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復習(一)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復習(一),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復習(一)1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既望:七月既望(農歷十六。既,過了。望,農歷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不多一會兒)
3、如:縱一葦之所如(往)
4、凌: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5、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駕)
6、溯:擊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懷:渺渺兮予懷(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荊州(當;占領)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漁樵于江渚之上(江邊)
12、卒、消長:而卒莫消長也(到底;消減和增長)
13、適: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受)
14、狼藉:杯盤狼藉(凌亂)
15、白:不知東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屬: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馮:浩浩乎如馮(png)虛御風(通憑,乘)
3、繆:山川相繆(通繚,環繞,盤繞)
三、一詞多義
1、望:
①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
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
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
②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4、于: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于東山之上(從,介詞)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詞)
④于是飲酒樂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緊接前一事,連詞)
5、白:
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或節拍)
文言文復習(一)2
《嫦娥奔月》練習
1、解釋加點詞語
于西王母長斫之
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2、寫出幾個類似的故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長斫之,樹創隨和。
4、說說你所知道的'現代嫦娥奔月的故事
文言文復習(一)3
內容預覽:
中考文言文一詞多義
F 凡 (1)則凡數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總共)
方 (1)方七百里(見方)
(2)方以長(長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當時候)
發 (1)野芳發而幽香(開)
(2)一時齊發(發出)
(3)舜發于畎畝之中(發跡)
(4)發閭左謫(征發)
(5)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發動)
霏 (1)日出而林霏開(霧氣)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樣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劃分,分開)
(2)必以分人(分配,分給)
(3)長約八分有奇(長度單位)
(4)忠陛下之職分也(fèn,職分,本分)
奉 (1)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難之間(接受、奉行)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養)
賦 (1)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寫)
(2)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文章)
G 顧 (1)顧野有麥場(看)
(2)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探望,拜訪)
(3)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難道)
故 (1)公問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
(3)故余雖愚(所以)
(4)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
(5)兩狼之并驅如故(原來的樣子)
(6)廣故數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則更相枕以臥(進而)
(3)更相慶(互相)
(4)更上一層樓(再、又)
(5)舉杯銷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窮(安于)
(2)齊人固善盜乎?(本來)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4)汝心之固(頑固)
觀 (1)予觀夫巴陵勝狀(看,觀看)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觀賞)
廣 (1)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寬廣)
(2)無高山大野可登臨以自廣(擴大)
茍 (1)茍富貴,毋相忘(如果,假使)
(2)茍全性命于亂世(茍且)
(3)茍無饑渴(或許,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線)
歸 (1)云歸而巖石暝(聚攏)
(2)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3)微斯人,吾誰與歸(歸依)
過 (1)過秦漢之故都(經過)
(2)及魯肅過尋陽(到)
(3)人恒(過犯過失)
(4)況才之過于余者乎(超過,勝過),
H 號 (1)陰風怒號(呼嘯)
(2)號為張楚(定國號)
(3)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號令)
(4)故自號曰醉翁也(別號)
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協調)
(2)春和景明(溫和,和暖)
鴻 (1)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
(2)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鳥名)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擔憂、憂慮)
(2)無凍餒之患(憂患)
(3)為鄉人所患(當作禍害、認為是禍害)
環 (1)環而攻之而不勝(包圍)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四處)
(3)環滁皆山也(環繞)
惠 (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聰明)
或 (1)而或長煙一空(有時)
(2)或異二者之為(或許)
(3)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人)
J 極 (1)南極瀟湘(到)
(2)此樂何極(窮盡、盡頭)
加 (1)而山不加增(更加)
(2)萬鐘于我何加焉(好處)
(3)弗敢加也(虛夸,以少報多)
