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
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小編收集了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歡迎閱讀。
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一】
《書信》展現(xiàn)了錢學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研究、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歷史過程,同時,又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豐富、深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錢學森在《書信》中反復地強調指出這些理論要點,深刻地闡明了這些理論要點的科學內涵和實施要求。這就在時代背景中揭示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lián)系和重要特征,也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應循的原則。
《書信》更加突出了錢學森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的治學風格。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綜合吸收現(xiàn)代科學的前沿成果,分析、繼承中外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認真總結國內外研究系統(tǒng)科學和復雜性科學中的經驗教訓,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理論和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體系以及總體設計部等現(xiàn)代科學方法論。這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學者在世界科學前沿領域中獨具特色的探索、創(chuàng)新,而且對推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
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二】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錢學森》,它令我感慨萬分。
剛剛36歲的錢學森在美國已經被聘為終身教授,參與機密的導彈研究工作。身處美國的錢學森時時刻刻都不忘記祖國。1949年10月1日,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很高興。就在此時,錢學森決定:返回自己的祖國,用自己的專長改變中國人的命運。回國的工作一切已經準備好了,可是美國政府阻擾了回國計劃。突然,錢學森又被無理由拘捕,受著無休止的折磨,可錢學森就是不向美國政府低頭。最后,在正直人士們的強烈抗議下,終于,美國被迫釋放了錢學森,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祖國。
被聘為終身教授,權力、名譽、金錢都有了,這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可是錢學森呢?卻放棄了這一切,一定要返回自己的祖國,為祖國做出貢獻。看看錢學森的回國計劃,一波三折,受到折磨,但就是不向美國政府低頭。
后來,錢學森獲得了”兩彈一星“的功勛,為祖國的導彈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感謝錢學森對祖國的巨大貢獻,但更贊揚他的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課文叫《錢學森》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吧
錢學森在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后來就到再美國留學,1949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回國,他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1958年擔任我國的火箭核導彈研制的和航天的組織領導者,被稱為我國的“中國航天之父”。
在美國,他是馮卡門最得意的學生喝醉得力的助手,在悶鍋,錢學森的.待遇逢場德高,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去忘記自己的祖國,1949您,當新中國在隆隆的的禮炮聲中誕生的時候,年年中秋,今又中秋,“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錢學森埋藏在心底的愿望越發(fā)強烈的想起來,他對中國的一個留學生所:“我終于可以回去了因為他想回國,終于,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他回國了。
在我國,他做出了作樂的貢獻,被成為”中國航天之父“。
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四】
讀了這本《錢學森》,我覺得錢學森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瘛?/p>
在美國留學時,別人都嘲笑他,嘲笑中國。但是他沒有服輸,他努力學習,最后他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讓那些人啞口無言。
在回國的路上他被美國關進了監(jiān)獄、移民局抄了他的家,整天沒完沒了的折磨他,可是他仍然沒有服輸,沒有向美國低頭,想盡辦法讓中國知道他現(xiàn)在的情況。最終,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zhàn)爭中俘獲的美軍美國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愿望終于得以實現(xiàn)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回到了祖國,再制造原子彈的時候,那是沒有計算機,怎麼辦?錢學森他們也沒有向困難服輸,他們用算盤一個一個的算。最后,中國的原子彈、衛(wèi)星也造出來了。
他的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錢學森傳讀后感300字】相關文章:
錢學森讀后感范文1000字04-13
關于錢學森故事04-11
《范仲淹傳》《王安石傳》的讀后感12-30
錢學森愛國故事09-03
《陶淵明傳》讀后感01-23
《杜甫傳》讀后感03-22
杜甫傳讀后感10-12
張愛玲傳讀后感04-29
蘇軾傳讀后感10-19
《蘇軾傳》讀后感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