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雨的教案設計
聽聽那雨的教案設計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課文,體會獨具魅力的語言美。
2、欣賞散文意境美。理解作者寄托于“雨”的情思。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方法:
文本探究法,涵詠法,聯想法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雨,是大家熟悉的。春雨綿綿,夏雨滂沱,秋雨淅瀝,冬雨迷蒙。雨,落在地上,有時也會落在人的心上。雨,會引人遐想,勾人情思。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用詩意的語言來描繪雨,描寫雨景、雨聲,議論“雨”引發的思索,抒發他獨特的感受,給我們奏響了一首動聽的“雨中曲”。這首曲子優美動人,委婉多情,聆聽雨,聆聽這首曲子,會引起讀者多少共鳴,多少遐想!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舍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著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讀音與字形)
驚蟄 倉頡 氤氳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本文的意象
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
(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整體感知: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臺灣,最后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后兩句話,提問為什么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系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么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里?(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
(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里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于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云。雖然這里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托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里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云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于中國,這里用美國反襯出臺灣“云氣氤氳,雨氣迷蒙”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里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么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 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
(2) 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里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里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里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臺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凄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凄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后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于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課堂小結: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八)課下作業:
大自然是美妙的,春花,夏雨,秋風,冬雪,無不引人無限的遐思,請選取四季中的一種事物,寫一段寓情于景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江蘇省響水中學高一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復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于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盡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么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舍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著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 倉頡 氤氳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臺灣,最后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后兩句話,提問為什么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系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么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里?(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里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于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云。雖然這里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托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里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云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于中國,這里用美國反襯出臺灣“云氣氤氳,雨氣迷蒙”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里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么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 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
(2) 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里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里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里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臺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凄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凄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后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于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閱讀練習及答案
聽聽那冷雨(節選)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意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1.選段開頭劃橫線句子運用了多個疊音詞來寫雨,這有什么作用呢?(2分)
2.細讀選段末畫線的句子,回答下面兩個問題:(4分)
(1)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從大陸吹向海島“彌天卷來”的大寒流比作 ;(1分)
(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3分)
答案:
1、使用多個疊音詞寫雨,不僅具有一種和諧的音韻美,(1分) 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1分)
2、(每小題2分,共4分)
(1)她(祖國、母親)的裾邊。(1分)
(2)指愛戴、懷念之情。文中作者像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之情那樣,對祖國母親的眷戀之情。(3分)
《聽聽那冷雨》教學實錄
《聽聽那冷雨》就像一位美女,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如此長篇散文,又是節選,對閱讀者來說總究隔了一層,況且此文頭緒繁多,時空換位迅捷,似百花錯拳,乾坤挪移,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如何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值得深思。
課前播放孟庭葦-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別在異鄉哭泣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夢是唯一行李
也許會遇見你 輕輕回來不吵醒往事
就當我從來不曾遠離 如果相逢把我話心底
沒有人比我更懂你
天還是天哦雨還是雨 我的傘下不再有你
這城市我不再熟悉 我還是我哦你還是你
只是多了一個冬季 街道冷清心事卻擁擠
每一個角落都有回憶 如果相逢也不必逃避
我終將擦肩而去。
師:這首歌里你聽出了怎樣的情思?(學生自由回答)
師:看雨倒是可以理解,如果要你寫雨,你的標題會怎樣寫?(學生自由回答,老師相機而動)
師:臺灣散文家兼詩人余光中先生寫雨的經典散文《聽聽那冷雨》,這個標題就屬于奇葩性質的。而作者也是一朵奇葩。
師:他曾經說過,我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就是集浪漫和愛國于一身。他還浪漫的宣言,詩歌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還有評論、翻譯——評論和翻譯是我的外遇。我提倡藝術上的多妻主義。夠奇葩吧?
師:《聽聽那冷雨》是哪種文體?
生:散文
師:對余光中來說,那就是
生:情人
師:老師總覺得情人是個美好的詞匯,總是很溫柔,爛漫,天真,活潑。使使小性子,撒撒小脾氣,余光中是運用怎樣的形式來打扮他的夢中的情人的?
生:(搖頭)
師:老師換一種問法,《聽聽那冷雨》在語言方面給你最大的感受是?
生:寫的很美,讀起來很爽
師:美在哪里能說出來嗎?
生:(搖頭)
師:還是搖頭,
生:讀不懂,不清楚他在寫什么?
