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兩地書》讀后感(通用21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兩地書》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兩地書》讀后感 1
《兩地書》的起源,是許廣平“冒昧”地向魯迅請教一些問題,以試圖解答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一些迷茫。但是,在迷茫的時代,不僅是許廣平迷茫,便是人生導師魯迅,本身也是迷茫的。他每每與人筆戰,每每警醒世人,而在與許廣平的通信中,很坦誠地承認:“苦痛是總與人生聯帶的,但也有離開的時候,就是當熟睡之際。醒的時候要免去若干苦痛,中國的老法子是“驕傲”與“玩世不恭”,我覺得我自己就有這毛病,不大好。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勝于無糖,但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這一節只好交白卷了。”
“我自己對于苦悶的辦法,是專與襲來的苦痛搗亂,將無賴手段當作勝利,硬唱凱歌,算是樂趣,這或者就是糖罷。但臨末也還是歸結到“沒有法子”,這真是沒有法子!”這種迎難而退卻又自以勝利的方式,很像魯迅自己筆下的代表人物,阿Q。
魯迅的這種坦誠,在這本書的序言里就體現了,他說這本書對自己和許廣平來說是有意思的,但對于其他人卻沒有意思。
恰恰相反,其實,魯迅這本最特別的書,對于讀者來說,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他從來沒隊別人如此全方位的坦誠過,更沒有如此真正的表現過愛情。
兩地書是魯迅最獨特的一本書,就在于,它既是魯迅的自白之書,也是魯迅的表白之書。
魯迅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斗士的形象,甚至后來被人解讀為領袖的形象,但是,在《兩地書》里,他處處都在向許廣平坦陳自己的無奈、沒法子、無聊、失望……
在其他地方,魯迅是鼓舞別人的,是激勵別人的,在這本書的開始,許廣平也是來尋鼓舞尋激勵的,但是,魯迅說——我也需要安慰……
他敞開了心扉——對一個小女生——大概,愛情的萌芽,就從這里開始了吧。
不然,你在回頭看看這篇文章開頭放的那一張圖片(魯迅向許廣平表忠心,決定對其他女生目不斜視。)
他一本正經地說話,有時候卻又帶點調皮的性質,比如他說:“一面又覺得無聊,又疑心自己有些暮氣,“小鬼”年青,當然是有銳氣的,可有更好,更有聊的法子么?”
從之前的“廣平兄”到“小鬼”,其中的`親昵之意已經躍然紙上,而所謂的“有聊的法子”,大概只需要許廣平多來些信,就這么天長地久地聊下去吧。“有聊”嘛,在我看來,不過是“與有情人聊可聊事”。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此時,便已無可逆轉。
但魯迅畢竟是魯迅,他和許廣平的愛情,從來不是偽文藝青年式的膩膩歪歪。雖然他們之間也有——我寄你的信,總要送往郵局,不喜歡放在街邊的綠色郵筒中,我總疑心那里會慢一點(許廣平);也有——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但看清了他們的言行思想的內幕,便使我自信我決不是必須自己貶抑到那么樣的人了,我可以愛!(魯迅);但他們的信中,談論的最多的,依然是國家、社會、文學,以及未來。陸游曾寫過“位卑不敢忘憂國”,換到魯迅和許廣平這里,便是“戀愛不敢忘憂國”,可見,魯迅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梁”。
對于魯迅的自白這一方面,不僅有魯迅的自爆其脆弱和迷茫,也有其自爆其可愛,如——“樓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鐵絲攔著,我因為要看它有怎樣的攔阻力,前幾天跳了一回試試。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給了我兩個小傷,一股上,一膝旁,可是并不深,至多不過一分。”為了顯示自己身體好,跳過鐵絲網的籬笆,結果大腿和膝蓋都被劃傷了。然后,又說很快就痊愈了,證明自己身體棒棒噠。
對于許廣平的勸阻,他還有理有據的反駁道——“對于跳鐵絲欄,亦擬不加誥誡,因為我所學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動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刺謬的。”
除此之外,因為嫌路遠,對于生理問題,他經常就地解決——“我到郵政代辦處的路,大約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總要走過三四回,因為我須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窺,毫不費事。天一黑,就不到那里去了,就在樓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聞所未聞。我因為多住了幾天,漸漸習慣,而且罵來了一些用具,又自買了一些用具,又自雇了一個用人,好得多了,近幾天有幾個初到的教員,被迎進在一間冷房里,口干則無水,要小便則須旅行,還在“茫茫若喪家之狗”哩。
魯迅的“自白”如此可愛,這讓他完全有別于那個曾經被塑造的形象,曾經被定義后傳達給我們的形象。而這“自白”之中,也恰恰是一種別樣的“表白”——我把我最秘不示人的一面展示給你,只因為你是我最愛的人。
魯迅雖然最終喊出了那句“我可以愛”,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之間,依然是含蓄的,依然是以一種只有彼此之間獨有的默契去心照不宣的相愛。
《兩地書》是一本非常奇妙的書,它展現了一個奇妙的魯迅,更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戀愛方式。
這就是魯迅的魅力,他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寶藏男人”,只不過,這些寶藏,最好去從他的書里探尋——尤其是這本最特別的《兩地書》——而非網上零零散散的——“我說過這句話”。
