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傳
管仲列傳1
教學設想:
本文位于蘇教版選修教材《〈史記〉選讀》第四專題“《史記》的理想人格”的板塊,這個板塊的學習,旨在了解作者“讀其書,想見其為人”的知人論世理念,了解司馬遷對歷史人物人本主義的解讀。
專題目標:
1、 能夠流暢地朗讀出課文。
2、 積累文言知識;體會并學習本文人物描寫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從政成功的原因。
時間設定:2教時
第1教時
要點:朗讀課文,理解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過程:
一、導入
初中課文《隆中對》中有一段話是說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自比樂毅、管仲,“時人莫之許也”,今天我們學《管仲列傳》,看看管仲是個怎樣的人物。
二、朗讀課文
1、注意讀音
鮑() 倉廩() 匡()曹沫()[讀音mei四聲]
3、 指名朗讀
三、理解第1段
1、自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并和同學交流
游——常欺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管仲囚焉——遂進管仲——以霸——一匡天下
2、班級交流
(游——交往
常欺鮑叔——欺詐,指管仲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分利時欺騙對方而多拿錢。
終善遇之——始終友好地對待他。
不以為言——不把這個事情對外人說。
管仲囚焉——被囚禁。
遂進管仲——舉薦。
以霸——因此稱霸。
一匡天下——匡扶天下。)
3、指名翻譯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后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四、理解第2段
1、自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并和同學交流
嘗與鮑叔賈——不以我為貪——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三仕三見逐于君——不肖——三戰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2、班級交流
(嘗與鮑叔賈——曾經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
不以我為貪——不認為我是貪心。
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窮困,困窘。
三仕三見逐于君——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
不肖——不賢。
三戰三走——三次打仗三次退卻。
召忽死之——召忽,人名;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意動用法。)
3、指名翻譯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五、理解第3段
1、自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并和同學交流
任政相齊——區區——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下令如流水之原——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2、班級交流
(任政相齊——在齊國執政做國相。
區區——小小的。
通貨積財——流通貨物,積累財富
富國強兵——富、強,使動用法。
與俗同好惡——與普通人同好同惡。
故其稱曰——所以他說道。
倉廩實而知禮節——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
上服度則六親固——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
四維不張——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張揚。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命令;原,水的源頭。
論卑而易行——卑,淺顯;易行,易于推行。
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3、指名翻譯
(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后,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象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六、理解第4段
1、自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并和同學交流
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因而信之——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2、班級交流
(因禍而為福——轉禍為福。
轉敗而為功——轉敗為功。
貴輕重——看重事情的輕重緩急。
慎權衡——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
桓公實怒少姬——少姬,桓公的小妻,蔡國人。
因而伐楚——卻趁機討伐楚國。
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
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
于柯之會——在柯地盟會。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
因而信之——信,使動,使之信任。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3、指名翻譯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于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七、理解第5段
1、自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的意思,并和同學交流
世所謂賢臣——孔子小之——周道衰微——勉之至王——乃稱霸哉——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上下能相親——豈管仲之謂
2、班級交流
(世所謂賢臣——世人稱他是賢臣。
孔子小之——小,輕視。
周道衰微——周室衰微。
勉之至王——勉勵他做最好的王侯。
乃稱霸哉——卻輔佐他成就霸主了嗎。
將順其美——發揚他的美德。
匡救其惡——糾正他的過錯。
上下能相親——上下就能互相親近。
豈管仲之謂——難道說的就是管仲嗎。
3、指名翻譯
(管仲,世人都稱他是賢臣,但孔子卻輕視他。難道是因為周室衰微,桓公很賢明,而管仲卻不勉勵他去扶持王室,而輔佐他成就霸主了嗎?古語說:“幫助發揚君主的美德,糾正他的過錯,所以上下就能互相親近。”說的就是管仲吧?)
八、朗讀加深理解。
第2教時
要點:總結探討,作業練習
過程:
一、思考下列問題,和同學討論,準備班級交流
1、請分析管仲功業成功的主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1、是他的才干;2、是他順民心的政策;3、是糾偏扶正的長遠眼光。客觀原因:1、鮑叔牙的知己和無私舉薦;2、遇到比較賢明諸侯。)
2、本文用了哪些材料寫人物?
