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后感1200字(通用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讀后感1200字(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讀后感1200字1
《人生》是路瑤老先生所著,這本書是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描寫了當時社會的殘酷,也表現出了老先生對處于那時有才而無法展現的人的一種痛惜之情。
《人生》一書是以主人公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再離開土地,最后回到土地的坎坷的人生經歷為線索,以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紛為矛盾,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現代青年。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敢于不斷地向命運發出挑戰,有著自信堅毅的品質,也同時具有勤勞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關心國際問題。他不像他父親一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人。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但往往理想與現實是相差極遠。正是這種反差,才構成了他的復雜的性格。高加林高中畢業后回到當了一名小學教師,他非常滿意這個符合他追求又可以一展所長的職位。可是好景不長,他被村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無奈之下,他只有回到土地,他感到非常失望無奈,整天有粗重的農活來麻痹自己,正在他感動哦啊絕望之時,善良、漂亮的農村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雖然劉巧珍沒有文化,但是她卻是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以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對高加林的愛。而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高加林在她的心中是完美的.,而她只不過是高加林在無助時的一種心靈上的慰藉,當機會再次降臨到高加林的身上時,他終于抓住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有同時讓他遇見了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與劉巧珍相比,黃亞萍是無疑是一位現代女性,她雖然活潑開朗,但有性格專橫,在給高加林熾烈的愛時,又有一種征服欲。她與高加林有太多的相同之處,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當他們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陷入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他感受到時,他又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他又想起了巧珍的那張漂亮的臉龐和無私的愛,但經過無數次思考之后,他選擇了與他有吸納共同興趣愛好的黃亞萍,這意味著這種選擇在無形中會無情地傷害劉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劉巧珍表達自己的選擇時,劉巧珍含著淚水接受了。但他并沒有過多的埋怨高加林,反而叫他今后好好保重。當她轉身時,她的淚水再也無法止住,刷刷的流淌著。
可是死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的事終于被人告發了,他的所有希望和抱負全都成了過眼云煙,他難以承受這次打擊,更難以面對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地反省,在聽了德順爺爺的一番話之后,一下子撲到了這黃土地上。
主人公高加林因為自己的欲望,拋棄了美麗而善良的劉巧珍,而選擇;了富裕的生活和才女,到最后還是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敗,最后一無所有。有時繁華和金錢只不過是過眼云煙,金錢只不過是太過耀眼,總是讓人迷失了本性,無法找到正確的道路。所以完美要從中吸取經驗,要“居安思危”,不要被名利沖昏頭腦而迷失本性,完美應明確自己的目標,積極進取。爭取做好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人生》讀后感1200字2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大三下半學期。那時候,生活很動蕩,偶然在天津的一個街頭的破舊書店,看到了這本人生。可能是當時對人生非常有困惑吧。于是就買下了這本書。
當時已經很久沒有讀過小說了,都是以專業書籍為主,但是竟然沒有不適應的情況發生。也許是真正的經典作品,總能夠在一定的處境之中打動讀者。
在第二遍讀的時候,已經是研究生畢業之后了。世界每天都在變化,人們的生活也處在普遍的焦慮和動蕩不安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又面臨人生的決定。因此,又買了這本書來讀。
挑重點章杰來讀。在高加林,面對黃亞萍和巧珍的抉擇的時候,他痛苦萬分,最終還是冒著死懟張克男的風險,選擇和黃亞萍走在一起。在之后,我們讀過本書的讀者都知道了,最后的高加林是一場悲劇,面對被取消了教師職位的處境,不得不和黃亞萍說了分手。而巧珍此時也已經嫁做人妻,沒發和佳林在重歸于好。這令人痛苦和絕望。
還是要靠老人的勸說,高加林想死的念頭竟然都有,記得沒錯的話。如果他不確立自己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他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他選擇,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他!
