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段作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報告范文
小學高段作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報告范文
一、課題的提出:
社會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的普及,環境問題的凸顯,傳統文化的逐漸消失,快餐文化的日益流行……紛紛進入了學生的視野,也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如何引導學生去認識周圍的世界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大課題。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型課程。它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的課程,試圖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接觸社會現實,認識歷史文化,探索科學奧秘,從而喚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帶著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理念審視當前作文教學,我們發現現行作文教學的癥結在于封閉。整個寫作過程都在課堂內進行:教師命題,學生閉門造車。這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制約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導致學生作文“語言成人化”——缺乏兒童語言個性;“結構模式化”——用公式化的章法套寫作內容;“人物、事件虛構化”——虛造人物形象和實踐,移植情節;“主題與題材陳舊、單一”;“思維品質膚淺”。封閉導致學生眼界狹窄,社會閱歷貧乏,生活體驗缺失,思維能力衰退,只有打破封閉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作文教學才能獲得新生。綜合實踐活動恰恰可以糾正作文教學封閉的弊端,彌補作前素材搜集與情感體驗的不足,有助于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因而,我們提出并進行了“綜合實踐活動介入小學高段作文教學”這一課題的研究。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1、如何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引向社會、歷史、生活,去探究自己的生存環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品質,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環境,從而激起一種社會責任感。
2、如何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生活世界,走向博大的社會文化,再現作文的原汁原味。
3、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規律,補充、豐富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的主要階段
課題研究主要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XX年5月課題立項以前,這一階段是課題醞釀研究方案以及課題立項準備階段。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資料,了解國內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已有的情況),建立課題的實驗設想;撰寫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等。
第二階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2月,這一階段是初步探索階段。主要工作包括:組建課題研究組,進行研究人員的學習,結合日常教學開展初步的實驗工作,及時交流研究心得,調整、改進研究內容和方法,注重資料積累。
第三階段20XX年1月至20XX年8月,這一階段為深入研究階段。主要工作包括: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觀摩研究課,交流研究論文等等,定期進行階段性小結以及資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第四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這一階段為總結思考階段。主要工作包括:課題資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寫課題研究報告,論文的結集以及準備新一輪的課題研究方案和計劃。
(二)研究的操作策略
1、設計活動主題,編訂作文序列。
⑴活動主題的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設計應該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首先,學生的愿望和興趣。學生的愿望和興趣是學生不斷探究、積極參與的內在動力,是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最基本的動力依據和關鍵因素之一。其次,學生的年齡特點。雖然小學高段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但是這種思維特點也離不開具象的支持。因此,主題的設計應選擇較為生動具體的主題以及相應的材料,便于學生的感知、理解和操作,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經驗。再次,知識經驗。活動開展依賴于知識經驗的儲備。因而,活動主題設計必須考慮學生是否具備相應的知識經驗,如有缺乏,應考慮補充辦法。最后,課程資源。主題設計盡量結合本地區、本學校課程資源的實際,因地制宜,不僅便于學生探究,而且具有一種親切感,容易激發興趣。
根據以上四個原則,我們設計了4大板塊13個主題,分列如下:
親近歷史文化A尋訪家鄉文明叩訪家鄉先賢
尋覓家鄉建筑
探尋家鄉風俗
品味家鄉特產
采風家鄉兒歌、民間故事
B走進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歷史、習俗、詩文、節令食品
C編寫成語、歇后語故事
關注社會生活D認識環境問題我與水的故事
我與電的故事
我與熱的故事
E社會廣角鏡尋找身邊“雷鋒”
曝光百姓陋習
關注民工生活
F語言中的社會變遷