(與鮑叔牙的交往;任齊相后的基本國策;糾偏扶正及其效果;太史公的議論。)
二、作業
1、以下文字是原文中的,請閱讀理解大意,準備班級交流。
(1)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贊美)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2)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3)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4)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譯文
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俸祿,有封地的就有十幾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而稱贊鮑叔善于識別人才。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并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于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晏子,字平仲,名嬰,萊地夷維人。服事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因為節省檢樸,親躬理事,而受到齊國人的敬重。做了齊相之后,吃飯時不用兩樣肉菜,小妻也不穿絲綢。他在朝廷的時候,國君談到的事,他就直言;國君沒有談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國家有正義,就順理而行;國家無真理,就權衡利害而舉措。因為這樣,在靈公、莊公、景公三代,他的名聲在各國間頗為顯赫。
越石父這個人十分賢能,但陷于監牢之中。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見他,便解下左邊的驂馬將他贖出來,載著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辭一聲,就走進了內室。過了些時,越石父對晏子說要絕交,晏子非常驚詫,提衣整帽,連連謝罪說:“我晏嬰雖無仁德,但卻將你從困境中挽救出來,為什么你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石父說:“話不能這么說。我聽說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兒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當我被囚在牢中的時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經知道我的為人并且贖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禮節待我,那實在不如在監牢之中。”晏子于是請他進屋,待他為上賓。
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自我滿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問是什么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顯赫于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仆從和車夫,但是你的意氣自感滿足了。我因為這才要求離開你。”后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2、翻譯: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其為不肖,知其不遭時也。
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鮑叔終善遇之
以身下之
4、【模擬試題】
一. 語言知識及運用
1. 下列句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A. 鮑叔終善遇之 對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時也 遭受
D. 子孫世祿于齊 享俸祿
(C)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公子怪之
A. 鮑叔不以我為愚
B. 知我不羞小節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B)
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3. 下列句中加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A.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欺負
B. 鮑叔遂進管仲 舉薦
C. 一匡天下 匡正
D. 嘗與鮑叔賈 做買賣
(A)
4. 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意思跟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 不為以言
B.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C.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D.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C)
5. 下面六句話分別分為四組,全都表現鮑叔“能知人”的一組是
①鮑叔知其賢 ②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③鮑叔遂進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⑤多鮑叔能知人也 ⑥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A)
6. 下列對文意的敘述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做買賣常占便宜。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原因是鮑叔知道管仲家窮。
B. 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這都是鮑叔知賢、薦賢、讓賢的結果,說鮑叔是最大的功臣一點都不為過。
C. 在常人看來,管仲無德、無才又貪心,但鮑叔獨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順、當官不成,原因是機遇不到,他堅信管仲是治國之才,時來運轉,會發揮潛能。
D. 本文雖選自《管晏列傳》,但并沒有把主要筆墨放在寫管仲的個人功績上,而是著重寫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重點寫鮑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為,暗示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
答案:(D)
管仲列傳2
《管仲列傳》 課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①與鮑叔賈②,分財利多自與③,鮑叔不以④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⑤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⑥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⑦,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管仲列傳》 課文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待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里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順著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候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管仲列傳3
從三皇五帝到秦皇漢武,每個時期都有大量的英雄豪杰,也不乏能人巧匠,當然還有無數政客在歷史的長卷上書寫出絢麗的一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史記》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讓千百年后的我們所熟悉呢?管仲就是這樣杰出的政治家,憑借自己的能力受后人所景仰。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管仲作為潁上人,實在是家鄉人民的驕傲。他在齊國為相時,富國強兵,順應民心,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齊桓公要攻打楚國,管仲就趁機伐楚;齊桓公要北征山戎,管仲就趁機讓燕國修改召公時的政治。桓公想背信棄義,不遵守約定時,管仲趁機讓他履行諾言,諸侯于是歸順齊國。管仲死后,齊國仍然實行他的政策,齊國一步步強盛。而管仲平生十分富有,有三歸,反坫,但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因此可見在齊國人的心目中,管仲是多么的`優秀,多么受人尊敬。(.)
而管仲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與一個人密切相關,那就是鮑叔牙。開始管仲十分貧困,與鮑叔牙做生意,常給自己分的錢多,鮑叔牙卻不認為他貪婪,始終善待他。管仲打仗時多次逃跑,鮑叔牙不認為他膽小,知道他家中有老母親……后來,鮑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為公子糾服務,小白成為君主,公子糾失敗,召忽死了,管仲被囚禁受辱。鮑叔牙知道他不是不知羞恥,而是因為他的才能還未顯露出來。于是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使得管仲感慨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就是千古佳話“管鮑之交”,長久以來為人們所稱道。
鮑叔牙與管仲的友誼成就了管仲后來的作為,管仲的才能成就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沒有管仲在政治上的卓越見解,齊桓公怎么會成為霸主呢?
《史記》向我們介紹了管仲,使我們更了解這位兩千多年前的政治家,也讓我們更欽佩他。管仲有勇有謀,心存大志而不拘小節,他的一番作為足以讓他有資格在《史記》所記錄的名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管仲列傳4
一、課堂導語
課前,大家就文本的閱讀,提出了一些疑惑老師把大家的問題概括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三個內容,這節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三個問題
二、質疑問難
1.本文題為《管仲列傳》,為何用大量筆墨敘述管鮑之間的交往呢?
2.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樣體現的?
