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800字讀后感
出自于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以喜劇形式開頭卻以悲劇收場的復雜的人物形象。《阿Q正傳》主要講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過日子,備受欺辱卻用他的“精神勝利法”艱難度日的故事。他是一個有著嚴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農民形象,開頭就寫到趙家老太爺不允許他姓趙,還隨意打罵他,可以看出趙老太爺的蠻橫,但同時也看出阿Q雖然勤勞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隨便欺負他。
挨打了卻說自己終于被兒子打了,人們嘲笑他頭上長了癩瘡疤,他因此忌諱說光,明明自己沒有老婆,卻還吹噓說“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些都是他精神勝利法的體現。但是這種精神勝利法雖然能夠對自己產生心理安慰,但是卻顯得很卑微,很懦弱,這是說明他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與磨難,而選擇了逃避,正是因為他的一次次逃避與自我安慰才導致了最后悲慘的結局,直到死,他也沒有喊出“救命”這兩個字,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會被處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卻有一種韌勁,這種韌勁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是靠自己解決,自己承受,無論是精神勝利法還是偷蘿卜,自己追女孩子,進城打工等等,雖然偷蘿卜,偷東西來賣是一種令人發指的行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沒有因為走投無路而向別人搖尾乞憐,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錯了方向而已。
從魯迅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來看,阿Q是革命期間有病態心理的中國國民的象征,同時,阿Q充滿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說中出現的阿Q的“革命夢想”正是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他進城的日子里,親眼見過新鮮的“砍頭”事件等等,大開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為村里人的“統治者”,在讀書人面前佯裝很有見識,為了向村民們炫耀一番,宣稱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軍之中,而革命的人卻將他視為草芥。阿Q本來就是粗淺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這也正說明了,目光短淺深受封建思想殘害的農民無法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這個道理,這是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決定的。
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當時人們戰爭失敗卻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現實,同時意識到農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創作出來阿Q這個悲劇的人物形象。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夠看清中國備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殘害,希望國民能夠正視失敗,痛定思痛,這樣,才能夠挽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