讀《兩地書》讀后感 2
讀了魯迅與許廣平的兩地情書,我終于見到他對愛情的柔情,甚至有些肉麻矯情,但是這些都是那樣可愛,鮮活率真。
他的第一封回信里用的稱呼還是“廣平兄”,起初信里內容盡是些關于人生、戰斗、社會等的大話題。后來稱呼變了,這是微妙的事情,“廣平兄”換成了“乖姑”和“小刺猬”,信里講述的'都是生活瑣碎。比如“牙齒補好了,只花了五元”。比如“吃了一元半的夜飯,十一點睡覺,從此一直睡到第二天十二點鐘。”比如“我現在只望乖姑要乖,保養自己,我也當平心和氣,渡過豫定的時光,不使小刺猬憂慮。”
他的署名也是跟著變換,從“魯迅”到“迅”再到“你的小白象”。倘若是徐志摩,這樣的稱謂和署名,我會覺得再平常不過。可是這是魯迅先生,他自稱“你的小白象”,著實太有沖擊力。
以前對魯迅先生的認識局限于“橫眉冷對千夫指”,是一個奮戰在文學前線的鐵人,但是我忽略了,他也是個有血肉之軀的凡人。
讀《兩地書》讀后感 3
木心曾說:“從前慢,生活,日頭,郵件都慢。然而·在那樣慢的光景里,卻留下了那么多珍貴,浪漫及私密的話語和信件。”
《兩地書》這本書信里結合的正是魯迅與許廣平由相識到相知,由相戀到戀愛,由共患難到生死不渝的見證。這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兩人亦師亦友的交流,第二三部分是由相愛到結婚后的書信往來組成,更多地談論家庭瑣事和日常工作。
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在聽了魯迅一年的授課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敬仰,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她稱自己是一位“受了魯迅快兩年教訓,是每星期翹首以盼著聽講的,是當魯迅授課時,坐在頭一排位置,在聽講時認真發言的一個學生”。并且迷戀魯迅“在仰著頭吸著那一絲醉人的黃葉,噴出一縷縷香霧彌漫”,更希望先生能給予她這個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知識的學生一些指導。這封信,有著一位進步女青年對真知的渴求,對她這位無所不知的導師的景仰,還有那么幾分小女孩的祈求和撒嬌。這封信傳到魯迅手里,魯迅自然被這個在課堂上認真,活潑,大膽的學生所吸引。
不過魯迅的回信也是很謹慎謙虛的,帶著一種長輩的'慈愛,不僅為許廣平解惑,還恰當地表達自己也有許多困惑和擔憂,他說:“可惜連我自己也沒有指南針,到現在還是亂闖,倘若闖入深坑,自己對自己負責,領著別人又怎么好呢?”魯迅告訴許廣平自己對付苦悶的方法,是專與痛苦搗亂,將無賴的搗亂當做勝利,但如果臨終前還是歸結到沒有法子,那就真的“沒有法子了”。
魯迅文筆犀利,思想深刻,嬉笑怒罵的背后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兩地書》是一個文化斗士最接地氣的記錄,這是魯迅和許廣平真實的私人信件,在我們觀察他們的生活時,我很感慨他們的勇氣和堅貞,也為他們平實,私語中的關懷而感動。尤其是在許廣平后半生都在為魯迅的作品推廣所做努力,一直為魯迅未竟事業奔波,她的去世也是因為魯迅的書信手稿被盜而憤極而終。
魯迅曾為妻子許廣平題詩一首:“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十年后,許廣平寫下《十周年祭》,回首當年:“嗚呼先生,十年恩情,畢生知遇,提攜體貼,撫盲督注。如有慈母,或肖嚴父,師長丈夫,融二為一。嗚呼先生,誰謂荼苦,或甘之如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讀《兩地書》讀后感 4
在大多數人眼中,魯迅,或許是一個頭戴盔甲,以筆為矛紙為盾的救國救命的勇士,然而讀過了一些他與許廣平的書信《兩地書》,這位偉人的形象在我眼里更加立體了起來。
這本書留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他們二人通信之間稱呼的變化,從“吾師”到“迅師”,從“廣平兄”到頗有戲謔意味的“H·M”,就從這些稱呼里,我仿佛見證了他們兩個人從相識到相愛的幸福,而這樣的幸福,在當時那個動蕩的年代,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還有令我動容的,是他們之間思想上的碰撞。在思想上,魯迅年長許廣平17歲,他的想法更加深刻和直接,但是他在信中并不會過多的與許廣平展開爭辯,每當要說起許廣平不愛聽的“老實話”,都會一再小心翼翼地說:“我說這些,大概你又不喜歡聽了。”我覺得這樣的默契,這樣的愛情,無關年齡,充滿了溫柔與鼓勵。
我看到的大部分可能是他們生活中簡單美好的那一面,他們的生活因為有了對方的存在而煥然一新,這也是魯迅先生能更專心地應對當時黑暗的社會,以文字醫治當時社會的原因吧。
讀《兩地書》讀后感 5
《兩地書》是魯迅和許廣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間的書信合集,共收兩人書信135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說的是女師大的事,是許廣平作為一個進步學生向魯迅的請教,內容都是對當前時局的描述、討論、請教,信中流露的是對師長和導師的敬愛。魯迅的回信多是對許廣平的解答和人生的指引。第二部分是廈門與廣州之間的通信,由于各自生活環境的不同,互相間寫的多是生活瑣事,也是對各人的去處表示些擔憂。從通訊的語氣看,相互間沒有了之前的拘謹,更多的是關懷。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間的通信,主要是夫妻間的生活上的關心。
