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時間:2024-07-15 00:59:14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通用6篇)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鍛煉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學習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

  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學難點]:

  西周分封制

  [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采用活動法教學,將常規課活動化;通過小組合作、年代尺、歷史短劇、辯論等形式,激發興趣,加深對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導入新課:

  觀看flash動畫──“大禹治水”導入:

  師: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憑借日益增長的威望和權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緊接著哪個朝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二、學習新課

  1.夏朝的興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請同學觀看多媒體屏幕上《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并閱讀課后自由閱讀卡,為學生設疑:這些歷史資料說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國家了),并由此讓學生總結出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特點。然后提出問題: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請同學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體展示《夏桀把人當坐騎》插圖,引起學生注意,然后閱讀教材,請同學討論:夏桀比得上禹嗎?表現在哪里?這樣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能體會到夏朝的滅亡,并由此因此本節第二個內容――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提出問題:商湯為什么能滅夏?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記憶夏的滅亡和商的建立。

  (2)指導學生討論:后世為什么把商朝又成為殷朝?當時商王盤庚為什么要遷都?引出商王盤庚遷都的內容。在討論中加深印象。

  (3)多媒體展示《商都城示意圖》,請同學指出商的統治區域,設問這樣的一個大國是怎樣滅亡的呢?過渡到暴君商紂。

  請同學講述紂王的殘暴

  (4)請同學表演“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佳話,在表演中使同學了解文王求賢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師總結:文王的做法為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過渡到牧野之戰

  (5)多媒體展示《牧野之戰示意圖》,請同學描述當時戰爭的景況,得出牧野之戰導致商滅亡西周建立。

  (6)最后請同學分組討論教材23頁“動腦筋”分析回答: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設問西周建立后怎樣才能鞏固統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

  三、課堂小結

  利用歌謠來小結:

  夏朝開國是夏禹,早期國家已建立。商湯滅夏建商朝,盤庚遷殷到殷商。

  王位傳給兒子啟,禪讓從此變世襲。有名暴君是紂王,武王伐紂滅掉商。

  夏朝經歷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課堂練習: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局面開始于

  A.禹

  B.啟

  C.桀

  D.周武王

  3.下列國王中,生性殘暴并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有

  ①夏桀②商紂③周厲王④周幽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什么產生的

  A.奴隸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5.辯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權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卻說:“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你的意見如何?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正方:進步;反方:退步)

  (學生思考辯論略。通過辯論的形式使學生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導學生知道雖然奴隸制很殘酷,但是采用奴隸制,生產力提高了,是社會的進步。)

  6.課外活動:假期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假如你是河南省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解說員,當參觀者向你詢問有關夏、商、西周興亡史時,你將怎樣向他們介紹?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實及更替的順序。

  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閱讀、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

  通過小組合作與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習。

  在教師的幫助下查閱資料,編演歷史劇或制作簡單的,提高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夏朝知識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學習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的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培養學生運用合作、討論、歸納的方法,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學準備

  教師活動

  1、學情分析。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具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等。

  2、查閱相關書籍、報刊、網站,收集與這一歷史時期有關的資料。

  學生活動

  由科代表組織,劃分夏、商、西周三個小組。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有針對性地收集資料,選擇適合本小組的表現方式,整理有關信息。

  教學方法

  采用活動法教學,將常規課活動化。

  板書設計

  時間:公元前2070年

  時間:公元前1600年

  時間: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禹

  建立者:湯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陽城

  都城:亳殷

  都城:鎬京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共同學習了遠古時代的歷史,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不少的遠古人類,他們的智慧和艱苦創業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同學們談談你對他們的印象。

  (學生可根據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談談對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黃帝、堯、舜、禹等的體貌特征、生活勞作的認識)

  師:很好!這些傳說時代人類的艱辛勞動,反映了我國從人類起源到邁向文明經歷了曲折而漫長的歷程。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奴隸社會。在公元前2070年,中國僅次于古代埃及進入奴隸社會,從此我國歷史迎來了文明時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奴隸社會歷時近1600年,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四個時期。今天,就讓我們首先來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學習新課

  師:夏、商、西周距離我們今天實在是太遙遠了,我們應該通過什么渠道去了解它們呢?在課前,我們全班同學在科代表的帶領下,建立了一條時間隧道。現在,就讓科代表充當一次導游,讓他帶著我們穿過時間隧道去夏、商、西周三個朝代參觀。有請科代表。

  (課代表在上課過程中將代替教師把整節課的內容串連起來,主要是把夏、商、西周三部分內容進行銜接,并引導學生對各組小導游的講解提出問題)

  (各組同學己經做好了準備,他們派出代表先后出場為同學們做介紹)

  夏朝

  負責夏朝這個小組的同學將派出三名代表,分別以禹、啟、夏朝奴隸的身份出現。

  “禹”除了介紹他治水的功績外,重點說明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一一夏朝的建立者。

  “啟”主要介紹:

  (1)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經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或鼓勵學生提問,理解“家天下”的含義,是帝王把天下當做自己一家的私有財產,進行統治,世代相傳。

  (2)講解奴隸制國家機器的構成和作用。

  (3)講解夏朝的疆域。注意運用多媒體加強直觀性。“啟”的介紹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夏朝建立的基本史實。

  “夏朝奴隸”主要講解夏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講解過程中要注意充分運用課本上的圖片資料,如石鏟、石斧、《桀駕人車》圖等,力圖使學生對夏朝的社會狀況有一個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夏朝社會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參與討論,加深對夏朝的了解。