3.管仲不是公認的為節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選擇?
師:現在分組討論,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問題展開探討
三、探究解惑
1.本文題為《管仲列傳》,為何用大量筆墨敘述管鮑之間的交往呢?
生1:是管仲對自己與鮑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顧,知己之交,友誼深厚
生2:鮑叔牙的推薦改變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寫傳記當然要寫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響的人
(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學生互相補充)
師:知遇之情難能可貴,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哪位同學愿意以聲傳情,讓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
一學生誦讀(配樂《高山流水》)
一學生點評:總體語調太平“吾始困時”“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處,自敘過去艱難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傷,語氣要低沉,“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知我者鮑子也”,語調要上揚,“鮑子”要重讀,表現自己對鮑叔牙推崇與贊美之情
(學生鼓掌)
師:掌聲說明一切,就請你再誦讀一次
2.這是一曲友誼的贊歌,鮑叔牙如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樣體現的?
生1:“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說明他發展經濟,重視軍事
師:注意審題題目不是問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樣體現他的才干的
(學生輕笑)
生2:用事實說話第三段,國富兵強的實績,第四段,管仲三次糾正齊桓公失誤的事實足以證明管仲的才干
生3: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憑借的就是管仲的謀略,這也是事實證明
生4:側面烘托鮑叔牙的“知”側面烘托了管仲的才干孔子褒多于貶的肯定以及司馬遷的高度贊揚也都側面證明了管仲是有才干的
3.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但是管仲不是殉節而死的人,該如何看待他的選擇?
生1:我們小組贊成管仲的選擇大丈夫做事應該不拘小節,管仲選擇幽囚受辱,不是茍且偷生,而是恥于功名不顯于天下歷史證明管仲的選擇是正確的
生2:贊同管仲選擇生,是為民、為君、為孝、為己為民,令順民心;為君,輔佐齊桓公稱霸;為孝,母親需要贍養;為己,實現遠大抱負選擇生,就多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3:我認為,管仲該殉節而死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在追求以殉節為道德標準的時代,他不死,是失節的表現,是違背天下正統的叛逆我認為,他應該與屈原同行,以死彰顯文人的氣節
(學生嘩然一片)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為士可辱,不可死死就死了,只要面對那九泉之下的故人,興許獲得一些氣節的名聲,而生,不僅要面對世人的鄙棄,還要面對自己心靈的拷問屈原的死,是不敢承擔楚國興復重任的怯懦;勾踐的生,是敢于承擔恢復國家的勇敢召忽的死,是不敢面對世人質疑的懦弱;管仲的生,是敢于挑戰世俗的勇敢項羽的死,是不敢面對曾經輝煌如今失敗的現實的怯懦,司馬遷的生,是敢于承擔起先父遺志,實現自己理想的勇敢生是勇敢者的`宣誓書,死是怯懦者的墓志銘
(學生熱烈鼓掌)
師:顯然,擇生,是一種不屈服對于那些擇死的行為,我也說兩句項羽在可以逃脫的機會中,拔劍向頸;李廣并無必死之罪,橫刀自刎;屈原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我以為,在這種反復出現的悲劇場面中,司馬遷也表現了崇高的人對命運的強烈的抗爭:即使命運是不可戰勝的,人的意志也同樣是不可屈服的
(學生竊竊私語)
生5:我們組還是贊同管仲的選擇項羽人稱失敗的英雄,說他是英雄,與失敗無關,而是在這過程中,他屢建戰功同樣,后人贊管仲為“千古第一相”,并不止是他使齊國稱霸諸侯,也是因為在這過程中,他所付出的痛苦與汗水,包括他幽囚受辱的選擇我們認為現在的人們就應該向管仲學習,堅定信念,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
(學生沉思)
師:大家的發言可謂見仁見智,異彩紛呈,哪位同學做最后的總結陳詞?
生6:“士可殺不可辱”,這一傳統觀點我們需要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其大義凜然的氣概,不可折辱的人格,它使我們的民族永遠挺立著錚錚鐵骨另一方面,人要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最大的價值,這是對生命意義的升華
師:“忍辱負重一生,其死重于泰山也”,管仲的這種品質也正是司馬遷所追求的《史記》在敘述歷史人物事跡的同時,也處處滲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痛苦和郁悶,這就是我們千年之后讀《史記》仍不能不為之感動的關鍵
四、布置作業
師:今天了解了管仲的經歷與人格后,你會有怎樣的感悟和收獲呢?課后請大家以“管仲,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篇讀書筆記
管仲列傳5
一導入
朋友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因為人們總是渴望心靈的溝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知已難得啊。所以歷史上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和藺相如才會世代為人們所稱道;而高山流水謝知音的伯牙和鐘子期才會世代為人們所仰慕;春秋時,齊國人管仲和鮑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佳話,后世稱為“管鮑之交”。今天我們就讓我們通過學這篇《管仲列傳》來了解這段友誼。本文選自《管晏列傳》。
二、課文分析
師: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預習的。大家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現在提出來。
生:“一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師:大家知道“匡正”這個詞嗎?匡正就是糾正的意思,在這里指平定,“一匡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
生:“故論卑而易行”是什么意思?