《兩地書》反映了魯迅對敵人堅韌斗爭、對自己嚴格解剖的革命精神。書中許多的經典名句,對社會、人生、時局、人性的看法一針見血,思想之深刻,令人驚嘆。比如他在1925年3月18日給許廣平的回信中談到教育說道“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一國,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對于當時的社會,他說“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去什么新東西,都變成了漆黑。”對于“現在”,魯迅說“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面對“現在”這一個題目,都交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
在《兩地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一部分,這一部分大部分是魯迅當時對許廣平提出的問題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導,雖然時過境遷,但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指導價值。
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曾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無助。我費力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忙碌的價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這讓我很不開心,但當我讀到魯迅1925年3月11日《致許廣平》中的一段,我便從長久的困頓中解放出來。
那是臨近春節的一個無聊的午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但我好像并不感到喜悅。以前,每到年底,我總會寫點什么,算是對過去的一點總結、回憶,對未來的一點展望打算。但是,今年,我好像連回憶都懶得去寫。正在無聊間,想到前幾天,我們去市博物館參觀“魯迅的讀書生活展”,打算寫一篇魯迅作品讀后感,于是就打算從書柜里找出魯迅的書讀一讀。關于魯迅的書,我共有四本:《中國小說史略》、《且介亭雜文》、《朝花夕拾》、《兩地書》都是以前的版本。《且介亭雜文》和《朝花夕拾》都十分破舊,我看了《且介亭雜文》的出版日期和定價,是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定價112元,繁體豎排,看著費勁,于是就打算看看《兩地書》。
其中就讀到魯迅1925年3月11日《致許廣平》中這一段“我再說說我自己如何在世上活過去的方法,走在人生的長途,最易遇到的有兩大難關。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傳是慟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返,先是在歧路頭坐下,歇一會,或者睡一覺,于是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窮途了,聽說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卻也象在歧路上的辦法一樣,還是跨進去,在荊棘里姑且走走。”
是啊,人生的長途,誰都會遇到歧路,幾千年前的墨翟先生不是也遇到了嗎。他是慟哭而返,可見他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倒是魯迅先生的辦法實用,真的,我們不妨“在歧路頭坐下來,歇一會,或者睡一覺,選一條似乎可走的路再走”。魯迅不愧是中國文化的一桿旗,對于人生是歧路,他沒有慟哭,沒有畏懼,有的只是從容、堅定、不屈。他告誡我們,人生的長途,每個人都會遇到“歧途”乃至“窮途”,但是,這很正常,不要怕。如果一時不知道如何選擇,不妨坐下來,歇一會,再走。倘若途中遇到老虎,也不要怕,可以爬到樹上,等它餓的走去了再下來。萬一它竟不走呢,魯迅說,那就自己餓死在樹上,而且先用帶子縛住,連尸體也決不給它吃。再萬一沒有樹呢?那么,沒有法子,只好請它吃了,但也不妨咬它一口。
魯迅對待歧路辦法,對待困難態度,給了我巨大的鼓舞。我想,對于今天的我們,經常讀一讀魯迅先生文章,一定會幫助我們驅散天空的陰云,拂去人生的迷茫。
魯迅說:“人生的旅途,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是的,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無論遇到“歧路”或是“窮途”,都不要怕、不要畏懼,只有勇敢的走下去,走的人多了,面前自然有路。
讀《兩地書》讀后感 6
總有一些感情,來得很平淡,卻也刻骨綿長。他和她,從一封求教信開始,慢慢萌發情愫。不在身邊的日子,彼此的思念越加強烈。他在別人的眼中,是戰士,是導師,是文豪;她在別人的眼中,是少女,是學生,是進步分子……但在彼此的眼中,他是她的小白象,她是他的小刺猬……他們談時事、談生活、談理想,談得都是與情無關的事,卻又事事關情。他是魯迅,她是許廣平。這是他們的書信,也是一個關于愛情、關于生活的故事。
魯迅其他的作品都在寫別人,只有《兩地書》是在和別人一起寫自己。書中的魯迅不再是“橫眉冷對”的.戰士,而是一個“我可以愛”的暖男。他會因為想要與許廣平繼續通信,而開始磨嘰到沒話找話的地步;他會因為當時的物價很高,而精打細算,怕他的小鬼難以為繼;他也會埋怨許廣平不給他寫公開信……他會自談與許廣平在一起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語,但也抑制不住對許廣平的思念;他會放下架子,求人為許廣平、為她的家人謀工作;他也會因為忍受不了異地的相思之苦,而南下來到許廣平工作的城市……
一部“百科全書”式情書集,像《查令十字街84號》一樣好看。這里有愛情,有民風,有時政,有文學,有思想,有人性……民國時期的愛情不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沈從文和張兆和……還有魯迅和許廣平。
讀《兩地書》讀后感 7
傅雷的家書不僅僅是給兒子的家書,而是一個個人生哲理,他對傅聰走上人生成功之路起了很大作用。
傅雷先生有很身后的文化基礎,他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家。這也是讓他給傅聰傳遞了很多正確的指導。雖然傅雷先生有時候很苛刻,但他的處事風格并不死板,這對傅雷一家都受到了深深的影響。