  在學生介紹完之后,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夏朝奴隸制初步形成的表現。

  商朝

  商朝這一小組的同學可分別以商湯以及平民的身份出現,介紹商朝的基本情況。

  “商湯”主要負責介紹商朝建立的經過。教師也可配合他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各組同學討論“商湯滅夏的原因”。根據學生的討論,可出示一些歷史圖片說明夏桀的殘暴,通過夏桀與商湯的對比,幫助學生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同時,“商湯”還應簡單地介紹商朝前期社會政局的特點,如盤庚遷都、商朝的疆域、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等等,使學生對商朝的政治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位“商朝的平民”主要介紹商朝的農業生產情況。他可提供一個考古信息:在一個商王宮殿遺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鐮。工具的集中保存說明什么?(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說明農業勞動是集體進行的)出示圖片資料(“商朝的石刀、石鐮”),說明當時奴隸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提問:“為什么當時奴隸使用的工具主要還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學生討論,從中初步認識奴隸的生活狀況)在總結商朝農業生產成就的基礎上介紹畜牧業發展的情況。

  另一位“商朝的平民”介紹手工業發展的情況。通過展示商朝精美的手工業作品,激發同學們的興趣。說明商朝手工業中最突出的是青銅的冶煉技術和青銅器制造業的發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標志。以司母戊鼎為例介紹青銅器的制造過程,司母戊鼎發現和保存的經過,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三位“平民”介紹甲骨文的形成及特點。(由于這一內容在第九課將詳細學習,這里只做簡單的介紹)

  最后一位“平民”介紹商朝殘酷的奴隸制度。通過一系列的圖片說明,奴隸的辛勤勞動為奴隸主貴族創造了大批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他們卻一貧如洗,甚至連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隸主不但強迫奴隸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進行各種繁重的勞動,還把他們當作牲畜一樣任意屠殺,從而歸納出商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者的殘暴。

  教師幫助學生在聽講解的基礎上認識:

  (1)商朝奴隸制在夏朝的基礎上有了迸一步的發展和鞏固;

  (2)商朝文明在古代世界地位突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周

  西周這一小組的同學以周武王的身份首先講述“姜太公釣魚”的故事,說明周武王能火商的一個原因是他能求賢若渴,攏絡民心。其次介紹牧野之戰,講清西周建立的時間、開國君主和都城。最后從政治、經濟兩方面說明奴隸制的強盛。在政治方面強調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經濟上可出示圖片資料從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說明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學生表演小品《烽火戲諸侯》,科代表提醒同學們注意觀察,從中找到西周滅亡的原因。

  提問:“從剛才表演的小品中同學們能找到西周滅亡的原因嗎?”(學生活動)

  教師簡單介紹東周建立的情況。

  提問:“同學們,你們發現夏、商、西周的滅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學生活動)

  提問:“我們從中能得到什么教訓?”(學生活動)

  總結

  師:在同學們的帶領下,我們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旅行生活。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夏代的同學講述得很有條理,商代的同學解說得非常形象,而西周同學的表演則惟妙惟肖,同學們的表現都相當出色,謝謝同學們的辛勤勞動。我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通過這次旅行,你掌握了哪些歷史知識?”(學生活動)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與學生共同畫出這節課的知識結構。(板書)

  提問:大家看黑板,你們發現這節課所列出的時間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發現這節課出現了具體的歷史年代)

  這位同學觀察很仔細。同學們知道怎樣用公元來紀年嗎?請同學們課后看“每課一得”,并完成自我測評。

  最后,老師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權力和自由。請同學們思考,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為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略)

  師: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熱烈,大家都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很好!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這個問題我們要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考慮,恩格斯說:“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你的意見如何?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按照課前準備夏、商、西周材料的方法去尋找資料,并進行歸納總結寫成一篇小論文,貼在歷史留言板上,以此鍛煉我們查找資料、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篇3

  (一)新課導入環節

  案例說明

  夏、商、西周距離我們今天非常的遙遠,學生對這一階段沒有太強烈的感性認識,對于這一時期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也不清楚。但是,學生對于四大文明古國卻早有耳聞,用熟悉的概念幫助理解陌生的階段,有利于他們掌握。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四大文明古國:好幾千年前,世界上曾先后出現過四個文明古國,它們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哪位同學知道世界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的名稱以及它們的大致位置,請上來在“世界地形圖”上指給大家看。

  學生上臺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古代中國,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的大致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方式導入,既讓學生明確了夏文明出現的時間,同時又將文明的開始這一概念拋給學生,引發他們的思考。

  教師過渡: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真正地進入了文明時代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的.一個王朝——夏。

  (二)武王伐紂

  案例說明

  武王伐紂是夏商西周更替的最后一個階段。學習完這部分,學生應該能夠完整地把握夏商西周三代的歷史順序,并且更好地與下一課銜接,尤其是西周分封制的部分。

  教學過程

  1.商朝的滅亡

  教師講述: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在位時,商朝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帝辛天資聰穎,見多識廣,是少見的大力士,據說能夠赤手空拳地與猛獸搏斗。但是,他肆無忌憚地壓榨和盤剝百姓,迷戀酒色,寵幸妲己,修筑眾多樓臺,建造酒池肉林;他濫殺無辜,設計“炮烙”的刑罰處罰反抗的百姓,將公卿大臣剁成肉醬,西伯姬昌僅僅表示出了一點同情,就被關進了監獄,大臣比干因進諫被挖心展示。因為他的種種暴行,周朝人在討伐他的時候就將他稱為紂王。

