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教案參考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的教案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的教案參考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理解淺易文言文
2.能準確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課文
3.能夠讀、寫、理解“子曰、慍、罔、殆、矣、誨、弘毅、士、凋、恕、欲”等詞語。
4.學習《論語》中名言警句的簡單應用。
5.簡單了解孔子及《論語》
(二)過程及方法目標
誦讀理解 交流質疑 教師點評 全文背誦 學以致用 積累拓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孔子偉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為核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以及為人處事的態度、做法和人生價值觀,提高個人思想修養。
2.聯系自身經歷,體會課文內涵,端正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觀。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默寫文章,評點課文內容,精講難點章節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涵,觸動學生心靈,感受“至圣先師”的偉大人格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教師對學生做朗讀指導,正音斷句。
2.學生互相質疑法。學生將自己的疑難當堂提出,學生互答。(也可采用學習小組集中質疑,再互相解答法)。
3.歸納、總結法。將本文涉及到孔子、《論語》體裁及主要內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語、名言、警句等進行歸納記錄。
4.教師評點法。教師針對學生理解進行評點指導,形成統一的、正確的認識。
5.延伸應用法。針對本文內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點進行延伸應用練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運用POWERPOINT系統
學生課前準備
1.找4-5名學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主題排練一小品,情節簡單明快,用時3~4分鐘。
2.學生搜集、了解有關孔子及《論語》資料,做好上課準備。
教學說明
因我所教班級每周有一節學生國學演講課,主要內容為《四書五經》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學生對孔子及《論語》比較熟悉,故此在對這兩者的處理上可以比較簡略。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文章,朗讀、分析文章內容。進行簡單應用拓展。
教學步驟
(多媒體課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樂為古箏曲《高山流水》,進入上課時間)
一、導語
教師在黑板板書繁體“圣”字,由學生識讀并分析這個字特點,明確“耳、口皆為王,是為圣”,說明人們把能聽、能說,胸中有韜略、有學識、品德高的人稱為“圣人”。有一個人被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板書這八個字)可見這個人的厲害了。這個人還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書“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可見這個人的影響力之大了,這個人是誰?(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就是我們大屏幕上這個人。對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記錄孔子生平的那本書《論語》,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歷史課上老師也已經教過了,那位同學來介紹一下孔子和<論語>的有關內容。
二、關于孔子及《論語》有關資料(出示幻燈片,內容如下)
孔子及《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周游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簡意賅的言論,來提高我們的認識。(展示幻燈片,出現孔子圖像及課題,教師再板書課題)。
認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讀)
1.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現在,讓我們通過朗讀走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隨他一起探討有關學習方法、求知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學朗讀“閱讀提示”,指導學生對照注釋自己朗讀《〈論語〉十則》。)
2.學生自己大聲地朗讀課文。
3.展示幻燈片,給重要字詞正音及課下列出的三個通假字的讀音及解釋。(幻燈片略,字詞如:論、慍、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說、女、知。)
4.學生各自大聲的流利的朗讀課文。
5.就“大聲”“流利”“快速”進行朗讀指導和示范。
6.全體大聲的節奏準確的朗讀課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閱讀本文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本文的課下注釋非常全,大家在閱讀中的一些疑問基本上都有說明,下面請大家根據課下注釋及平時〈論語〉演講的積累,自己試譯文章內容,個人的疑難可以小聲的和同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解決不了的可以一會給大家提出來。
2.學生提出疑難,互相解答。(疑難以字詞、短語為主。)
3.給大家一點時間,看一看自己哪一則翻譯起來有困難,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一般說來,學生對第八則的內容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可做示范性翻譯)
例如: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剛毅,因為他肩負著偉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并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請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礎上齊讀這一則,讀準節奏。(生齊讀第八則。)(板書可設計為“以仁為己任──重,死而后已──遠”的一一對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4.通過解答疑難,大家已經對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請同學來試著按則翻譯文章。(配合幻燈片進行翻譯,過程中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指正)。
(第三部分:練)
1.大家在對整篇文章進行翻譯后會發現,文章的每一則都和我們息息相關。請大家說說他主要說了那些方面的東西?(明確:學習與人生修養兩類,學習又可以細化為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兩類。)(教師板書)
2.既然是和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息息相關,就請大家看看下面幾道練習題。(展示幻燈片)
例:(1)與陳毅元帥“大雪壓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意境相似的語句是:
(2)討論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的關系的語句是:
(3)一組對比圖片,(好與壞的典型),談感受,用文中語句回答:
(4)學生表演小品,學生根據小品答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結課文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這節課我們粗略了解課文的內容,大家可以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談出對里面的話的理解,我們將在下節課繼續了解孔子,走進大師的內心世界。