師:我們有個說法,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說書讀多,自然就懂了,這篇文章是在字詞上有什么特殊之處?朗讀感受第一自然段。,
生:一些字很難寫,并且有大量的疊詞。
師:就是說出現了大量的疊詞,疊詞的表達效果是
生:疊詞有一種音韻美,瑯瑯上口,有古典的感受。
師:你的感覺很不錯。有些疊詞還化用了古典的詩歌。比如第一段中的
生:曲折的穿過金門街道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師:我們自然會想到詩經中的
生: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師:多么美麗的的中國漢字,這是屬于中國的文化記憶,很浪漫吧?走入霏霏強調了浪漫情懷,想入非非是由臺灣的雨想到了
升:大陸的雨
師:而作者在雨前面加了形容詞
生:冷
師:在冷雨前加聽聽,文章都是寫聽雨嗎?
生:不是
師:從哪一段開始才是寫真正的聽雨?
生:第五自然段。
師:朗讀第五自然段,你認為在結構上最關鍵是哪一句?
生:雨不但可以嗅,可觀,更可以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作者在哪里聽雨?
生:大陸和臺灣島上。
師:文章第一段是寫哪里的雨?
生:臺灣。
生:可以再具體些。
生:是春天,下雨,在回家的路上,
師:提到了兩條街?
生:金門街和廈門街。
師:相距不遠吧,老師如果去掉兩個街,朗讀一遍。
生:金門和廈門
生:那相距就很遙遠,隔著臺灣海峽,當時寫作時間是1972年,海峽兩岸不能交往,只能相望。
師:就這是比鄰若天涯啊,所以余光中說,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生:大陸在那頭
師:在綿綿的春雨中,鄉愁油然而生,金門,金門街,廈門,廈門街,讓這位游子走入霏霏令人更
生:想入非非。
師:好,文章從眼前霏霏的臺灣的雨,想到了大陸的聽雨的經歷和感受,
師:聽雨的感覺不一樣吧?
生:大陸聽雨是凄涼、凄清、凄楚
生:是秋雨,是凄涼。
師:志士悲秋嘛,古典詩歌中寫到秋總有些小傷感,你有嗎?
師:但在臺灣聽雨是
生:凄迷
師:同樣是雨,差距為何這么大?
生:(不語)
師:老師也是無語了,這和化用蔣捷的《虞美人》有何關系?這首虞美人在說什么?
生:亡國亡家之痛。
生:蔣捷是貴族公子,現在卻生活在廟中,灰心萬念俱灰。
師:你是說余光中就是蔣捷,也是出家人,不,應該是離家吧。余光中1949年隨父母去香港,后去臺灣,和美國歐洲,在漂泊中度過,也有相近的經歷。
生:國家滅亡了,寫文章時是中年,更能體會漂泊流浪之苦。
師:這樣看來,窗外在喊誰?
生:家鄉在喊游子。
師:為何雨是冷的?
生:心冷。
師:回答很干脆啊,好自信。為何心冷?是什么丟了,
生:家丟了。故鄉丟了。
師:這就是鄉土情結。中國人特有的民族情感的積淀。遼闊的空間,幽渺的時間,都不會是這種感情褪色,
師:老師問一個很有文化的事情?你認為雨打在哪里聽來才有趣味。
生:雨下在樹葉間沙沙作響,有味道,
生:雨落在荷花上很有意境,濺起水珠,很不錯。
師:留得殘荷聽雨聲。有意境。
生:雨打在湖面上,濺起水花,像一個個的小氣泡。
生:雨打在玻璃窗上,噼里啪啦的響。
師:余光中認為雨落在哪里有味道?
生: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
師:對作家來說最有味道是這些嗎?
生:雨落在屋瓦上聽才有味道。
師:是,瓦屋大家見過吧,對屋瓦是怎樣描繪的,這個描繪又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落在瓦屋上聲如瀑布,聲比碎玉。有音樂美。
生:浮漾濕濕的流光,溫柔、給人安慰,在屋頂撫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屋瓦比作灰鍵和黑鍵。這跟音樂有關。
師:在余光中眼中,瓦片不是瓦片,而是
生:黑鍵。
師:多么美妙而新奇的比喻,只有對瓦充滿喜愛之情的人才能想到這樣的詞匯。聽雨聽出了文人趣味和古典之美。
師:同樣是瓦片,不同地方的聽雨時會不一樣?