間 (1)立有間(一會兒)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暗中)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4)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5)遂與外人間隔從不間斷(間隔,隔開,不連接)
見 (1)乃入見(拜見)扁鵲見蔡桓公
(2)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通現)
(3)見往事也(知道)
(2)愿借子殺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斬(即使)
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殺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斬(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時之景不同(景觀,景物)
將 (1)出郭相扶將(扶持)
(2)公使驅將惜不得(助詞,用在動詞后面,無實義)
(3)上使外將兵(率領,帶領)
(4)將非鬼也(或許)
(5)公將戰,曹劌請見(即將)
(6)則命一上將(將軍)
具 (1)未曾識書具(用品)
(2)各具情態(具備)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詳細)
(4)政通人和,百廢具興(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經過,停留)
(4)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停留)
舉 (1)舉大計,亦死(發動)
(2)舉頭望明月(抬頭)
(3)百里奚舉于市(選擇,被任用)
(4)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舉)
(5)死即舉大名耳(傳揚)
(6)董生舉進士(參加)
絕 (1)群響畢絕(停,沒有)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沒有出路)
(3)以為妙絕(極)
(4)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5)往來而不絕者(斷)
盡 (1)林盡水源(盡頭)
(2)盡善盡美(達到頂點)
(3)一食或盡粟一石(完)
(4)利盡南海(全部取得)
(5)進盡忠言(盡量,盡可能)
際 (1)橫無際涯(邊際)
(2)外與于際(接,連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完成)
(2)頹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對感到痛苦)
開 (1)連月不開(放晴)
(2)天門中斷楚江開(開通,通)
L 臨 (1)臨溪而漁(來到)
(2)執策而臨之(面對)
(3)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快要)
(4)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居高視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處(說出)
(2)名之者誰(命名)
(3)則題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著名)
(5)何憂令名不彰耶?(名聲,名望)
木 (1)能以徑寸之木(木頭)
(2)以至鳥獸木石(樹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夠)
(2)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技能)
Q 強 (1)兇強俠氣(強悍)
(2)賞賜百千強(有余)
(3)不可強以仕(勉強)
(4)慕義強仁(力行)
(5)以弱為強者(強盛,強大)
(6)項為之強(通僵,僵硬)
情;(1)雖不能察,必以情(實情)
(2)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友情)
請 (1)請獻十金(請允許,敬辭)
(2)曹劌請見(請求)
(3)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請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2)且焉置土石(況且)
(3)存者且偷生(暫且)
去 (1)一狼徑去(離開)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出(距離)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
(2)長約八分有奇(多一點)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與夫連用,作發語詞)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為傭耕(你們)
(4)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如果)
S 善 (1)豈愛人之善(專長)
(2)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好)
(3)羅敷善蠶桑(擅長)
少 (1)少時(一會兒)
(2)意少舒(稍微)
(3)飲少輒醉(不多)
(4)陳涉少時(年輕)J'
舍 (1)屋舍儼然(房屋)
(2)便舍船,從口入(舍棄)
(3)故決然舍去(丟開、離去)
食 (1)設酒殺雞作食(食物)
(2)食不飽,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飼,喂養)
釋 (1)心凝神釋(得到解脫)
(2)釋擔而立(放下)
雖 (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2)老嫗力雖衰(雖然)
勝 (1)予觀夫巴陵勝狀(美麗,壯觀)
(2)臣不勝受恩感激(經受得住,忍受得住)
(3)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盡)
使 (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為使(使者)
是 (1)問今是何世(判斷動詞)
(2)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這)
書 (1)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寫)
(2)得魚腹中書(字條)
(3)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文件)
(4)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信)
屬 (1)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3)屬余作文以記之(囑托)
數 (1)又數刀斃之(表多次)
(2)珠可歷歷數也(計算)
(3)扶蘇以數諫故(屢次)
T 通 (1)初極狹,才通人(通過)
(2)政通人和,百廢俱新(通達,通順)
(3)中通外直(貫通)
(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曉,明白)
(5)整個(通計一舟)
W 亡 (1)河曲智叟無以應(通無)
(2)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死亡)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亡,逃跑)
微 (1)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
(2)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隱約)
(3)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稍微)
謂 (1)謂為信然(說)
(2)謂先主曰(對)
(3)太守謂誰(是)
(4)予謂蓮(認為)
(5)舍人相謂曰(商量)
(6)此之謂失其本心(叫做)
(7)太守自謂也(命名)
聞 (1)余聞之也久(聽說)
(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
X 鮮 (1)芳草鮮美(鮮艷)