這講的多么好啊,在當時的我來說,就是一陣強心劑一般,給我當時的環境一劑強有力的定心丸。在最后,德順老漢對于高加林的教訓,也是非常之深刻而發人深省。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人生活倒庫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高加林的悲劇對于我們的啟發還是非常之多的。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從讀書到工作,工作上面臨的動蕩,以及生活上和家人,朋友,的相處關系,都是需要去警醒自己的。
在丟了工作以后,高加林并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斷有新的人,新的事情的出現,并且在他的抉擇過程中,給了他不斷的人生打擊,而故事在他最后和德順老漢的`腳談過程中,最后有這懺悔的淚水。這也是對于他自己來說是人生的重要的一課。
高加林后來怎么樣了?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巧珍,失去了黃亞萍,最后應該怎樣生活呢。這些,作者都沒有給我們答案。我們去思考,怎樣才能讀過這動蕩的一生呢?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但是最后,交代了這并不是本書的大結局。那么,最后的結局又是什么呢?這值得我們玩味。
高加林是從此一蹶不振,還是在之后的人生遇到了轉折點一路向上,亦或是再次經歷這些,永劫回歸他的人生呢。我們不知道,痛苦也許會有,幸福也有,而這就是人生吧。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去面對和思考的重大問題。
想起來一句經典的話。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結果。而是這個過程。也許,享受人生的過程,是我們獲得幸福的生活的最重要的認識吧。
希望每一個閱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夠從反思中獲得人生前進的力量,來堅定自己的決定,無論面對什么人生困難或挫折,都可以笑對人生,從容而堅韌。
《人生》讀后感1200字3
人生如果選擇錯誤,發展就會出現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該演繹的東西。
《人生》發表于1982年,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青的農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后回到農村當起了小學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著,可是因為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里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內心由彷徨轉為寧靜。這一切因為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越來越大。最后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門被揭發。加林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簡單但寓意深刻。
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人,很難理解農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如果沒有那份真摯燃燒的愛也無法理解他們。在路遙的文字世界里沒有極度的壞人,就在于他對這個世界沒有絕對惡意的猜測,而是用愛和溫暖回報那個給予他生命體驗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們都做了一個夢,都是一個不滿足于現狀的夢,也都是黃粱一夢。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們倆是一樣的`。所以人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亂終棄,而是這其中的矛盾與掙扎。高加林的奮斗經歷在中國當代社會具有典型意義。高加林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農村青年,企圖以自己的智慧和奮斗,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沖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沖突。高加林始終處于矛盾之中,個人奮斗與社會境遇的不協調、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矛盾沖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小說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根源。高加林雖具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和才能,但卻被毫無理由地擠出民辦教師隊伍;即使他再有才華,干得再出色,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他就必須被趕出縣城。高加林的悲劇,體現他選擇了一種與現存的人生觀相矛盾的奮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會現實的不公正。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如果加林沒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許會在小城里長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能和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生活一輩子嗎?如果加林選擇的不是亞萍而是另外的一個城市女孩,那么他又會是哪樣地生活呢?人生沒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愛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會給你這次選擇一個什么答案?誰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做到不后悔。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那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我極力推薦《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學到該學到的東西。