生:二十年前,臺灣日式的古屋聽雨是單調和耐聽的音樂。
生:還是回憶的音樂。
師:為何在臺灣聽雨是單調而耐聽,很矛盾吧?既然是單調為何還耐聽?
生:因為臺灣的與比較多,有黃梅雨,臺風雨暴雨,都是雨,整天在下雨,比較單調。
師:這和臺灣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文章第一段就開始寫雨,即使在夢中,也似乎把傘撐著,也躲不過整個雨季。耐聽怎樣理解?
生:耐聽是雨引發了作者的回憶,對故鄉的回憶,和許多的想象。
師:讀一讀關于雨的回憶的句子(生讀)
師:江南是作家的出生地,而四川是他求學之地,
師:為何提到布谷鳥?布谷鳥還有名稱是
生:杜鵑鳥
師:民間廣泛流傳著“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故事,杜鵑走進文學的殿堂,與生死離別、游子思親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古蜀國的帝王名字叫作杜宇,他被迫害而死,化為杜鵑鳥四處流浪,不能回歸他的國家。所以一遍遍地高唱“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以至于嘴里流出了鮮血。這個傳說博得了人們的同情,思念家鄉卻不能歸的的凄楚的內心感受。
師:所以兩地聽雨,有思鄉之情。兩樣心情。才下眉頭
生:卻上心頭。
師:如果說屋瓦時代聽雨還是給人以浪漫和回憶的音樂之美。現在走入了新時代。
生:公寓時代。
師:就是你們的時代,我們的住宿就是公寓時代。晚上聽雨有情調不?
生:睡不著。
師:呵,描寫公寓時代的句子讀一讀(生讀),公寓時代最大的特點是
生:瓦片沒了,變成了水泥的屋頂和墻上,
師:文中稱瓦片的消失是
生:美麗的會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師:多么有感情的語言,很少有人會這樣寫,
師:失去了瓦,世界會變成怎樣?
生: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閣閣,秋蟲也減了唧唧。
生:一個樂隊一個樂隊的 消失了,現在只剩下了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沒有聲音的啞劇。
師:這里的擬聲很有古典的味道,對于熱愛中國文化的余光中來說,雨是
生: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
師:瓦是
生:最最低沉的樂器。
師:那是消失是瓦片,其實也不是瓦片,
生:是中華的傳統,
生: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
師:是文化,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括音樂,還包括
生:書法,雕刻
生:繪畫,詩歌 賦
詩:唐詩宋詞
生:明清小說。
師:越說越有勁了,可見同學們很熱愛中國文化。文中還圍繞雨調到了哪些中國文化?
生:中國漢字,
生:漢字是美麗的漢字,是英語和法語所無法比擬的,據說英語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了,大家高興,因為漢語太美麗了。
師:作為語言老師,這話我愛聽,我們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不是有美麗的漢字“和”字。
師:還有嗎?
生:中國詩詞的意趣。
師:朗讀幾句,感受感受,寫得多美。
生:作者完全用詩化的語言描繪了中國山水的美景和意境。
師:的確山中有畫。說到了著名的畫家
生:米芾。
師:中國的山水雨景就是一副有韻味的畫。
師:可見作者對中國的元素迷戀到了怎樣的地步,只要是中國,中國制造,就是美麗的,就是值得回憶的,
師:為何現在偏偏是冷的雨呢?
生:心冷,文化丟了,
師:太精辟了
生: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一些重要的精神的東西丟了
生:家鄉丟了,因為他啊在孤島上,
師:瓦片丟了。其實就是文化,丟了傳統,在不斷的消逝中。
師:作為一個海外的文化人,沒有比這兩樣更傷感的 更黯然銷魂的。作為文章的最后一段集中描繪了這兩樣東西丟了后的人的情態(朗讀)
生:這里寫了受盡滄傷的英雄,頭發胡子全白,
師: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連心底都沾滿苔蘚,太夸張了嗎?這叫做想你想到夢里頭。
師:又提到了一條街道的名字。
生:廈門街的雨巷
師:廈門,故鄉,雨巷,夢中的回憶,多么美好。雨還在屋頂輕輕地彈唱。我想,在這座腳步繁忙的城市里,還有多少人能摒棄塵世的雜念,如此投入地聽一回雨呢?我們來填空,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師:聽雨對傳統文化的追思向往 ,也聽出了鄉思鄉愁、故國之戀,原來這雨絲就是情絲,斬不斷理還亂。就像作家所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 “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有這樣兩首小詩,
相思
打開電視機
臺灣——雨
臺灣——雨
幾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說奇倒也不奇
人類四分之一的
相思淚
傾瀉在那里
當我死時,葬我,
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
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張大陸
《聽聽那冷雨》教學實錄
起始
師:“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每次讀到李清照的這首詞,我總感覺特別親切,因為這里包含著我的名字。上個禮拜,我跟我的學生說下周要到麗水(líshuǐ)上課,他們認為我讀錯了,應該是lìshuǐ,理由是這里有秀山麗水嘛,可是查了《現代漢語詞典》,仍是líshuǐ,所以他們就讓我帶著這個問題來請教你們,這個字該怎樣讀?