師:言論平易容易施行,也就是貼近百姓的意思。還有問題嗎?
生:“善因禍而為福”是什么意思?
師:“因”我們以前學過哪幾種意思呢?因有“于是,就”的意思,有表原因,也還有表依靠的意思,如“因人之力”,也就是憑借別人的力量。大家看看這里應該解釋為什么呢?善于轉禍為福,“因”解釋為憑借。
生:“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和“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是什么意思?
師:桓公因為對少姬生氣,所以把她送回了娘家蔡國,但她父親居然要她改嫁,所以一怒之下,桓公就去攻打了蔡國。“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中“修”是“恢復”的意思,“重修舊好”的修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齊國幫助了燕國,燕國接受他們的建議回復了以前的統治。
生:“然孔子小之”,為什么孔子看不起管仲呢?
師:孔子認為管仲不節儉,不知禮,所以看不起他。好,大家如果沒有什么問題,我來出幾個題目考考大家。
(投影):與鮑叔牙游
已而
遂進管仲
齊桓公以霸
九合諸侯
嘗與鮑叔賈
多自與
三仕三見逐于君
以我為不肖
不羞小節
富國強兵
諸侯由是歸齊
豈管仲之謂乎?
生:(回答)
明確:游—交游;已而-不久;以霸-憑借他稱霸;九-多次;賈-做買賣;自與-給自己
見-被;不肖-不才;羞-以之為羞;富-使國家富裕;由是-因此;賓語前置句式。
師:理解了文字意思后,我們一起來把課文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本文一共五個自然小節,前四個小節是司馬遷對管仲生平的記載,以記敘為主,最后一個小節則是司馬遷對管仲的評價。我們先來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跡。全文主要從哪兩個方面來寫管仲的?
生:與鮑子的交往和在齊國做宰相這兩個方面。
師:那么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嗎?
生:好像沒有什么關系
師:真的沒有關系嗎?換個順序可以嗎?
生:好像又不可以,先有管鮑之交,再有做宰相。
師:對啊,正因為有管鮑之交,鮑子對管子的了解和推薦,才有了后面管子“任政相齊”的結果啊。可見鮑叔牙這個知己對管仲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啊。因此文章兩個方面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管鮑之交”的內容更為重要了。所以,我一開始就提到,“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知己是多么難得啊。好,看完全文后,我有個問題要大家思考了,管子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幫助齊桓公登上了霸主的寶座。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軍事都有卓著的建樹。可以說是一生政績輝煌。司馬遷是不是把政績一一羅列敘述出來呢?
生:(齊答)不是
師:是啊,傳記中沒有任何具體的從政事件,都只是綱要的略述和結果的簡述,甚至于三個大事記的內容前因后果都沒有交代清楚。這似乎有悖于一般情理。一向被稱為“不虛美,不隱惡”的司馬遷要這么來處理這篇傳記呢?(停頓一下)我們好像一下子很難找到答案,那么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剛剛我們提到《管仲列傳》實際上選自《管晏列傳》,即管子與晏子兩個人的'合傳。把怎樣的兩個人放在一起寫司馬遷是有所選擇的。比如我們學過的什么呢?
生:(齊答)《廉頗藺相如列傳》
師:對,《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合傳,因為他們兩人的故事互有交叉,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再比如《屈原賈生列傳》也是合傳,屈原與賈誼是完全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人,司馬遷為什么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呢?
生:因為兩個人都不得志吧。
師:那就是說兩人遭遇相同嘍。那我們來回憶一下屈原和賈誼的生平。屈原的一生是怎么樣的?
生:屈原出身貴族,少年得志,年青時就做了左徒大夫,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但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誣陷,最后被流放,在汨羅江投江而死。
師:那么賈誼呢?賈誼也是年少得志,年僅20余歲,成為最年輕的博士。每次議政,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盡為之對答,得到文帝的賞識。但也因朝中有重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郁郁不得志,最后悲郁而死。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有著如此相同的遭遇,而且兩人在文學上也又著相似之處,所以司馬遷把他們放在一起,寫了合傳《屈原賈誼列傳》。
那么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晏子和管仲一樣,是齊國杰出的政治家,他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同樣顯赫。把兩人放在一起,僅僅是因為他們同為齊國的丞相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補充材料。無獨有偶,我們發現司馬遷在寫晏子列傳時,也沒有把重點放在政績的取得經過上,而是選取了兩則軼事。這段材料中作者寫了哪兩件軼事?
