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精選1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1
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要知曉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2
初冬涼風吹來,夾雜著微微細雨,索性打開窗,任憑南來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黃昏似有風雨要來,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讀李清照的詞似乎看到這位女詞人帶著憂傷的微笑慢慢走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綽約輕倩的詞句里,女詞人正在簾內低吟。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女詞人天生聰慧,妙解音律,這些用慣了、用舊了的淺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詞人的手里極輕巧地便綴成了清新鮮麗的詞句,以極尋常語創造出了不尋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嘆女詞人從早年的幸福生活經歷戰亂、家亡,歷盡生活滄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尋尋覓覓吟唱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憂傷絕唱。以獨到的功力創作出了南宋詞史上別具一格的“易安體”,更令人慨嘆的是如此嫵媚柔婉的女詞人尚有“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詩句蘊含著的豪邁之氣。今晚雨疏風驟,也定然是綠肥紅瘦。究竟誰肥誰瘦, 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3
這首惜春之作,歷來評論之人,都是認為抒發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對大自然的熱愛,認為對話是在詞人與丫環之間展開--即卷簾人是丫環,丫環的回答:海棠依舊。體現了問者多情,而答者意淡,覺得經過細雨驟風之后的海棠依舊盛開。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綠肥紅瘦”以綠代葉,以紅代花,為常見,然以肥狀葉之茂盛,以瘦狀花之由繁麗而憔悴零落,顯得凄婉,煉字精當,則是修辭上的創新,為歷代名家所稱頌。
然吳小如先生則有不同看法,認為此詞系出嫁之后所作,對話是在夫妻之間進行--即卷簾人是其夫趙明誠。先夜夫妻對飲,夫先起,而少女還倦臥未起,便開口問正在卷簾的丈夫,外面景色如何?回答是海棠依舊盛開,并未被風雨摧毀。這里表面上看是惜花,實則隱喻妻子容顏依然嬌好,是溫存體貼之辭。但妻子卻說,你知道么,你知道么,只怕是“綠肥紅瘦”了,葉雖然還茂盛,但花已殘了,隱喻青春將逝,容顏將老,似有少婦心事不為丈夫所知之意。看來自古女人最愁紅顏老去,此話當真不虛,無怪乎美容產品美容店生意之奇好!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4
在百家講壇里聽了無數次康震老師講的<<一代詞宗李清照>>,聽的我時而滿面春色,時而眼窩溫潤,又每每感慨萬千,不但感慨李清照那豐富的人生,那超凡脫俗的才情,更加感慨康震老師那聲情并茂的講解。真羨慕有才的人呀!呵呵!!
其中特別喜歡的就是這一首: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已經不記得是在小學還是中學時就已經熟背這首詞了,可是卻從來沒有這么深入的理解,只是為了應付功課而背誦的。這次可能是因為康震老師的講解太美了,我也好像聽懂了這首詞。說實話,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這樣的老師來教導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幸福呀,做父母的又將心存多少感激呀。
題外話(人上了年紀每每會發出些許感嘆,這種感嘆是毫無空間和時間界限的。就比如現在吧,我本來要解說的是李清照的這首詞,是她早年描寫少女時期的一幅如畫美絹,可是心中卻有份患得患失的感受,就是當你對某件事有更深感悟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你的感受同好朋友或最親的人分享,而我現在卻苦于沒有人可以分享,故常常會為此吁嘆不已。好在我堅信自己還是個可以變通的人,無論什么問題總會找到解決辦法的,比如這次,我就找到了一個相當投緣的知己,跟她解說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哈哈,此人就是我的寶貝女兒源球球,做老師的感覺真爽啊。)
下面就是我給源球球講解的這首詞。
從字面意義上講呢,"常記溪亭日暮",常記就是常常會想起,溪亭是個地名,日暮就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沉醉不知歸路",沉醉就是喝醉了,而且醉的很深,不知歸路就是不知道回家的路了;"興盡晚回舟",是說玩的非常盡興,很晚才開始往回劃船;"誤入藕花深處",誤,就是錯誤,藕花,就是荷花,藕花深處,就是荷花很茂盛的地方;爭渡,就是比賽劃船;"驚起一灘鷗鷺",鷗鷺是一種水鳥,以捕食魚蝦為食,這一句呢是說,受驚的鷗鷺飛起來了。字面意思理解完之后呢,讓我們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在那個常常讓人想起的溪亭的傍晚,落日的余輝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十六七歲天真無邪的少女在湖面上劃船,飲酒,無拘無束,那酒醉后緋紅的臉龐與湖水中盛開的荷花交相輝映,哪一個更美,沒有人能說清。在盡情的玩耍之后,才想起天色已晚,該是回家的時候了,可是不知是因為酒醉還是天晚的原因,更或是有意識的,船被劃進了荷花的深處,哈哈,這不是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樂趣嗎,那么就來比賽吧,看看哪條船劃的更快,爭渡,爭渡,可是嬉笑聲,加油聲卻吵醒了一灘鷗鷺,而這驚起的一灘鷗鷺,卻為這群游玩的少女帶來更多的驚喜。多美呀!