五、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從十則中選出自己喜歡的2-3則,寫出喜歡的理由。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歸納總結文中成語、警句
(2)針對內容進行討論思辯
(3)感受孔子偉大而深邃的思想內涵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這如滿天繁星、數不勝數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這樣一個人和這么一本書,總是如浩月當空,長明不熄,照耀著一代又一代人,引領著一代又一代人。這個人就是孔子,而這本書就是《論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則,并要求大家課下背誦這篇文章,下面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生背誦全文,還可以安排單人背誦)
二、總結概括成語、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課文中的許多詞語早已被我們所熟知,我們常常把它稱作什么? (生:成語。)
師:大家能不能從文中再舉幾個例子? (明確如:溫知知新、見賢思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
師:《論語》是為現代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我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來看一看。(幻燈片顯示《論語》中的成語。) 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談談你的感受。(如:(1)生背誦“三人行”篇,這一句讓我體會到了凡事都要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不斷進步。(2)生背誦“歲寒”篇,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把“松柏”理解為一個人,意思是說“只有經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是堅強”。也就是古詩所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師:剛才所背誦的這些格言警句,相信對每位同學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啟示。現在請你按照上節課提到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想品德修養類進行分類摘抄。(學生在可討論的情況下進行摘抄)(幻燈片:分類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辯,讀出個性思想光芒
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上節課我們留了作業,請大家找出最喜歡的二到三則,談談個人的看法。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生再讀背課文。)(生一般說來可談出自己的看法,如) 針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學生可能會談出父母不顧孩子心理強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針對“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可能談出和進步、思想、成績、積累等有關的認識。如有必要,教師可在這里提出“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也希望大家學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養和學習上來,見賢思齊,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堅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會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師小結及作業
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戰爭、疾病、欺凌、掠奪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義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這時候孔子出現了,他不顧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應該說,游走于諸候之間是一種悲壯的舉措,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孔子的真誠坦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品質。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寫一份讀書報告,談談你的感受。
五、閱讀推薦(幻燈片:《論語心得》封面)
北師大的于丹教授寫了一本書,名字叫《論語心得》,談了《論語》和人生、交友、人的內心等方面的關系,通俗易懂而且見解獨到,推薦大家讀一下。
六、結束語(幻燈片:孔子半身銅像,題目:永遠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而且在亞洲很多國家都有孔廟,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為先師。每次看到孔子的圖像,我感覺到的孔子不僅高大、莊嚴,而且還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形象。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稱為“賢人”,課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大師的只言片語來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孔子的學生,讓我們全體起立,面對先師的圖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說一聲:“謝謝老師”。(儀式進行)
結束(背景音樂)。
《論語》的教案參考2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文言常用詞語,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關鍵詞等類型的詞語解釋。
2、掌握判斷句、省略句、賓語前置等特殊句型的翻譯。
3、掌握兩篇文章的文學常識和中心。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積累:
篇名選自文 化 知識《論語》八則《論語》是儒家經典,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是語錄體。“論”:論撰;“語”:言語。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語錄體的特點:言簡意賅,富有哲理意味和啟發性。
3、“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橘逾淮為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春秋》是一部記載春秋末期齊相晏嬰思想言行的著作。晏嬰是春秋末期齊國的政治家。《晏子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全書分為《內篇》、《外篇》。
二、梳理加點詞: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2、是知也
3、無欲速
4、縛者曷為者也
(二)一詞多義: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時習之知知之為知之而
人不知而不慍是知也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欲速,則不達之則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以為以思,無益可以為師矣晏子將使楚使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楚王聞之之齊之習辭者也為其來也何為者也
為生于淮北則為枳橘生淮南則為橘
(三)古今異義:
1、寡人反取病焉
2、其實味不同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是知也
