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學記讀后感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精選學記讀后感1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記讀后感 1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輕松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里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孔子總是了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說:“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說:“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很不理解,認為老師的講話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釋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所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助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丑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盡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著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
學記讀后感 2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后知不足”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出處,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這里。隨著閱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可以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內容。目前自己有些內容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么上?現在有很多爭議。我選擇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后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沖擊著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于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情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非常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為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著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考慮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銳、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小學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說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一定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可以啟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說教,為學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說教本身無過,流于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提供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面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周記說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為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讓他們為我們的學習分心?面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周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說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知道“己所不語,勿施于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獲,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說,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集體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知道《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學記讀后感 3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學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應該如此來教,學習應該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為本,啟發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動態情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打開思路,但又不提供現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展。這點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道”“強”“開”,才能達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
二、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現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說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發展順序,設計教學內容。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后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考慮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具有創造性的人格,能創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總處于創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應該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學記》里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應該時時遵循的。面對《學記》我們應該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辟理論,記住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學記讀后感 4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能發現人的價值;教育能發揮人的力量;教育能發掘人的潛能;教育能發展人的個性。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于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關系。
上學時,對于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擇站在三尺講臺上,才知道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今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里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知道自己責任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里還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里面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為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后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么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后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可以學習更多知識,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必須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啟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沖擊著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說: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并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后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必須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閱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可以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可以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可以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致;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讀后感 5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祖先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將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管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頓學習,文化的傳承與開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考慮的習慣,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考慮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考慮,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考慮,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里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孔子總是理解了學生的根底,有針對性地進展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說:“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答復說:“家里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答復說:“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很不理解,認為教師的講話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釋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慎重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讀后感 6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于此。
《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敩學半。”人們總是說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秘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獲,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于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嘆服。而反觀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展。讀了《學記》之后,在想現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回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記讀后感 7
《學記》里的內容讓我感觸頗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度需要不斷地探索。《學記》里有一句“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師要時常靜觀默察,不必多說話,使學生在內心自覺地受到啟發。當老師過多的干預后,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依賴心理。
比如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開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對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沒有想著如何去解決,而是立馬向老師求助:“老師,他碰我。”
這時怎么辦?是把他們拉過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告訴求助的`孩子自己去解決?
生活是自己的,老師不能代替他們生活,不能總是及時幫助他們處理遇到的問題,老師更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思考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
我想作為一名幼兒老師,適度的放手與沉默是必要的。《學記》中寫道,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所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去引導他們。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里面每一句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
學記讀后感 8
《禮記﹒學記》道:“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意思是說,老師要學會根據一個孩子的家庭職業背景,找到這個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啟發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許可以從他的家庭關系里面父母的職業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時工作比較忙,家里還有一個小弟弟,家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媽媽性格比較急躁,平時對待孩子的批評和指責多于鼓勵和贊賞,于是,他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這些多是為了獲得別人更多的關注。
根據這個孩子的個性,我想先從他的紀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這個方面改進,獲得認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進步就不是問題了。
9月下旬,我在班會課上鄭重任命他為紀律委員,強調職責同時提醒他,作為紀律委員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紀律,文明用語,上課認真,按質按量完成作業等等,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態,保證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紀律委員。
任命之后沒過幾天就是國慶假期,假期之后學堂孩子們去黃山游學,我特別與陪伴游學的老師們交流,留意并適當引導這個孩子的言行舉止。
游學回來,我和所有的老師都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么愛說臟話了,偶爾會有一兩次,但只要老師稍微提醒,他馬上就會主動認錯。一天天過去了,我發現,他已經不說不合適的語言了,上課坐姿也特別端正,各科作業和課堂反饋都有很大進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會課上,我當眾贊賞了這個孩子,并獎勵給一本課外書。他特別開心,也許很少真正獲得過正面的鼓勵,并且被作為榜樣效仿,他的自信度和個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來了,心結打開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并愿意學習和積極幫助他人,在接下來的全校一日禮儀學習評比中被評為優秀。
除此之外,班級衛生每次輪到他打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僅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黑板擦得一塵不染,窗戶干凈明亮,而且主動細心地將桌椅下面、教室的門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掃得特別干凈整潔。
我又利用班會課贊賞他,并且激勵他:“老師覺得你不僅可以在清潔衛生方面做榜樣,還可以在學業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單詞聽寫和閱讀,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會做得更好的,老師相信你,加油!”
我在單詞聽寫測試的前一天特別提醒他:“明天聽寫好好準備,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進步的!”第二天測試中,10個單詞聽寫他居然對了6個,在自然拼讀課上,如果學了20個詞,我不引導,他居然也能自己試著拼出10個以上,如果我給一些幫助,他能夠全部拼讀出來,我真的特別感動。
呻,朗讀。占,音(chān),同“覘”,注視。畢,竹簡,這里指書。“呻其占畢”意為“盯著課文大聲朗誦”。訊,告知,告誡。“多其訊言”意為“一味地灌輸”。
及,急迫。數,音(shuò),多次。“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意為“一味趕進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悖,違背教學原則。佛,音(fú),佛戾,違背,違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說教師在施教中違背教學規律,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實際。
隱,痛惡。疾,怨恨。“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師教學不當,使學生痛惡自己的學業,并怨恨自己的老師。
刑,成功。
這一段列述教學上的種種失誤,對于今天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警示。
失誤一,教學形式單一,死記硬背,滿堂灌,使學生不能自主學習,缺少獨立思考,不能融會貫通。
失誤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不研究學生的學情,不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失誤三,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不能從學習中體驗收獲和快樂,使學生產生厭學、厭師情緒。
《學記》很早就注意到教學中的弊端,并明確提出警示,但是,時至今日,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們在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實地參觀了杜郎口中學,并根據我校實際,實行了“新課堂”。新課堂的宗旨是: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評價者;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最大進步。如今,新課堂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新課堂已開出燦爛的花朵,并結出豐碩的成果。
學記讀后感 9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畢(書,竹簡),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現在的教師,只知道照著課文誦讀,多是尋問難解的問題,且發言急速而頻數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學,不顧學生是否領悟接受,就不能使學生安心樂學。如此教學,學生就不能竭盡其誠求學,不能使學生的.素質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違背教學原則,采用不合理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也就不能依順自然的道理有所進步。以致于,學生厭惡學習,怨恨其師,只覺得學習得苦不堪言,卻不知道學習可以獲益終身,即使勉強結業,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教學沒有成效,原因就在這里!