《人生》讀后感1200字4
這本書故事很簡單,簡單但像是在讀一個童話故事一般,但就是因為太簡單,所以更偉大。
故事主人公叫做高加林,背景依舊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陜北農村,文革和大躍進已經過去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普遍實行,保守的農村里依舊在搞生產隊,而高加林就是從農村里走出來的一個高中生。
他好讀書,熱愛文學,關心國事,文筆極好,卻沒有考上大學,所以只能留在當地做個教書先生。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整個故事時間跨度不大,但也不緊湊,而短暫的光陰也會產生劇變,這就是人生。高加林起先是丟了教書先生的體面活兒,因為村干部的兒子頂了他的位,遭受此等打擊后,個把月活得跟個廢人一般,但愛慕他已久的農村姑娘巧珍把他拯救了出來,讓他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他們不理會巧珍父親的反對和村里人的閑言碎語,毅然決然地在一起了。這是第一個起落。
高加林當兵的叔父回鄉當了個大官兒,他的一個手下安排了高加林一個縣通訊記者的職務,給了高加林一個豪情潑墨揮灑才能的機會,他也因此離開了小農村,遠離了巧珍。而就在縣城任職期間,與高中老同學走得進了,兩人相談甚歡,有很多共同語言,雖然他們各自都有男女朋友,但他們依舊勢不可擋地在一起了,兩人相約共赴黃亞萍的故鄉,南京這個大城市發展。于是高加林拋棄了巧珍,黃亞萍拋棄了張克南。但事情并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發展。張克南的母親一氣之下告發了高加林走后門吃公家飯的`事,已經小有名氣的高加林只能又被遣返回村。這是第二個起落。
最后收尾的可以算作是只有一個落,那就是高加林與黃亞萍交往過后才發現自己愛的人其實是巧珍,東窗事發后他只能回到農村,而此前傷心欲絕的巧珍已經同其他人結婚了,再不可能回到高加林身邊。
但其實結局還暗暗隱藏著一點點起。那就是高加林思想上已經有了覺悟,他甘愿接受現實,也不再看不起農村,看不起勞動,往往最平凡的,最樸實的,才是最偉大的。而另一邊,巧珍也去了村干部家里為高加林求教書先生的職,高明樓也答應了。
故事結尾,高加林撲倒在德順老爺爺懷中大哭,終于明白了痛失巧珍才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其實,年輕的時候誰都會犯錯,可能是意氣風發,可能是追名逐利,最本真的東西從來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握住的。也許這就是人生,總會給你制造太多會留下遺憾的瞬間。某個抉擇,某種觀念,當時或許不以為意,在冥冥之中卻是至關重要。
可如果說這就是命,每個人的命就是每個人的人生,我是不贊同的。人生各個時候大大小小的抉擇,或許輕重不自知,但并不是說不可預測。所謂的善良與邪惡,是常人都可以判斷的;而所謂的成熟與青澀,是一個真正的智者能夠判斷的。我認為高加林沒能考上大學以及失業后自暴自棄的伏筆,最重要的就是為了闡明這一點。
像德順老漢那樣的智者,生活中或許不多見,因為俗世的羈絆總是影響人們各種決定,這叫做現實。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那樣的人,瀟灑而超脫,樸實而善良,成熟而厚道。他是生活的智者,活在俗世里,卻活得超脫塵世。
《人生》讀后感1200字5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卻常常只有幾步。——柳青
在《人生》的封面上,印著這樣一句話,也正是這句話,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運,讓我銘記在心。作為民辦教師的高加林活得很艱難,在三年任教期內,他僅憑著對文學的向往和自己的努力,在地區報上發表了兩三篇小詩和散文,且每每回家時總要為父母帶上城里特有的蛋糕和面包。
像這樣有追求有志氣又孝順的年輕人,按常理來想,自然將來是會有出息的。然而,命運的敲門磚沒有敲開門,反而砸到了高加林,砸得他頭破血流。大隊支書高明德走了后門,將自己的蠢兒子安插成民辦教師,頂替了高加林。高加林心灰意冷地回到農村,憤怒地想要打官司,卻被父母攔住。
作為膽小怕事的農民,同時又是飽經世態炎涼的.老人,他們害怕兒子告狀受到打擊報復,竟然裝作渾然不知兒子被替代的緣由,反倒比以往更巴結高明德,這無疑讓高加林倍感屈辱。
在無業時,高加林因為讀書人的面子不敢在集市上叫喊著賣饃,最后竟讓自己“仇人”親家的二女兒——巧珍幫了他,幫他賣了一整天的饃,也因此,加林收獲了一份愛情。
隨著時間推移,加林的心也沉淀下來,一面頂著村里的流言蜚語與巧珍戀愛,一面拼命地干農活,甚至到城里拉糞。沒有了體面的工作,他便成了鄉巴佬,在同學及其父母面前無形的自卑,受到了羞辱,卻終不敢去打,只是頂回去,也不敢罵。
像是為了保持自己曾經作為讀書人的體面、曾經作為教師的尊嚴,或是他不愿就此墮落。但不可或缺地,高加林在這期間見識了世間人情,心性也得到了成長,少了幾分年輕氣盛的沖動,多了幾分飽經滄桑的沉穩。
加林命運的轉折,是因為轉業的二叔在本地任職,高明德和勞動局副局長便為了討好他二叔,把他安排到縣城當通訊干事,也就是記者。加林也因此嘗到了走后門的滋味,這可比前門好走得多。作為記者,又勤勞踏實,文采四溢,加林很快便出了名,漸漸地,他與農村戀人巧珍的差距越來越大。再隨著高中同學,大家千金黃亞萍的插足,加林與巧珍的關系徹底斷裂。
