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讀后感總結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700字讀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700字讀后感篇一:讀后感3篇700字
復活讀后感
利用這個暑假,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知道列夫·托爾斯泰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著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貴族階級的影響,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走投無路之下終于淪落為娼,繼而又蒙冤被判刑。繼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作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對為瑪絲洛娃上訴伸冤。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貴族的壓迫以及農民的痛苦。由于貴族地主階級內部的分裂,“救助”終末成功。但為了能最終使卡秋莎·瑪絲洛娃獲得心靈上的“復活”,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
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刻畫都是現實中的典型,他們的性格既是復雜的,又是完整的,思想的變化也都是合乎情理的。作者把這種變化歸結到人性的對抗。用“人性”和“獸性”的矛盾來解釋人的墮落,懺悔以及精神“復活”等問題。女主人公的精神上的“復活”就被作者歸結到“寬恕”和“仁愛”。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后,墮落一時,最后終于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紅樓夢讀后感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于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后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蕩漾在我心里,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里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后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仿佛看見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這背后,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郁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兇兇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于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泄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
了的情感。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里,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后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癡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后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雖然她的故事結束了,但是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書想要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像塵埃一樣在空中飛揚、旋轉、舞動。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人的一生
應當怎樣度過?保爾-柯察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完美的回答。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
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就是“保爾精神”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周圍殘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是憑著自己的堅強意志重新“站”起來的呢?保爾-柯察金,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GCD員。他在殘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努力刻苦學習,并且開始了文學創作。但是厄運又一次不幸的降臨在他的頭上: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雙目失明,這對于已經癱瘓的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字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是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 保爾-柯察金,這樣一個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給了我們最大的鼓舞。他讓世人知道什么叫做堅強、什么叫做不被困難所打敗、什么叫做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如此鋼鐵般的意志。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想一定就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喚他一次又一次的創造奇跡吧!這是他頑強地與癱瘓做斗爭的動力。
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毅力的力量有多大是我們我們永遠無法所知道的,一個人的毅力對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響的,就像保爾,他的一生非常坎坷,是什么在推動他創造奇跡,不僅僅是那可歌可泣的共產主義事業而是毅力、毅力給了他無窮的力量。
我佩服保爾-柯察金的那種勇敢。那種不服輸百折不撓的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生活中的一點點小小的困難,就把我們困住了,其實沒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的去面對一定會過去的,一定會成功的。為什么說毅力是成功之本呢?因為只有堅強的毅力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700字讀后感篇二:《生命的一部分》讀后感(700字)作文
精選作文:《生命的一部分》讀后感(700字)作文
讀了《生命的一部分》這篇文章之后,我想到了我自己讀書的畫面,我是一個十分愛讀書的孩子,和作者一樣,我每天離不開書。每天用心讀書。 我喜歡讀書,就算一天中沒有時間看書,我也要擠時間來,抓起書就看。這樣愛讀書的我,便在班級里得了一個書呆子的綽號。我非但把這個綽號看做了一種時尚,還讓同學把這個綽號告訴別的班級的同學,畢竟愛讀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書中作者說:仔細想來,馬背上何等顛簸,古人卻仍要讀書,我們今天的條件無論如何要比馬背上好,怎能荒廢時間,整天不讀一頁書呢?是呀,現在有了汽車,火車,飛機,比在馬背上平穩多了,完全可以把書拿來讀一讀,看一看,讀完之后,思考一下書中的一些錯誤或是問題,有時間拿出來改一改。我雖然不像古人讀書那樣用功,可也經常地看,像在睡覺之前,起床之后,下課的時候,在這些時間段里我都會拿出書來讀一讀。 以前,不管我遇到什么書,我讀起來就沒完沒了。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書,我就一直有個疑問:書這么多,我到底應該看那些書呢?在《生命的一部分》這篇文章里,我找到了答案:要讀講真理的書,讀傳知識的書,讀陶冶性靈的書,讀賞心悅目的書,讀老人們篩選出來的名著,經典的書,讀一讀熱門的書,讀一讀自己覺得好的書,自己感興趣的書。以前我覺得書十分可愛,而現在,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書更加有趣了,我更加的愛書了。 當我們讀書讀得久了之后,書就會不知不覺的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充實而豐富,我們的眼睛就會變得明亮,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理智而富有創造性。 慢慢去讀吧,慢慢去做吧,不要讓閱讀。消化不良,讓書中的內容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精華!廣東韶關翁源縣龍仙第二小學六年級:余興隆
篇一:讀后感作文
友誼真可貴——讀《夏洛的網》有感
友誼,有時是成功的基礎。友誼,有時如同一粒小仙丹,能夠減輕一些人的病痛,又能給人帶來歡樂與希望。 我發現,動物與動物之間也會產生深厚的友誼。今天我看了美國作家懷特寫的《夏洛的網》一書,感慨萬千。書中的蜘蛛夏洛和小豬威爾伯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從而引發出了一個讓人回腸蕩氣的故事。 威爾伯和夏洛剛認識不久,夏洛告訴威爾伯自己吸昆蟲血的情景時,威爾伯是很害怕的。但威爾伯在了解了夏洛之后,卻充滿了對夏洛的敬佩之情,因為夏洛是在為這個農場消除一些害蟲。相處一段時間之后,他們就成為了很好的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一天,威爾伯從老牛口中得知,自己不久的'將來就會被做成熏火腿,他便一下子驚呆了。從此,他悲痛欲絕,寢食不安。這時,友誼開始顯示它的偉大能量。作為好朋友的夏洛來安慰威爾伯,勸他好好吃飯,并用自己的絲線在豬欄上織出了被人類視為奇跡的“網上文字”,終于徹底逆轉了威爾伯的命運。后來,威爾伯在集市的大賽中贏得了特別獎,從而有了一個安享天年的未來。然而,這時的蜘蛛夏洛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為什么夏洛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威爾伯?