從傅雷家書的一篇篇信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教導非常的明智。長大后他們的關系從父子變為朋友,再到倆個知己知彼的藝術家,經過這些挫折與經歷,造就了傅聰在音樂界的偉大成就,這些都離不開他們父子二人的共同努力。
傅雷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代表,他對子女那樣深厚沉穩的愛,讓他兒子變為一個極其優秀的.人,在傅聰獲得巨大成就的之后,傅雷告誡傅聰要戒驕戒躁,讓他時刻保持清醒,讓他在藝術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傅雷總是怪罪自己對子女非常苛刻,直到后來一直后悔,這是多么濃厚的父愛呀,但如果沒有那一聲聲教導就不會有傅聰的偉大造詣。
傅雷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例如有些信就寫的十分干練短小,而他的嚴謹也可以在此體現出,還有他那強烈的愛國和愛子之心,讓他變成了一個有擔當的父親,盡管飽受政治磨難,但他依然一如既往的熱愛祖國,這是十分偉大的責任心。
盡管相隔萬里,但親情永遠是零距離。
讀《兩地書》讀后感 8
讀了《傅雷家書》,我感受到父親和兒子之間濃濃的兩地父子情。
在1954年1月30日晚的那封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愛流淌在字里行間。傅聰離家第二天,傅雷就想給他寫信。傅雷夫婦沒有一天不想著兒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老是想著兒子小時候的往事,并因此感到又快樂又惆悵。兩人十分關心兒子生活和學習的情況,希望兒子能將這些事情的細節通過信件告知他們。即使來信潦草些也無妨,只求詳細些。
作為父親,對于漸漸長大的兒子,既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又不免為兒子不得不遠離自己而傷感。催促兒子寫信這個細節充分體現了傅雷對兒子深深的牽掛,可見父親在樸實的文字背后流露出的'濃濃父愛。
在家信中,傅雷與兒子談學習,練琴的時間必須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難;談做人,永遠保持赤子之心;談生活,要抓緊時間,生活紀律化……在書中,傅雷給兒子的每一封家書在含蓄的文字背后都充滿了父愛的苦心孤意。
在做人方面,生活細節方面,修養方面,演奏姿態方面,傅雷對兒子的指導中無不隱含著對兒子的愛。最難得的是,傅雷把兒子視為一個與自己完全平等的人,與他探討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詩人及其作品,跟他交流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父子在書信中反復討論,暢所欲言,這是多么和諧的父子之情啊!
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傅雷對兒子含蓄而又深沉的愛,每一封家書都令人回味無窮,拳拳愛子之心,溢于言表。
讀《兩地書》讀后感 9
分屬兩地,隔著汪洋大海,父在此岸,子在彼岸。傅雷父子之間的情誼即使相隔汪洋大海,也只是小小的距離。
“孩子勇敢些,別怕,別躊躇,而最要緊的事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這番話是傅雷對孩子在進行鼓勵。傅雷總是在孩子低沉的時候給予鼓勵,為孩子指明前行的方向。傅雷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培養兩個兒子成才,對遠在異國的兒子關心細致入微,從工作到生活,他為了不讓傅聰擔心自己,特地隱藏病情不告訴兒子,這體現了濃濃父愛。他們父子,雖然相隔萬里,距離沒有阻隔他們之間的愛。《傅雷家書》之所以好,不在于信的內容,而在于他們父子之間是真誠的、濃郁的父子情誼。
還有一句話我十分喜歡,那就是“不接到你的.信,心里總是不安”這句話,體現了傅雷對兒子情感的寄托,十分牽掛兒子的情感,他們父子之間有一根看不見的線連接著二人,“家書”便是這根隱形的線,是他們父子間的牽絆,也是羈絆。
“厲行節約,自制也應竭力做到”這一句話,讓我想到了我父母從小對我的節約意識的培養,以及對自律習慣的養成。但傅雷卻與兒子相隔萬里,依然不忘培養兒子的品行,這包含了父子之間多少的情誼啊!這樣的父子情,著實可貴,這樣的親情,更是難得。
世上最真誠,最濃烈的愛,也全在這一封封家書中為我們展開……
讀《兩地書》讀后感 10
與這本書結緣,是因為偶然遇到了一位與作者爸爸相識的學長。同是學古代文學的博士,他們都愿意以家書作為溝通的載體、親情的紐帶、血脈的傳承。之前我并沒有看過類似的書,只是在美學讀物中知道有《傅雷家書》。而下定決心買這本書,是因為我覺得這本書能給本科生的我及我的父母帶來別樣的啟發。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博士爸爸沈喜陽和本科兒子沈晏齊在2016年至2019年大學期間的一百封電郵,你來我往,互訴衷腸。讓我最羨慕的正如序的題目——“在生命的同一維度對視”。對比傳統的父子關系,書中的父子更像是知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確實是比陪伴更好的禮物。而讓我最感慨的是,對比書中兒子寬廣的閱讀量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presentation,我的后部分大學時光似乎已經被我揮霍掉了。幾乎沒有沉下心來讀過書,這是我最大的遺憾。雖然我憑借運氣不用考試也能讀研,但我深知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書中的兒子差的太遠。我知道自己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懶惰,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用行動證明自己!