生:紛紛說應該讀líshuǐ。
師:謝謝你們,真是一字之師啊。那么為什么這樣讀呢?
生:不知道。
師:是啊,每個地方的名字都有著歷史的印記,默默地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我會把同學們的答案轉告給瑞安中學的同學,同時也讓他們不僅要關注家鄉的今天和明天,也要更多地關注家鄉的人文和歷史。
活動一:聽聽雨聲,初步體驗
師:下面咱們一起來靜靜地傾聽,(播放雨聲音頻)聽聽,這,是什么聲音?
生:雨的聲音。
師:讓我們閉上眼睛,再來聽聽雨聲,它讓你想起了什么?
生(1):我想起在一個下雨天,媽媽送傘給我,雨勾起我溫馨的記憶。
生(2):這是煩惱的雨。我不喜歡雨。一下雨,我騎車很不方便,雨透過我的雨衣,把我整個人全打濕了,有一次我還因此得了重感冒。
生(3):我發現很多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浪漫的雨中。
生(4):這是悲傷的雨。一聽到雨,我就想起我外公去世的日子。地濕濕的,我踩著泥濘上山,雨打在我的臉上,和著我的淚水。我忘不了那一天。
師:是啊,同學們,聽著淅瀝的雨聲,很多生活片段驀地浮上心頭,勾起我們的種種感受。雨聲中有我們對生活的回憶,有我們的精神天空。
活動二:品讀美文,體驗“聽雨”感受
師:大家一定想知道余光中先生聽聽那冷雨有什么感受吧?我們先來找一找課文具體描寫聽雨感受的段落。
生:自讀,圈劃。
師(請同學發言):你來說說集中在哪幾段?
生:集中在第五到第十段。
師:讓我們圍繞“聽雨”,來品讀第5—10段,具體體驗作者對聽雨的豐富而復雜的感受。請每位同學都選取自己最有感觸的一段或幾句話,投入地讀。
生:自由讀。
師:有人說,文字是聲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紙上的黑字,把表達情感的聲音給漏掉了。現在咱們還語言以聲音,用你們的聲音傳達出作者的情感吧!
生:大聲讀。
師:請大家推薦同學讀。
生(1):朗讀第五段中的句子: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師:你為什么對這幾句最有感觸?
生(1):大陸上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都給人凄清的感覺,這幾句又是對比,寫了在島上聽雨的感受比大陸上更凄迷。
師:“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這樣的情景你看到過嗎?為什么此景讓人產生這樣的體驗?
生(1):我想起李清照《聲聲慢》里有“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在黃昏時分,空院子里很寂靜,細雨很小,可是打在梧桐上點點滴滴卻那么清晰,更突出了寂靜、寂寞、凄涼的感覺。
師:哦,那么,這個“滴”,這個“打”,最能表達情感的。而情感又是層層加深的,由“凄涼”“凄清”,“凄楚”,遠離大陸,只能在島上回味聽大陸的秋雨,更添了一層“凄迷”惆悵了。那么應該怎樣讀呢?(老師接著也讀了這句,重音放在“滴”“打”“凄涼,凄清,凄楚”“籠”“凄迷”。)請你再試著讀一便,把這種意境、情感讀出來。
生(1):朗讀。
生(2):朗讀第五段中的句子: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師:我們聽到你讀到“亡宋之痛”時加重了語氣,為什么?