自從夏洛認威爾伯為朋友之后,夏洛就把威爾伯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了。他想朋友所想,急朋友所急。他認為,當朋友有困難時,自己就應該挺身而出,幫助朋友一起度過難關。友誼不僅僅是一起游玩,一起享受,更是一份內心的責任和無私的付出。當夏洛知道了威爾伯的不幸命運時,它就千方百計地要挽救好朋友的性命,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是怎樣的友誼呀!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因為友誼,小小的蜘蛛夏洛為了朋友全然不顧蛛絲用完的危險,用自己的絲線在威爾伯豬欄上織了一個網,寫上幾個大字,使得威爾伯轉危為安。然而,他自己卻倒下了??
他們的友誼之花有多美呀,那是夏洛用生命澆灌出來的。
夏洛對朋友的感情有多深呀,我想威爾伯一定要含淚歌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夏洛救我情”了!
在我們人類社會中,也充滿著許多這樣的可貴友情,傳唱著許多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當朋友孤獨一人在家,我們會放棄自己的事情去陪伴他;當朋友有困難時,我們會竭盡力去幫助他。當朋友落水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跳水救人,有的人明知自己不會游泳,他也會奮不顧身。當朋友面對兇手的匕首時,我們會毅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來朋友的平安幸福。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友誼呀!
我和王xx是同班同學,也是好朋友。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我們都會互相為對方考慮,急對方之所急。當我有作業不會做時,他會來耐心地教我;他有什么困難時,我也會盡心盡力地幫他。我們經常在一起玩,一起學,一起哭,一起笑。我們都把對方當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真的是同呼吸,共命運。深厚的友誼讓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深厚的友誼讓我們生活充實,快樂幸福。友誼,是一種責任;友誼是一種付出。
友誼,就是一種愛,一種朋友之間的大愛。
友誼,讓這個世界變得五彩斑斕;友誼,讓這個世界灑滿了陽光雨露;友誼,讓這個世界充盈了歡聲笑語。 讀《紅豺》有感
這幾天,我看了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紅豺》這本書,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生活中,豺和狼本是天敵,但在《紅豺》這本書里的母豺紅燒云卻含辛茹苦地養育了仇敵大灰狼的遺孤——狼崽甜點心。它猶豫過,悔恨過,它無法逾越群族的對立;它仁慈過,割舍過,它無法忽視狼崽的依戀親昵。最后,刻毒的復仇火焰化成了柔情萬端的舐犢情深。為了拯救狼崽甜點心,它與猛獸殊死搏斗,九死一生;為了心中激蕩的母愛,它放棄了精心挑選的伴侶;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它用生命為甜點撐起了最后一片安寧的天??