談到愛情,“愛情”是雙刃劍,在不合適的時段來臨是毀滅你,在合適的時段來臨是成全你。當你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愛情就不會損傷你毀滅你反而會激發你成全你。我沒有真正體驗過愛情,但我也知道,心智不成熟的時候,可能不懂愛自己,更不知道如何愛人。有時候真愛難尋,但若在不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確實更遺憾。年齡大也并不意味著心智成熟,當自己具備愛人的能力時,再放手去愛吧!如何檢驗是好的愛情,可以看兩個人走向了彼此毀滅還是彼此成全。愛情的終極要義可能就是:在一起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于如何交友,確實是你的基本素質越高,你的學問素養越深,你越有機會見識高人并與之交朋友。孔子也早說過”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你有了一定的根基和學識,你自然會找到同路人,你必然會有一支隊伍。目前求學階段是不斷“分流”的過程,是朋友不斷分化的過程。所以你一時未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非常正常。而欲從蕓蕓眾生中超拔出來,孤獨是最有效的良藥。你超拔了,才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遇見更優秀的人。在我大學時光,確實也曾感慨“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雖然也有可以一起玩樂的朋友,卻總感覺少了些惺惺相惜。曾經確實不太喜歡孤獨卻又不得不獨行,而現在似乎沒有那么討厭孤獨了,自己和自己做朋友,亦或是和任何古今中外書籍背后的作者做朋友,又有何孤獨呢?朋友,還是寧缺毋濫好。我是很不看好現在為了獲取利益而交友的行為,雖然朋友遍天下,但是真心相待、能夠說得上知心話的能有幾人?益者三友:友直,友善,友多聞。好的朋友便可以互相觀照、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關懷。
隨著網絡發展,人與人交流也越來越方便。可是微信語音和視頻的方便快捷絕不能取代電子郵件的寫作。電子郵件是要“寫”的,語音和視頻僅僅是“說”的。“寫”對人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要遠遠大于“說”。我們通過深思熟慮的“寫”,可以更準確的表達出內心想說的話。而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溝通,始終是一個難題。書中爸爸就感受到了兒子同齡人在青春成長的迷惘和苦悶。在他們覺得需要得到指點和幫助的地方,他們偏偏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支持,因而很苦惱;而在他們覺得不需要告誡和教導的時候,他們偏偏收獲了父母的嘮叨和要求,因此非常厭煩。而在父母一方,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說話,也變得不聽話。在這種雙向不理解的前提下,所謂的與孩子共同成長簡直就是一個美麗的不可能實現的癡心妄想。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事實上經常以“沒有共同語言”而收場。因為“說”不清、“道”不明,所以不被理解,所以才有心中的那份“代溝”。其實,不妨用心寫一封信或郵件,訴說平日說不出的那些心聲。永遠不要小瞧文字的力量,優美而深刻的書面表達可以直擊人內心深處引發共鳴。而不思考、不加工、粗糙而又赤裸裸的話語通常難以打動人,甚至有時會很扎心。所以,學會表達愛,也很重要哦!
對于教育,書中爸爸認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不教而能自學”。那么老師的“教”,究竟在哪一方面體現呢?《論語·述而》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講到了學生該如何學,老師該如何教。一般優秀的學生更善于自學,他們的思維具有成長性。而大部分普通學生則會更接受老師的安排去做,他們的思維則更加具有固定性。固定性思維的人,固守著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不知道天外有天,地球系之外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宇宙之外有更大的宇宙。而具有成長性思維的人,則不斷突破已有的知識領域,也不斷突破已有的美學規范,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追求更大更多的可能性。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學生憤悱、絞盡腦汁思考之后,給學生一定的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中間若無憤悱思考的過程,學生便難以獲得啟發。而教育學生讀書,雖是要應付考試,但絕不能只限于此。就像背誦一首詩詞,既不是為了在考試中用來填空拿分,也不是為了在交談中作為談資供人崇拜,而是為了引起你對生命的一種感悟、一種動情、一種體會,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意義與樂趣。而在今天的大部分學校,為了滿足書本的要求、老師的要求、試卷的要求,學生仿佛就如同沒有思考能力的機器,憑借一個個的指令做事,知識沒理解透,便不斷做題做試卷。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大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物品也沒什么區別。
孔子曾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讀書,不思考,人和動物就幾乎毫無差別。人類超越動物之處就在于人能縱向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橫向地汲取異國人的智慧。勤讀書、深思考、細觀察、多練筆,這是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習者和從事者必須牢牢堅持的四件事。而我想考研,是因為我覺得我的基本文化素養還不夠讓我個人覺得滿意,因此我想繼續學習,同時也是出于我對文學的'喜愛。這是書中兒子的心聲,也是我的心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讀書學習的意義,不止于可以找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更重要的也許是汲取營養完善自我。當我超越功利與現實地去讀書,我可以縱穿歷史,橫跨各國,超出時空的束縛,自由的在書中的世界探尋人生的美好與真諦,這便是讀書的樂趣。而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便可以發現很多人生至理都是相互貫通的,也可以對照書中的世界發現我們現實世界的不足。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不妨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是日記、隨筆,也可以是論文。
對很多安于現狀止步不前以及初入社會迷惘不已的年輕人來說,人活著不僅是掙一碗飯吃,更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作用于這個社會和他人。通常來說人是環境的產物,事實上庸人才是環境的產物,卓越之人必將超越環境并且把環境轉化為自己的產物。人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成為什么樣的人,是靠自己來建構的。我夢想過,我嘗試過,我燃燒過,我建構過。我的人生我做主。這就夠了。所以我支持那些勇于追逐夢想的人,也支持那些敢于做自己的人。人世上有許多人隨大流(群驅),只有少數卓越之人才能不走尋常路(孤往)。在群驅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孤往”精神才是重中之重。我們要不怕“特立獨行”,就像屈原所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倒并不是要我們自命清高,故意與眾不同。只是一個人只有不帶有他自己所處環境的枷鎖,超越于他所處時代的弊病,他才能高飛遠翥,翱翔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的天空。所以年輕人,請不要被世俗束縛了你的夢想,也不要被社會同化了你的思想。一個杰出的人才必將有其自身的堅守與追求,也許他會獨自一人踏上屬于自己的路,直到超越所有人,活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最后想談談人生哲學,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和頂峰,可以幫助我們修心,也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哲學的精髓就是認識到”中道”的重要性和學會如何保持”中道“。所謂“中道”,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朱熹所提出的”中者,不偏不倚“,做事過猶不及。而君子既能自我彰顯其光明之德,并超乎時代而獨立支撐;必將法天則地,向高天學習奮發圖強永不停息,向大地學習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故君子必先“自昭明德、獨立不懼”,而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問其實皆在天地自然,哲學是天地至理的凝結概括,等待著人們在修行中明悟。
讀《兩地書》讀后感 11
父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對傅雷來說,他自己再忙也要寫信,寫很多內容。毫無疑問,對傅聰來說,是這一封封寫滿關懷的家書,陪著他走過人生最重要的`時期。
在家書中,有著傅雷對藝術的心得感悟。他認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得忠于藝術,保持藝術的完整性,為藝術而獻身。要經常與社會接觸,能保持對藝術的新鮮感和專一的注意。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在家書中,有著傅雷的教子之道,在傅聰大賽將即時,他說,得失置之度外,勝敗兵家之常,以君子之心度人,作為借鑒之助。在兒子情緒低落時,告訴兒子學會堅強,學會適應環境,不要被外界干擾。得知兒子回國與蘇聯樂隊合作,傅雷建議他從大局出發,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家書中,有看傅雷對兒子深沉的愛,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有一天不想著你,“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地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樂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
父愛是什么?是共意時的安慰勸導?是亦師亦友般地陪伴與教導?抑或者是得意時告誡的切勿自滿?