G審視“廣告語”搜羅“廣告語”,進行評析、修改
探索自然世界H蠶寶寶的生命歷程
I救救青蛙青蛙的成長歷程,為保護青蛙支著
J保護綠色校園調查校園花木種類,制定植物“身份證”
走近麻雀生活
為保護綠色校園獻計獻策
感受自我成長K我的成長足跡出生以來的照片、重要事件等
L認識自我自己眼中的我
別人眼中的我
理想中的我
M今天我當家
⑵作文序列的編訂
作文序列編訂基本按照原有作文序列。我們試圖在作文訓練項目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尋找結合點,將作文訓練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之中,并利用教材資源、社會、自然等資源,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拓展作文訓練的項目。以下是浙教版第9冊作文訓練序列表: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作文訓練內容
A陽光假日行動公益性活動:對城市“牛皮癬”的調查、清理以及治理措施等A暑假中的一件事寫暑假中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
體驗性勞動:幫助瓜農、果農采摘瓜果,了解瓜果知識,學習銷售技能等
科技性活動:科學小課題,小發明等
B寫啟事寫“尋物啟事”和“招領啟事”
C這件事_________記生活中的一件事
B認識糧食訪問:“三年自然災害”時缺糧的慘況,不同人對糧食的認識D愛惜糧食①說服食堂中浪費糧食的同學,并記錄成文②撰寫愛惜糧食的警示語
搜集:世界各地缺糧的新聞報道、有關愛惜糧食的格言、警句,歷史上災荒的描述等
綜合:對糧食的認識
C今天我當家學習必要的生活技能:如何挑菜,如何討價、還價,注意用氣、用電安全等E汗水換來的歡笑選擇“當家”活動中印象深刻的一次勞動,寫一篇短文
利用假期當家一天
D品味家鄉特產了解家鄉的特產:黃花梨、筍干菜、湯圓等F我愛家鄉的_____①給家鄉的特產寫寫廣告詞②寫一篇記敘家鄉特產的文章
感受特產的特點:歷史(來歷)、做法、樣式、滋味等等
充分發掘外地學生的教學資源,使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G縮寫課文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縮寫成500字以內的短文
2、開展實踐活動,滲透作文訓練
⑴實踐活動的開展
①活動流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我們認為可以按以下6個環節進行,不同的活動主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環節增刪。流程安排如下:
流程闡述如下:
A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環節,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活動的質量。我們認為創設情境有以下三種途徑:A利用日常生活創設情境。學生的一個疑問、一種流行、一次談話等均可成為情境創設的資源。B利用教材資源創設情境。如,學了《五月端陽》一文后,引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從而提出探究“走近傳統節日”的課題。C利用社會生活創設情境。如,可以針對現今經常停電、斷水的社會實際,教師設問:為什么現在老是停電、斷水呢?引導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情境,從而關注身邊的現實問題。
B選題分組
選題分組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小組以4人左右為宜,組內分工必須明確。
C制定計劃
制定計劃宜詳盡,必須寫明商討交流的時間、地點。
D活動實施
活動實施可以是小組分工前提下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各成員獨立完成計劃規定相應承擔的任務(分工時要揚長避短),具體問題借助集體力量合作解決。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協同開展,但是各成員分工必須明確,如去采訪,提問、記錄、拍照或者錄音,職責必須清楚。以下是“品味家鄉特產”活動中,陳映迪組搜集黃花梨資料的活動過程:
E材料整理(略)
F成果展示(略)
②活動方法
A查閱資料。可去圖書館等機構查閱,也可上網查閱;可以是文本資料,也可以是圖片資料或實物資料。
B調查訪問。可以實地采風,也可以訪問相關人員,獲取第一手材料。
C觀察實驗。通過設計實驗來印證假設,并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形象感受和深入理解探究的問題。
D勞動實踐。通過勞動實踐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獲得情感體驗,如“今天我當家”等活動。
⑵作文訓練的滲透
作文訓練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作前素材的搜集和占有,情感的體驗和積蓄上,而且也為學生的寫作訓練創設了一個真實的情境,提供了一個訓練的平臺。寫作貫穿了活動的始終。如,“品味家鄉特產”之“品味黃花梨”活動中,學生既有采訪,又有參觀,還有品嘗,這就要求學生做好采訪記錄,做好參觀筆記,還可以把對“翠冠”、“西子綠”、“晚秀”等不同品種的梨進行觀察、品嘗后的瞬時感受記寫下來。應該說綜合實踐活動中充滿著學生練筆的機會,教師要充分利用訓練資源,扎扎實實地進行指導。
①規范記寫格式
為了提高練筆的效率,保證資料的詳實,避免記錄的隨意性,我們規范了學生活動記寫的格式。每份筆記應該有記錄時間、地點、主題、記錄者、記錄內容、感想等要素,采訪筆記還應有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等。我們通過印制表格的方式對學生的記寫進行規范。為了盡可能真實、詳盡地記錄活動實況,我們在表格設計中不僅安排了活動記錄,還安排了狀態描述,使學生能夠捕捉到稍縱即逝的細節。以下是陳映迪在“品味黃花梨”活動中的一則采訪記錄:
②明確記寫要求
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必須使他們明確記寫要求,要求應盡可能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只有要求明確,學生的記寫效果才能保證,才能達成各項寫作訓練指標。每次活動前,我們通過教師指導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共同預期各項活動的效果,編訂活動要求細目,使學生的記寫有法可依。
③隨時記寫感受
活動中的情感體驗,直接積淀于學生的人生閱歷結構之中。它不僅能豐富文章的內涵,而且可以指導學生生活,是彌足珍貴的,可又是轉瞬即逝的,因而必須及時進行記錄。教師應該提出記錄感受的具體要求;強調記錄的及時性,記錄瞬時的直感;提供交流的平臺,用評價的力量激起學生記錄的積極性。以下是傅夢詩在“今天我當家”活動中的一則感受記錄:
