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優秀讀后感(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無常》優秀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1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寫到“無常”這種鬼怪。在《無常》中他比較詳盡地記述了在廟會中見到的“無常”。
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廟會上都比較喜歡白無常,而普遍討厭黑無常,而從文字來看魯迅也比較喜歡白無常。認為他“不但活潑而詼諧”。而且單單渾身雪白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鶴立雞群”之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出風頭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時,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這“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么會寫得這樣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一定也很貪玩,不過這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得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含意,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 狗、貓、鼠》 和《 阿長與〈山海經〉》可是我在這半本書最感興趣的文章了。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的,也是因為它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我最愛的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的話,就能和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太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得其實有只“隱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的那一段時,感覺真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禍強加在了貓的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開始,如今我已不記恨她了。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她,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但不缺乏經典,看來我想讀透這前半本書,還得好好體會、體會!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2
《無常》也是一篇名作,主要寫了迷信傳說中的無常,這個勾魂使者的形象。
首先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輕松詼諧,描寫水平也相當高,,第二段中:“鬼卒和鬼王是紅紅綠綠的衣裳,赤著腳;藍臉,上面又畫些魚鱗,也許是龍鱗或別的什么鱗吧,我不太清楚。”瞧!這樣描寫鬼卒與鬼王是不是讓你覺得耳目一新,你的眼前是不是有幾個鄉下人所扮演的鬼卒鬼王呢?“鬼卒拿著鋼叉,叉環振得瑯瑯響,鬼王拿的是一塊小小的虎頭牌”這里是對鬼王、鬼卒的兵器的描寫,聽起來這些人還真有殺傷力呢!“活無常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渾身雪白這一點就有‘鶴立雞群’之感。”這一段寫的是活無常,,他們渾身雪白惹人喜愛,他雖然是陰差,卻讓人喜愛,看起來,他還真有人氣。他還有一身活潑的氣息,真令人感到舒服,使人感覺它有人情味。
接下來,,便是這文的主題,這段話,真令我吃驚不少“活的‘正人君子’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看這段話是否讓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當時的人中連一個公正的也沒有,那時對人民的壓迫,甚至讓百姓對陰間起了神往,可見當時的年代的政治是多么腐敗。陽間連一個公正的裁判都沒有,陰間的雖然是鬼,但也是公正的啊!
無常這篇文章體現了當時朝廷的腐敗,也諷刺了古代那些沒有正義心腸的人。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3
無常,世事無常,人鬼無常。“鬼而人,理而情”,無常也,乃勾魂使者。勾魂之事,行于暗道,毫不虛偽。
無常是一個有人情味的鬼,一次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在死去的兒子旁哭得十分悲傷,便決定讓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自己卻被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板,這些原本都是虛幻之中的人物與事情,竟讓人悲涼的心被慰藉。
無常讓我覺得世事無常,前一秒還是歡離,而后一秒卻又變成了永別,每一天改革的世界,每一天退化的幸福。“規章”寫著公正,“公仆”想著私欲,最恐怖的不是無盡蔓延的黑暗,而是藏在光明之中的黑暗······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怎能變成食人血肉的“鬼吏”。偽善的小鬼借著“好事多為”,借口為壞。大鬼自然而然地披著光明的衣冠,以權力驅使私欲的完成。
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地加進幾句對現實中所謂的“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了當時魯迅先生悲涼的心些許安慰,文章也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與黑暗的社會,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虛假的世界中尋求寄托,尋求“公正的裁決”,文中對黑暗的諷刺寫出了魯迅先生對黑暗顯示的無奈與失望。魯迅先生還把現在的想法和小時候的想法進行比較,從側面寫出了世人庸俗的一面,在文章的末尾也寫出了魯迅先生對封建的“鬼神之事”的鄙夷與不屑一顧。
魯迅先生不僅僅只是一個作家,他也是一個戰士,與舊時黑暗,封建的社會戰斗的戰士,正如毛主席所說:“魯迅用他的筆戰斗了一生”。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4
早已習慣了在午后翻開《朝花夕拾》這本小冊子,每個下午由先生的文章陪伴都覺得充實了許多。這天照例要讀先生的一篇文章,按照順序,當時到了《無常》了吧。
這篇文章很好了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會》,描述的是迎神賽會那天出巡的神!而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歡的當時白無常了。先生用了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白無常:“他不但活動而詼諧,但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慨。”這是怎樣一個的可愛的主角呵。
先生本文突出描述了白無常。在先生的記憶中,除了裝扮不甚嚇人之外,無常還是個頗具有人情味的鬼,在戲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先生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同時,文章深刻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于黑暗的社會,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尋求寄托,尋求“公正的裁決”。故在文中也可看到先生寫道: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能夠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陰間!這是怎樣的一種戲謔的諷刺!但是也顯示了先生對黑暗的現實的無奈和失望!