(2)陶后鮮有聞(xiǎn,少)
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2)向無此例(向來,從來)
信 (1)謂為信然(確實)
(2)必以信(信實,對神說實話)
(3)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伸張)
修 (1)外結好孫權,內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長)
謝;(1)使君謝羅敷(致辭,說話)
(2)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告罪,道歉)
(3)為我謝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 (1)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
(2)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
(2)行拂亂其所為(做,執行)
(3)皆次當行(行列)
(4)將軍向寵,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陳(行軍)
尋 (1)尋向所志(尋找)
(2)尋病終(不久)
許 (1)遂許先帝以以驅馳(答應)
(2)曳屋許許聲(擬聲詞hǔ)
(3)雜然相許(贊同)
(4)高可二黍許(左右)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則治臣之罪(實現,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任務)
下 (1)忽然撫尺一下(量詞)
(2)欲買舟而下(順水而下)
(3)不恥下問(向地位低下的人)
Y 一 (1)而或長煙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時齊發(同一時候)
(4)上下天光,一碧萬傾(一片)
益 (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將益深,香遠益清(更加)
(3)不治將益深(漸漸)
(4)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好處,利益)
遺 (1)得遺金一餅(丟失)
(2)以光先帝遺德(遺留,留下)
(3)父母歲有裘葛之遺Wei(給與的東西)
業 (1)若業為吾所有(已經)
(2)業精于勤,荒于嬉(學業)
(3)武陵人捕魚為業(職業)
(4)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事業,功業)
與 (1)呼爾而與之(給,給與)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歟,語氣詞)
因 (1)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憑借,根據)
(2)余因得遍觀群書(于是)
夷 (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少數民族)
已 (1)骨已盡矣(已經)
(2)死者長已矣(完了、完畢)
(3)且壯士不死即已(算了,罷了)
易 (1)天下事有難易乎?(容易)
(2)寒暑易節(交換)
意 (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態)
(2)賓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圖,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主旨,中心)
(6)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應 (1)桓侯不應(答應,理睬)
(2)急應河陽役(應征)
(3)殺之以應陳勝(響應)
有 (1)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或者)
Z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貽余核舟一(曾經)
坐 (1)但坐觀羅敷(因為)
(2)眾賓團坐(坐下)
作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振作,奮發)
(2)作亭者誰?(制造,建筑)
(3)其中往來種作(耕作,耕種)
(4)一豉作氣(振作)
(5)屬予作文以記之(寫)
指 (1)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筆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指點)
至 (1)寡助之至(極點)
(2)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到)
(3)禮愈至(周到)D
志 (1)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志趣)
(2)尋向所志(記號)
(3)不志其大(立志)
諸 (1)其西南諸峰(許多)
(2)投諸渤海之尾(之于)
自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月(如果,假如)
(2)有朋自遠方來(從)
文言文復習(一)4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文言文復習(一)5
《燭之武退秦師》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語氣詞)——《燭之武退秦師》
2.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增加)——《燭之武退秦師》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給)——《燭之武退秦師》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減少)——《燭之武退秦師》
5.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燭之武退秦師》
6.秦伯說(說,通“悅”,音yuè,高興)——《燭之武退秦師》
7.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燭之武退秦師》
(二)古今異義: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古義:從屬二主;今義:“二”的大寫)
——《燭之武退秦師》
2.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無能,古義:不能;今義:沒有能力)
——《燭之武退秦師》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義:指先生,古代對人的尊稱。今義:指兒子)
——《燭之武退秦師》
4.是寡人之過也(是: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5.敢以煩執事(執事,古義:對對方的敬稱;今義:掌管某項事情(工作)的
人)——《燭之武退秦師》
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燭之武退秦師》
7.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人;今義:
請客的主人)——《燭之武退秦師》
8.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燭之武退秦師》
9.夫晉,何厭之有(厭,古義:滿足;今義:討厭)——《燭之武退秦師》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義:使……成為疆界;今義:密封)
——《燭之武退秦師》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稱,多用
于外交場合)——《燭之武退秦師》
12.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燭之武退秦師》
(三)詞類活用
1.燭之武退秦師(退,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撤兵)
——《燭之武退秦師》
2.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數詞用作動詞,從屬二主)