  教師提問:商紂王的所作所為會帶來怎樣的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對史實的歸納,學生尋找改朝換代的原因,他們可以將上一目學習的夏桀的滅亡的原因遷移過來,為最后總結三位統治者走向滅亡的原因作鋪墊。

  2.武王伐紂

  教師展示青銅利簋文物圖片,介紹這件文物,并出示文物的銘文。

  (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閱讀銘文。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觀察文物,通過文物還原真實歷史,逐漸了解文物對于歷史學科的價值。

  教師出示銘文譯文:武王征商,在甲子那天的早上舉行歲祭,進行貞卜。貞卜結果是必克商。武王把這一消息傳聞于周和諸侯國官兵,士氣大振。第二天,乙丑早上就占領了商都朝歌。于是,王賞賜擔任右史的利,利為了紀念這件事,就鑄了此器。

  教師提問:簋上的文字講的是什么事件?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學生閱讀解釋并說明。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閱讀、知識遷移和表達能力。

  教師提問:武王為什么要賞賜利?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說明。

  設計意圖:為學生進一步了解青銅器和甲骨文作鋪墊。

  教師出示武王伐紂的史料材料,與銘文進行對比,并提問:講一講簋銘文的出現有何價值?

  學生對比回答。

  設計意圖:了解我們講授的歷史從何而來。

  3.西周的滅亡

  教師講述:西周共傳了12代王,到了最后一代周幽王的時候,周國力開始衰弱,自然災害嚴重。幽王又是個昏庸的國君,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學生參與講故事。

  教師講述: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他就是周平王。諸侯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設計意圖:學生親自參與講故事,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4.小結過渡

  教師講解:通過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大家發現了哪些有規律的內容?

  師生共同總結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篇4

  【課標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及其實質、作用;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和公正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問題探究、歷史比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分析,說明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其官僚政治與體制管理,無不與古代有著密切的聯系。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1.禪讓制──古代社會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基礎、確立、實質、神秘色彩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

  2.主要內容、特點

  3.影響、發展演變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含義

  3.特點

  4.實質與作用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教法,同時配合史料閱讀、課堂討論。

  【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國家誕生起,中國歷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經驗,及其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線索之綿長、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或民族所難與相比的。

  ──摘自《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夏商周時期正處在中華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階段,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教學過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約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

  閱讀課本標題下小字,并閱讀下面兩幅圖,然后回答:大禹為什么能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夏?

  禹治水成功,舜傳位與他;部落爭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從而享有極高威望。

  指導讀圖:《戴冠冕的夏禹》、《大禹治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啟

  閱讀教材“從禪讓到王位世襲”一目,回答下列問題:

  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的基礎是什么?禹的威望;啟的實力。

  王位世襲制的實質是什么?政治權力由傳賢到傳子,家天下局面逐漸形成。

  王位世襲制具有怎樣的神秘色彩?為什么?天的意志,占卜;提供統治的理論依據。

  指導讀圖《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辭的牛骨》,理解其神秘性。

  這是一種退步呢,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呢?為什么?

  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因為奴隸社會形態的出現是建立在生產力高于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閱讀教材,畫出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示意圖。

  (2)閱讀教材,填寫下表中商朝主要官員的職責:官員相、卿士地方侯、伯職責或義務參與商王決策納貢,奉命征伐

  (3)閱讀第5頁學思之窗回答思考題:從這段記載,你能可看出商朝的.相權有多大嗎?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指導讀圖,明確西周的都城、基本疆域。

  2.閱讀教材正文和課本第5頁兩幅圖,并閱讀下列兩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誦繼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有機可乘,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后,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據史料記載,周初封建的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也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1)西周建立后,什么人建立和實行分封制度?建立和繼續實行:武王、周公旦。

  (2)依據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加強和鞏固西周的統治。

  (3)依據材料二回答周初分封的諸侯有何特點?主要是同姓子弟。

  3.閱讀課本第二目“等級森嚴的分封制”,歸納分封制的內容、特點。

  內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其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指導讀《西周分封形勢圖》,突破知識難點王畿。)

  諸侯:義務:服從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權力:再分封。

  特點:層層分封,貴族內部等級森嚴。

  4.作用

  閱讀教材并讀上圖,回答:分封制有何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疆域;形成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強國;政權由松散趨向嚴密。

  5.西周后期分封制為什么會遭到破壞?發展演變如何?

  破壞原因:諸侯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一些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弱。

  發展演變: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一些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1.讀以上兩圖,回答:兩圖反映了當今中國社會一個什么現象?它源于中國古代什么制度?

  中國人具有較強的宗族觀念。源于分封制。

  2.閱讀課本第三目“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與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2)結合下圖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則及特點是什么?

  基本特點:嫡長子繼承制;血緣關系維系;族權與政權相結合。

  基本規則:

  ①嫡長子繼承,其余子分封;

  ②等級森嚴: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③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如何?宗法制度實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關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二者互為表里。

  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

  實質:宗法制是確立社會等級秩序、維護宗主貴族統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作用:保證貴族壟斷和特權地位,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教學指導: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點和基本原則;明確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間的關系。

  最后教師結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和《西周分封和等級制度關系示意圖》講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宗法關系,建立了一套族權與政權相結合的統治制度。

  關于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可留課下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讓學生自己獲取和了解。

  3.討論題

  閱讀下列材料和課本第6頁歷史縱橫。

  材料一《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衛侯,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大思想家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曰仁”,而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設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習“禮”。由此可見“禮”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

  材料二右圖所示是晉侯蘇編鐘(西周)。

  回答:

  (1)什么是禮?

  (2)你怎樣看待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曰仁”?