生(2):我想,余光中是游子,他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和那個“亡宋之痛”是很相似的,也是最沉痛的,所以這里我讀得很重。
師:不錯,蔣捷的詞最能引起作者的共鳴,是作者的寫照!(出示幻燈片)
我出生在南京,為了逃避戰爭,我和母親倉惶告別南京,也告別整個大陸。這一別就是半個世紀。到2000年的時候,我才重回石頭城。后來我從臺北又到美國,到了一個我完全陌生的社會和文化之中。鄉愁對于我就是一種記憶。
再聽雨聲,滄桑哀痛之感不免油然而生。這里語速應逐漸減慢,“江闊云低”、“亡宋之痛”更應放慢語速,表現的是人生不同階段聽雨的感受。放慢就更能突出這種情感。請你再試一試。
生(2):朗讀。
生(3):朗讀第十段中的句子: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師:你讀起來感覺很難一口氣讀下來。這是什么原因?
生(3):因為句子太長了,沒有標點。
師:是的。那么請另一位同學讀慢點,把停頓讀出來。
生(4):朗讀。
師:好的,現在再請你去掉標點,再讀一遍。比較一下,這樣讀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4):朗讀。這么不加停頓一口氣讀下來,感覺對江南的雨的回憶很多很快。
生(5):寫出對江南雨的深情回憶,讀出作者沉浸在回憶中的惆悵和感傷。
活動三:結合全文,體驗文化的鄉愁
師:在這里余光中聽綿綿的春雨,聽瀟瀟的秋雨,也聽狂野的夏雨,聽大陸的雨,也聽臺北的雨。余光中為何一概要用“冷”字來形容自己聽到的雨呢?
生:“冷”不是客觀的感覺,而是主觀的感覺。雖然寫于春寒料峭的時候,但回憶中的雨也很美好。越美好回憶是越感傷。作者借雨這個意象營造了一種惆悵凄迷的意境,表達了鄉愁。
師:不錯,在中國文化中“雨”總是表達鄉愁的一個典型的載體。如“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而余光中先生的名字更是與“鄉愁”聯系在一起。我們很熟悉他的詩歌《鄉愁》。
生:背《鄉愁》。
師:這首詩歌中,強調了地理的距離而引起的鄉愁。地理上的鄉愁是人之常情,獨在異鄉為異客,多情自古傷離別,但是做為一個詩人、作家,他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就更為豐富了。同學們,下面我們再來結合全文的其他段落,比如第1—4段和最后2段,去體會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還有什么。同桌一起學習,大家找其中一段重點體會,并來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頭碰頭交流一下,確定用最貼切的語言來形容。(出示幻燈片)
生:匯報。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對故鄉母親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對美麗中文的熱愛。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對古中國歷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第1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對漸漸消失的古文明的隱憂。
師:是啊,“鄉愁”有不同的層次,地理上的鄉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層次的,則是文化的鄉愁,對文化傳承的認同。而在這里,冷雨,觸發他對故鄉的神思,對人生的喟嘆,對文化之源的懷想。正如余光中說的:(出示幻燈片)
一個讀書人的鄉愁是把空間加上去,乘上時間,乘上文化的記憶,乘上滄桑感,這種鄉愁就是立體的。對于個人只有小小的回憶,幾十年而已,但是整個民族有幾千年的記憶,那些記憶變成典故,變成神話,變成歷史滲透在你的精神里,你走到哪兒會帶到哪兒,所謂的秦魂漢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體里。
當有一天,我們展翅高飛,離開家鄉,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那個時候,當有人向你詢問麗水的讀音,那時侯你會想起什么?
生:想起故鄉的一草一木,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還有“麗水三寶”青瓷、寶劍、石雕。
生:還有黃帝文化、廊橋文化、畬族文化,劉基和湯顯祖。
師:是啊,故鄉是我們的文化之根,精神的歸宿。不管我們走到哪兒,這種立體的鄉愁伴隨著我們。現在讓我們聽聽羅大友的《鄉愁四韻》,我們也許會有更深的體會。(播放音頻,出示幻燈片)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
生:齊讀。
[后記]
今天上完課文,是如釋重負。前些日子,我寢食難安,我問自己最多的是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活動體驗?第二,哪篇課文適合活動體驗教學?