——《燭之武退秦師》
3.晉軍函陵 (軍:名詞作動詞,駐軍)——《燭之武退秦師》
4.夜縋而出(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間)——《燭之武退秦師》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滅亡,動詞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
6.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用法,以……為鄙,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國,指鄭國)——《燭之武退秦師》
7.鄰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詞用作動詞,變雄厚;薄:形容詞用作動詞,變薄弱)——《燭之武退秦師》
8.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詞用作名詞,缺少的資糧)
——《燭之武退秦師》
9.且君嘗為晉軍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燭之武退秦師》
10.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燭之武退秦師》
1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封,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肆:形容詞用作動詞,延伸,擴張)
——《燭之武退秦師》
12.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減少)
——《燭之武退秦師》
13.闕秦以利晉(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獲利)——《燭之武退秦師》
14.與鄭人盟(盟,名詞活用作動詞,結盟)——《燭之武退秦師》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衰敗)——《燭之武退秦師》
16.以亂易整,不武(亂:形容詞用作名詞,散亂之師;整:形容詞用作名
詞,嚴整之師。武:名詞活用作動詞,符合武德)——《燭之武退秦師》
(四)一詞多義
1、實詞:
貳
①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二”的大寫)——《左傳?隱公元年》
②其內任卿貳以上(副職)——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貳則疑惑(不專一)——《荀子?解蔽》
④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離心,背叛)——《左傳》
⑤不遷怒,不貳過(再,重復)——《論語?雍也》
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燭之武退秦師》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邊遠的`地方)——《為學》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庸俗,鄙陋)——《曹劌論戰》
③我皆有禮,夫猶鄙我(看不起,輕視)——《左傳?昭公十六年》
④越國以鄙遠(形容詞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燭之武退秦師》
⑤言語粗鄙(粗俗)
許
①許之。
許君焦、暇……(答應,聽從)——《燭之武退秦師》
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答應,聽從)——《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雜然相許(贊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魚可百許頭(約數)——《小石潭記》
④先生,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大鐵椎,不知何許人也(表處所)——《大鐵椎傳》
⑤相去復幾許(約計的數量)——《孔雀東南飛》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動詞,似乎,好像)——《桃花源記》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連詞,如果)——《燭之武退秦師》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詞,你)——《捕蛇者說》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動詞,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蟬(像……一樣)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遙游》
⑦望洋向若而嘆(海神名)——《秋水》
微
①國勢衰微(衰敗)
②參如微時,與蕭何善(卑賤)——《史記?曹相國世家》
③微言大義(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輕(形容詞,輕微)
見微知著(隱蔽,不顯露)
⑥微斯人,吾誰與歸?(連詞,如果沒有)——《岳陽樓記》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連詞,如果沒有)——《燭之武退秦師》
⑦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⑧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副詞,稍微,略微)——《賣油翁》
⑨則名微而眾寡(細小)
⑩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形容詞,含而不露)——《屈原列傳》
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屨(壞,破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攝敝衣冠(破舊)——《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敝人(謙詞)
③曹操之眾,遠來疲敝。(疲憊)——《資治通鑒》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損害,衰敗)——《燭之武退秦師》
辭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燭之武退秦師》
②停數日,辭去(告別)——《桃花源記》
③不辭勞苦(推脫)
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借口)
⑤辭不赴命(辭謝)——《陳情表》
⑥歸去來兮辭(一種文體)——《歸去來兮辭》
敢
①役夫敢伸恨(反詰語氣,怎么敢)——《兵車行》
②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謙詞,自言冒昧之詞,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煩執事(冒昧地,客氣的說法)——《燭之武退秦師》
③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于)——《荊軻刺秦王》
④進止敢自專(副詞,表反潔語氣,為“豈敢、不敢”的省略詞)
——《孔雀東南飛》
過
①過秦論(指出……過失)——《過秦論》
②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超過)
③是寡人之過也(過錯)——《燭之武退秦師》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錯誤,過失)——《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通過)
⑤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過分,太甚)——《小石潭記》
⑥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指出過失)
