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讀后感(精選11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的讀后感 篇1
《大學》里的名言警句數不勝數,我最贊同的是“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它讓我明白了一個人要不斷進步,必須棄舊圖新。試想,我們的社會不做到日日新,我們的生活怎么會像今天這么美好呢?在建國初期,我們偉大領袖毛就堅信這一點,他提出中國必須要有全新的面貌。毛主席帶領著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時候,拋開陳舊思想,積極開展教育,推翻封建社會,推廣民主管理,不斷開拓,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百姓們、自己當家作主,幾乎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還提高了婦女的地位。在舊社會,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婦女連出家門都不行,貧窮人家的孩子讀書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現在的一切在舊時代就會覺得一種妄想。正是毛主席敢于創新,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此美好。如果沒有毛的變革創新,我們的生活將會是怎么樣呢?你看,清朝的慈熙太后,因始終不肯棄舊創新,還是用上陳舊觀點看問題,不肯接受新生事物,開展科學教育,當別的國家已經開始使用槍炮,訓練射擊?纱任踹是讓軍隊訓練射箭,用大刀與別人打仗,這能打勝仗嗎?所以,一個原本強的大國才會慢慢步向衰弱,民不聊生,最終受外敵的侵略,搶掠。搞到國破家亡,慘不忍睹。由此可見,創新對于一個國家是多么重要。
社會在不斷地創新,人也要不斷地創新,不能滿足現在的生活,如果我們停止了創新的腳步,那世界就會停止前進,不要說電腦、vcd之類的東西,或許到現在我們還處于原始社會,這也要求著我們同學們也要有著善于發現的眼睛,敢于創新,隨時隨地創新。“創新”可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強盛,變得興旺,“創新”也可以讓我們生活得五彩繽紛。同學們,讓我們屏棄舊的的觀念,不斷創新吧!
大學的讀后感 篇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四書五經這個東西,千百年來,已經被無數人闡釋了無數遍,本無需再狗尾續貂,然而,時代有不同,讀者的閱歷亦有不同,視角自然有變化,故,依然有東西可寫。不妨就寫寫我這些年讀四書的感想吧。
先從《大學》開始。
《大學》,非大學。古時學分小學、大學,無中學,一般十五歲入大學。小學學的是識字斷句、聲律啟蒙、遣詞作文;大學則教“大人之學”,也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不可謂不重要。《大學》一書,本出自《禮記》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頤、程顥)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補寫,與《中庸》一起被摘出來單獨成書,二者與《論語》、《孟子》并列,是為四書。
五經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四書的地位,有點像五經的導論,或入門書!洞髮W》是四書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復雜。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數百字,敘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從不同的側面闡述和論證核心思想。《大學》相傳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確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書》、《詩經》等書,看著朱熹的注釋,意思也不難理解,不看注釋,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對于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是沒有閱讀障礙的。
我是20xx或20xx年開始翻看此書,當時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買了一本朱熹的《四書集注》,就看了看。記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讀晚了。目前看來,大二大三看應該比較合適。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對大部分人來說,中學階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學,決定了學生的時間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真正上了大學之后,又是忙于各種考試,為了就業,考各種證,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一生只為稻粱謀”,已成為了大多數人難以改變的“命運”!洞髮W》這類書,看早了,沒有相應的經歷,沒有切身感受,很難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經歷過了,也能總結出類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復習了;或者看看別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的,玩味一下,也未嘗不可。
所以,當前中國的大學生“治國平天下”的水平,與一千年前的“大學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長進,盡管他們讀的“書”很多。
進入正題。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一文,主要講的就是“修齊志平”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大部分人都用不著治國平天下,即使如此,讀之若能修身齊家也是很不錯的。其中的一些話,即便當做名言警句,也是發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摘幾句出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這是一個關于目標選擇的問題。此處的“止”,應是終極目標,不是階段目標。說白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活的,如果這個問題弄明白了,相信一定會少很多煩惱,人的煩惱大部分都是被周圍的環境惹出來的,看到身邊的人怎么怎么樣了,心里往往會有波瀾,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煩心事兒,一時的得失、高低、成敗、榮辱,不過轉瞬,對于“所止”之目標,幾乎無任何影響,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長志”呢?還是“常立志”呢?一個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奮斗一生的目標,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個人只是求溫飽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亂世,無大病大災,自己踏實工作,這個目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實現了之后,又該干點什么呢?把這個“溫飽”生活重復一萬遍?還是再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掙一個億什么的?游遍世界?吃盡美食?這種物質上消費型快樂,很可能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而且當一個人老了之后,回憶一生,如果能記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豈不有點遺憾?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各有志,也許對于一些人來說,吃喝玩樂過一生,就是最大的終極目標,其他都要靠邊站。這種活法對于GDP確實有重大貢獻,既然如此,也不錯吧。
大學的讀后感 篇3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具體就是要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學》中曾有一句寫到:“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這段話寫了小人與君子的兩種獨自相處的情況小人是“閑居為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獨也”也點明了君子,必須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與在人前一樣謹慎,小心。有慎獨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獨的人是寥寥無幾。大多數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誘惑,抵擋不住了利益的驅使……始終無法做到慎獨。一開始還可以強裝蒙混,但時間長了“誠于中,形于外”還是會被他人察覺。無法做到慎獨的人意志力也會大幅下降,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無法自己抵擋住誘惑,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不會只體現于自己一人獨處之時,更會體現于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慎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假期之時,獨自在家時,控制自己對電子產品等物的欲望,認真嚴謹對待自己的學習,與有人監督是一樣,不去“假學習”“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夠慎獨的人與上面的情況恰恰相反。能夠慎獨的人有著高意志力與克服力。他們表里如一,不會自欺欺人,是值得托付與信賴的人。
慎獨,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嚴謹治學的態度,不斷豐富知識,提高素養,不斷行動,在哪個階段都要善于反省,也就是“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正所謂,君子必慎獨也。
大學的讀后感 篇4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贊頌先王并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后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圣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圣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復,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梢娬藕兔孕呕祀s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辟,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己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的讀后感 篇5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動?赡苡腥擞X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現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贝司渫鬃拥摹熬尤杖『跫骸钡览硎且粯拥摹9湃藢τ诘赖滦摒B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