傅夢詩的這則感受之所以真切、鮮活,是因為文字背后涌動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劉勰說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這種情的積累正是當前作文教學所缺失的。
④及時交流指導
《學記》中說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告訴我們學習者不能封閉于自我,而應該走向交流、開放,這樣視野才開闊,作品才更加豐富、深刻。學生的活動記錄也應該及時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不同學生、不同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從而共同提高。教師也可以在交流時發現學生活動中或記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展示優秀作品,分析其優點,提供學習榜樣;討論問題作品,發現癥結所在,尋找解決辦法。教師在指導問題作品時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努力,指出其本身的特色,鼓勵其改進或繼續探究,保護學生信心,保護作品的多樣性。交流與指導,既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小結,又是學生記寫作品的講評與欣賞。
3、處理活動信息,指導作文選材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大量的資料。面對如此紛繁的信息,如果讓學生將這些雜亂無章甚至良莠莫辨的資料都堆積起來,無疑不利于他們應用這些信息,也必然影響到綜合實踐活動的質量。從作文角度來看,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有序的信息聚合體,各個信息元圍繞主題進行向心性排列,構成一個整體。文章信息的有序化,只有通過作者對原始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后才能得以實現。由此可見,無論是綜合實踐活動還是作文教學,都必須進行信息處理。我們認為,作文教學中的選材指導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的信息處理過程中得以完成。信息處理方法如下:
⑴判斷辨別
要教給學生判斷資料價值的一般方法,讓學生會鑒別和評價資料,判斷資料的真偽優劣。尤其是網絡資料,它是寶藏與垃圾并存的信息源,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判斷辨別資料主要讓學生判斷資料的準確度,資料的價值和資料對本主題研究的作用。教師不應只教給他們一些知識性的方法,而應通過具體例子或實際操作給學生提供可資效仿的范例,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以及計劃目標的導向功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判斷辨別資料的能力。
⑵比較歸類
對經過判斷辨別后的資料,要進行比較歸類。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后,把具有共性的資料歸為一類,編好目錄;并根據歸類情況加以查看,資料是否足量,如果發現有資料缺漏或不完整,還要進一步充實。對一些整體性資料,就要對它進行分解,將它分成幾個方面,然后再進行歸類。歸類是一種系統化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對資料的再分析,深加工。
⑶剪裁取舍
依據主題對歸類的資料進行考察,按照它對主題表達的作用進行排列,選取最能表達主題的資料,舍棄一些并不典型的資料,以提綱的形式進行說明。教師要提醒學生要有整體觀念,要有“壯士斷腕”決心和魄力,堅決把流離于主題之外的資料刪剪掉。我們通過教師深入小組進行選材指導,讓學生說選材思路,運用大量正反實例進行對比,讓學生逐步樹立主題意識,掌握選材技能。
⑷安排詳略
詳略安排一般不是問題,主要的詳寫,次要的略寫。關鍵在于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綜述。綜述相當于概括性介紹,因為有具體的材料,只要稍加引導,學生很容易掌握。
以下是陳映迪“品味家鄉黃花梨”活動中的信息處理過程:
4、倡導個性表達,物化活動成果
每個學生的性格氣質、生活閱歷以及知識積累都是不相同的。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各人的體驗以及興趣的側重點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必然導致其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必須解放文體樣式與主題表達的束縛,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認為恰當的作文形式、作文素材及寫作角度來表達自我理解的主題,突破傳統作文的“三段論”和傳統的主題表達方式。由于我們倡導了個性化地表達,使無論作文還是活動,都呈現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
如“品味家鄉黃花梨”活動小組,學生作文《我愛家鄉的黃花梨》都別具特色:陳丹通過描繪梨花盛開時和黃花梨成熟時的美景,表達對家鄉的愛,繪景之中恰到好處地引用詩歌,融情于景,情趣盎然;陳雙雙記敘了冰糖燉黃花梨緩解了奶奶的氣喘病的事,表達了對黃花梨的愛,寄情于事,情真意切;陳映迪著眼于黃花梨的栽培技術,通過對科學技術的敘寫表達“科技興農”的思想,現實性強;黃月冬由豐美的黃花梨聯想到培育黃花梨的吳耕民等鄉賢,不僅抒發對黃花梨的愛,還寄托了對鄉賢造福桑梓的感激之情。這些作文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同一主題,體現了主題表達的個性化。以下是黃月冬與陳映迪的習作片段:
在有些要求比較寬泛的作文訓練或單純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文字成果,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更加多樣化,有調查報告、解說詞、民間故事、舞臺劇本等文體樣式,有科學實驗、民風民俗、故事整理等作文內容,更加體現了學生張揚的個性,煥發了新時代學生的創造精神。
5、提供展示平臺,體驗成功快感