是啊,如果我的少女時代也有這樣的一個讓人常常記起的日暮時分,每每回想起時心中都會涌出由衷的幸福,臉上當然都會掛上一份甜蜜的微笑,那將是多么愜意的事啊。真的好欣賞李清照,她將那種瞬間的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真的是人人意中之所有,人人筆下這所無呀。其實就算我們自己沒有那么美好的回憶,可是隨著李清照詩詞的引領來到一千多年前,感受一翻千年前少女的幸福生活,也不失為一種收獲,好想多收獲一些,也好希望每一個讀李清照詞的人都能有所收獲,那樣李清照的詞就可以無盡的傳遞下去,那她也就不會為沒有子嗣而遺憾了,因為每一個讀懂她的人,都是她的后人,都是她的子嗣。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5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 才女 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 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風驟 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 濃睡不消殘酒 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 卷簾人 詢問。
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 試 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 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 卷簾人 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 海棠依舊 從后面應和了前面 問 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 卻 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 卷簾人 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 卷簾人 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
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 知否 來糾正 卷簾人 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 知否 讓人讀來頗覺清新。 應是綠肥紅瘦 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 綠 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 紅 代指枝頭的花朵,肥 替換了多 ,瘦 替換了少 ,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 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 。而更深一層, 紅 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 紅瘦 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
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 卷簾人 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 試 、 卻 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 綠 紅 代指葉和花,以 肥 瘦 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 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 。
《蓼園詞選》中說: 一問極有情,答以 依舊 ,答得極淡,跌出 知否 二句來。而 綠肥紅瘦 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6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 興盡歸家,又 誤入 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 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 常記 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 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 不知歸路 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 興盡 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 誤入 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 不知歸路 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 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 ,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 ,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 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7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鑒賞一首詞。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種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難說的一個字。佛經用三藏十二部都沒全說清。詞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虛空。手通意。所以如來之手連孫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種感官感物不同,不僅有高低,各職不同。一般人都喪失倆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還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準確。
常記溪亭,是心與意識,溪為心記住的物,是不磨滅。亭為意造,在一段時間不磨滅。溪對人與萬物來說,是最珍貴。作者的心也是這么認為。可以說刻骨難忘。沉醉是五根隨心而高興,還希望心時時帶它們去玩。五根感覺要差些,只能用醉來形容。所以不知歸路。這里‘歸路’是比興,是心所感覺的路,這里作者感覺身體太放縱了,忘記心來世間的目的'。
