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相信》讀后感五篇
篇一:《不相信》讀后感
《不相信》這篇文章寫了龍應臺20年前的相信與不相信,現在的相信不相信,形成了對比。以前她相信愛國、歷史、文明的力量、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和海枯石爛的永恒,可是現在一件件變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現在有些還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決定命運、色即是空、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都相信了。
我在讀這篇散文的時候,總覺得作者有那么絲絲的無奈,縷縷的感傷。是啊,原來的童真美好,隨著對社會人性的認識,逐漸被消磨了,變得現實。小學時候我也曾經相信成績不代表什么,成績的多少也是無所謂。但是上了初中,我覺得我在乎成績了,雖然沒有夸張到考不好就要死要活的,但是現在我也會為成績傷心了,不過我覺得這個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轉變是好的,讓我有了上進的心。小時候不相信世界上有壞人,認為所有人在心里都存在那一片善良的土地,但是現在我相信了,這個世界是一個大熔爐,在這個熔爐中還能守護著自己的那片土地的人只有被提煉出來的精華和廢棄的殘渣。
我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玩耍在樹下的孩子了。已經到了選擇相信與否的時候了。
篇二:《(不)相信》讀后感
這是《目送》里的一篇文章,寫了龍應臺20年前的相信與不相信,現在的相信不相信,形成了對比。以前她相信愛國、歷史、文明的`力量、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和海枯石爛的永恒,可是現在一件件變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現在有些還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決定命運、色即是空、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都相信了。
我在讀這篇散文的時候,總覺得作者有那么絲絲的無奈,縷縷的感傷。是啊,原來的童真美好,隨著對社會人性的認識,逐漸被消磨了,變得現實。小學時候我也曾經相信成績不代表什么,成績的多少也是無所謂。但是上了初中,我覺得我在乎成績了,雖然沒有夸張到考不好就要死要活的,但是現在我也會為成績傷心了,不過我覺得這個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轉變是好的,讓我有了上進的心。
我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玩耍在樹下的孩子了,我承載著父母的理想,要完成他們年輕時沒有條件完成的使命。
篇三:龍應臺 -不相信 讀後感
其實這篇前半部大部分說得不錯,許多事情確實不可相信。
但是後半部所舉的例子,有些仍是不可相信的。
土地和人可以愛,但是非所有人皆可愛。
因為有些人你愛他但他并不領情或是會利用你對他的愛反捅你一刀(如嫌捐款過少或是假車禍真劫財)。
真相會因為每個人解讀不同而不同且會刻意回避對自身不利的部分。
所以到最後所追求的真相充其量也只是自己所能接受的部分(ex:前文所提及的史官)。
正義來自於規則 而規則是人定的。
因此必定存在不正義。
不在乎正義有時反比一味的在乎安全。
(ex:保持中立原則)
理想無法付諸實現即為空想或是幻想。
也不會對社會帶來任何實質上影響。
篇四:龍應臺《不相信》讀后感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恒不滅的表征,后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恒,原來不存在。
這句話真的很好,但是我們卻總是在不斷的相信,真的有海枯石爛,因為愛情的需要,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期望將不復存在,看到,知道,是一回事,但是相信也是另一回事,若真的看通看透,就可以不用在紅塵生存,回歸靜謐的山林,遠離這個喧囂的紅塵。
篇五:讀龍應臺先生隨筆《不相信》讀后感
相信?還是不相信?這是個問題。
什么時候相信?什么時候不相信?這又是個問題。
二十歲之前到三十歲之前,相信的東西很多;三十歲之后到四十歲之前,相信的東西驟減,不相信的東西漸長;四十歲之后到五十歲之前,不相信的東西相對確定,相信的東西也挾帶了“自信”;五十歲之后到六、七十歲之前,不相信的東西受到質疑,相信的東西也不改懷疑;七十歲以后,不管相信的、不相信的,都已無所謂,甚至連活著還是不活著都是在相信與不相信的兩者之間。
【《不相信》讀后感】相關文章:
不相信的經典美文02-09
相信或不相信-散文06-14
不相信朋友的說說11-09
生活不相信眼淚12-13
生命不相信如果12-14
不相信愛情的語句09-02
不相信的事雜文隨筆07-01
生命不相信絕望美文06-29
不相信的美文摘抄07-01
不相信愛情個性簽名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