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何坐
(四)、詞性活用:
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五)、關鍵詞:
1、學而時習之
2、人不知而不慍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吾嘗終日不食6、終夜不寢
7、必有我師焉
8、擇其善者而從之
9、無益
10、溫故而知新
11、齊之習辭者也
12、今方來
13、酒酣
14、齊人固善盜乎
15、晏子避席對曰
16、葉徒相似
17、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18、吏二縛一人詣王
三、翻譯句子:
(一)、判斷句:翻譯時要加“是”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教案《《論語八則》《橘逾淮為枳》復習教案》。
(二)、省略句:翻譯時要將省略部分還原如:可以(之)為師矣
(三)、賓語前置:
翻譯時要將賓語放到后面如:何為者也=為何者也
四、梳理兩文:
(一)《論語》八則所闡述的觀點:分別闡述了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以及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1、第一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樂趣和態度。
2、第二則闡述了學習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3、第三則闡述了學習由淺入深的境界,以學為樂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4、第四則闡述了學習方法和態度,即學習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
5、第五則闡述了成為老師的竅門,間接點明了經常溫習是學習的好方法。
6、第六則闡述了為學為人的道理,處境艱難方顯為人的品德。
7、第七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做事要目光遠大才能達到目標。
8、第八則闡述了學習中“思”和“學”的關系:學習比無益的思考來得重要。
(二)、出自《論語》八則的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溫故知新;欲速則不達。
(三)、《橘逾淮為枳》用類比法來闡明道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 生淮北為枳生活環境影響人的成長齊人生長于齊不盜齊人入楚則 盜
(四)、《橘逾淮為枳》中人物性格分析:
1、楚王:“欲辱”“視晏子曰”(得意洋洋,胸有成竹,輕視晏子)“笑”(無可奈何,認輸了,苦笑)
2、晏子:“避席”(當時很憤怒,但是有君子風度,有理有節)由此可見,晏子是一個機智善辯,鎮定從容,熱愛祖國的人。
《論語》的教案參考3
學習目標:
1詳細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和《論語》產生的社會背景。
2品味孔子語錄的藝術特色。(排比的語言氣勢,比喻的形象意義,對偶的整齊形式)
3懂得語錄所闡述的道理。
學習重點:
品味孔子語錄的藝術特色。
學習難點:
懂得語錄所闡述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孔子和《論語》的資料。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策略說明 |
一、揭示主題 導入新課。 | 1板書:先哲智慧 “先哲”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先哲智慧”的? 2提問:你能說出幾個先哲的例子呢? | 1齊讀板書。闡述各自觀點。 2交流所知。 | 使學生明確本單元學習內容。 檢查學生的感悟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 |
二、信息交流, 語文激發興趣。 | 1過渡:這節課熟悉一位先哲。 板書:孔子 2關于孔子,你們知道些什么呢? 3他與他弟子的智慧在哪本書中集中體現?板書:《論語》八則。 4誰對《論語》有所了解? | 1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信息。 2自由回答。 3齊讀課題。 4自主交流。 | 加強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旨在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檢驗學生的文化底蘊。 |
三、自讀語錄, 整理哲理。 | 1《論語》八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請自己學習。 2你們懂了哪些語錄,注意朗讀,最喜歡哪則,結合生活談它給你的啟示。 |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學八則語錄,小小組交流討論準備小組發言。 2自主朗讀,集體交流。 | 通過自學交流朗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又養成合作學習習慣,感悟語錄中的哲理。使學生懂得學習要舉一反三,并積累優秀文化遺產。 |
四、拓展學習, 增加積累。 | 1《論語》中語錄有上千條,推薦《初中文言讀本》。 2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 1學習《子罕三則》,完成讀讀背背。 2同桌交流。 3課后另選幾則《論語》加以背誦積累。 | 增加學生的積累量,不斷加強他們的文化底蘊。 |
教后感:
積淀與遷移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以學習本文,有必要使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以及《論語》,這就是一種文化的'積淀。通過種種途徑學生收集到了許多關于孔子、關于《論語》的資料,使學生對孔子了解更多。在此基礎上,學習這幾則《論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學中,我不滿足于此,又請同學收集幾則孔子弟子們的話,進行遷移學習。如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回曰:“……。”這些話也同樣富有哲理,與孔子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學習《論語》八則,事實上又何止八則?,從“子曰”到“曾子曰”到“子路曰”到“回曰”,這不是一種文化遷移和積淀的過程嗎?
《論語》的教案參考4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三類人都是“朋友”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為“快樂”,讀“l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什么樣的 )朋友? 來( 干什么 )?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釋義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②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③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④小結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為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里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么?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為什么孔子這么強調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系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的幾個場景:
①場景一: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現了,當眾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后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干的!”我沖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①先解釋意思:關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為什么要寬恕別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學會“寬恕”,你能獲得什么?