興盡晚回舟,一個晚字,當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與萬物的。
誤入藕花深處,藕花是長在郁泥里,艱難突破水層。這里只佛看見人們生活艱難而憂郁。
全句是說李清照進入佛門感覺晚了些,但她還是如溪水高興得很。
爭渡,爭渡。是一爭一渡,再爭再渡。爭是萬物再生存中竟爭,萬物難逃這個法則,這叫命運。渡是自己生存下來還得舍身軀救別人,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經危險,明知危險還去駕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會死,但還是跳進火中。這時命運與生命就容入一體。.所以爭渡四字是人們幾千年都沒搞清的問題。一般人難以協調。這時受驚得是鷗鷺。鷗鷺是一種能飛但又不肯飛的鳥,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對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僅學佛。還學易。這首詞還包含易經河圖與洛書。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8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李清照十六歲時所作的《如夢令》。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也許是良好的家境讓她年少時可以飽讀詩書,有了后來的“千古第一詞女”。十八歲前的李清照有著對未來良人的向往,從她前期的詩中可以看出她的少女情懷。她是個不受世俗約束的自由自在的少女,哪怕是后來的與張汝舟離婚,也有著不屬于當時女子的霸氣。當然,這也是后話了……
18歲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紀,對于李清照來說也不例外,因為她遇見了二十一歲的趙明城。對于李清照來說趙明誠是個很好的良人,婚后與趙明誠在青州居住10余年,生活美滿、琴瑟和鳴。真想讓時間停留在此刻,可是該來的還是要來,李清照46歲時趙明誠病死南京。
49歲時李清照輾轉多地,留在臨安(今杭州),那一年國破家亡。亂世之中她遇見了張汝舟,可婚后發現那張汝舟竟是無賴,對李清照拳腳相向,于是她不顧當時的禮法跟張汝舟離了婚。之后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臨安,一住就是二十年。
后半生的她如浮萍,寫的詞里大多都是離愁,沒有了年少時的情懷,只是在這亂世中安定。后半生的她大多數的時間在關心國事,直至去世前,她都沒有再嫁,也無子嗣。
這就是李清照,有著女子的賢淑,卻也巾幗不讓須眉!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9
往事隨影,揮手便散,瞬而凝形。夾扶著清風,伴隨著歡笑,憂愁,傷苦,漸漸消失在風的衣角之后,但又隨著風竄上衣領。
即使你無法握住風的衣邊,但是它會在你的身邊久久盤旋。
記憶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纏住她的腳腕,讓她在繁華中,佇是。時一時,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卻化成了一輪紅月掙扎著最后的余暉。被落日燒紅的天空與悠悠的浮云在紅光中搖曳。她,也只有她,這平淡無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舉一杯清酒在船頭暢飲。余暉下,長長的影子被拽的很長很長。她沉醉在這時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覺地飲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記了回歸的路。
小舟在湖中蕩漾,搖搖晃晃,泛起圈圈波紋,湖中的荷葉也隨之起伏。星光披著夜行衣,踏著悄悄地腳步來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斂,劃動著小舟,漂浮在寧靜的湖面上。
緩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濺上船頭,打濕了夾板。藕花攔住了歸路,醉意下慌張地劃動著小舟,驚起鷗鷺。來自被攔住的慌張化成了一片歐鳴,她笑了,笑自己是那么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漿,看著驚飛的鷗鷺。
回憶在我們的腦海回蕩,我們不知道這一份屬于她的,又會占有多么的地位。
歷史已經流淌而過,也沒有書籍可以供我們考證,只有這首詩還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個字,都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不會有一杯清茶比它還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傷著余輝,在星輝下她是那么的無助,但短暫的失態卻沒有破壞她渾然的氣質。
無限的落幕,也許會讓她飲醉天明,也就是星輝點醒了她,但沒有點醒她的內心。
她就如同一個謎,很近,在我們眼前,是這首詩;很遠,有千年,已經離我們而去,很近很遠只是一個念,在日暮下一直有著她的背影。
也許她只活在那個日暮下,那一個日暮記載了她的全部。
也許她也活在那個星輝下,那一點光照醒了她。
也許她也活在那首詩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憶。
而我,寧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個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么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獨飲,也只有飲醉才能釋懷,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驚起一灘鷗鷺。
驚起的鷗鳴是一杯醒酒茶吧。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10
“常記溪亭日幕,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在宋朝溪亭的一處荷塘里,一位少女正在泛舟。臉色微紅,似乎有一絲醉意。一不小心,小舟駛入了藕花叢生的深處,她用力地劃槳,倒驚起了一灘鷗鷺,無奈蘭舟還在打著旋……
初讀之下,便能體會到這首詞的歡快和氣氛。據說當年李清照的閨中詞傳出去后,京師轟動,他們都在為這位才女的才華所驚嘆。
《如夢令》這一詞牌名為后唐莊宗曲。“如夢,如夢,殘月落花重。”它本來不叫《如夢令》,經考蘇軾把原名《憶仙姿》改為《如夢令》。其中以李清照與秦觀二人最出名。
李清照當時是快樂的。少女快樂的文字深深地映在我們腦海中。但是,“誤入藕花深處”的少女,將來會不會誤入一個比藕花溏還要深的深處呢?誤入一個變亂塵間是否是她的命中注定?畢竟,她從辛棄疾身邊走來,從軟弱無能的宋末走來。當她深感“錦樣年華水樣流”時,回首韶華,又有多少淚水和淡然?
