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重點:
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
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啟發(fā)探究式
自主預習:
一、 請同學們背誦第1、3、6、7、8、9、11、12則,并按要求默寫。
1、知之為知之, ,是知也。
2、 ,是謂過矣。
3、人能弘道, 。
4、 ,則遠怨矣!
5、無欲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_________。
7、 歲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譯并分析課文,思考:課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幾方面反映孔子為人處世之道?這對我們將有怎樣的深遠啟發(fā)?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探討:第1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孔子啟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無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fā):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討:第2、3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孔子啟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他的弟子有時候也這樣做。
選文第3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f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選文第5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歲。“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這里是后一種意思。“文”是動詞,意思是掩飾。子夏的意思是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君子不犯錯誤,而在于他犯了錯誤從不掩飾,而是勇敢地面對。人只要有文過飾非的念頭,就是小人了。總之,正視錯誤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改正錯誤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討: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應當理解為“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于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啟發(fā):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fā)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8)、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討:第8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莒父是魯國的城邑,具體位置現在還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長官。“問政”就是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無”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貪圖快。“見小利”是指計較小的利益、貪求小的利益。“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啟發(fā):“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選文第9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是一個比喻。大車是古代用牛力的車,小車是古代用馬力的車。兩種車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大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輗,小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軏。如果大車、小車沒有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關鍵,就沒法套上牲口來拉著車子行駛了。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探討:第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fā):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11)、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討: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fā):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結:本文節(jié)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 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 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 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 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二、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提示:三類。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遭遇__ ;“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 茍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負邪 負____背棄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從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強調“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蒲地反叛衛(wèi)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wèi)國,結果還是到了衛(wèi)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wèi)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wèi)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wèi)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學習表現孔子生存智慧的選文,討論并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學習有關語言知識,除第6、10、11、12則選文以外,其它選文都應精講;
2、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三)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1、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一些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暗啦煌幌酁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這些成語,其實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幾則表現孔子人生智慧的語錄。
2、疏通12則語錄。
(1)指明學生集體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2)探討重點字詞。學生提出問題,互動解決,教師加以點撥。
知:通智。 末:無。 食:通蝕。 文:演示,(文過飾非)。 弘:擴大、發(fā)揚。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長官。 無:通毋,不要。 而:連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如果”或“卻”,這里可以理解為“卻”。 兵:武器。 歲:時令。 舍:停止。
(3)翻譯12則語錄。學生翻譯,互動解決,教師點撥。
3、討論12則語錄的思想內容。
(1)學生分組討論12則語錄的閱讀體會,要求寫出發(fā)言提綱,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組內其它同學可以給予補充。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加以總結、深化,要點如下:
第一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裝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句話對我們有以下啟示。一是不要強不知以為知,人生有涯而知識無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卻要裝知道就可能鬧笑話;二是裝知道就會關上學習求知的大門,老老實實承認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動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過分重復學習,不知道的才是學習研究的重點。
第二則:這幾句對我們有以下啟示。一是要正視問題,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就要想辦法,不能應付搪塞,只有正視問題的人,才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別人對他才能提供具體的幫助,如果遇到問題搪塞應付,誰也幫不了他,誰也拿他沒有辦法;二是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只有自己不斷動腦子,老師對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問題,不思考問題,老師對他來說,其作用就不大。