可命運是公平的。加林將別人的生活搞成一團糟,自己的災難也接踵而至——被舉報、被撤職,又主動與城里戀人提出分手,想挽回巧珍,卻發現對方早已結婚。接連的打擊與挫敗感,讓這青年想自行了斷,但終究還是擔憂父母而挺了下來。而在后半生中,他也就一直待在了農村,孤身一人。
從沖動到沉穩,由剛硬到順從,在不服命運到接受命運的轉變,或是正確,或是錯誤,都無可厚非,都是自己的選擇。人生的機會有許多,道路也有千萬條,可決定命運的選擇只有那么幾次,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最后無論如何,也要一任風雨,活在當下,這就是我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認識。
有時候,你爭取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你得到了不一定守得住,反而會失去更多。就像加林贏得了黃亞萍,卻失去了城里的工作,這是來自黃亞萍前男友及其家族的報復,也是命運之神對他喜新厭舊的懲罰。
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導致的種種后果是無法避免的,不管它是好是壞。因此,作為一個人,也應合理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與外界的交流,對于自己的生活來說,這有利無害。
《人生》讀后感1200字6
《人生》這本書,是爸爸送我的十五歲生日禮物。鵝黃的封面上,寥寥幾筆畫出一輪夕陽、一條沒有盡頭的路與一抹孤寂的背影,“人生”二字遒勁有力。接過書,我像著了魔似的,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
夏日傍晚,悶雷滾滾,仿佛有怒不敢言似的,讓人心里又悶又濕,不痛快。主人公高加林光著身子,汗流浹背,向我奔來。我隱隱感覺不妙。老兩口看見兒子,笑了;而他,卻一頭倒在床邊。這是怎么了?老兩口替我問出了答案——原來,他高中畢業后,回村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不料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不得不重新回到黃土地上勞動。讀到此處,我為高加林感到不甘,可有什么辦法?生活仿佛從來就是如此不盡如人意。
此后,高加林每天拼命干活,卻絲毫沒減輕心中的憤懣。快陷入絕望之際,他遇到了巧珍。在巧珍眼里,高加林是完美的.,她以滿腔熱情換得了高加林的注意;而在高加林看來,巧珍只不過是一個他在跌倒時可以與他分擔痛苦的人。他心性高,自然看不上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姑娘,盡管他倆在草垛上賞月,在別離時相擁而泣……或許他流露過真情,但那只不過是感動而已。
終于,高加林等來了機會。他進城時遇見了老同學黃亞萍,兩人有太多相似點,一拍即合。很快,他在巧珍來送狗皮褥子時,向她表明了心跡。他選擇了黃亞萍,并依靠她的關系進城工作。巧珍在落寞之余嫁了人,與高加林再無瓜葛。可惜好景不長,高加林依賴裙帶關系進城的事情敗露,他再次回到了那片一直想逃離的黃土地。一切又回到原點,仿佛一切都不曾發生,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話: “萬物走到盡頭皆是回歸,而我還在自己的軌跡上追尋著遠方。”
合上書,淡淡的黃土氣息仿佛還在鼻尖縈繞。讀完高加林的人生,我開始相信宇宙中或許真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就像老人常說的,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數。我不止一次地想: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意義何在?人生帶給我的困惑纏繞在我心底,剪不斷,理還亂。隨著時間流逝,我才慢慢明白一些。
初春,我去鄉間田地里寫生。線條自筆端緩緩流出,我恣意描繪著一幅幅蘊含勃勃生機的畫面。田間有一條小溪,淺淺吟唱,緩緩流淌。拂面而來的風中夾雜著泥土的芬芳,好聞得很。遠處跑來一個小女孩兒,她用稚嫩的眼神打量著我。她身后跟著一位老人,滿頭華發,精神矍鑠。小女孩兒掬起一捧溪水,看著水中映出自己的影子,綻放笑容。她指著小溪問:“爺爺,溪水為什么會流啊?”老人沒給出回答。“那溪水流到哪兒去了?”她又問。老人笑笑,蹲下身子,掐了一片綠葉,葉片上滾動著幾滴水珠;又折下一朵野花,那花尖兒上頂著一顆亮晶晶的露珠。“這溪水呀,就像人生一樣,會一直向前流動,你長大就明白了。快走吧,你奶奶要擔心了……”老人一邊將綠葉與野花放在小女孩兒手中,一邊和藹地說。我不知道她聽懂這番話沒有,我好像懂了——人生就像溪水一樣,雖不知它為什么流動,它要流向何處,看似沒有意義,卻一直存在。當我們老了,追逐過名利之后,心閑淡下來,再來田間散步,或許會發現這條溪流很細,流得可能不遠,盡頭就在岸邊的樹葉上、花尖上。
盡頭還可能在哪兒呢?冥冥之中,我被這樣一個聲音促使著放下畫筆,去找尋。
《人生》讀后感1200字7
不同的選擇,就此有了別樣的人生。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說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為伴,不乏“悲劇”。
“現實不是伊甸樂園,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現實條件的殘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論是事業還是愛情有充滿著悲劇。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卻不能拋開現實,以求得到現實條件下還不能得到的東西。我們需要擺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對于一個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一個人來自本我的欲望適度,會給我們以激勵。而過分泛濫,則會吞噬我們的內心,失去本心,我們則是最大的輸家。
貫穿《人生》,我們可以看到高加林無論是事業上還是感情上都伴隨著悲劇,伴隨最終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觸頗多,跟隨本心,我最大的感觸則為他愛情道路的不堅守。