通過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動物中間偉大的母愛。雖然豺和狼是天敵,但火燒云卻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仇敵的孩子。母愛是那么不可思議,它可以化解仇恨,它可以逾越敵對的關系。
它使我想起了另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家庭主婦準備炸幾條黃鱔魚作為晚餐上的的美味。她將買來的大小幾條黃鱔魚都放到水里,撒上鹽巴。過了一會,等這些魚將肚子里的贓物吐得差不多了,她就開始將它們一條一條地放進油鍋里炸。一條條被炸的黃鱔總是在油鍋里拼死掙扎著,翻動著身子,直到死亡。奇怪的是,當炸到一條大黃鱔時,這條黃鱔并沒有掙扎,而是頭朝下、尾朝上地一下子豎立起來。家庭主婦被眼前的景象鎮住了。她趕緊撈出大黃鱔,用刀輕輕切開了
它的肚子,發現里面還有一條小黃鱔。啊,多么可敬的母親,多么偉大的母愛!母愛
竟然讓一條黃鱔做出了如此難以想象的舉動。我的心被震撼了。
動物界有如此驚人的母愛,我們人類當然也不遜色。下面這個故事就是很好的詮釋。在一次大地震來臨之前,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正一邊織毛衣,一邊用腳踩著搖籃逗她僅五個月的寶貝女兒。天崩地震的一剎那,母女一起墜入黑暗無邊的廢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無恙。受了驚嚇的孩子后來在母親的懷里睡著了,但醒來后啼哭不止。母親知道她是餓了,可自己卻沒有奶。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微弱,絕望的母親這時觸摸到一根毛衣針,心里猛地一動。于是,她用毛衣針刺破自己的手指,再把手指塞進孩子的嘴里,孩子就貪婪地吸吮起來。一周之后,人們發現了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著母親的手指頭;而母親已經氣絕身亡。人們驚奇地發現,母親的每個手指頭都有一個小洞,臉色像雪一樣潔白??這是一種怎樣的愛呵!母愛讓世界變得如此精彩,母愛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
這些小故事中的母親都和火燒云一樣,為孩子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不論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母愛都顯示出了無堅不克的力量。
無論在什么時候,母愛源源不斷的關愛和激勵,都是我們堅強的依靠,都是我們積極向上的力量。母愛支撐著我們的信念,讓我們樂觀剛強,堅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雖然我肯定了他寫的讀后感原稿,但是,他的讀后感還是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我提出了三條意見讓他修改、補充。
經過修改,尤其是增補了關于人類的母愛實例之后,文章又有了明顯的進步。但在議論、說理方面,還是不如人意。于是,我不得不親自為他做了較多補充。請大家好好去看前面那篇稿子,尤其是紅色修改、增補部分,一方面可以明白,我們應該如何適當議論,寫出“感”;另一方面,可以領悟,我們應該如何注意文章的過渡、銜接。
不會議論,不懂過渡,這也是許多小學生都存在的通病。所以,這篇作文中老師的修改和增補部分,對廣大小學生都具有特殊的參考、借鑒價值。
二年級男生寫的讀后感
我們再來看看二年級同學寫的讀后感吧。
讀《昆蟲記·蟹蛛》有感
星期天上午,我們在書店看法布爾的《昆蟲記》。我一口氣讀完了《橫著走路的蟹蛛》,很受啟發。
蟹蛛很聰明。它不會織網,所以就不能像其他蜘蛛那樣用網捕捉獵物。但它很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它經常藏身在花叢里,伺機捕殺獵物。當蜜蜂等獵物出現時,它悄悄從背后接近對方,出其不意地猛撲過去,把自己身上的一根尖刺刺進獵物的脖子。很快,獵物就會因神經中樞麻痹而死亡。然后,蟹蛛就快樂無比地享用一頓美餐。
蟹蛛不會織網,缺少了其他蜘蛛賴以生存的捕敵工具。但是,它善于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自己身上的尖刺捕殺獵物,來獲取維持自己生命的食物,并哺育下一代。蟹蛛真的很明智,很聰慧,很偉大。 我們人類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陷,關鍵看你如何利用、發揮自己的特長,避免自己的不足。比如盲人,雖然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伸手不見五指,但他通過自己的雙手觸摸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各種聲音,來彌補雙眼失明的不足,同樣可以自立,同樣可以過得很快樂,甚至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們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戰勝命運,樂觀生活,使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閃閃發光。殘疾人如此,更何況我們健康人呢? 蟹蛛不為自己的缺陷嘆息,善于揚長避短,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開始反思,我應該如何像蟹蛛一樣,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學習變得更有效,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呢?
這篇讀后感好在哪兒?
前面這篇讀后感是二年級同學寫的。它好在哪兒呢?
好就好在這幾個方面:
一,有一個明確的感受點(也叫引發點、觸發點),即揚長避短。很多時候,讀后感能不能寫好,往往取決于你有沒有找到或抓住這個“感受點”。
二,有引有感,有一些精彩的議論。
三,能聯系實際,使觀點更有現實依據,更具說服力。
四,作為二年級學生,能寫那么長,結構完整,等等,也都是值得稱道的。
你能夠在寫讀后感時,注意這些嗎?
一個“感”字何其難呵!
我們從道理上都明白了,讀后感嘛,主要是寫“感”,讀后的感受嘛!
但是,由于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得到老師的相關教導和指引,在腦子里對讀后感是一團漿糊。所以,有的同學雖然在我這兒聽了一堂課,問他時也說:懂了,讀后感就是要寫出感受。但到實際寫作時,他
又習慣性地走老路了,大段大段地引用、介紹,卻沒有讀后的感。
在以前的一個暑假班里,曾有一位三年級(或四年級?我已經記不清了)男生用大量篇幅來介紹書的內容。到要寫感了,他以一句話概括:這真是一本好書。這很像是一個笑話。但它卻是一個真實個案。 而在現實中,類似這樣的學生絕非個別。
是他不懂讀后感要重點寫“感”嗎?