最后一段先生判的卻是更妙,有人說,無常是生人走陰,故有些人情味,而現下那些會走陰的卻是生人。這其中的奧妙,難言之矣。我們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論了。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5
挺有人情味的無常,是魯迅小時候看大戲時感興趣的角色,無常為了讓自己的堂房的阿侄再見親人一面,放他回陽間半刻,結果被閻王爺認為是收了錢放人回去,被捆住打了四十下,這個無常也挺被人喜歡的,懂得人間的親情與家人的悲傷,怪不得有人說他是人,只因為在夢中入冥去當差的。
真想親眼目睹作者口中的大戲,它雖不像電視節目那么隆重,那么精彩,但它是中國文化的表現,雖其中的閻王爺、無常等在如今看來挺有迷信色彩,但他們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口口相傳的神話,是中華人民的傳統文化。
雖然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更加吸引人的動畫節目,但作者當年所看到的由人們自發組織的大戲和當時那喜慶氣氛,卻一去不返,我們再也無法看到,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我們身邊的,由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卻在一天天的消失,這些,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而這些財富,正逐漸被新的東西所替代,是的,社會正在進步,我們有權力享受高科技的服務,但那些曾經的傳統,我們卻不能忘卻,它們經過歷史幾千年的打磨,逐漸成為中華民族中的耀眼的珍珠,它們是民族的代表呀!古老的深巷,被鏟車摧毀,這里將聳起一幢幢現代化的高樓,人們是否還能想起那曾經存在過的,古老的.深巷呢?
但愿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不要被我們浪費。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6
《無常》這篇文章與《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一樣,都是借回憶童年趣事來接機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但與其余九篇文章中的人物相比,我也與當時的人們一樣,喜愛無常。
從魯迅先生所描寫的白無常中可以看出他活潑,有人情味,這樣的一個鬼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去勾魂時,看到母親在在死去的兒子旁哭泣的那么傷心,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卻被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這就體現了白無常的活潑與詼諧,也與閻羅王的昏庸形成了對比。
文中還描寫了一個與白無常相對的人物——黑無常,本是叫做死有分,卻在后來改為了黑無常,他的黑臉,黑衣與白無常形成了對比,讓人們更加喜愛白無常了。
“無常”若要我來理解,便是毫無規侓與規章。在當時那個每天都在改革的世界中,做的事一樣,而“下等人”與他人的結果卻不一樣,惡人得不到惡果,而真正有規章制度的地方是在陰間,使人們都向往陰間。當時的那個社會中的政府是人們多么寒心與失望?那些“下等人”指責著“紹興師爺”“跳到半空中”還有“放冷箭”,但他們從沒反思過自己也是否這樣做過。并且這些“下等人”都有一種通病:常喜歡以己所之欲施之于人。就連鬼也不放過,使得一個僅是像無常的小男孩被那些愛說閑話之人所議論,讓無常因旁人的議論實行了“節育”。
最能使我觸動的是:人大抵是自以為銜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這句話充分說明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同時也說明一般的“愚人”比“正人君子”直率、不虛偽。
陰間有公正無私、有人情味兒和通情達理的鬼;反觀人間呢?這對軍閥統治下的“陽間”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無常》優秀讀后感 篇7
利用讀數月的機會,我在工作之余重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認識到自己在之后的工作中無論順境逆境都應不懈努力。
魯迅的文章有很多,《朝花夕拾》其實是原來在《莽文》發表的文章合在一起的散文集中。開篇10個故事,各個故事短小精悍,寫出了他的立意,從字里行間透露出魯迅想要表達更深層次的東西。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范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為后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范愛農作為一個知識青年,他其實也有是有一份愛國的心的,但就是在長期的壓抑中,讓他們沒有辦法說出口,也不知道用什么辦法。魯迅在文中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范愛農,從初期的爭鋒相對,到兩人有共同的話題。
寫了閏土,阿長,父親和藤野先生,還寫了那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衍太太。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很多篇幅里寫了兒時的種種,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但在寫童年生活時,還是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描寫。在《朝花夕拾》中,從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反映出了他們不同態度,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原來鬼也有情啊.喜從中來,怒從中來,都是一瞬間。無常鬼時刻在纏著我們,附了身。
人生不過如此,在無數次喜怒迭轉中,出生,生存,生活,升華,“涅磐”,參禪悟道是個很好解脫方式。
但人不能總在紅塵外,有的人,在凡世,不管喜樂怒哀,都作為積極的生活方式去積極的對待。有的人,在凡世,不能掙脫怒與哀帶來的情緒,消極對待。 你是否學會了什么時候平和?什么時候激昂?什么時候沉默?
【《無常》優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常優秀讀后感范文04-26
無常優秀讀后感(通用6篇)04-26
《無常》讀后感05-03
《無常》的讀后感03-24
無常初中讀后感600字優秀范文12-14
無常讀后感范文03-19
魯迅無常讀后感悟03-29
關于《無常》的讀后感03-29
《無常》讀后感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