  (3)中國的先人為什么發明了編鐘?是為了豐富人民的生活、娛悅人們的精神嗎?

  4.思考國家一詞與宗法制的關系。

  【本課小結】

  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王位世襲制形成、相卿等設立;

  地方:封侯、伯。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內容: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特點:封建諸侯,以蕃屏周

  作用: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破壞:諸侯強大,王權衰弱

  宗法制:內容: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作用:保證了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

  夏商時期我國歷法的形成。夏朝時我國最早記錄了流星雨和日食。商周時我國已有了醫學分科。甲骨文和金文。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特點及在中外文化史上的地位。夏、商、周時期我國音樂、舞蹈的發展。

  思想認識:

  1.通過講述使學生認識到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我國的青銅藝術,在我國和世界藝術史上歷史悠久,占有重要地位。

  能力培養:

  通過啟發學生回答“甲骨文的發現有什么重要意義?”這一問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通過觀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銅制品的圖畫,總結“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么特點?”這一問題,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第6課課文提示,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天文、歷法和醫學

  1.天文:流星雨和日食的最早記錄

  無邊的天際,浩渺的星空,變化多端,神秘莫測,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常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然而我國古代人民對天象的認識并沒有僅僅停留在遐想之中,從很早的時候起,人們就開始注意觀察天象以尋找其變化的規律了。傳說在堯舜時代就有了觀象的專職人員,人們不僅注意觀象,而且注重記錄。我國的古書上有一段記載說,夏桀統治時期的一個午夜“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關于流星雨的記錄。古書當中還記錄過我國最早的觀測到的一次日食,它不僅記錄了日食發生的過程,而且還描述了當日食發生時,人們驚恐萬狀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5頁第二段文字)這是世界天文史上關于日食的最早記錄。

  商朝的文字中,保存了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到周朝,天象觀測更為精細,《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的日食記錄。

  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2.歷法:夏歷和殷歷

  歷法:簡單說起來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律計算年、月、日、節、候的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恐怕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到歷法,一天過去你家的臺歷會被翻過一頁,你們在翻過日歷的時候是否注意過:一般的日歷上在公歷時間下面還注有農歷的時日,你們知不知道“農歷”還叫什么?(夏歷)所以這樣叫的原因是因為它源于夏朝的歷法,提問:夏朝距我們現在有多少年了呢?(4000多年)那么也就是說我國歷法發展的歷史已很久遠了。

  夏朝的歷法是在觀察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件為12個月,我們現在只能從后世的一些歷書尋找夏代歷法的痕跡了,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夏歷是中國歷法之源。

  如果說夏朝是中國歷法初創時期的話,那么商朝應該是我國歷法走向較為完備的時期了。商朝歷法也叫“殷歷”,商代人以月亮圓缺一次為1個月,以太陽的溫涼寒暑的演變一次為1年,1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用設置閏月的辦法調整陰陽之差,即3年設一閏月,凡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年。

  商朝人對年月旬日的概念,已經分得很清楚。商代歷法中還有農事安排,告訴人們何時下種,何時收獲,等等。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3.醫學:醫學的分科

  我國人民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商朝的文字中記載了16種疾病,并對某些疾病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類。商朝人還能做簡單的外科手術,用湯藥治病的方法也是由商朝人首創的。到了周朝,醫學有了較大發展,那時在周王室和政府中已設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已經分科治病,有內科、外科、營養保健和獸醫等科。

  甲骨文和金文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我國文字出現很早,還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陶器上已經有了刻劃符號,我們在一些夏朝的遺址中也發現過不少刻劃符號(引導學生看書第35頁:二里頭遺址陶器上的符號),其中有些符號看起來已經非常接近于后來的文字。到商朝時,我國出現了較為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叫甲骨文。

  1.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的文字因其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得名甲骨文。這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方案,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后人是如何發現這些文字的?商代的人在龜甲、獸骨上究竟寫了一些什么呢?

  商滅亡以后,商朝的歷史文物就隨著歲月的推移淹沒于地下,默默無聞了,久而久之對于商朝,人們了解知道的越來越少,以至于對于古代文獻中的一些簡單記述也眾說紛紜,無物可證。這種狀況經歷了幾千年,直到19世紀末,問題才得到解決。

  提問:商王盤庚遷都到什么地方?(殷)殷是現在什么地方呢?(河南省安陽)殷商滅亡之后,這里漸漸成了廢墟,后代稱之為“殷墟”。19世紀末,人們正是在殷墟發現了甲骨文。

  起初是安陽一帶地區的農民們在種地時經常挖到一些“龍骨”,這實際是一些古代動物內骼化石。農民們當時一般都將這些“龍骨”拿到城里違賣給藥鋪。時間一長,“龍骨”上的刻劃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些學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文字。于是開始進一步的搜集和研究。最后,他們確定這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就是商代的文字。(引導學生看彩色圖畫5《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陶器上出現的一些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的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已具備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等六種傳說造字方法。從19世紀末到今天,商朝的甲骨文已發現了15萬片左右,共計有單字4600多個,可見其文字已較豐富,為現在人所識別的已有1000多字。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記述的是商朝人占卜的事情和結果(占卜: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6頁注腳)由于當時的人很迷信,占卜的事很多,如年成好壞、戰爭勝負、風雨大小等事都要占卜,這就使我們得以從卜辭當中了解商朝社會的許多情況包括生產狀況、階級關系等,這就極大豐富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

  甲骨文是商代人留給我們的實物,使用這種文字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有3000年左右。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發現,說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提問:甲骨文的發現有什么重要意義?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總結。