明確:快樂
3、重新回歸場景聯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有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后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為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
《論語》的教案參考5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二)、導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2.關于《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8.背誦3-5則。
《論語》的教案參考6
[教法學法]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讀拓展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啟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簡介孔子和《論語》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1)介紹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1)齊讀,散讀;個人讀。(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合語言環境讀準字音;(4)注意朗讀節奏,語速語調。
3討論、質疑、析疑。
根據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疑、析疑結束后,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0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里是'學業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為可恥)
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
0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啟示啊!
(五)作業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1)從文中找出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么?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么?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0'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0'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論語》的教案參考7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端正的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學習文言字詞句的含義。
3.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言字詞句的含義。
2.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設計1.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將其列為“七經”(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之一。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談話。孔子十分重視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了這些語錄,對于我們端正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設計2.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 論(lún)語 說(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慍(yùn )
2.詞語解釋
(1)重點詞語
說:愉快,高興。現在寫作“悅”。
慍:怨恨,心里不滿。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知:這里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故:舊,這里指學過的知識。
矣:相當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愛。
樂:愉快,快樂。
三人行:幾個人在一起走。
從:采納,聽從。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順:大意為聽人說話,可以聽出其中隱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聽進不同意見。耳,聽覺。
從心所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來畫方形或直角的曲尺,這里引申為法度。
(2)通假字
說:通“悅”,愉快,高興。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3)古今異義
朋:古義,同一師門的師兄弟;今義,朋友。
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許可或能夠。
三:古義,虛詞,不是確數;今義,表示確數。
(4)詞類活用
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分別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時常)
3.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把魯國史籍的《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學說成為20xx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4.背景追溯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論、事跡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全書約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為若干章,選取每篇首章中的兩三字為篇名,例如《學而》《為政》《公治長》等,內容涉及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道德修養等方面。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1.學生朗讀課文
(1)齊讀;散讀;個人讀。
(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合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4)注意朗讀節奏,語速語調。
2.討論、質疑、析疑
根據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學生質疑、析疑結束后,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詞、句,供學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高興)
人不知而不慍(怨恨,心里不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愛)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愉快,快樂。這里的意思為“以(它)為樂”)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掌握了知識而不迷惑。)
3.反復朗讀直至背誦,并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深層理解
1.學生朗讀、背誦、討論、賞析
2.組織學生在文中指出相應的句子
(1)從文中找出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點撥明確】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系)
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出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么?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么?
【點撥明確】歸納: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二)朗讀文句,拓展創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散讀、個人朗讀)。
2.(1)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2)課文中有些話已升華為成語,試著把它們找出來。
(3)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課文中,孔子教給了我們很多學習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呢?請介紹給大家。
1.思路對比學習法,即課前進行預習,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課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認真聽老師講解和分析,將老師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對比,將對比后的結果總結、歸納,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2.善借老師智慧學習法,即悉心洞察老師備課和講課的過程,借助老師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學習法,即把所要讀的材料從頭到尾反復閱讀,直到熟記為止。
4.學習方法有多種多樣,我們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論語六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并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采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的教案參考8