生:(一)越石父因晏子沒有和自己告別就進入內室,要求與晏子絕交。晏子意識到錯誤,后尊他為上賓。(二)晏子的車夫意氣揚揚,遭到妻子的指責后學會謙恭,被晏子薦為大夫。
師:如果我告訴大家這兩個故事和管子中寫到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大家能找到相似點嗎?找前先給大家一個提示,找到其中有一個故事極其相似,是哪個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可以自由討論。
生:(自由討論)
師:請告訴我,你找到的是哪個故事。
生:《晏子》中的第一個故事和管鮑之交的內容。
師: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同意,我找的也是這個內容。
師:那請你說說理由。
生:只是感覺比較象。說不上什么理由。
師:那我再給大家一個提示,先找到兩段中的重點句子,在這基礎上來分析,答案就很清楚了。請個同學告訴你找到的重點語句。
生:(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二)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師:對嗎?
生:(齊答)對的
師:那么相似點在哪里?
生:“知我者鮑子也”和“知己而無禮”
師: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是哪個?
生:“知”。
師:對,相似點就在“知”上,雖然前者管子被知,后者晏子是知人。但是都是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相知。那么又來個新問題,因何而知,知什么?我們來看看司馬遷自己是怎么說的,能從他的身上找到答案嗎?我們一起來看最后一小節。
(投影):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認為他器量狹小。)。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順勢助成)其美,匡救其惡(糾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師:司馬遷認為,管仲,是世人認為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這段材料旁邊的小字說,“實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也就是司馬遷借孔子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豈本來表示反問,這里表示推測語氣,司馬遷推測孔子看不起管子的原因是“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意思就是,桓公既然是明君,為什么不勉勵他一統天下,而只是做了個稱霸一方的諸侯呢?其實這是對管子才能的高度肯定。所以接著說,俗話說:“扶持君王,成就他的美德,改正他的錯誤,所以君王和百姓能親密無間。是否說的就是管仲呢?所以這段評論是對管仲政治才能的高度肯定。用原文中的一個字概括,就是在贊揚管仲的什么呢?
生:“賢”。
師:對,那么我們就找到答案了,知什么呢?知賢啊!我們來看一段補充材料。
(投影):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世代享受俸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贊美)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師:最后一句說,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晏子知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管仲的“賢”啊。鮑子因其賢而薦之,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管子。我們再來看晏子中的兩個故事,越石父,晏子為何去贖之,也是一個“賢”字,是知其賢而贖之。第二個故事,晏子推薦自己的車夫為大夫,因為他懂得為人謙恭,這也是賢能之一啊。所以我們把兩篇文章的主旨總結為”知賢”兩字。那么前面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司馬遷不重點寫政績,看似避重就輕,實則另有深意,
(投影):陳子龍:“管晏功能甚偉,而太史公載其一二軼事,大要在于結交推賢,意有所寄耳。”
師:管子和晏子雖然偉績很多,司馬遷卻只選軼事,就是為了突出結交推賢這個主旨,他是有所“寄”的。“寄”是什么意思?
生:寄托的意思。
師:那么寄托的又是什么呢?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司馬遷的生平來理解了。給大家幾分鐘時間思考,可以相互討論,然后來告訴我你的思考結果。
生:(自由討論)
師:你認為司馬遷寄托了什么?
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為什么選擇了活下來,而不是自殺。
師:他的認為對嗎?
生:不對。
師:為什么呢?
生:沒有突出“賢”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認可他的才能啊。希望當時的人能認識到《史記》這部作品的偉大。
師:大家贊成誰的觀點呢?
生:我贊成第一個同學的,因為他一直為自己的生死所困擾。
師:你呢?
生:我贊成第二個同學的,因為主要還是講賢能。但我認為他是希望自己能當官。
師:那么究竟誰的觀點是正確的呢?我們來看看前人又是怎么說的呢?