不是!
有許多同學不寫感,是因為他不會寫感,不懂寫“感”的方法。雖然老師教了方法,但他們也不一定能馬上學會,馬上應用。這需要一個過程。
這位同學除了沒有完全領會和掌握我教的寫作方法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習慣性思維、習慣性動作。他壓根兒沒有考慮,我應該如何議論、如何寫感,而是習慣性地回避了這一點,輕車熟路地按照慣常思維去寫他覺得最輕松的讀后感了。
雖然這位同學的這篇讀后感寫作失敗了,但他卻為我們做出了貢獻——樹立了一個寫作讀后感的反面榜樣。我一說他的例子,同學們都會哈哈大笑。大笑之后呢?或許的確能引起一些人的警覺吧。 殺開一條血路,找到感受點!
寫讀后感,按理說,是不必選擇書或文章的。不管你讀什么書,什么文章,總會有感受的,將其寫下來就可以了。也就是說,看了任何書或文章,都是可以寫讀后感的。
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就往往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讀了書,沒有什么感受。昨天就有同學說:我沒有什么感受呀,我該怎么寫呢?有的孩子竟然哭了。這的確是夠痛苦的。
但是,作為作業,你不做不行。于是,必須“弄”出一點感受來。說實話,這也是老師不想做的。但是,你不做也不行。
好在我總結歷次孩子的寫讀后感的情況后,“弄”出了一個“感受點”的玩藝兒,讓孩子們相對比較容易找對方向,走對路子。我讓大家先看書,在看書時注意找感受點。找到感受點了,告訴我,我認可了,再仔細讀一遍有關文字,才開始寫作。這樣,就不會偏離方向了,起碼到時候不需要重起爐灶。如果找不到感受點,繼續找,有的實在太難找(或者找到了感受點太難寫的)還要換書或文章。當然,個別孩子,我也會協助一下,使他盡快找到感受點。
下頁篇二:珍愛生命讀后感1000字
珍愛生命讀后感(一)
生命是美麗的,要學會欣賞;生命是善良的,要學會感恩;生命是和諧的,要學會相處。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讓生命更加精彩,更加有意義。
700字讀后感篇三:《老人與海》讀書筆記700字
《老人與海》讀書筆記700字
《老人與海》主要講述了一個以捕魚為生的老漁夫桑地雅哥的故事。他出海八十四天卻一無所獲,被其他漁夫視為倒霉的人,但他并未絕望,最終釣上了一條大魚。他和大魚在海上搏斗了整整三天,才將魚殺死,并將其綁在小船的一側。歸程中大魚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回港時只剩下脊骨和尾巴。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筆下的一篇杰作。人際關系只在岸上,存在老人與男孩之間。但是海上的關系卻在人獸之間。至于大海,可敵可友,亦敵亦友,對于漁夫來說,大海提供了獵場提供了各種魚類和灣流,但是灣流也潛藏了兇猛的鯊魚群,令人防不勝防。老人雖獨立勇捕了十八英尺長的大魚,卻無力驅趕爭食的鯊群。他敗了,但是帶回去的大魚殘骸,向眾多漁夫見證了他捕獲的戰利品并非夸大,而是真正的光榮。故事結束時,老人不甘放棄,仍然和男孩準備再跨海出征。
細細品讀后,永不服輸,百折不撓是對主人公最深刻的評價。而我們不也應該頑強,不屈不撓向生活之中的困難磨難作斗爭嗎?
我們總在小小的挫折和困難前亂了陣腳,總認為自己是注定失敗了,但在《老人與海》中,主人公與鯊魚搏斗,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就把短刀綁在木漿上。短刀斷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丟了,他就用船舵上扭下的船柄。雖然他失敗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敬重。這種永不言敗,鍥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嗎?
愛迪生,眾所周知的偉大發明家,他發明了電燈。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發現電燈的蹤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那種艱辛的實驗過程。他先后用過銅絲、白金絲等1600多種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做實驗,才制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鐘頭。后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制造的方法,終于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正是他這種鍥而不舍,永不言敗的精神才鑄就他現在的成就和輝煌。
人的一生之路很長,也充滿著各種磨難和坎坷,只要堅持到底,永不退縮,用心去迎接挑戰,做一個不可戰勝,真正的勝利者。
【700字讀后感總結】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總結04-16
《論語》讀后感總結06-11
于丹讀后感總結04-13
與星星讀后感總結04-14
生命讀后感總結04-15
讀后感論快樂總結04-16
總結讀后感700字04-17
總結讀后感一則04-18
總結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