第10課《〈論語〉十則》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第10課〈論語〉十則教案。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重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掌握十則的內涵。
教學方法: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2.評點、質疑法,就內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7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的宣言中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尋找智慧。而20xx年九月二十八日則是孔子誕辰2560周年紀念日,全球華人在各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一部電影《孔子》也同時上映。(教師出示圖片曲阜、鄭州紀念活動)由此可見,孔子是一位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文化巨人。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學習他十則語錄。
二、整體感知:
1.你對孔子了解多少?(學生回答,教師視情況出示課件補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共20篇,儒家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2.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找出拿不準的字詞查字典解決以及畫出讀不順的句子。(課件出示字詞)
(1)論語
(2)不亦說乎
(3)人不知而不慍
(4)三省吾身
(5)傳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7)思而不學則殆
(8)誨女知之乎
(9)是識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聽范讀。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學生大聲朗讀。
(1)教師指導誦讀、劃分節奏。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誦讀展示。(學習小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前五則文義,教案《第10課〈論語〉十則教案》。
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教師提供幫助。(課件預設)
作業:抄寫、今譯、背誦前五節。
第二課時
一、繼續疏通文意。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后五則文義。
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教師提供幫助。(課件預設)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2.學生在理解文意基礎上再大聲朗讀課文,
二、質疑探究: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任重道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預設問題: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象。
4.背誦課文
三、當堂檢測:
翻譯句字: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課堂小結: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作業:1.翻譯后五則。
2.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請你以"老師"為話題,結合《論語》中有關論述,談談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論語》的教案參考9
【教學內容】
《論語》十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的質疑問難、探究拓展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延伸反思,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設計思路】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自主介紹查閱的資料、展示搜尋的成果,在積累詞匯、疏通文意中各組自主搶答、討論質疑,在交流體驗、歸納拓展中聯系自身的學習實踐、修身做人進行自我對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還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學生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探究反思,所有學習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最后學生自主發言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做到當堂成誦,學會整體感知淺易文言文。
2、了解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課文意思,學會質疑問難。
3、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品德修養。
【教學準備】
學生了解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稱;查閱孔子、《論語》及儒家學說的有關資料;搜集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語、格言;借助工具書,誦讀課文。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請同學們說說他們的名字和著作。
讓學生課外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了解先秦文化對我國幾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現在我們共同學習探究《〈論語〉十則》,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課題。)
二、課前激勵
全班同學按座位分為四組,在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比一比、賽一賽,最終名次記入每個人的平時分,每一組表現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組獎勵上閱覽室或電腦室。
小組比賽的名次與平時分掛鉤,在精神獎勵的刺激下能夠幫助學生擁有自信,為小組爭光的活躍氣氛中鍛煉思維、訓練口語、培養積極性;閱覽室、電腦室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去處,這種獎勵可謂投其所好,還能促使他們養成經常看書和查閱資料的'習慣,不斷充實自己。小組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思維火花,形成競爭機制,產生激勵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進取精神。
三、講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尋成果
每組派一名代表講有關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時一分鐘。其他組點評后教師定分。出示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畫面,配以古典音樂,讓學生自主介紹查閱的資料,展示搜尋的成果;教師予以鼓勵,給每組打分,最后出示須重點掌握的文學常識。
以講小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語言組織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師生互評以促提高,充分利用電腦進行多媒體教學,創設一種學習情境,給學生以視覺、聽覺上的享受。
四、朗讀比賽
出示下列詞句,每組派一名學生回答三道讀音測試題,其他同學說理由并正音(音義結合),教師出示正確讀音,然后根據正確率評分。
不亦說( )乎 不亦樂( )乎 學而不思則罔( ) 人不知而不慍( ) 知之為( )知之 傳( )不習乎 三省( )吾身 為( )人謀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為( )師矣 思而不學則殆( ) 誨女( )知之乎
教師進行朗讀方法指導,可采用“搖頭晃腦”式,語速稍慢,語調抑揚頓挫,在停頓、節奏、語氣、感情等方面也給予點撥。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進行朗讀比賽,分四組讀完,一組比賽后,其他三組進行點評,最后分組齊讀比賽,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打分。
新課程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語文課中的表現之一就是強調個別朗讀。的確,個別朗讀有凸顯學生朗讀個性、提高朗讀水平等長處。然而一味地進行個別朗讀,其表現往往是:一人讀,眾人聽。雖然老師也布置聽的任務,但相當部分的學生感覺自己與朗讀關系不大。個別朗讀的時間越長,多數學生讀書的實踐就越少;被動聽讀的學生越多,單位時間內的朗讀效率就越低。實際上,齊讀不僅為全體學生的朗讀實踐提供機會,還具有扶優攜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適當的齊讀不僅不會扼殺個性,而且利于全員訓練,利于優生和學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層樓。
五、在積累詞匯、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在組內自主討論、疏通文意,其中一組提出三個文言詞,其他三組搶答注解,不許重復;每一組根據教師的指定翻譯兩三則。(教師根據正確率評分。)
整體感知:你從《〈論語〉十則》中讀懂了什么?請讀讀原句說說你的理解。