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是這部書的主線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雙全,且文武兼備。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樸實、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注重實干。對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賞的,對于他事業上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對于他的愛情道路的選擇,我卻是太多話要說,但又仿佛說不出什么。
初戀是美好美麗的,巧珍美麗善良,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姑娘,沒有文化,卻真真切切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以她充滿激情且實際的方式愛著高加林,純真無暇。被大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愛著,高加林感覺到了這份幸福。伴隨事業上的“騰達”,他離開那片黃土地,來到城市,重逢了黃亞萍。與巧珍相比,她作為現代女性,熱情開放,開朗活潑與高加林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共同的交談話題。
高加林婉言拒絕舊愛巧珍,接受黃亞萍的感情。巧珍含淚答應,堅強著,豁達著,繼續著對高加林不變的關心關懷。我不去想高加林于兩人間面臨怎樣的艱難抉擇,怎樣的內心掙扎,我只想說他的這次抉擇預示著上帝絕不會再繼續偏愛他,最后愛情道路的一無所有就已經盡不在意料之外。他拋棄了曾經的誓言、約定,曾經的純真,曾經一切的美好,丟了責任,丟了彼時的本心。
起初,我與同上帝一般、眾多讀者一樣偏愛著高加林,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卻在讀完此書之后要說,才子固然討人喜歡,討我喜歡,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為重要,更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些問題顯得又格外重要。
請守護我們的內心,守護本真,做真自我,才不會懼怕“步步驚心”,不懼怕做出過的選擇、在做的選擇、將做的選擇。
《人生》讀后感1200字8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柳青
允許我擅自做主的化用溫斯頓《論奧威爾》中的一段話:"當一些作家還在為自己及作品尚活于世而慶幸時,路遙嘔心瀝血完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后與世長辭,以致我只能把妒忌換成尊敬和懷念。
巴烏斯托夫斯基在形容對契訶夫的喜愛時,用了一個特殊的詞:"契訶夫感"。在閱讀路遙的過程中,冒昧的涌上一股感受:"路遙感"。《人生》這部中篇小說,也許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與《平凡的世界》難以同日而語。甚至有人不知有《人生》,只知有《平凡的世界》。但其實,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是人生的展開。
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人生。真如其名一般的難以捉摸,也許是我的愚蠢,讀了這些年,究竟沒有全然了其意。也許失去了兒時的戲謔相見,多了份莊重與嚴肅,反而少了許純真與坦率吧。
人生的道路總是艱難曲折的,小說中的高加林無法避免的遭遇了人生的一場又一場洪荒。也許命中注定、在劫難逃;也許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試想,莫不都是人生嗎?就像所說的那樣:"人生就像舞臺,有喜劇,也有悲劇。"去偽存真,人生無非一場戲罷了。
雖然都在舞臺上演著這出戲,但妝具的背后,有虛偽、譏諷;亦有真情、至善。高加林被名利的大潮卷來卷去,摘去了所謂些許小人的面具,但終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丟忘了根本,迷失了心性。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只是茫茫人潮中的小人物,掀不起波瀾。在社會的蕩滌下,最終消亡殆盡,這是萬眾人生的縮影。其實,人生的本質沒有一帆風順,只有任憑風吹雨打,方可見雨后彩虹。人生與世間,來去縱橫,若白駒過隙。似高加林的人士,短短幾年,卻仿佛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嘗盡世態炎涼,止徒增悲喜爾!
之前講的好像太過籠統,其實陜北高原上的故事著實需要仔細回味。那個在人們印象中缺水、貧窮、風沙漫天的地方,也許只有煤黑子、硬饃饃的地方,其實也有許多高原上的兒女在原上吊著嗓子唱著:"上河里(哪個)鴨子下何里鵝,一對對(哪個)毛眼眼望哥哥……"的悠揚信天游,在這個他們眼里可稱之為天堂的地方演繹著一個個奮斗拼搏的故事。因為,這里是他們人生的開端。
小說看似一出悲劇,讓人看完除了謾罵,多有心軟。正如文中若禪師般具有平民智慧的德順老漢說的那樣:"人常說,浮得高,跌得重……"我覺得這足以成為大多數人行走于人生路上的警句箴言。人生無論多么難走,人總得要良心,走起路來踏實,心里頭有著落。即使面對無數挫折與苦難,要凜然面對,不要走捷徑,心浮氣躁,亦不能忘了根本。小說給了我們極大的空間去思考,我認為,《人生》這本書并不算悲劇。因為悲劇是有結局的,而《人生》才剛剛開始……
【《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讀后感 《人生讀后感》08-10
人生讀后感06-15
《人生》讀后感07-17
《人生》讀后感08-16
人生讀后感06-21
人生的讀后感02-04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讀后感01-22
《人生由我》讀后感-讀后感01-22
《人生》讀后感范文-讀后感07-20
名著《人生》讀后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