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睆倪@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毙奚聿拍荦R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的讀后感 篇6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么,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于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么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大學的`讀后感 篇7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 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 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 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除了做人,《大學》中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洞髮W》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后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于中,才能形于外。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
展。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于國外。這是為什么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現在的社會很復雜,處處充滿誘惑,刺激,和“殺戮”。而在這個環境中要做到獨善其身的卻很難,人和人之間的間隔和抵觸不信任越來越多,在外面幾乎每個人都是帶著面具在生活,偽裝、自己保護、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沒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會因素,但是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但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處世態度,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不管慮的是什么,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己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己提升的方式。我們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己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己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
修身治國平天下,此乃中國傳統。以小見大,自身品德都修養不好何以治國,治國太遠,切說說齊家。每個身邊都可能出現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況,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我看來婚姻是愛情的升華和考驗,愛情在最后終將升華成親情,不離不棄,不會變質。自古就有相近如賓,舉案齊眉的夫妻的關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更看的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
大學的讀后感 篇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于人生有著非凡的重要性。它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行為準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人需要道法自然、善待他人、徹底覺悟、最終實現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這就是君子的行為。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后,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被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如心凈的人自然心態就會變得安穩,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安穩的就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于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先后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思考這段文字,會使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點和克服人性弱點的方法,F實中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確立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因此,多數人在生活中會受到外境及其變化的指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無法做到安定的,他們也無法做到心靜和心凈,他們更無法做到心態安穩和深思遠慮。所以,我們看到世上多數人都是終其一生,無所作為,他們只有在人生的終點附近發出無力的呻吟和慨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也是讀經典的一大意義和價值所在吧?
也許,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并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凈化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雖然要經歷各種痛苦,但實在是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于其中。
大學的讀后感 篇9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笔堑,在儒學體系統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辈粌H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于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則,甚至還出現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學的讀后感 篇10
孟繁偉;《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叭缱寥缒ァ闭,自修也!吧鈨n兮”者,恂栗也!昂召庑狻闭,威儀也!坝徐尘,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骸办稇颍巴醪煌!”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注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于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著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于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小學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鑒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于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对姟吩疲骸办稇颍巴醪煌!”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學的讀后感 篇11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淀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圣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于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擇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閑暇之余,游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于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的一劑良方猛藥!苯枥蠋煹陌才牛厥啊八臅敝洞髮W》,于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煉!洞髮W》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個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于“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痹诖髮W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著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多么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后,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于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素質能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注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己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后,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為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為了家庭而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系。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寧,才可能專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于事業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洞髮W》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學與大學史》讀后感02-23
《大學》讀后感04-16
《大學》讀后感06-21
大學讀后感08-23
《大學》讀后感09-20
禮記大學讀后感禮記大學有感11-07
《大學的使命》讀后感06-28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04-16
怪獸大學讀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