(投影):“管仲仇也,鮑叔薦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贖之,遷蓋自傷其弗遇也。”
——柯維騏
“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游莫救,故作此二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贖,多鮑叔之知人,與執鞭所欣慕,皆情見乎辭矣。”——李晚芳
師:這兩人都是結合司馬遷的遭遇來解讀文章,因自己無知己之人,而對管鮑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羨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嬰兩位春秋名臣,來表達人們對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贊嘆與景仰。更進一步來說,希望有知己,其實不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賢能被人賞識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賢良。到這里我們可以說,找到了司馬遷之所以這樣處理這篇列傳的真正原因了。
三.結語
學習這篇文章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選材、組材和立意之間的重要關系。這個意就是“讀其書想見其意”的“意”。如何想見其意,必須從材料入手,(一)考慮選材——司馬遷為什么不選管仲和晏子政跡,而取選軼事呢?(二)考慮組材——司馬遷為什么要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呢?只有從這兩個方面下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立意。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運用材料來領會文章主旨,即如何讀其書想見其意。這是閱讀的方法。這個啟示同樣適用于寫作,即如何圍繞主旨來選材和組材。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最大的收獲。
管仲列傳6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后代影響很大。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局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
管仲列傳7
一、課堂導入
指導教師以主人公所處的歷史環境,政治地位導入課堂,著重介紹他的政治地位即“歷史第一相”,激發學生求知欲。
二、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在文言基礎)
課前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課文某一章節。課堂伊始,指導教師通過提問方式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具體包括課文預讀、重點字詞釋義、語法結構剖析。通過學生反饋情況、教師抓住學生“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講解,提高教學效率。
(二)深入解析課文、部分閱讀
解決完基礎詞匯部分,接下來就是對課文的內容、結構講解。指導教師設置一系列問題,如:鮑叔從哪些方面對管仲善遇、從課文3、4段看出管子對內、對外哪些執政措施?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
(三)整體感知課文、體會表達的情感
教師通過提問“管仲成功原因總結”等問題,訓練學生對文章的總結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四)課外知識拓展
指導教師ppt展示《史記》其它文章加深學生對“贊”的理解
三、課堂總結
課堂尾聲,教師總結將這節課所講的知識點串聯、強調教學重點與難點,理清學生思路。
課堂評點與反思
這節課總體非常好,是一節值得學習的模范課堂。指導教師課堂導入意蘊豐富,足以顯現其良好的歷史素養。教學問題逐層遞進,由表及里,誘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文章內在含義。教學總結思路清晰、有條有理。不愧為優秀教師。
見習論文
又到了一學期的見習日,此次與以往不同的是選擇了一所高中。意味著這次見習任務有所提高,同時也能夠學到更多的教學技能。懷著緊張的心情跨進高二語文課堂。語文教師以其深厚的教學功底、高超的教學技能向我們展示了一節生動的語文課《管仲列傳》此次見習收獲頗深,總結出高效的課堂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教師對學生提出課前預習要求
教師需要對學生預習提出要求,從字詞語句到整體把握文章方面做出具體要求。提前給學生充分預習的時間、學生對學習目標、方法有所了解,學習的針對性會更強。他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疑點,并在課堂上提出。教師得到反饋后,教學內容會有所著重,對學生疑點進行針對性講解。提高課堂效率!從學生的回答與提出的疑點可見指導教師
課前預習要求非常到位。
二、有效組織課堂提問
教師有效的提問能夠組織學生積極回答并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教學提問時應該注意(一)注意問題設計
提問的質量和問題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并未進行問題設計而是即興提問,這樣的問題往往偏離教學重點和關鍵。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實際,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
(二).注重問題的語言表達
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準確、簡潔、清晰,避免不規范、冗長、或模棱兩可的提問。還應盡量避免反問,重新表述。
(三)要注意提問的方式
教師提問時,應當先向全體學生提問,等全體學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學生回答。這樣可以使全班學生注意教師所提的問題。在提問時應注意自身面部表情、語速、語調。避免給學生帶來不好影響。指導教師提問時一直微笑面對學生,減輕學生緊張情緒。
(四)及時對回答做出評價。
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做出評價。并根據問題的難以程度及學生現狀注重激勵,要肯定學生的努力與潛力。指導老師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也給予寬容而不是粗暴打斷。
三、清晰的`課堂小結尤為重要
隨著下課時間的臨近,學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漸分散,漸漸變
得心不在焉,為此教師適時運用課堂小結組織好教學過程的第二次“飛躍”,通過巧設疑問、拓展課外知識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另外,一節課下來,學生頭腦里涌進了大量的零碎信息,這些知識往往是不穩定的。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的梳理。通過課堂小結,指導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有利于突出重點,難點,達到引導學生整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深化理解的作用,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這節課的課堂尾聲,指導教師給學生展示《史記》中其它文章,吸引學生注意。
這次見習讓我見識到優秀的教師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們所傳達出來的教學思想策略等到著實讓人欽佩。然而也存在一絲不足。
一、提問局限于女生范圍。男生總體來說在語文科目能力不及女生,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更會有所降低,因此教師在課堂應多給予男生關注,通過提問等方式提高男生注意力和對語文學習興趣。
二、課堂時間把握不完善。一節課時間為45分鐘,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有所側重,合理分配時間。然而指導教師沒有能夠有效地組織課堂。明顯在第一部分花費時間過多,導致接下來的部分時間不足,最后不得不拖堂。
每一次見習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我將從優秀教師的課堂中學到的正確的教學理念,技能運用到今后的教學工作當中去。
管仲列傳8
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3)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4),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1]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戰敗逃跑,但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我而死,我被關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而羞,卻會因為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此后過了百余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于節約儉仆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于各國諸候。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駕車,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從此以后,車夫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也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和《晏子春秋》,這些書上說的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于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尸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后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于晏子直言進諫,敢于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向往的啊!