于傅聰而言,父愛就是那漂洋過海的一封封書信,搭建起一座名為“父愛”的橋梁。
讀《兩地書》讀后感 12
“你老是怕對父母不盡心,我老師怕成為你的包袱。”這是跨越兩地的父子情,使流傳至今的深沉愛。
《傅雷家書》是用一封又一封書信格式,為我們展示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真切的教誨,更多的則是一種父子間,最為深切而真摯的愛。他是如此純潔,又令人動情。這書信是大人物用最深沉的語言,書寫出來的愛與關懷。每一個文字,每一撇,每一捺,似乎都有血液在流動,有心臟在跳動。這就是父子間最深沉的情誼,他跨越多年,到如今,讀之,依舊動容。
在一個深了的夜,四周已靜,而無雜聲,風聲掠起,無擾他人。傅雷正點著那盞老舊的臺燈,坐在書桌旁,用有些微微顫抖的右手,拿起了筆,在紙上一字又一字的書寫著,他有些彎了的后背,似乎有幾分蒼老。她輕咳兩聲,卻仿佛沒有看到桌旁的熱水,他在紙上寫下一行又一行的文字,傅雷的眼角已淌下淚水,他趕緊試干眼淚,怕留在紙上讓孩子分心。
傅聰接過父親寄來的.信,便迫不及待地翻開,閱讀。他慢慢地讀著父親留下的一行又一行,深沉的話語,上下嘴唇不自覺的抿在了一起,時兒點頭,時兒又露出一抹淺淺的微笑,他的手緊緊地握著書信,可雙手卻又不禁顫抖起來,淚水也在那一刻奪眶而出,久不能平息。
這是父子間最真摯的情與愛。《傅雷家書》傳的是信,遞的是真情。文字背后是深沉與溫暖,是濃濃的父子情。
讀《兩地書》讀后感 13
從1953年到1966年,無數封家書聯系一起,映照的是父親對兒子濃濃的關切,教導與期望,是父子間濃濃的愛。
信中,父子似朋友般的相處,好是似一成不變般的嘮叨的教誨,卻是嘔心瀝血般的關切和愛意,“你覺得我這段話說的對不對”,“你是不是這么覺得”,沒有父親高高在上的架子,朋友般的探討,雖身在兩地,心卻緊密相連,這樣的說話方式又何不是愛的表現呢?
在對兒子兒時的教育中,傅雷是嚴厲的,是不近人情的,大到讀書學習,小到吃飯說話,嚴格十分,但嚴厲襯托的又何不是父愛的深沉與偉大。
“萬一有什么低潮來想想你的爸爸舉著她一雙瘦長的手臂遠遠的在支撐你”更想想有這樣堅強的`黨,政府與毛主席,時時刻刻做出許多偉大的事業,發出許多偉大的言論,無形中但是有效的在鼓勵你前進。孩子,我千言萬語也說不完,我相信你一切都懂,問題只在于實踐,這是父親對孩子說的話,這是父親對孩子莫大的支持與信任,更是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
分隔兩地,父親拖著病痛的身子寫了一封又一封信,兒子收到來信滿是感動與掛念。一年一年又一年,父子的心在一封封家書中聯系一起,濃濃親情無不動容,這一切的一切,帶著無時無刻的關心,伴著一句句的教導。兒子逐漸出色的樣子,繪出了大海般如此深切的父子情,兩地分割,家書往來,濃濃深情,源于父子。
讀《兩地書》讀后感 14
每個父母都無比牽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身在何方,他們身上總會牽系著父母的心。暑假里讀了一本《兩地書父子情》,書中父親沈喜陽先生用鍵盤將這份“父母心”寫在郵箱里,讓愛化為電郵,一封封寄往遠在外地讀書的兒子沈晏齊。
古人云:“番思蘇臺月,照女夜績紡,此時父子情,兩地同惚恍。”那百封電郵中展現出他們父子倆和諧的關系。他們在電郵中,小到談論日常生活,大到談論人生哲理。他們如朋友一般,彼此交談,互相了解,互相學習,是眾多父子關系中十分罕見的一種,很令人羨慕。
每個人都有一個愛自己的父親,無論家財萬貫的老板,還是勞苦耕作的農民,他們一樣偉大和令人欽佩。
我的爸爸就是我最崇拜的人,他不像媽媽,只會在家里跟我討論學習。他經常帶我去外面吃宵夜,去各地玩,我們可以一邊玩,一邊探討……
文中的百封電郵中,我對第四十三封電郵印象特別深刻。里面介紹了許多名言,更多的是出自于孔子,這又讓我想到自己和父親的`讀書趣事。
最近,媽媽給我新買了一套歷史書,書中不僅內容有趣,也非常令人深思。我想了想,決定找爸爸談談。
“嗯,你想知道啥?你老爸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父親在那“吧吧”地說了一大堆。我連忙說:“行了,爸,我們來聊聊中國歷史,你知道多少?”
