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歡迎閱讀與收藏。
《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 篇1
《貞觀政要》是唐朝史學家吳兢所著作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它以記言為主,記錄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奏疏等,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當時實行的經濟、政治上的重大措施,讀完此書,感觸頗深。
唐太宗李世民能夠開創貞觀盛世,和?公?、?廉?這兩個字是分不開的。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穎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為公平正直,尤識治體。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賢者,若如是,則榮名高位,可以長守。玄齡對曰:臣聞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故《尚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稱‘舉直錯諸枉,則民服’。今圣慮所尚,誠足以極政教之源,盡至公之要,囊括區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懷,豈有與卿等言之而不行也?這一節記載了唐太宗與臣下房玄齡的一段談話。在此處,唐太宗以三國時的諸葛亮作為歷代宰相中的楷模,認為諸葛亮為政公平正直,以精誠之心,行公道之政,無偏無黨,對那些有功于國家的人,即便是和自己的關系不好,也要對其進行嘉獎,對于那些尸位素餐,無所作為,壞紀亂法者,就算是自己的親信,一樣嚴懲不貸。正因為諸葛亮至公至誠,公心為國,所以在他擔任蜀國宰相期間,那些受到過他處罰的都對他沒有任何抱怨。
唐太宗對房玄齡提起諸葛亮的那種大公至正的為政精神時,更多用意是激勵房玄齡向諸葛亮學習,做一代賢相,率先垂范,從而上行下效,而房玄齡也迅速領會用意,表明為政以德、公平選拔人才的態度。唐太宗和房玄齡君臣同心,齊心協力,知人善任,選賢任能,培養人才,不因喜好用人,公平對待每個人才,這才有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之治。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云鳥棲于林,猶恐其不高,復巢于木末;魚藏與泉,猶恐其不深,復穴于窟下。然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受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則無災害,長守富貴矣。卿等宜思此語,用為借鑒。這一節記錄了唐太宗告誡屬下大臣受賄貪財是得小利而找大弊,得不償失,貪欲是罪惡的源泉要廉潔,他以鳥筑巢,魚藏身為例子,鳥棲息在樹林里面還嫌樹木不夠高,又在樹梢上筑巢,魚藏在泉水里面,還擔心水不夠深,又在洞窟下面做巢,但是他們最終還是被人們捕獲,都是應為貪食誘餌的緣故,現在的臣子接受任命,身居高位,清廉無私,就不會有災難,才能長久保持富貴。正是有了君臣上下,清廉為政,才有了貞觀盛世的出現。
放眼當下,部分的黨員干部,接受黨的教育培養多年,不思盡忠職守,服務國家與人民,而是在工作的崗位上,徇私枉法,任人唯親,奢靡無度,貪腐墮落,更有甚者小官大貪,嚴重的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私欲,最終深陷囹圄,后悔莫及,使親人蒙羞,令朋友痛苦。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各項發展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逐步擺脫貧困步入小康走向富裕。但同時也應清醒的認識到中華民族要實現復興,其路還很長,我們在選人用人上一定要?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要完成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需要有千千萬萬個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共同來開拓。所以身為黨員干部的我們就一定要廉潔自律,公信以廉,時刻不忘我們是在為民執政。明朝郭允禮在《官箴》中說道: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公平的社會可以造就文明的風氣,廉潔的政府自然就能在民眾心中樹立起威望。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為今天我黨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我們共產黨人要做到?權為民所用?,不僅要加強選人用人的制度建設、加強紀律建設,還要加強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機制建設。在黨內監督制度不斷完善的同時,使每一名共產黨員都能夠提升自身修養,踐行為民執政。
《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 篇2
《貞觀政要》是對史學記言體的創新,創作出的這樣政論性史書,是反應“貞觀之治”的政論專著,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每一篇都主題明確,主旨清晰,讓人一目了然。
《貞觀政要》中主要記載唐太宗在治國思想和政治決策方面的重要內容,比如推崇儒學,崇尚禮制,偃武修文,寬容執法,休養生息以安民生;采取懷柔態度,安撫邊境少數民族,等等。書中還特別提出了以民為本、以德治國的政治方針,并將唐太宗君臣論證的風采猶如畫面般展示在人們面前。如《君道》一篇討論了為君之道的問題,對于“兼“偏信”、“草創”和“守成”等一系列為政原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最終提出了安民與修身是為君的關鍵因素。讓我對唐太宗“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因嗜欲以成其禍”認識的欽佩。
書中還寫了一些有關任用人才的問題,列舉了魏征、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的事跡,對唐太宗的知人善用進行了歌頌,并指出了德才兼備的.人才在鞏固政權、安定民生和推動國民生產方面的重大作用。對于貞觀年間的歷史,尤其是在唐太宗言行方面的記述較為翔實,讓我們有了一個充分了解“貞觀之年”的途徑。而今并無唐代的起居注、實錄傳世,這使得本書成為研究唐太宗言行的重要文獻。相比較,它在許多方面的記載,要比《舊唐書》、《新唐書》等典籍更為豐富。
要了解歷史就應該去讀這些朝代的古書,這是讓你深刻了解古代最直接的方法,是成長必讀之物。
《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 篇3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專史,全書十卷,分為四十篇,二百五十八章,約八萬字。書中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征、房玄齡、王珪、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爭議、勸諫、奏議等,以規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軍政思想,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道德修養、民族關系等多個方面,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細致生動,精心勾畫出了貞觀年間統治者決策運籌、執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圖,可以說是一幅貞觀年間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圖》,為后期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吳兢著《貞觀政要》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來君主以為借鑒。