管仲列傳9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主觀及客觀原因。
3、使學生體會管鮑之交的真誠可貴。
4、理解司馬遷對管仲的看法及創作本傳的意圖。
教學重點:了解管仲從政取得成功的主觀及客觀原因。
教學難點:理解司馬遷對管仲的看法及創作本傳的意圖。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朋友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因為人們總是渴望心靈的溝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知已難得啊。所以歷史上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和藺相如才會世代為人們所稱道;而高山流水謝知音的伯牙和鐘子期才會世代為人們所仰慕;春秋時,齊國人管仲和鮑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佳話,后世稱為“管鮑之交”。今天我們就讓我們走進《管仲列傳》,走進二人世界。(投影)
二、自主學習
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預習的。大家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可以現在提出來。
(投影):與鮑叔牙游遂進管仲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嘗與鮑叔賈多自與
以我為不肖不羞小節富國強兵諸侯由是歸齊豈管仲之謂乎?
三、合作探究
(一)研究3、4節
1、理解了文字意思后,你知道管仲多少事跡?(投影:齊國霸主政治家)
(1)今天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代政治家的風范,看看他取得那些輝煌政績?他的政績主要在課文哪幾節?(朗讀默讀)(明確3、4節)
(投影)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2)他為什么做到這些?(投影)與俗同好惡。令順民心(思想家經濟學家)(試背誦)
民本思想(關心民生):在管仲的政治實踐中,社會治理,國家富裕,軍隊強盛,君主稱霸,都系于民。因為人民是社會財富的生產者、創造者和積累者,要使他們承擔起富國強兵的責任,必須使他們先富起來;富民的根本要義是“順民心”,滿足民的根本性欲望,順從民的意愿;只有順從了民,民們才可能腳踏實地地生產、勞動,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才會心甘情愿地聽從號令,遵守法律,擁戴君主,服從統治,服務國家。所以,民乃國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為本,即是以欲為本。順民欲、足民欲,則民富,民富則國富兵強。要順民心,就得推行“與俗同好惡”,必須實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2、管仲做得好,同學們回答得也好,他還做了那些事?
(1)(投影)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候由是歸齊。(軍事家)
(2)由此可見,他有什么才能?
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投影)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經濟學家
(二)研究1、2節
1、他個人有才是其取得輝煌政績的內在原因,再請大家從文中找出其取得輝煌政績的外在原因?(明確1、2節)(朗讀默讀)
(投影)管仲在政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還得益于鮑叔牙的知賢、薦賢。
2、管仲的成就與他的好友鮑叔牙是分不開的,那么管鮑之間的感情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哪句話集中表達了管仲對鮑叔牙的情感?
(投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3、他為何如此動情?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投影)具體體現到經商、謀事、出仕、作戰、事君五個方面的內容敘述上(朗讀)
4、這一段敘事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連用五個句式相近的句子,組成一組排比,列敘自己在不同領域與鮑叔牙交往的事實,真切而又有層次感地展現了二人的友誼和感情,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個“知”字的重復出現,更加凸顯鮑叔真為管仲之知音。
(三)總結:管仲能取得從政的極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投影)提示:管仲在政治上能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鮑叔牙的知賢、薦賢。其次是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他“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并因勢利導糾正了桓公的許多重大失誤。再次有齊桓公這樣的明主也是一個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紂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無濟于事。
(四)(投影)文中司馬遷是如何評價鮑叔牙的?
千古一朋
(五)(投影)文中司馬遷是如何評價管仲的?(理解第五段的內容)
1、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借俗語對管仲的治國方略進行高度概括。
2、理解“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的言下之意:管仲可有更大的作為,巧借孔子之言加以推測,實際上是對管仲才干的高度肯定,對他未能“平天下”的遺憾。“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六)(投影)讀完《管仲列傳》,你認為司馬遷創作本傳的意圖是什么呢?或者《管仲列傳》中可以窺探到司馬遷的怎樣的.感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讀史管見》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游莫救,故作此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多鮑叔之知人,情見乎辭矣。故落筆時,有不勝望古遙集之悲,反復抑揚,又有筆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馬遷生活在一個沒有知己、無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邊有鮑叔那樣的知音!