各組自主搶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連續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對,限時半分鐘。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適當補充,使解釋更準確,然后根據回答的質量定分,最后請各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大屏幕顯示)。學習方法: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態度: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養:如“人不知而不慍”,“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課堂教學是民主平等的對話過程,教師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樂學的氛圍;要充分調控學生的注意力,舍得夸獎學生。“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我努力改變文言文課堂氣氛,可我的熱情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師在公開課上“你真棒”、“好聰明”不絕于耳,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表揚、鼓勵作為教育激勵學生的一種手段,并非一用即靈,凡用皆靈。表揚要適度,要因人而異,要講究方式,讓學生感到老師的微笑、點頭、贊許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獎賞,做到該表揚的絕不吝嗇,該高歌的絕不低調,該委婉的切忌過露。
六、通過質疑問難、交流體驗進行自我反思
歸納拓展:《論語》中有不少成語、格言,從文中找出來或是課外摘抄,并聯系切身體會進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還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組討論后選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大屏幕出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評價給分。
每組自主討論質疑(如“溫故”一定會“知新”嗎),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某同學回答。學生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反思(如“仁以為己任”體現孔子儒家學說推行“仁”的思想,對于我們的言行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對難懂詞句的理解(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教師應加以點撥、補充,然后根據優劣評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組為正方,三四組為反方,雙方同學進行辯論比賽,力求觀點鮮明,理由充分,教師定分。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量的課堂時間讓學生質疑討論、交流評價,讓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開拓性得到有效發展。然而實踐證明,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與個性品質。優生具備這一條件,自主質疑時他們是發現者、合作討論時他們是組織者、發言交流時他們是代表者,他們的潛能得到良好發揮。而學困生基礎薄弱,參與性、主動性欠缺,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遜,往往總是落后優生半步,常常是問題剛想到一半,結果已被他人答出,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認識、研究這一現象,格外注意呵護學困生,想方設法為其提供機會,促進他們的發展。
七、背誦接龍
教師指導背誦,要求語音準確、聲音響亮,切忌斷句、破句,并參考朗讀標準,每組十個人,一人背一則,其他組點評,然后四組選代表背誦接龍,一人背一則,不能連續背,接著每組齊背接龍,最后教師打分。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當堂成誦,但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適當調整,并指出《論語》對于我們的學習、做人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各小組評出表現突出者,教師予以贊賞,最后宣布本節課活動的獲勝組。
學生小結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及時更正。
九、延伸作業
多讀多背課文,課外自愿選讀《論語》。
請根據文中的成語、格言寫一篇讀《論語》心得,并聯系自己的學習實踐、修身做人進行自我反省,然后把習作貼在教室里互相對照、監督。
生活體驗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學習,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并掌握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寫自己真實的學習體驗、生活經歷,通過聯系實際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語文資源溝通課內課外,重視語文與生活的緊密結合。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活生生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關心生活、留心語文的習慣。由此可見,只要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雙贏。
《論語》的教案參考10
【教學目標】
1. 讀準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義
3. 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虛詞和實詞
4. 引導學生閱讀、背誦《論語》的有關章節
5. 對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讀
【教學難點】
孔子言論中提出的加強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在你們印象中,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學生回答,作大致的講評)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遷居魯國。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蠆宦飴徹湊凈缸鈾肼扯苡撾饋⑺巍⒊隆⒉獺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諑場Tて誥弁澆慚В餃私慚У姆縉滌械蘢尤耍磽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稱為“賢人”,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現在,人們都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XX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響的人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貢獻,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紹:孔子對于當時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并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教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于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滿的自我人生。
三、《論語》簡介
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后來失傳了)
看課文注釋①,《論語》專門記錄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收藏的書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故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時可以翻看一下。
四.課文講解
(一)先請一位學生朗讀引言
(二)讓學生照書下注解,標好字音,默讀課文,提醒注意句讀
(三)全班朗讀 ,糾正字音和句讀。
(四)講解
第一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③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問:每句話開頭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誰?
回答:孔子
① 處: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
② 去:離開,這里指躲避
③ 惡乎:惡,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乎,介詞,相當于“于”。“惡乎”相當于“于何”,憑什么,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舉例:
(1) 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序應為“惟圖利”、“惟從命”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
④ 違:離開
⑤ 造次:倉猝、匆忙
⑥ 顛沛:困頓挫折
【譯文】
孔子說:“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即使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論語》的教案參考】相關文章:
《論語》導讀教案(通用16篇)06-11
小數的初步認識教案參考03-20
麋鹿教案參考范文及反思03-19
教案作業檢查總結范文參考02-13
風的觀測教案設計參考04-20
優秀教案評選方案范文參考02-25
《平均數的應用》教案參考03-19
學《論語》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07-04
橙子的教案參考內容(通用11篇)04-14
防治計算機病毒教案參考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