第三則:一是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錯誤,畏懼犯錯誤的人不可能取得進步;二是犯了錯誤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在同一個地方兩次跌倒。
第四則:一是有過錯,別人都能看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對領導者、公眾人物而言尤其是這樣;二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反而會贏的人們的尊重。
第五則:一是掩飾錯誤是人格卑下的表現,會鬧笑話,會讓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的勇氣,因為只有暴露出來,才能得到糾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犯不犯錯誤,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錯誤。
第六則:人能把道擴大,不是道能擴大人。道在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張、思想,人自覺修身,可以擴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擴大人。三國時期的一代經世王肅如此解釋這句話:“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王肅的解釋比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擴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煉來的,而不是別人賜予的。今人楊伯峻在《論語譯注》里如此注釋這句話:“這一章只能就字面意思來翻譯,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難體會。朱熹曾經強為解釋,而鄭皓的《論語集注述要》卻說,‘此章最不煩解釋而最可疑’,則我們也只好不加臆測。《漢書》董仲舒所載董仲舒的對策和《禮樂志》所載的平當對策都引此二句,都以為是治亂興廢在于人的意思,但細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第七則:一是一個人要善于自省,善于從自身找原因,要少責怪別人,而不要老是責怪別人會推托客觀原因,這樣才有利于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評,就會減少社會內耗,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從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減少怨恨的重要途徑。
第八則: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會違背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甚至使人學會作假,而這些都會影響人達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個人太在乎小利益,就會忘記大根本,而區(qū)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關重要的。
第九則: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二是強調信用不僅指對人要守信,還要注意對自己負責,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標,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則:對一個政府來說,守信對人民的承諾是他站得住腳的根本。
第十一則:一個人的品質高下,只有在矛盾沖突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
第十二則:一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從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時間流走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三是珍惜時間,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討論課后第二題。先指導學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孔子對“信”的辯證分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點: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
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啟發(fā)探究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
1.正音
2.解詞
3.學生誦讀
4.教師訂正
5.齊聲吟誦
三.探究:
1.學生讀譯,找出最喜歡的一則,談談理由。
2.學生發(fā)言,師生共評。
四.小結。
五.拓展:
“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珍珠滿地,俯拾皆是,請同學們說一說,與大家共享。
六.作業(yè):
以本文中12則語錄中的'1至2則為材料,自定立意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書設計 :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錯就改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則不達,要有長遠打算
人要講信用
人需要磨礪
懂得惜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選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句。
過程與方法:
聯系實際,品讀選文,感悟人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圣人情懷,領會、學習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自己的品性修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和掌握重點字、詞、句。
難點:聯系實際,品讀選文,感悟人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時數】
二課時(第一課時清除疑難字詞,初步感知選文內容。第二課時重在鑒賞品讀。該設計為第二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導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世間的智慧有很多種。孔子的智慧不是解析“1+1為什么等于2”的那種智慧,不是關起門來冥思“世界為什么存在”“世界是由什么東西構成的”等形而上問題的那種智慧。孔子的智慧,是關于現實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孔子的'生存智慧。
二、朗讀并試背誦課文,復習本課基礎知識。
三、品讀課文,感悟人生。
把學生分為四組,分別對應下列一個問題,分組討論,列舉相關事例,完成口頭小論文。并請各組代表總結發(fā)言。每組發(fā)言完畢,教師進行補充總結。
1、選文中1、2則是孔子啟示人們面對自己的無知的,其觀點是什么?
2、選文3、4、5是關于哪個話題的?
3、選文8、9、10是孔子關于處理政事的思考,大家能從獲得哪些啟示呢?
4、剩下的6、7、11、12則分別是從哪個角度來其實人們的呢?
教師總結1:聰明的人應正視自己的無知,并努力解決問題以減少自己的無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應實事求是,而不能胡亂猜測,妄下結論。前不久央視的《東方之子》欄目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緊追不舍的一個簡單問題,連續(xù)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記者無奈:“我發(fā)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的最多一個詞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我們那里這是絕對不允許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丁教授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令人欽佩。
教師總結2:歷史上知錯能改,善于納諫的事例很多,如:唐太宗、劉邦等等。
教師總結3:做事要循序漸進,不能貪快,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等;“竭澤而漁”“焚林而田”的成語也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有長遠考慮。可結合當代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談談。誠信乃立足之本,可結合高考作文題談談,有條件者可展示相關優(yōu)秀范文,供學生借鑒。
教師總結4: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懂得寬容包容別人。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會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只有經歷了磨難打擊,才會看出一個人是否擁有堅韌頑強的品質。司馬遷、蘇武等無不如此。時間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寶貴,但有些人卻不懂得珍惜。古代鑿壁借光、秉燭夜讀的故事,還有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關于時間流逝的描述以及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等等很多的事例都是惜時如金的典例。由此勸勉學生充實度過每一天,不要白白虛度年華。
四、課堂小結:
孔子的智慧最終落實為一種行動著的生動的精神,貫穿在立身處世的各個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發(fā)端,漸漸至于偉大或神奇。它意味著遠方,又是邁向遠方的開始;意味著巔峰,又是攀向巔峰的起點。讓我們汲取先賢的生存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五、布置作業(yè):
整理本文所涉及到的話題,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搜集相關素材,完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論文。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多整理幾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飛天音樂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