四、能力提升(略)
五、課后作業(略)
結語:(投影)楹聯:“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萬古高風”,橫批“摯交千古”。
友誼是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友誼是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是無私的關懷,寶貴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熱情的鼓勵。友誼是對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進征途上的精誠合作,是困難關頭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諾。愿同學們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有管鮑之交。
板書:管仲列傳
鮑叔牙——管仲
(賢)(知)
管仲列傳10
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①與鮑叔賈②,分財利多自與③,鮑叔不以④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⑤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⑥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⑦,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不把這種事對外說。后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鮑叔于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執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多次會集諸侯,統一天下,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我當初不得志的時候,曾經和鮑叔一起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于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都戰敗逃跑,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于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并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于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啊!”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任相,使地處海濱的小小齊國發展貿易,積聚財帛,富國強兵,辦事能夠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說:“倉庫充實了,人才知道禮儀節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榮譽和恥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禮法行事,則六親自然和睦而關系穩固。禮義廉恥得不到伸張,國家就要滅亡。國家頒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樣自然暢通,是因為它能順適民情。”因為道理淺顯,容易實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順應他們的愿望提供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順應他們的愿望拋棄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轉禍為福,把失敗變為成功。重視經濟的發展,慎重地進行比較。桓公實際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襲擊蔡國,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責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卻借這個機會,命令燕國恢復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后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借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所以說:“知道用先給予的方法來取得自己想要的,這是為政的法寶。”
太史公說: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莫非是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稱王,卻輔佐他稱霸嗎?《孝經》說:“鼓勵并順從好的,糾正并制止不好的,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這大概說的是管仲吧?
字詞注釋
1、嘗:曾經。
2、賈:做買賣。
3、與:給。
4、以:認為。
5、時:時機。
6、仕:做官。
7、走:逃跑。
8、召忽:人名。輔助公子糾,夠兵敗而死。
9、幽囚:關在深牢中。
10、知:了解。
11、游:交往
人物介紹
管仲在齊國執掌政事,齊桓公因此成就霸業,多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他善于“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管仲的財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歸高臺,又有反坫,但齊國人并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后,齊國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規,常比各國諸侯都強大。經過一百多年以后,齊國又出現了一位晏子。
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古萊國的夷維人,歷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由于節儉和勤于政事而受到齊國人民的推重。他擔任齊相,不吃兩樣的肉食,妻妾不穿絲綢衣裳。他在朝廷,國君有話問他,他就嚴肅地回答;不向他問話,他就嚴肅地辦事。當國家有道的時候,就順命行事,無道的時候,就權衡度量著去行事。他由于這樣做,而能夠三朝都在諸侯之中顯揚名聲。
越石父是個賢能的人,犯了罪被拘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見他,就解下坐車左邊的馬,贖出了石父,并讓他上車,一同回了家。晏子沒有向石父告辭,就進入內室,許久不出來,于是越石父請求斷絕交往。晏子大吃一驚,整理自己的衣冠鄭重道歉說:“我雖然沒有仁德,但也幫助您擺脫了困境,您為什么這樣快就要斷絕交往呢?”石父說:“不能這樣說。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屈,在知己人那里受到尊敬。當我在囚禁期間,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并且把我贖出來,這就是知己了,知己而待我無禮,那還不如被囚禁著。”晏子于是請他進來待為上賓。
晏子擔任齊國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為宰相駕車,坐在大車蓋下邊,鞭打著四匹馬,意氣昂揚,特別得意。車夫回家以后,他的妻子就要求離去,車夫問他為什么。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宰相,名聲顯揚于諸侯。今天我看他出來,意志深遠,常常流露出甘居人下的情態。現在你身長八尺,卻給人家當車夫,但看你那樣子卻是心滿意足,因此我要求離去。”從此以后,她丈夫就變得謹慎謙虛了。晏子感到奇怪,就問他,車夫如實作了回答。晏子推薦他做了大夫。太史公說:我讀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書中說得詳細極了。看了他們所著的書以后,還想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所以,編寫了他們的'傳記。至于他們的著作,世上流傳很多,所以不再論述,傳中只講他們的軼事。管仲,世人都稱他是賢臣,但孔子卻輕視他。難道是因為周室衰微,桓公很賢明,而管仲卻不勉勵他去扶持王室,而輔佐他成就霸主了嗎?古語說:“幫助發揚君主的美德,糾正他的過錯,所以上下就能互相親近。”說的就是管仲吧?當晏子伏在齊莊公尸體上痛哭,盡到為臣的禮儀之后才肯離去,難道這就是所說的“表現出大義來就不能說是沒有勇氣”的人嗎?至于他進諫上書,冒犯君主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想著要盡忠,下朝就想著要補救過失”的人吧?假如晏子至今還活著,我即使是替他執鞭效勞,也是我喜歡和羨慕的事啊!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在經濟、政治、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齊桓公即位后,經鮑叔牙推薦,用管仲為相,被尊稱為“仲父”管仲從政40多年,在齊國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從而使齊國國力大振,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生平事跡和思想言論主要記載于《左傳》、《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有《管子》86篇。《管子》一書,體現出他一面強調“法治”,一面肯定道德教化,重禮與法和發展經濟。由于管仲的政治主張很切合齊國實際,因而大都能付諸實踐,對于成就桓公的霸業起了決定作用。管仲也被后人譽為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