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樹下的家讀后感600字
【篇一:槭樹下的家讀后感600字】
“我只想回到,這個對自己是那樣熟悉和那樣親切的環境里,在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群里停留下來,才能夠安心地去生活,安心地去愛與被愛。”還沒來得及翻開書本,就瞧見了這句話,我不禁感到訝異,在這個奢靡浮華的年代,人人都向往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作者卻選擇停留下來,安心地去生活……
這本書中,有母親對孩子的愛;有朋友間道不盡的濃厚情誼;有游客對小販無法言語的感激之情;有路人對美好風景的無限向往;還有世人對生命的獨到見解……但這所有的一切,都脫離不了一個字——愛。作者在寫這本書時,必定是發自內心的感觸,每當你閱讀此書時,它會毫無保留地去包容你,那感覺就像一粒種子在不知不覺中萌芽,生根、長出枝葉,最后成為一棵挺拔偉岸的大樹。作者就像一位長者一樣,用她的經歷告訴你,什么是需要忍痛割愛的,什么是需要珍重愛惜的。沒有說教,沒有規勸,只有那樣輕柔地向你娓娓道來,而每每翻閱書本,也會發現內心又強大了一些。
人生真的不過短短幾十年的光景而已,在這幾十年里,還免不了要有誤解,要有爭戰,要有悲愁病痛和別離。但作者在這本書里告訴了我,這些現在看似痛苦的事情,在多少年后憶起是多么回味無窮,所以試這放慢我們的腳步,去欣賞“人生”這一條漫長道路上的風景罷,無論它明媚與否。
我終于還是明白了封面上那一句話的含義,那不過是一個漂泊者最遙不可及的夢想,也不過是整個社會中各類人的夢想罷。但又有誰能想到“安心的生活”,城市中太過忙碌,喧囂。作者說過,她寫這本書時,不受鞭策,不趕進度,享有那在創作時難得的完全自由,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覺牽引出來,只希望把生命中極為珍惜的一部分認真整理好,僅此而已。
看了這本書,就像黎明的微光,早晨的光芒——你似乎能想象太陽的光暈愈來愈大,直到散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那光芒照得人全身暖烘烘的,但那并非灼熱,而是發自內心的溫暖與感動。
要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篇二:槭樹下的家讀后感600字】
席慕容說過:“我習慣了等待,于是,在輪回中我無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點。我不知道,這樣我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個答案;我不知道,如此我還能堅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個結果?思念,很無力,那是因為我看不到思念的結果。也許,思念不需結果,它只是證明在心里有個人曾存在過。是不是能給思念一份證書,證明曾經它曾存在過?”這是,是我們相識的原點,在這里,我愛上了她是詩歌中的細水流長。但是,讀了《槭樹下的家》,才發現原來她的散文更有一番韻味。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溫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悅和歡喜。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墻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在席慕容槭樹下的家里,有她親手種下的樹,有細密的草叢,還有湖邊曾經愛笑的短發圓臉的小女孩。而我看到的,是她生命里一路走來點點滴滴收集的幸福與平和。她毫無保留地告訴別人,這樣生活也許更好。槭樹下的家,不僅僅是一個房子,更是讓心靈安定下的港灣。看了這本書,就像是擁簇這一簇微微的火苗,沒有灼熱,有的只是溫暖與感動。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離別的痛苦,成長的煩惱,現實的事與愿違。確實,這些問題我已經遇到了,而且我知道在以后的路上我也必定會越遇越多,可是席慕容在這本書里用她面對問題的方式告訴我:沒什么好畏懼的,這是人人都要面對的,我們完全可以在并不完美的生活里琢磨出只屬于自己的完美。
誰不會抱怨呢?就像現在的生活充滿著競爭與壓力,說得夸張一點就是水深火熱。面對做不完的試卷總是期盼學校的打印機出故障,面對背不會的單詞總是希望一天能二十八個小時。可是,席慕容去在這本書里告訴了我,這些現在看似痛苦的事情,多少年后再回想起來總能發覺出一絲甜味,一生有太多值得停留的時刻,也去這一刻就是你應該停留的。若是這個時候不苦一回,拼一把,人生的這條路上一定會少了些風景,少了些明媚。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溫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悅和歡喜。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墻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篇三:槭樹下的家讀后感600字】
第一次讀《槭樹下的家》這本書時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溫柔細膩,如細水長流般清新典雅的文字,那種如香醇的龍井般令人回味無窮的文字,使我想起了《張曉風散文》。同樣是滿含著溫情與愛的散文,它們之間也有許多相似的特征,但《槭樹下的家》總能讓我發現一些與其他散文所不一樣的東西,那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在寒冷的冬日溫暖我的心。