雖然書中在史實上有所失誤,但由于敘事詳贍,文字明暢,論述的又是統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流傳到日本朝鮮半島。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于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這兩點也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于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書中提出了“君依于國,國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賢才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對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封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貞觀政要》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性的歷史著作。《貞觀政要》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歷史較早的一部史書,在史料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 篇4
從《貞觀政要》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個十分注重修身之人,堪稱歷代君王之典范。他對自己提出了許多超乎尋常的要求,并且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偶有松懈也能迅速糾正,勵精圖治、勤勤懇懇,因而開啟了貞觀之治,創造出一個光輝耀眼的時代,為其后三百年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贏得身前身后名”,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首先學習他憂國憂民的真情懷。在《貞觀政要》中,李世民反復提及自己的憂慮和恐懼,他說自己何德何能,竟能享受如此洪福、盛景和禮遇!擔心自己愧對天地和百姓,更害怕一著不慎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于是坐臥不寧、廢寢忘食,真的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種強烈的危機意識在古代并不多見,大多數君王都是健忘癥、樂天派,所謂“無知者無畏”吧,他們不愿意居安思危,想太多事情,每天都是歌舞升平,不相信也不害怕災難,更不必說敬畏歷史、敬畏百姓了。譬如愛美人勝過愛江山的唐明皇李隆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潛在的危險,爆發了安史之亂,差點身首異處,本是咎由自取,卻連累了天下蒼生,豈不是可嘆又可恨。回到現在,反觀諸己,我們有幸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和平歲月里,是否就不需要憂國憂民了呢?古人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么多名言警句,是否能引起我們一點點的惶恐?特別是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每個人都肩負著照顧家庭和建設社會的巨大責任,一家老小、一方百姓都期待著你為他們帶來幸福、祛除疾苦,你能不能扛得起來?有那么多的問題等著你解決,怎敢“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其次要學習他自律自控的意志力。李世民說:“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縱逸。”又說:“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這些話歷經千年,言猶在耳,依然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適度的欲望或可以刺激我們發奮進取,但過度的欲望就很容易變成一個不受控制的惡魔,使人喪失理智,奢侈浪費、荒淫無度,甚至產生邪惡的念頭、做出邪惡的事情,就像沉迷于酒池肉林的商紂王,不但不聽勸阻,反以殘殺忠良為樂,耗盡民力、失去民心、激起民怨,無異于自掘墳墓,必然會眾叛親離,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被人唾罵。因此,修身的關鍵就是要駕馭欲望,使欲望服從于志向、順從于天下百姓的需要,正如魏征上奏的'諫言:“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故君處臺榭,則欲民有棟宇之安;食膏粱,則欲民無饑寒之患;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之歡。”既要駕馭欲望,也要防止懈怠。“懶惰為萬惡之淵藪”,每個有非凡作為之人,一定是非常勤勉自勵之人,李世民經常處理公務直到三更,一大早就爬起來聽取朝議,連臥室、屏風都貼滿了各種奏章、名冊,一有空就講經讀史、筆耕不輟,既日理萬機,又手不釋卷,被譽為比秦皇、魏武還要發奮,豈不讓那些習慣于安逸玩樂的普通人感到慚愧?李世民說:“我要讓我們大唐的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澤被四方,使數百年之后的人讀到大唐的歷史,無不為我們燦爛輝煌的業績而贊嘆不已。”毫無疑問,他做到了!
再次要學習他聞過則喜的好態度。一般人都喜歡聽好話、被贊美,害怕遭否定、被難堪,而李世民卻相反,他放下架子、主動求諫,喜歡言辭激烈的直諫,贊賞那些敢于堅持較真的錚臣,厭惡唯唯諾諾之人。他總結歷代政治得失,感嘆說:每個人的智慧和能力都很渺小,所能掌握的情況也很有限,要想正確地處理復雜的國家大事,必需集思廣益、齊心協力,怎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更何況人非圣賢,很容易受到私心雜念的干擾,如果沒有及時糾正,等小錯變成大錯,就很麻煩了。君臣之間本是共同體,理應相互扶持才能相互保全,上下一心方能長治久安,如果看到有問題卻不指出來,害怕得罪同僚、觸怒君主,只求明哲保身、高高掛起,這樣的大臣要了有什么用?“危而不扶、顛而不持,何將焉用彼相哉?”基于這樣的思想格局,所以李世民能一日三省、從諫如流、不怕批評、知錯即改,不僅造就了唐王朝的豐功偉績,也留下了他和魏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千古佳話。相比之下,許多黨員干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精神明顯不夠,唯恐丟面子,唯恐傷和氣,甚至變成互相吹捧,保全了個人私利,罔顧了國家大義,是否應該反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利于病”,這句李世民經常用來自我告誡的古訓,我們也要印刻上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下,“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在轟轟烈烈展開,我們何不借此機會好好改變一下自己?向李世民等優秀人物學習如何“修齊治平”,從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之中汲取開拓創新的正能量,一起創造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
【《貞觀政要》讀后感分享】相關文章:
《貞觀政要》原文及翻譯11-30
《貞觀政要》閱讀答案08-19
貞觀政要原文及翻譯07-25
貞觀政要原文和翻譯08-29
《貞觀政要》文言文04-22
《貞觀政要·李靖傳》原文及翻譯10-05
《貞觀政要》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18
《貞觀政要》閱讀答案(精選16篇)07-07
《貞觀政要》文言文閱讀答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