我心里有些沾沾自喜,因為我剛看完那一套書,書中的故事我全知道。我正想開口向他展現出我的才華,沒想到他一開口,我就蒙了,不敢相信地望著父親。只見他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堆,而且句句有理。我目瞪口呆,傻傻地看著他,原來他知道的比我多多了。
父親說完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說:“書不僅要多看,還得精看,長路漫漫,學海茫茫。
那一晚,我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兩地書父子情》里父親以讀書、探討、創作對兒子道出了人生哲理,讓我也明白了很多……這就是所謂“讀到有用書,幸福一家人”吧。
第二天早上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書讀起來,此時卻有了另一種感覺。是觸動、是感悟……也許這就是書的魅力吧,如品清茶、頓時精神爽!
讀《兩地書》讀后感 15
“多少讀者來信,希望我多跟他們通信,可惜他們的程度與我相差太遠,使我愛莫能助。”這是傅雷給傅聰的信中提到的,傅雷很想給傅聰來信的,那么傅雷為什么要給傅聰寫家書呢?有四個原因,傅雷在1955年5月的信中有提到過,傅雷寫信不是空嘮叨,而是有好幾種作用,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傅雷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1954年,傅聰留學波蘭,傅雷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在信中時刻用約韓。克里斯多夫的例子來啟發傅聰。同時傅雷會關注傅聰,時刻告訴她不要早戀,給傅聰講清楚學問與愛情的關系,這些都可以看出傅雷即使與兒子在不同的地方。傅雷都時刻開導傅聰,雖說兒子留學在國外,但是傅雷會為兒子抄古詩文,讓兒子提高文學素養。
1961年,傅聰找到了自己的伴侶彌拉,遠在中國的傅雷異常興奮,在信中,他這樣寫道:“我們雖遠隔萬里,可是也跟著你們生活在一起。”這可以看出傅雷對傅聰和彌拉的掛念,以及對他們深深的愛。1966年8月12日,是傅雷夫婦寫給他們的最后一封信,傅雷夫婦在信中說道:“想象我們的孫兒在你們的客廳及廚房里望著我們的照片,從而認識了遠方的爺爺奶奶,這情景又是多么叫人感動。”我不知不覺流下了淚,在那么艱難的環境下,傅雷夫婦都惦記著傅雷的兒子,兩地書,父子情!信中日常的叨嘮和苦心孤詣的教育,都體現著深深的父子之情。
讀《兩地書》讀后感 16
一封封家書,不阻迢迢千里;一片片心海,寄托父子之情
閱讀完《傅雷家書》,使我感慨萬千。我想這本書作為寫給孩子的書信,它已超出了它原本的價值。
此書不但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值得數千家長和青少年去閱讀,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于藝術的極高造詣。
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是無私、真摯、深沉的,在教育兒子方面,他盡到了父親應盡的職責;他對兒子事事關心,無論是愛國情懷、立身處世,還是藝術學習、感情婚姻方面,他都耐心地諄諄教導。最令我感慨的是傅雷對孩子的包容,傅聰出走英國、加入英國國籍等等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挫,使他大失所望,但依舊設身處地去諒解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認為本書的一大亮點,還在于傅雷與兒子進行的藝術探討;作為一個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傅雷客觀全面地去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藝術,更深入探究其藝術特色、各自長處與短處。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藝術之美,又激起了我強烈的民族自信心。還有傅雷對兒子的藝術生涯十分重視、關心,他對藝術,對人生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藝術家最需要的,除理智之外,還有一個‘愛’字”“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于心”等讓我十分敬佩。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拳拳父愛,感人至深,也必將如一盞明燈照亮更多人心中的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讀《兩地書》讀后感 17
每一封信都飽含著深深的父子之情。兒子在鋼琴前輕敲琴鍵,將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傾注在每一個飽滿圓潤的音符中,他時而有學術上的疑惑,時而想念遠隔萬里的故園,他便提筆擬一封家書給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親的家書再仔細研讀一遍,以便從父輩的經驗教訓中汲取營養。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郵箱中是否有新到的.信件,若是幾星期都不見來信,他們便整宿整宿睡不安寧。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對于父親而言,無論兒子是否長大成人,是否早已名滿天下,他終究還是一個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指點和關心,多點“嘮叨”“說教”至少可以使他少走些彎路,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可以不后悔,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這便是濃厚且深沉的父愛!