  2.商和西周的金文

  除甲骨文以外,商和西周的一些青銅器上也鑄刻有文字,叫作“金文”。(當時的“金”是指銅)和甲骨文相比,金文進一步穩定、規范、簡化。(引導學生看書第36頁:西周銅器上的金文)

  關于金文,課本第37頁還有一段小字,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注意:

  金文還叫什么?它和甲骨文的區別在哪兒?“大篆”這種文字樣式是什么時候出現的?請同學們看書上的小字內容。

  繼續講述:和甲骨文一樣,金文也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是研究商周歷史的珍貴史料。

  青銅藝術

  首先讓我們了解商、周青銅藝術的特點。

  1.特點:

  提問前面(第4課)我們已經學過什么是青銅,青銅器是怎么制造出來的,當時我們還講到過商代有一件十分著名的青銅器,它叫什么?(司母戊鼎)

  請學生把書翻到24頁,看司母戊鼎圖。

  指出:今天我們要從另外一人角度看一看司母戊鼎,看一看它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

  啟發學生從鼎形的勻稱和器表裝飾花紋的精美兩個方面回答。

  引導學生看彩圖4《商代的四羊方尊》,并簡單介紹四羊方尊:在尊的四角,附著四支向外半伸的羊頭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也有花紋作為裝飾。啟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造型雄奇、工藝高超,獨具匠心。

  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7頁《商朝的家尊、犀尊》圖,啟發學生找出其藝術特色:以動物、怪獸為造型,形態生動逼真。

  提問:商周的青銅藝術有什么特點?鍛煉學生歸納的能力,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由教師作條理化的總結。并進一步指出:商代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這一時期青銅藝術的精品、代表作。

  2.歷史地位:

  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夏朝時人們就已經制造了青銅器,不過那時的青銅器顯得較為古樸和簡陋。商朝時,青銅藝術達到了高峰,和夏朝比,這一埋藏的青銅器式樣美觀多了。造型逼真,花紋、浮雕的水平很高,出現了不少精品,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西周繼承和發展了商代的青銅藝術,青銅器的種類比商代多,器表的花紋也有所變化,逐漸趨向簡樸。這樣看來,夏商周以來青銅器的制造始終沒有停止過。青銅器作為日常用具,作為祭祀時的禮器在當時有其實用價值。然而,它們更有藝術上的價值。它的設計、造型,反映了夏商周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談夏商周文化,不能不談青銅藝術,青銅藝術是這一時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在世界上,我國的青銅藝術也是聞名于世的。中國的青銅藝術以其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藝術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附帶提出:除青銅器之外,商朝的玉器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看《商代玉象》圖。

  音樂和舞蹈:

  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考古工作者在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許多遺址當中發現了陶塤,這時一種簡單的吹奏樂器。原始社會的舞蹈比較簡單,大多摹擬動物的動作。青海大通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繪有15個人舞蹈的情景,給人以翩翩起舞的動感。

  1.夏朝的“韶樂”

  夏朝的時候,音樂舞蹈水平提高。傳說夏王啟創制了樂舞《九韶》,這是一種既歌唱同時又有伴舞的音樂。據說啟即位第10年的時候,曾在大穆之野舉行盛大的樂舞會,演奏《九韶》等音樂。后代史書中描述這次樂舞會時有“萬舞翼翼,章聞于天”的贊譽之詞,可見在當時這是一次規模很大,景象相當壯觀的盛會。

  現在看起來,“韶樂”在夏朝是最盛行的一種音樂。由于距離我們現在太遠,我們已不能知道它的音調,但我們可以在史書中經常看到后人對它的贊美之辭,比如:春秋時候,孔子聽到了韶樂以后,“三月不知肉味”,一直沉浸在優美樂聲的回味中,而且他逢人就說:“想不到音樂能吸引我到這種程度!”由這個小故事,我們不是可以體味到韶樂之美妙的程度嗎?

  2.商代的樂器

  商朝的時候,手工工匠已經能用金、石、竹、木、絲、陶等材料制成多種樂器,樂器種類增多以后,能產生更好的音響效果,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商代的樂器中有打擊樂器。如:磬,是由石或玉制成的;還有鐘、鼓等。(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8頁《商代的石磬》圖畫)這樣一些打擊樂器的使用,增強了商代音樂的節奏感,并能烘托出音樂的氣勢。商代還出現了能發出各不相同樂音的編鐘。

  西周時,我國的樂舞有了明顯的發展,周朝舉行各種禮儀式必配有音樂,故常以“禮樂”并稱。西周時,有了各種成套的樂器,那時候的歌舞,有很多表現歷史事件的,表現大禹治水和武王伐紂的歌舞就都是在那時形成的。

  西周的樂舞又分文舞和武舞兩種,文舞執羽,武舞執干。(即古代武器:盾牌)均有多種樂器伴奏。請同學們想象,執羽的文舞必是輕盈柔美,執干的武舞,必是以粗獷、豪放為其特色了。

  關于西周的樂舞還有一些內容,課上不講,如果同學們想知道更多的話,請你們課下閱讀課文第38頁小字。

  3.歸納小結

  縱觀一節課所講內容,我們了解到,我國早在奴隸制時代,就在科學、文化和藝術方面做出過突出的成就:商代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商周的青銅藝術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的歷法已有4000多的歷史,古代關于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均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中華文化真是源遠流長,這一切是足以引起每個中國人自豪的。