說起這本書里我最愛的文章不得不提到《幾何驚夢》一文。當讀完這篇文章時,我不知不覺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平時,我的數學成績也差到了極點,每每努力過后卻還是無力回天。對此,我似乎與作者找到了共鳴。是那種“老師叫我起來,我張口結舌,無法出聲”的感覺,是那種“心里好像壓著一塊重東西,非要深呼吸幾次才能好轉,才能完全恢復清醒”的感覺,是那種考試過后“本該落淚可當時并沒有流一滴淚,只是低下頭來等著那一剎那過去,等著讓時間來沖淡一起、補救一切”的感覺……我曾經也有想到過放棄,但身邊的人給了我希望繼續走下去。席慕容那富有親和力的文字更是讓我有所啟發:當我們陷入某種困境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選自己最不拿手的辦法,走別的路子照樣能闖出一片天地,淡出深陷已久的噩夢。
還有就是《蔥蒜的聯想》一文,雖說不是最喜愛的,但給我的感觸也不少。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在一次做飯的過程中對平日里常見的蔥蒜的巨大作用的感悟與聯想,引出了人生的哲理。其實光憑這件小事就能看出作者很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與細節,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往往都隱藏在那些我們曾經未關注過的小事里。有時當我們偶遇某種良機,總會拼命為之而奮斗,但在取得一些成就后,就會有所松懈,甚至變得有些疏懶。我想說的正像作者的文章中寫到:有著豐盛的資源當然很好,但若是因此失掉了感謝與敬業的心,便是一種可怕的浪費了。
《槭樹下的家》中還有很多值得一讀的文章,我只是拿了兩篇自己感悟較深的寫罷了。因為席慕容的這本書,我的內心更加充實了,嘈雜的聲音漸漸飄遠、消散……
【篇四:槭樹下的家讀后感600字】
《槭樹下的家》為席慕容女士所出版文集中的代表作之一。一本好書,最重要的,除了內容之外,便是書名。“槭樹下的家”五字,給人以溫暖、舒心的感覺。觀此書名,并沒有非常嚴肅的長者口吻,而似乎是一位朋友與你的促膝而談。
席慕容女士不但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畫家。從事這兩種職業,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其心,必然是極細膩的吧。在生活這條綿長的河流中,任何的.一絲波動都能引起他們對人生的思索與疑問。一把純白的山百合,一整夜清清朗朗的月光,一只不知名的樂曲,一朵亭亭玉立的水中芙蓉,無不引出關于生命與人生的思索。她將這思索通過手中的筆與筆尖下的墨跡,又緩緩流進我們的心中。
《槭樹下的家》共分為五大篇。從“來時路”到“窗外”,從“槭樹下的家”到“時光”,直至最后以一曲“悲歡之歌”落幕。無論其中的哪一篇,總是會有她對青春的追憶與懷念。那些散落在文章中青澀的回憶,就是她青春的剪影,將片片依舊閃現著鮮活色彩的透明的回憶拼湊在一起,就是席慕容女士對已逝去青春的感悟。印象最深刻的是《夏天日記》中這樣的一句:“那樣單純的日子已是不可再得的了,可是,那樣單純的心境卻是可以喚得回來的,讓我拿起筆,攤開紙,再來細細地描繪罷。”
席慕容女士曾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在另一片大陸上,她又見到了一些別樣的故事。胡凡小姐悲慘的羅曼史,瑪麗安的二十歲生日,以及海倫甜蜜而又短暫的婚姻。這是另一些人的故事,卻因席慕容女士的文字,令我們似乎感到親眼見證了這一切。這異域平凡者的故事才讓我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這世上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歷程。我們的獨一無二,不在于相貌,而在于我們身上不一樣的故事與不一樣的內心以及截然不同的靈魂。
席慕容女士同樣也有自己的生活。她也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中的她,脫去了那層閃亮的外衣的她,也是一個普通的婦人。席慕容女士在這本散文集中不只一次提到了她的孩子。也許,她并不是天下最懂得教育之法的母親,但她一定是她的孩子們心目中那個最慈祥的身影。即使她有點兒縱容之嫌。
曾想過為何作者要以“槭樹下的家”為這本散文集的名字。在讀完此書,細細思考后,終于得到了一個令我釋懷的答案。席慕容女士無論身處何地,是何種身份,在槭樹下的那個家中,總是真實的自己。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的流動中,家,永遠是她力量的來源。槭樹,見證了她每一部作品的誕生,葉子上的脈絡記錄著家中的一切。
也許,這里的每一篇文章,就采摘自槭樹上的葉片中罷。否則,為何讀來那樣地清新與舒暢?
【槭樹下的家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槭樹下的家》閱讀訓練及答案11-15
席慕容散文《槭樹下的家》閱讀答案10-17
席慕容《槭樹下的家》散文閱讀及答案10-23
那年樹下散文04-29
大青樹下的小學優秀說課稿12-28
菩提樹下,跪的真諦12-24
老楊樹下的新聞作文03-07
櫻花樹下的相見散文02-01
桂花樹下的往事作文04-02
范仲淹的《魚家傲》讀后感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