讀《兩地書》讀后感 18
在《傅雷家書》中,給我們展示了一段深刻的父子之情。
因為從小傅雷對傅聰的生活起居進行嚴格把控,導致了父子之間的感情不是很好,長大后兩人的隔閡越來越大,可是在家書中不難看出,在收不到兒子的來信時,傅雷對兒子的思念全部都顯現了出來,又怕影響到兒子的學業,只好把這份感情強壓心中。
在家書中,每當兒子精神消沉時,他總能及時勸慰兒子戰勝挫折,泰然處之;在兒子跌入低谷時,他也可以激勵起兒子的內心;在兒子演出成功時,他可以用平常的話語安撫兒子躁動驕傲的心靈;在兒子猶豫不決時,他也可以為兒子客觀的權衡利弊和解決問題。兒子在數萬里之外正準備一場重要的演奏,爸爸卻好似對即將赴考的身邊的孩子一般,殷切的注視著他的每一次心臟的律動,可以告訴他什么時候應該加緊苦練,什么時候應該精神放松,什么時候又該反思不足。所以在傅聰成才的道路上,我看到作為父親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同時,在他們討論音樂藝術方面時,傅雷首先是強調技巧,然后是要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同樣給了傅聰很大的啟發。
我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的文字,他流露出了作為父親的真情實感,甚至可以讓廣大的父母們產生共鳴。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這與他們的諄諄教誨不可分割。
讀《兩地書》讀后感 19
一封封的家書在歲月中消逝,唯獨那父子之間濃濃的愛沒有發生變化。
《傅雷家書》用兩地之間的父子以信的形式來傳遞彼此之間的愛,這里的每一封,每一句,每一個字都顯得那么獨特,因他們有獨屬于他們的愛,字里行間透露出的關懷與愛并非是時間可以消逝的,他宛如刀刻斧鑿一般可在了這之間,從這一個個黑色的字體中,我們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在哪房屋里,一個手上布滿皺紋的手,拿起毛筆顫顫巍巍的`寫著給兒子的信,嘴角還時不時的笑一下,讓人感到他的快樂,另一邊一個俊俏的手拿起一支毛筆,優雅自如的福清回著信,那眸子里范發出的都是愛與關懷。雙方看著對方所傳來的信,都欣喜若飛,一個看著兒子寄來的信了解了兒子最近發生的事情,忽然覺得身上輕松了許多,另一邊看著父親寫給自己的信,那如紳士的樣子瞬間變的著急起來,連忙的讀者父親寄來的信,嘴角上揚了起來,眸子里也閃躍著光芒,困擾他的問題被父親解決了,他又高興又興奮,但他還是沒有忘記給父親還信。
這就是父子之間的愛,不管出了什么問題,你始終要記得你的身后還有你的父親,他會告訴你建議來讓你選擇,哪怕你失敗了,父親也會在你身后保護著你,讓你成長,那字里行間透露著愛的書讀完了。
讀《兩地書》讀后感 20
父母對兒女的感情永遠是深切的,體貼的,無微不至的,傅雷對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從這一百多篇家書中,我們便能感受到傅雷對自己兒子的愛如大海般深沉而寬廣。
傅雷在這些書信中,告訴了兒子處世之道,告訴他如何做人,告訴他如何搞藝術,甚至如何對待生活,愛情等問題。雖然,書信中關切的話語帶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威嚴,但是,我們仍能從中看出傅雷對兒子的`關愛,期盼,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父子情深。
傅雷的愛體現在點點滴滴中,他常常在信中教兒子做人處世之道,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褲兜里更無禮貌”,“雙手不拿刀叉時要平放在桌面上。”等。他還對孩子的思想十分注重,他說過“唯有把過去的思想包袱一起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靜,才能真正心胸開朗的繼續前進。”足以見得,他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能發現孩子所處的狀態,并且針對這些教育孩子。在藝術方面,他要求兒子真誠地愛藝術,發揚藝術,提高藝術的品味鑒賞力,要求兒子以開闊的胸襟擁抱不同風格的音樂。這些事情雖然瑣碎,但無不體現出傅雷對兒子的無限關懷與深沉的愛。
這本家書以一種家常談話的口吻來展現,字里行間流露的是質樸與親情,它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人讀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懷,讓人感受到雖然分隔兩地,但是心在一起。
傅雷對傅聰的愛是細膩深沉的,而傅聰也同樣愛著,崇拜著父親,他說:“赤子之心,爸爸的信從頭到尾貫穿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這個。”
讀《兩地書》讀后感 21
1954年,傅聰離開中國,前往了相隔萬里的波蘭留學。至此,12年的書信便就此展開了。
傅聰從小在專制和嚴厲的家庭中長大,也常常因為一件小事遭到父親的毆打。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父子兩個關系并不是很好,兩人的鴻溝也越積越深。
但是傅雷于1945年1月18日晚寫出了第一封家信,也就是傅聰走后的第二天。整封信都表達了傅雷的懊悔之情,以及對兒子思念。隨后的幾封信中,也都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
當傅聰有比賽,壓力很大,傅雷得知后,書信一封——“煩悶時,可獨自上街走走,看看古教堂、古建筑,或是到郊外散散步,多接近大自然,精神即會松動。”當傅聰比賽獲獎時,傅雷不再吝嗇夸獎——“你彈琴的成績,叫我們非常高興。”當傅聰歷經感情痛苦時,傅雷像朋友一般為他開解——“我以前和你提過感情的創傷,就是要你把這些事兒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不免感觸萬千,但不要刻骨銘記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在著憑吊的心懷。”或許,從這時候開始,傅雷真正懂得了如何做父親。
書中雖然沒有明確寫出傅聰的回信,但是在傅雷的信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傅聰是十分信任傅雷的,并把自己的感想都寫到了信中。
《傅雷家書》不只是一封平凡的家書,它更像是一部體現父愛的書籍。
【讀《兩地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兩地書作文06-28
《兩地書 父子情》讀后感09-25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01-27
兩地書,軍旅情詩歌06-26
兩地書讀書筆記11-30
兩地書父子情讀后感800字08-14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01-05
兩地書,父子情作文06-20
兩地分居調動申請書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