  講到第6課,我國奴隸制時代的歷史就基本介紹完了。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曾形象地把歷史比擬為一個人,他說“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藝術是歷史的靈魂”,政治、經濟、文化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全貌,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完整。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奴隸制時代的政治、經濟,今天我們又了解了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同學們,在你們的頭腦中,關于我國奴隸制時代歷史的影象應該是比以前更加清晰、更加完整了吧。

  4.作業:

  根據課文提供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練,以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

  (三)教法建議

  以講述教法為主,配合以啟發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了解我國制時代文化的概貌,并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要求學生了解夏商兩個奴隸制王朝興衰的簡單過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湯滅夏、盤庚遷殷、商朝統治區域、青銅器、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奢侈、奴隸的悲慘生活等基本知識。

  要求學生在思想上認識:

  1.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

  2.奴隸制國家是奴隸主階級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時期廣大奴隸的悲慘生活說明了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性。

  3.由于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創造了文化,推動了奴隸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而證明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4.通過“司母戊鼎”等手工業精品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國家文物觀念的教育。

  要求學生培養下列能力:

  1.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說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而不是退步?”“商湯為什么能夠滅夏?”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師幫助下,學生分析商朝奴隸主和奴隸兩大階級生活懸殊的情況及產生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階級觀點和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3.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畫,進行形象直觀教學,由學生看圖說文,提高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我國原始社會大約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它經過哪兩個階段?(檢查學生能否從宏觀上掌握原始社會的發展線索,訓練他們的概括能力)

  我國原始社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現是什么?(要求學生從產品的剩余,交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出現分析瓦解的原因,從貧富的分化、階級的產生分析瓦解的表現)教師在總結學生答案的基礎上,逐步引入新課。

  2.導入新課

  原始社會瓦解后,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第一個階級社會是奴隸社會。我國的奴隸社會從形成到瓦解,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四個時期,約一千五、六百年。這節課,我們就講“夏商奴隸制王朝”。(板書標題)

  3.講授新課

  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板書)

  (1)禹傳子,家天下(板書)

  本來,禹的繼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擁護。但是,禹在位時不給他實權,使他得不到鍛煉,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禹把實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啟,并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在禹死后輕而易舉地繼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東夷軍隊打敗啟的軍隊,并將啟俘獲,囚禁起來。不久啟又逃出,重新組織隊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殺掉,繼承了父親的位置。

  啟開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襲制。經過一年戰爭,啟打敗對此不服的有扈氏,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用武力奪得天下。這場流血斗爭實質上是部落聯盟中各個貴族集團之間爭奪王位世襲權的斗爭。同學們還記得禪讓制嗎?(可請一位學生回答)世襲制是指貴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貴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選賢與能”,是“天下為公”的時代,禹死“傳子”,進入“天下為家”的時代,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隨著王位世襲制的確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聯盟機關,也就轉化為奴隸主貴族壓迫和剝削奴隸和平民的國家機器。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標志,也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主要標志。漫長的原始社會終于走到了盡頭。

  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制度是極其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沒有任何政治權力和人身自由。請同學們思考:奴隸社會取代無階級、無剝削的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為什么?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答問的基礎上,指出這種取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私有制的出現,政治上也必然進入“天下為家”的階級社會,這是進步的歷史現象。并歸納說明:在奴隸社會內,戰俘作為奴隸保存下來,不再被輕易殺掉,從而保存了生產力的基本因素勞動力;奴隸主占有大量生產資料和奴隸,有可能組織較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的勞動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工程,金屬工具較為廣泛的應用,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了很大的推進作用;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了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這種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為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創造了條件。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恩格斯語)當然,這種進步是建筑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是一種“野蠻的進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紀(板書)

  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為什么叫夏朝?因為夏原為黃河流域一個部落的名稱,傳說是黃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親鯀都是這個部落的首領。近年來,在河南登封發現兩座東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據考古學家論證,這就是夏初的都城陽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時間,我國是和埃及、巴比倫(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進入階級社會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什么是國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它不是為整個社會成員服務的機構,而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列寧指出:“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列寧語)國家機構主要包括軍隊、法庭、警察、監獄等設施。夏朝已建立了軍隊,制訂了刑法,設置了監獄。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奴隸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隸社會,除奴隸和奴隸主外,還有平民。平民是農民和手工業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沒有多少政治權利。他們往往生活貧困,向富人借債,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壓迫被剝削階級,一旦犯法或不能償清債務就要淪為奴隸。

  請同學們在《夏朝統治范圍示意圖》上找出二里頭文化的大致范圍。二里頭遺址面積3.75平方公里,屬今河南西部的偃師縣。1959年開始發掘。二里頭文化以河南西部為中心,對探索夏朝情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河南偃師二里頭夏宮殿復原圖》。宮殿遺址東西長約108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才達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和墻基。考古工作者根據基址遺址進行了復原。基址的四周還圍繞著一組完整的廊廡式建筑。這是由堂、廡、庭、門等單體建筑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嚴整,主次分明,極為壯觀。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備了宮殿建筑的特點和規模。根據殿內發現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獸骨的祭祀坑,推測這座宮殿可能是宗廟的建筑遺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這里是王都所在地。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其絕對年代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約當夏朝末期。可見在3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能力。

  (3)夏朝的生產(板書)

  除糧食生產外,手工業生產已能制造青銅酒器和樂器。我國以青銅為原料鑄造兵器和工具的歷史相當早。那時還能制造雕飾美觀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統治區域(板書)

  請同學們看本目圖畫《夏朝統治范圍示意圖》,并找出夏的都城陽城。關于夏朝最強盛時的統治范圍,史學界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在魯西、豫東,另一種認為是在豫西、晉東南。后一說文獻資料根據充分,近年來更獲得不少考古資料的證明,教科書采用此說。