“慢慢走請欣賞”這個標題讓我想起一件事。我們學校攝影協會的成員在一個周末到山上看紅楓。之前,我讀過一些寫楓葉的詩句,我能分析詩句寫出了楓葉的什么特點用了什么手法,但是從來沒看過摩挲過楓葉。那天,我們沿著山麓蜿蜒而上,轉過一個拐角,就遠遠看到大片紅的或黃的楓樹出其不意地閃現在眼前。走近了,片片紅葉翩翩落下,我們就踩在由落葉鋪成的小路上,落葉還很干燥,發出簌簌的聲音。回去之后,我把這個過程講給我的學生聽,但是我從他們的表情上看不到感動。于是我想,體驗應該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生命歷程。
我還認為,通過聯想比通過分析更容易讓人產生體驗。像我這樣年紀的人一般很喜歡齊秦的歌,當我們聽著那些老歌,往往會感動會嘆惋。我們不需要經過分析,也不可能分析他的歌詞中采用了什么寫法,而是這些歌詞喚起了我們的回憶,喚起了我們曾經的體驗,于是我們體驗到了齊秦的體驗。當然,除了直接的生活體驗,也可聯系間接的閱讀體驗,比如閱讀過的詩文都可幫助我們體驗。
像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是學生是不大容易體驗的。單單一個“雨”,令余光中先生“走入霏霏而想入菲菲”,也使我想起我的漸行漸遠的青春年華,想起曾經站在他鄉天底下遙想親人的情景,甚至想起了撐著雨傘站在燈紅酒綠的麗江古鎮上的茫然。但是學生處于少年聽雨的階段,他們一般也沒有經歷過鄉愁,尤其是學生對中國文學的素養不是很高,是不是能夠走進去呢?
我想我被余光中引領跟他一起去聽雨,并不是因為我和余光中具有同樣的生活閱歷和文學素養,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能聽出什么的。作為一個人對于鄉土的懷戀,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國文字和文學天生的親近,這種情感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關鍵是如何激發出來。這種情況下,活動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在我看來,語文課的活動應是語文的活動,聽說讀寫等等。其中閱讀是最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真正親近文字,從文字本身感受作者的情緒,如果有充分的時間慢慢地讀,我相信學生是能從文字中讀出作者豐富的情感的,因為余光中先生善于把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也就是說語言的形式已經很好地表達了他的內容。特別是這篇文章是很適合朗讀。句子的長短,句子的標點符號,疊詞的使用等等,都在聲音上直接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比如聲聲慢為什么學生容易體驗到李清照的哀愁和痛苦,并不是學生有這種生活體驗,而且文字的形式和表達有特色,朗讀中能充分體會。其次,聯想也是一個很好的活動,聯系自己的閱讀體驗,如梧桐雨;聯系作者生平,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都可以使對文本的體驗更加深刻一些。另外,造句也是一個活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提煉,在對文字的選擇與比較之中,他能理解作者所想講的最深層次的意思。于是,他可能忽然明白了,原來余光中先生所表達的鄉愁是深層次的文化的鄉愁。這其實就是哲學解釋學中所提倡的游戲,游戲的基本規范就是要滿足游戲的精神———輕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的喜悅的精神———并滿足游戲者等。學生在忘我的造句之中,他其實已經加入與余光中的談話之中并將對話進行下去了。于是,在結尾聽著鄉愁四韻時,余光中的詞在視覺上,羅大右的聲音在聽覺上,進一步深化體驗。
《聽聽那冷雨》(節選)教學簡案
教學目標
1.感受“冷雨”的意象和作者的“鄉愁”
2.品味作品獨具魅力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密集的意象和獨特的語言體驗作者懷鄉念國的情思
教學設想
《聽聽那冷雨》是蘇教版課標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的一篇美文,編者建議的課型是“活動體驗”根據課文在教材中的“負荷”以及它自身的特點,應該著力培養、增進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和趣味,宜從語言入手,梳理意象安排和內容演進的脈絡,體會作者那獨特的“鄉愁”——將自然山水、歷史文化融為一體的鄉土之思、家國之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咀嚼、品味詩化語言所獨具的魅力“慢慢走,欣賞啊”教師“帶”著學生“走”,在“走”的過程中獲得深度審美體驗和語言熏陶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潛心體驗、評點語言、課外拓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余光中先生是臺灣的,更是中國的,他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并標舉“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認為“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發誓“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投影作者原話)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位“屈原和李白的傳人”蘸著“汨羅江”的江水寫就的散文《聽聽那冷雨》
二、梳理脈絡
粗讀這篇散文,感覺到陣陣“冷雨”撲面而來,眾多“雨”的意象,現實的歷史的文學的,臺灣的大陸的域外的,呈團塊狀向人奔涌而來,淋漓盡致,文章的內容也似乎混沌一片
文章的脈絡難道真的無跡可尋嗎?它的行文線索是怎樣推進的?
