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總結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根據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整理編成的,《論語》讀后感1。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孔子與弟子們的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論語》這部書,我們并不陌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句句凝聚這位偉大哲人思想的名言,從小就伴隨我們成長。這些名言,都對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有極其巨大的影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一篇中,孔子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即使只是想要修身齊家。但是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讀后感《《論語》讀后感1》。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可見,孔子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讀《論語》的過程中,發覺一件有趣的.事情。據說,“以德報怨“這個形容詞來源于《論語》,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但是,在 《論語憲問》中,我卻發現:“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來,孔夫子提倡我們的是,別人對你怎么樣,你就要對人怎么樣。我想,這其實比以德報怨更能真正地解決糾紛。想想,以德報怨可能會造成兩個不良的后果:一個是你報我報大家報,大家報來報去,表面上很和諧,但是這樣就會陷入死循環。最終雙方皆疲乏。第二則是會使怨氣一方覺得你真的對他有所虧欠,更急肆無忌憚。所以,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最好的方法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古賢圣人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我想這就是《論語》想要告訴我們的。
【論語讀后感總結】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總結06-11
論語讀后感:讀《論語》有感02-09
論語讀后感04-26
論語讀后感01-04
★論語讀后感01-03
論語讀后感01-07
論語讀后感06-12
《論語》讀后感06-11
《論語》的讀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