  (5)夏桀的暴政(板書)

  夏朝共歷14代,17個王(有時是兄弟相繼)470多年。夏朝第17個王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為了自己尋歡作樂,不管人民死活。請同學們閱讀有關的小字部分,并觀察《夏桀把人當作坐騎》圖,這幅圖選自山東武梁祠12畫像石。夏桀是騎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隸主統治者。從藝術的角度看,這幅畫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夢死,還恬不知恥地自比為太陽。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人民對他恨之入骨,寧愿和他同歸于盡。他為自己的垮臺創造了條件。

  商湯滅夏和盤庚遷殷(板書)

  (1)商湯滅夏建國——公元前16世紀(板書)

  商是位于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屬于東夷的一支。它的祖先契因為幫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東部商丘東南),所以稱為商。它的首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領,他任用賢人伊尹作助手,謀劃滅夏大計,先后滅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眾叛親離的機會,立即率軍伐桀,商軍所到之外,備受歡迎。可見湯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兩軍會戰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北),夏桀大敗,退守三朘(今山東定陶),湯追擊,桀再敗,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夏亡。湯回師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為王。請同學們在《商統治區域示意圖》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從湯開始,傳17代,31個王,共600年左右。

  商湯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對大臣要求嚴格,并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小字部分,引導學生認識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宮殿復原圖》是近年來在湖北黃陂盤龍城發現的一處商朝宮殿遺址,是當時商朝一個奴隸主貴族的宮殿。這座宮殿構筑在高高的夯土臺上,氣勢雄偉。由此可使學生了解當時的建筑水平,并可推論商朝統治中心的宮殿要比它豪華得多。

  (2)盤庚遷殷——公元前14世紀(板書)

  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遷都的原因是由于水患。請同學們在《商統治區域示意圖》上根據圖注找出曾作過商朝都城的地點。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轉折點。遷都以后,社會比較穩定,商朝進入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國力比較強盛,統治區域不斷擴大。勢力最大的時候,東到大海,西起陜西西部,北到遼寧,南至長江流域。要求學生將《商統治區域示意圖》與《夏朝統治范圍示意圖》對照比較,說明商朝統治范圍比夏朝大得多,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3)商朝統治的穩定和發展(板書)

  盤庚遷殷后,商朝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完善和加強。本目小字部分由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歸納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軍隊三方面內容,提高學生的讀書概括能力。圖畫《商朝的銅鉞和面具》中的鉞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殺,也用于儀仗、警衛和表示權威。軍隊是國家機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商王有強大的軍隊,分為左、中、右三師,一次出兵就有上萬人。商王中戰功最為顯赫的是盤庚的孫子武丁,他3個月內用兵達23000人,他的妻子婦好是當時一名女戰將。

  這一部分內容講完后,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商朝為什么能夠滅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說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隸的反抗,商湯任用伊尹等干才做好滅夏的準備,乘桀失去民心之機,起兵攻夏,終成大業。從而使學生認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時認識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經濟的繁榮(板書)

  (1)商朝農業的發展(板書)

  農業是商朝的主要生產部門。當時大批奴隸在田野上集體耕作,糧食作物有粟、黍、麥和稻等,已比較齊全。圖畫《商朝的石刀、石鐮》說明當時奴隸使用的工具主要還是石器。在一個商王宮殿遺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鐮。工具的集中保存說明農業勞動是集體進行的。為什么當時奴隸使用的農具主要還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頓一下,讓學生思考)因為奴隸對勞動沒有興趣,經常怠工,破壞工具,奴隸主不可能為奴隸準備輕便而又貴重的工具。商朝奴隸辛勤勞動,整治土地,挖掘溝渠,修成一塊塊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書中的圖畫說明這是一種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現,字形方方正正,說明當時的農田修整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長期艱苦的農業勞動中,奴隸們培育出多種農作物,特別是糧食產量的增加,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后世的家畜種類當時都已具備。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殺掉成百上千頭牲畜作為“犧牲”。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畜牧業的發達。牲畜除食用外,還用于駕車。

  (2)商朝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器(板書)

  商朝的手工業已很發達,青銅冶鑄、制陶和玉石雕刻業都有很大發展,已有各種行業的作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青銅的冶煉技術和青銅器制造業的發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標志。教材圖畫也特別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銅人頭像》、《商朝的青銅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種)、《司母戊鼎》、《商朝冶鑄青銅器示意圖》。青銅是銅和錫、鉛的合金,青銅器的制造過程是相當復雜的,起碼有采礦、冶煉、制模、澆鑄和修整幾道工序。根據商朝青銅器的化學成分分析,當時奴隸工匠把銅和錫、鉛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溫冶煉青銅時,已能掌握多種金屬成分恰當的比例,這種銅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適合于制造各種器具。3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獲得1000℃左右高溫的技術,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師著重講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挖掘出土的,這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個銘文而得名。鼎腹長方形,四周有盤龍紋,上豎兩只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長1.1米,寬80厘米,重875公斤。因為這個鼎大得可以當作馬槽,所以當地人民稱之為“馬槽鼎”。此鼎形狀雄偉,花紋秀麗。鑄造工藝主要有制范和澆鑄兩道工序。請同學在看圖的基礎上,說明此鼎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觀