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時時關注同學們的狀態,這樣才能讓同學們提高學習效率,樂學愛樂。
學記讀后感 10
《學記》這篇文章涉及到教育、教學的很多方面,它提出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啟發誘導,還總結了教學成功的經歷、教學失敗的原因、學生在學習上的四種過失等等。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相長和啟發誘導兩個方面。
一.“教學相長”使教師走上專業化成長開展之路。《學記》里提到:“是故學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說明了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要想教好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而不斷地學習反過來又提升了教的`程度。這就好比一個教師要給予學生一杯水,他就必須有一桶水。教學相長的道理讓我認識到一位優秀的教師要擅長反省、熱衷學習和鉆研,這樣他才可以不斷地成長、開展。《論語》中孔子有這樣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擅長反省的人才會發現自己的缺乏,才會不斷地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二.“啟發、誘導”讓教師“解放”,讓學生“樂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講的是怎樣啟發誘導;“道而弗牽那么和,強而弗抑那么易,開而弗達那么思”,那么說明了啟發誘導的作用。我認為教師要做好啟發誘導,關鍵是要明確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這就像導演和演員的關系,一個導演只有充分調動演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讓演員被動的承受說教,才能算是好導演。作為教師也一樣,課堂這個舞臺的主角應該是學生,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啟發誘導,讓學生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孔子也曾有過“啟發誘導”的言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復也。”這是《述而》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說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從《論語》中的很多內容可以看出來。
我認為一個教師假設真正做到了啟發誘導,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為他不必在課堂上大量灌輸了。其次,受益匪淺的還是學生。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考慮才能和表達才能,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進步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假設啟發誘導運用得當,學生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受,他自然會樂學,師生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假設教師課堂上大量灌輸,而不顧學生的承受才能,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那么學生就會缺少反思,他的領悟就會有限,所學的東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由此可見啟發誘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待《學記》,我們要取其精華,由表及里,才能真正落實到教學中去。
學記讀后感 11
這本書是我除了語文教科書之外批注最多的一本書,我用了兩天,只看了前四講,我不是閱讀障礙,而是我真的感受到這里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廣度等我去探尋。我要一遍遍去體味,去感悟。開篇第一段話,讓我牢牢記住的那四個字——化民成俗。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于教育,是要通過教化,實現良好的風氣,全社會積極向上,國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到達平常通俗那樣的境界。化民成俗,因為教育,讓這會可以到達一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一切優良傳統、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稱其為俗。
這四個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說,在大智慧面前,原來我所認為的教育真的狹隘到了極點,我的眼里的.教育往高了說,我想教會我的孩子做個好人,實際日常教學中,我又總是在糾結孩子的這道題怎么算上,從來沒想過原來教育是有如此高度。這種感覺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質問我的孩子你這道題怎么還不會?而我們的老祖宗,我們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將來,俯瞰整個社會,為這個社會的開展,為民族的將來,為了改變社會,改變世界而努力培養人才。我慚愧至極。但同時也慶幸我沒有一直洋洋得意的夸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從今天起認識到了,我要努力帶著我的孩子們爬向峰頂。別再此時堂而皇之、言之鑿鑿的認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在峰頂,如何指點江山?不在高樓,如何窮極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懷,要有更頂峰的高度。從今天起,努力做一個向教育峰頂努力攀爬的教師。
學記讀后感 12
《學記》作為戰國時代的教育論著,總結了夏、商、周官學和春秋戰國時代私學的教育經驗,從儒家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觀點。漢武帝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地位,《學記》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學記》中關于教育目的的闡述,直到現在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政策.比如這些句子吧,想必我們大家都是很熟知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相長也。
《學記》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卻能以微言寫大義,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間,如行云流水,簡約精煉,字字珠璣,深深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學記》中關于教育目的的闡述,包括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令人深思,直到現在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政策。《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認為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并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作文一名未來的教師,我們應學習《學記》中的思想,為自己加油打氣,爭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學記讀后感 13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后知缺乏”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那里。隨著閱讀的深化,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闡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那么、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可以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考慮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嚴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后感。
《學記》第三那么:“學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珍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教師。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于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非常可貴。假設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為師糾錯。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考慮得比擬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銳、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方,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小學生們,“最欣賞陳友玲教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說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可以啟發一些不同的考慮。說教,為學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說教本身無過,流于刻板那么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應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那么周記說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為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讓他們為我們的學習分心?應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跟幾個紀律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周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說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明白“己所不語,勿施于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理論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獲,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學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記原文及譯文02-04
學記原文及翻譯及解讀02-26
學記原文和翻譯01-12
學吹笛子的周記10-01
快樂學游泳周記09-28
學記原文帶譯文02-22
《學記》讀后感04-10
學記原文及翻譯善學者07-18
學記讀后感范文05-18
學記讀后感范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