在預習的基礎上,經過閱讀、思索、尋繹和討論,明確:
(一)由雨季開始,描寫眼前臺北的瀟瀟春雨,自然聯系到“那一塊土地”也即大陸(1)
(二)圍繞“雨”展開具體的描寫和聯想,傳達獨特的體驗,抒發濃濃的相思(2—11)
1.引入漢字“雨”,表現“雨”形“雨”意,突出“太初有字”也即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2)
2.描寫“嗅”雨,表現雨季各種特有的氣息(3)
3.描寫“看”雨,強調云煙繚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具有“宋畫的韻味”(4)
4.描寫“聽”雨,表現在各種情境下聽雨的獨特感受和豐富聯想這是全文的重心(5—11)
(三)思緒回到現實,將對故鄉的回憶、思念埋入心底(12)
從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汪洋恣肆的文字背后其實有暗運的匠心,眾多材料緊緊圍繞著一個“雨”字,嗅雨看雨聽雨,由眼前的雨到大陸的雨,由中國的雨到域外的雨,由自然的雨到漢字中的“雨”、文學中的“雨”,縱橫捭闔,情思飽滿當中又以“聽雨”為描寫的重點,緊扣主題,做足了文章
三、感知意象
梁實秋先生曾說:“余光中左手寫詩,右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二”(投影)其實,在余光中的散文中,照樣可以發現“左手”的影子,也就是說包含著濃厚的詩意,情感充沛,想象富贍,善于營構意象和意境,我們不妨因此稱他的散文為“詩性散文”
《聽聽那冷雨》攝入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可以分為哪幾類?它們有什么作用?
通過默讀勾畫、小組討論,明確:
(一)實景類意象,比如“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的瀟瀟春雨、“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滔天的暴雨”、“斜斜的西北雨”……
(二)文化類意象,指文字、文學、繪畫等“作品”中有關“雨”的形象,這些形象有的是直引,有的是化用
直接引用的,如帶有“雨”的偏旁的“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商略黃昏雨”、王禹偁筆下的“急雨”和“密雪”……
間接化用的,如“疏雨滴梧桐”,“米家的山水”,“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二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
這些自然的文化的意象鮮明、密集,以實帶虛,虛實結合,對讀者的視覺、聽覺、嗅覺以及想象都有很大的沖擊力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以及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一個意象密集、述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對“聽雨”部分的有關片斷須加強誦讀,以真切把握作品的意象及感情傾向
四、體會情思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說:“到了中年,憂患傷心,感慨始深,那枝筆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塊大陸,去蘸汨羅的悲濤,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漢將……”(投影)從文末可知,《聽聽那冷雨》創作于“一九七四年春分之夜”,當時作者46歲,正值中年那么,作者在刻畫“冷雨”的時候,是怎樣將手中的筆“伸回去,伸回那塊大陸”的呢?