  察能力。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商朝青銅冶鑄工藝的杰作,也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當時每個坩堝只能熔煉12.5公斤青銅熔液。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鑄出這樣大的方鼎?(稍微停頓一下,讓學生思考計算)根據每個坩堝的容量計算,至少需要70個坩堝,每個坩堝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時排著隊,抬著坩堝依次澆鑄。否則銅水一旦冷卻,就不能融為一體了。此鼎出土后,日本侵略者屢次要劫這個鼎。當時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沒有被劫去。抗戰勝利后,1946年重新挖出,現存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保護國寶,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愛護文物的觀念。

  商朝青銅出土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全,造型之復雜,花紋之精細,都是世界上罕見的。所有這一切,都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窮的創造力。總之,商朝的勞動人民發展了生產,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殘酷的奴隸制度(板書)

  (1)奴隸社會是奴隸主的天堂,廣大奴隸的地獄(板書)

  奴隸主生活極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宮殿里,并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準備死后繼續享受。盤庚遷殷后270年,商都再未遷移。長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紂以后遭到破壞,逐漸成為廢墟,故稱殷墟。這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一個都城,對研究商朝后期奴隸制社會的歷史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把它稱為商朝的“歷史博物館”是很有道理的。殷墟從1928年開始發掘到現在,出土文物不計其數,成為國家考古發掘的重點地區,中心在河南安陽西北少屯村一帶,面積達24平方公里。內有宮殿區、王室墓地、手工業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隸的殉葬坑等遺址。發掘出的11座王陵,規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婦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銅器和玉石器,品種繁多,有許多物品是前所未見的藝術珍品,造型美觀、體態生動、文飾精美。圖畫上的玉龍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藝水平,玉龍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瓏剔透。墓葬情況既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

  (2)奴隸的悲慘生活:“人牲”和“人殉”(板書)

  商朝奴隸主貴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奴隸的辛勤勞動為奴隸主貴族創造了大批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他們本身卻被剝奪了一切財富和權利,甚至連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隸主不但強迫奴隸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進行各種繁重的勞動,還把他們當作牲畜一樣任意屠殺。商王和奴隸主在祭祀祖先和神靈時,經常屠殺大量奴隸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活埋來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讓這些奴隸在“陰間世界”侍候他們,守衛他們。

  教材上的圖畫《商朝帶枷的奴隸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雙手伽在胸前,南奴雙手伽在背后,從中可見奴隸生活之悲慘,奴隸制統治的殘酷。河南安陽武官村商王大墓是萬惡的殉葬制的一個罪證。這一帶王陵區先后發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隸殺殉坑。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規模之大,于此可見一斑。該墓形狀像一個“中”字,墓室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兩個墓道,南北共長45米,總面積為340平方米,這座大墓里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個大墓,陪葬奴隸多達400人。在安陽,發現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壯年男女。無論是“人牲”,還是“人殉”,根據他們的尸骨情況可以判斷,他們死得很慘,有的被砍頭,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斬,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錘砸死。請同學們思考:“人牲”和“人殉”這個殘酷的事實說明什么?也就是說奴隸主為什么敢于肆無忌憚地屠殺奴隸?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指出,在萬惡的奴隸社會,奴隸主不僅占有奴隸的全部勞動果實,而且還占有奴隸本身,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和“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有權買賣甚至殺害奴隸。這也正是奴隸社會的反動性所在。

  這一段教材講完后,引導學生回答教科書上的問題——商朝的奴隸主和奴隸的生活有什么差別?教師著重說明兩點,一是奴隸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葬入陵墓,準備繼續享受;二是奴隸經常帶著刑具干活和過夜,不少奴隸還要被殺死或活埋,為奴隸主做供品和陪葬,命運極其悲慘。奴隸主和奴隸生活的懸殊反映了奴隸社會剝削和壓迫制度的殘酷及尖銳的階級矛盾。

  4.小結

  這節課講了夏商兩個奴隸制王朝四個問題,同學們要掌握以下幾點。

  ①夏朝建立的標志是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建立的時間、人物、國家的階級實質,公元前16世紀,夏桀的殘暴統治導致夏朝滅亡。

  ②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統治范圍遠遠超過夏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奴隸制大國。

  ③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至殷,歷史上又把商朝稱為殷朝。遷殷后,社會比較穩定,國力日益強盛,奴隸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

  ④商朝主要部門是農業生產,手工業突出表現在冶銅技術和青銅器的創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⑤殘酷的奴隸制度表現在奴隸和奴隸主的生活懸殊,奴隸生活極其悲慘。

  (三)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后,可首先介紹我國奴隸社會的4個歷史時期和起建時間,使學生對我國奴隸社會歷史階段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國奴隸社會形成和發展這一線索,說明夏朝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形成階段,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矛盾是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緊扣教材講清“國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

  講述商朝經濟生產時,突出青銅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師可適當補充些材料,結合《商朝冶鑄青銅器示意圖》講清奴隸是怎樣制造青銅器的,及青銅器工藝之高超、產品之多,使學生感受奴隸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重點講述司母戊鼎,教師需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滿激情的描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感情,并對學生進行保護文物的教育。

  本課內容圖畫較多,教師可因勢利導,加強形象直觀的教學,引導學生看圖說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插圖的能力。對一些出土文物,可進行一些考古學知識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和對考古知識的興趣。

【《夏、商、西周的興亡》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上《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范文(通用7篇)04-18

《商不變的規律》教案(通用11篇)09-22

《商不變性質》教案(精選5篇)05-19

《夏》梁衡語文教案(通用11篇)09-06

《夏感》梁衡10-10

《夏感》梁衡賞析06-21

《商不變的規律》教學設計03-03

夏寶龍講話感想范文03-20

《商的近似數》教學反思(精選13篇)10-1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演講稿范文02-16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