成果展示,不僅僅是對學生活動的總結、評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自己勞動的價值,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燃起繼續探索的興趣和信心的火花;成果展示也不僅僅是一個學生相互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擴大影響,帶動、激發更多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成果展示,作文教學同樣也需要成果展示。作文不僅是一種表達的需要,也具有交際的需要。當學生的作文被同學、家長、老師或者社會認可的時候,他們同樣會感到一種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在這一點上,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也是不謀而合的。因此,我們在活動總結階段總是精心搭建學生展示成果的舞臺,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如,或舉辦展覽,向全校師生展示;或利用《七色夢》校刊,出專刊介紹;優秀作品推薦到報刊上發表;具有現實性的創意向有關部門反映等等。
三、思考的幾個問題:
1、重新審視作文教學
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理解的,認為作文就是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強調由內而外的傾吐。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因而作文訓練的內容也應當包含對材料的搜集與整理、修改與重組,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內心感情的發抒。撇開信息的搜集與處理是時代的要求這一點不論,就其功能而言,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過程,這與作文的目的要求并不矛盾。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為傳統的作文訓練形式應該打破,對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的培養應該列入作文能力的培養目標當中。
2、綜合實踐活動介入作文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介入作文教學,雖然很好地解決了材料問題,在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提高思維品質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對學生要求較高,一些語文學困生較難適應,而且學生選擇主題的情況更加繁雜,作文專題指導顯得尤為不易。如何改進專題指導的方法,提高學困生的活動質量,需要今后進一步探索。
四、階段性研究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首先,學生的認識能力提高了,視野開闊了,對社會生活、歷史文化、自然科學的感受更廣闊了,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文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作文的主題與題材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寬,基本改變了以前游戲、活動或好人好事之類作文題材單一的面貌,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展現出了斑斕生活的一角。學生佳作不斷涌現,在各級各類征文比賽中捷報頻傳。去年周巷鎮中小學生“交通文明與我同行”征文比賽中,我校選送13篇文章獲獎9篇,一篇獲慈溪市二等獎;在慈溪市“我身邊的老人”征文比賽中,陳映迪對退休干部王根祥的采訪記獲得三等獎;在《中國少年報》慈溪記者站、慈溪市少工委組織的“小記者看大環境”活動中,陳映迪在考察周巷環境,訪問文衛鎮長的實踐活動后撰寫的通訊,榮獲一等獎;陳映迪、韓成揚、徐俊俊等同學10幾篇作文在《小學生作文》、《未來作家報》、《慈溪日報》等報刊上發表。
其次,教師的視野也拓寬了,教學素養也提高了。在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同時,教師也在進行訓練;學生在探索、在困惑的時候,教師也在探索,也在思考。學生作文訓練的過程,實際上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在教學實驗過程中,教師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取得了很大收獲。許金苗老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的教學案例《小課堂里的大世界》在慈溪市骨干教師案例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寧波市二等獎,他負責的課題《小學高段作文主題與題材的拓展》的課題報告榮獲市學科論文評比二等獎,論文《文貴求真》榮獲全國小語會作文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并發表于《現代語文》雜志,他本人被評為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課題組中多為老師被評為市語文骨干教師,而且多次在鎮里開教研課獲得好評。
五、結語
“綜合性實踐活動介入小學高段作文教學模式研究”的課題剛剛起步,以上僅僅是本課題的階段性小結。我們相信,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深入,一定會給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路,從而使我們的研究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借用屈原的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用以自勉。
參考文獻:
1、《探究性學習的原理與策略》:郭元祥,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高段作文主題與題材的拓展》:許金苗
【小學高段作文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報告】相關文章:
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總結06-08
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3-20
高三地理復習課教學模式總結(精選15篇)04-09
情境教學課題結題報告02-15
小學科學的教學總結03-20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
小學音樂教學經驗總結02-17
小學音樂《賣報歌》教學設計02-21
關于提高數學教學有效策略報告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