結合”,而孔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雖說是反對孔子,但毛主席也只是談談自己的觀點,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為。他以辯證的思想對待孔子留給世人的東西,這個就是仁的體現:嚴肅認真的去批判一個人,他的觀點是客觀而一針見血。
看完論語之后,我也覺得孔子有些言論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是不能茍同的,但是它對我們這個國家從過去到現在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無論是哪一方面。撇去過去文人志士對論語的各種看法,是“獨尊儒術”也好,是過去的反孔潮流也罷,現在的我們是需要帶著一種辯證的態度來看這本書,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或者是抵觸。有意義的部分我們要保留,好好學習,繼承它的精神;有缺陷的部分不要以絕對的心態來否決,我們應該勇于探索,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不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種仁嗎?
以仁待人,用理智的心態,客觀的事實來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用仁的思想,共同營造美麗和諧社會。
論語讀后感1200字 9
捧著《論語》,我感慨萬千。此時的我,學習論語已有七年之久。還記得我剛剛學習的時候,只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孩子。那時,老師讀一句,我們讀一句。那些天書一樣的文字,令我第一次感到了頭疼。看著孩子們稚氣的臉上越來越明顯的不解,老師笑了。于是耐心地給我們講解著,慢慢的,我也能讀懂了它其中的意思,心中不禁暗暗驚奇,著書中竟蘊含著那么多,那么深的道理。
我還記得我學的'第一篇論語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有關學習之樂,友誼之樂以及為人君子品格的一種探討。更是被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評價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作為《論語》的第一篇文章,它對我的影響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之關鍵,君子之品德。而這些膾炙人口的語句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接著我又學習了“學而篇”,“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等等。我們班因為學習論語,總是會有匯報演出的。大家穿的整整齊齊,表情嚴肅地站在臺上,心中都很是緊張。我說的總是那一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非令不從。”我講解它的時候,臺下幾百雙眼睛注視著我。我可以明顯感覺到我的腿在發抖,聲音發顫,手心也直冒汗,可我的臉上還是會努力保持著笑容。說完以后,總會做一個深呼吸,然后在心中暗暗慶幸沒有出錯,心中便很是得意和高興了。每次我們演出后,老師們總會對我們贊不絕口。這樣,經過我們很多次的匯報演出,學校里的其他班竟也被影響了,紛紛開始學習論語。樓道里處處張貼著論語的小報。那時,每次一想到這些都是我們的努力換來的時候,心中滿是驕傲與滿足。前些日子回小學母校,在樓道中漫步的我習慣性地看向墻上,竟還粘貼著論語,和兩年前的一模一樣。腦海中又浮現起我們一起背論語,一起演出的樣子,歷歷在目。眼中卻已然有些濕潤。論語還在,而我們卻已各奔東西,不知何時何地才能相見。
當然,還有一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便是我們小學班中的班訓了。看見好的就向他學習,看見不好的,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也會犯同樣的過錯。我想,這在人生歷程中,是最重要的了。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他拜兒童為師,拜老人為師,拜農民為師。他堅信“學無止境”,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見,向他人學習,不斷學習,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的重要了。
《論語》至今已流傳千年,多少代人競相傳誦。細細品讀《論語》,你就會發現它所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他教會我: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還有的就是一些為人處事的原則,學習知識的必要途徑,這些年一直引導著我,教育著我。讓我在失意時,懂得努力;在驕傲時,懂得踏實;在疑惑時,懂得如何穩下心來,慢慢琢磨。讀過《論語》,我知道了“不恥下問”,知道了“言而有信”,知道了“溫故知新”,知道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儒家思想對毛主席影響如此巨大;為什么儒家思想可以千年不衰,流傳至今。因為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孟子稱它為“浩然之氣”。我想,這就是《論語》的魅力吧……
論語讀后感1200字 10
《論語》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生活方式、生活規則、真理,這些方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有很多簡單的故事,變得容易理解,看起來很簡單的語言,但在一些靈活的原則中,更簡單地說:它告訴我們生活的原則。
自古以來就有論語治理世界,中國統治者也有很多人治理世界,在當今快速變化,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生活,讓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感到缺陷和不快樂,也許我們不能改變事實,通過對論語的解釋,可以改變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以平和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缺點和痛苦,如何將這種缺點轉化為工作中的動力和力量,使工作更好實際。人生百年,誰能無悔?人生百年,誰能無怨無悔?人這輩子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人們應該首先能夠正確地面對生活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問,這只會加重你的痛苦,但也盡可能用他們能做的來彌補這個遺憾
這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傳統道德理想孔子在《論語》中談論理想時,并不認為野心越高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在決心和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都是找到你內心的真實感受。一個人的內心感受總是比他的外在表現更重要。
我們都想建立一個大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中建立精神智慧,在我們每天忙碌的間歇中,給自己一點精神儀式,而不是像個性 破碎的演員不敢面對自己的心,事實上,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文明的社會,余丹的論語想要傳達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平靜、清晰的概念,它鼓勵我們關心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里依靠父母,出去依靠朋友,朋友是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事實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是如此,從你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反映你是什么樣的人,好朋友就像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美好的外表。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只要你觀察他的社交圈,你就能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質量會影響你的生活。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余丹的讀后感,都說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和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社會反思自己的行為,而不能后悔或內疚,那就不容易讓他所做的一切都反思。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只是讓他們的內在選擇能力,理解如何選擇,一個人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對別人會有點善良,通常我們總是說善良,善良不是懦弱,但他可以容忍和同情別人的錯誤,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所以只有給予會給你帶來最終的快樂,不是說:給玫瑰,手有余香!不管成功與否,君子之度就是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做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美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聚力。它不僅是一個善于誘導的老師,也是一個誠實、坦率、寬容的朋友。它能反映我們的道德情操和性格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我認為古代圣人和余丹想要表達的意義是,用簡單的語言指出生活的道路,讓后代逐一實踐,讓古典精神力量在現代規則下成為有效的組成部分,讓我們每個人讓我們每個人都真正建立一個有效、有價值的生活,這可能是余丹論語讀后的感覺給了我們最終的意義!
【論語讀后感1200字】相關文章:
《論語》06-14
《論語》06-13
《論語》06-16
《論語》試題07-30
《論語》試題11-04
《論語》教案03-27
論語的感悟01-11
經典論語的語錄11-16
《論語》有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