通過默讀、思考,引導學生找到下列語句(投影):
(1)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不能撲進它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2)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3)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紙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4)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前塵隔海古屋不在
以上這些話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呢?明確: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到1974年,兩岸已整整隔絕了25年聯系被刪節的文字:“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里面是中國嗎?那里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而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脈脈情思,思念故鄉,思念大陸,傾心古老中國的山山水水和傳統文化“盈盈一水間”,相望不相即,“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于是,神情不免哀戚,內心不免哀愁,用文中描寫“冷雨”的詞語來形容就是“凄涼、凄清、凄楚、凄迷”人生的感喟,歷史的呢喃,深切的懷想,都深蓄著蒼涼與感傷,一同點點滴滴流入讀者的心靈深處
五、品味語言
著名作家柯靈曾評價《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投影)
那么,這篇散文在語言上究竟有那些特點呢?有那些地方值得我們深入揣摩、品味呢?通過朗讀、涵泳、點評,明確:
(一)句式長短變化多端
這篇散文語言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句式長短相間,錯綜靈活短句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猶如陣雨的前奏,滴答、滴答,簡練、清脆,幾乎一字一蹦長句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這種長句明顯帶有英語句式的影子,也吸收了蒙太奇的手法,推出的“空鏡頭”顯得無邊無際、無窮無盡,令人似乎喘不過氣來這種駢散結合錯綜變化的筆法,突破了長句的呆板、枯燥,又避免了短句的細碎、零散,恰似如歌的行板,余韻綿長
(二)大量使用疊音詞
本文對疊音詞的運用可以說達到了前無古人后未必有來者的地步比如,在寫雨季來臨時,描述它的情狀為“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瀝瀝”、“點點滴滴”、“滂滂沱沱”;在寫到漢字“雨”時,想象它的字形字意是“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在寫到雨打屋頂時,描寫它的聲音乃“輕輕重重輕輕”、“滴滴點點滴滴”、“忐忐忑忑忐忑忑”大量疊詞的運用仰承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前人筆法,但又將它推到了極致這些疊字的運用,不但使文章憑添了獨特的文采,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感、可誦性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加強朗誦指導,在反復誦讀、涵泳中體會語言的美感和作者的情思
(三)綜合運用比喻、擬人、通感、排比句式,語言富贍,精警動人
“‘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這里短短的一兩句話,就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通感三種修辭方式,使得語言生動、別致,有彈性,有想象的空間此外,如江南的雨“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中的“肥”字“濕”字都是煉字的極好例子
通過指導和加強誦讀體會作品語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真摯的情感
六、結課
由于散文創作所取得的斐然成就,余光中榮獲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散文家獎在結課之際引用其中的頒獎詞,既可以高度概括余光中的散文創作成就和語言風格,也可以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向作者更多的散文作品
(投影作者的形象及以下文字)余光中的散文雍容華貴他的寫作接續了散文的古老傳統,也汲取了諸多現代元素感性與知性,幽默與莊重,頭腦與心腸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他獨特的散文路徑他淵博的學識,總是掩飾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筆觸,發現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隨意,注重散文的容量與彈性,他探索散文變革的豐富可能性,同時也追求漢語自身的精致、準確與神韻
教學反思
張志公先生主張“教師要帶著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一篇文章就是一處風景,一處宮殿”《聽聽那冷雨》就是一處絕佳的“風景”,一處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宮殿”,值得我們“走個來回”,甚至走幾個來回這篇教學簡案的亮點也許就是從語言入手,梳理行文脈絡,品味包含在“冷雨”意象中作者獨特的情思,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體會作品語言的彈性、質感,作品語言那豐富的表現力從語言“入”,從語言“出”,注重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和文學欣賞能力,最大程度上防止語文課中“語文味”的流失
然而由于作者經歷的獨特和學養的深厚,再加上古今中外兼容并蓄的開放心態,余光中的散文語言顯得汪洋恣肆,“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蘇軾語),因此,任何理性的條分縷析都可能對語言美質構成破壞這是令人遺憾而又深感無奈的事情,有待于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反復誦讀、精心評點、潛心品味來加以彌補
《聽聽那冷雨》教案教學設計
目 標
1.知識與能力: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重 點
難 點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教法
選擇 誦讀法 課型 新授
課前準備 搜集寫雨的名句 是否采用多 媒 體 否
教 學
時 數 1課時 教學
時數 第 1 課時 備課
總數 第 65課時
一、引入新課,揭示目標
1. 導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于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盡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么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2.出示學習目標(見上)
二、學法指導
1.動手自主查閱資料了解有關作者余光中的文學常識。
2.讀通課文,勾畫、識記文中的生字詞。
3.精讀課文,分析課文內容,品味詩化的語言。
三、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巡視
1.查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2.讀通課文,勾畫、識記文中的生字詞。并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驚蟄 倉頡 氤氳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談話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小黑板出示學習目標。
出示學法、學習步驟及方法,提出學習要求。
指導學生查資料,了解有關文學識。
組織學生查工具書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音義。
聆聽教師的引入談話。
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掌握先學方法。
查閱配套練,了解作者的相關常識。
讀通課文,勾畫、識記文中的生字詞。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3.學生朗讀課文。
四、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教師巡視
1.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2.作者深深的家國之思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
(1)為什么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系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么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里?(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里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美國反襯出臺灣“云氣氤氳,雨氣迷蒙”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五、學生討論 ,老師指導點撥
1.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
2.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三個階段: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3.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六、當堂練習:美文誦讀
【聽聽那雨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10-12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范文09-21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食物的變質教案設計02-23
《多彩的拉花》教案設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