“詩酒還需趁年華”。青春易逝,追悔莫及。何不放手一搏,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11
夏天,暑氣逼人,太陽像火爐像一樣炙烤著大地。路邊的花草也只能無奈地低下了頭。李清照劃著小船來到小河中。她邊暢飲著 美酒邊欣賞著美麗的落日景象。她望著五彩繽紛的彩霞,想到了時光的無情,不時地發出嘆息聲。李清照不停的喝著小酒,臉上開始泛起紅暈,視線也漸漸的模糊了。過了一會兒,酒飲光了,卻忘記了回家的路。她坐在一邊棲息。天色已晚,李清照還不想回家。因為她已沉醉,所以錯誤的闖入了藕花深處。她望著亭亭玉立的荷花,很想摘一朵,但由于她已糊不清,難辨東南西北。她又想躺在小船里欣賞這如詩如畫的美景:粉紅的荷花,碧綠的荷葉和雪白的歐 ,清澈的河水,自由自在的小魚兒。可她又不得不回家。她迷迷糊糊的劃著小船,她劃起來輕如鴻毛,不管怎么劃,就是不會離開荷花叢中。她就使出渾身解數,吃力地劃了起來,剛一開始池中的荷花只是隨風搖曳,就在荷花的中央,小船停住了。李清照不甘心,于是就用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劃著小船。就在這時,一只只歐 鷺全部騰空而起,在空中翱翔。
因此,李清照經常想起這件往事,就創造了《如夢令》這首詞: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 篇12
春節宅在家里閑來讀詩詞,倏地對李清照其人倍感興致,也許因為同時是女人,才產生了對這位八百年前的北宋女文豪的特別仰慕;也許經過反復體會,純粹被她的詞的意境所吸引。高中時學李清照的詞《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當時并無特別感覺,如今細細品來卻有著對這首詞的獨特體會。
“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想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應該是待字閨中亦或是已為人婦時百無聊賴中對自己少年時的美好回憶寫照。在宋朝時的封建社會,對于待字閨中等待出嫁的女子,亦或是已嫁他人的婦人,應該不會有如此放縱自由的郊游玩耍,所以才會成為李清照后來的美好回憶,即詞中開篇“嘗記”一詞的體現,因此作者當年游玩的時間背景應該是十一、二歲前后的少年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少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外出活動自由的,但也有一定的封建禮教的約束,所以才會有“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少年時期這次盡興的游玩,伴隨著內心的放松、興奮、緊張與驚嚇,給予了詞人難以忘卻的美好回憶,這首詞短短數語,描繪出少年時代的一段生動畫面,亦使千百年后的我讀到這首詞時,似乎與作者感受到了同樣的經歷,這就是偉大女詞人的作品魅力之所在吧。
【如夢令李清照讀后感(精選12篇)】相關文章:
《如夢令》李清照11-19
如夢令李清照教案07-30
李清照如夢令改寫12-23
如夢令李清照詩詞12-22
李清照《如夢令》鑒賞11-24
李清照如夢令作文11-18
李清照如夢令說課稿11-18
如夢令宋李清照11-18
李清照《如夢令》詩意12-25
分析李清照如夢令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