⑦一日,大母過余(訪問,探望)——《項脊軒志》
說
①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陳述)——《桃花源記》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雜說(一種文體))——《捕蛇者說》
③秦伯說(說,通“悅”,高興)——《燭之武退秦師》
④范增說項羽(shuì,勸說)——《鴻門宴》
知
①君知其難也(知道,了解,懂得)——《燭之武退秦師》
鄭既知亡矣(知道)——《燭之武退秦師》
②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燭之武退秦師》
③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覺,感覺)
⑤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識別,分辨)——《馬說》
⑥孰為汝多知乎(知識,見解)
封
①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閉,封合)
②自寄一封書(量詞)
③六國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號)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詞,疆界)——《燭之武退秦師》
⑤既東封鄭(名詞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燭之武退秦師》
⑥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分封)——《鴻門宴》
言
①佚之狐言于鄭伯曰(說,稟告)——《燭之武退秦師》
②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說起,談論)——《揚州慢》
③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記載)——《石鐘山記》
④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學說,主張)——《過秦論》
⑤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說話,進諫)——《鄒忌諷齊王納諫》
從
①公從之(聽從,答應)——《燭之武退秦師》
②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跟隨,跟從)——《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向……學習)——《論語》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從(追趕,追隨)——《狼》
⑤弟走從軍阿姨死(參加)——《琵琶行》
⑥其印為余群從所得(堂房親戚)
⑦旦日,客從外來(自,由)——《鄒忌諷齊王納諫》
⑧從余問古事(向)——《師說》
⑨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讀zòng,合縱)——《過秦論》
亡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滅亡,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鄭既知亡矣(滅亡,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亡:使……滅亡,動詞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
2、虛詞
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表因果,因為,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而,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目的,來,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⑥以亂易整(用,介詞)——《燭之武退秦師》
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燭之武退秦師》
②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③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卻,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⑤黑質而白章(表并列,連詞)——《捕蛇者說》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燭之武退秦師》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燭之武退秦師》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燭之武退秦師》
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捕蛇者說》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兼詞,于是,在哪里)——《燭之武退秦師》
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在這件事上)——《捕蛇者說》
之
①公從之(代軼之狐,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子犯請擊之(代秦軍,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指土地,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亦去之(代鄭國,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唯君圖之(代闕秦利晉這件事,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結構助詞)
——《燭之武退秦師》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④是寡人之過也(的,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結構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⑤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助詞)——《燭之武退秦師》
⑥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隆中對》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指鄭國)——《燭之武退秦師》
又欲肆其西封(代詞,它)——《燭之武退秦師》
失其所與(代詞,自己)——《燭之武退秦師》
②君知其難也(不定指示代詞,那)——《燭之武退秦師》
③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近指,這)——《捕蛇者說》
④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副詞,還是)——《燭之武退秦師》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詞,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⑥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是……還是……)——《馬說》
⑦于亂石間澤其一二者扣之(代詞,其中的)——《石鐘山記》
⑧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難道)——《游褒禪山記》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測語氣,大概)——《師說》
⑩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傳記》
⑾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代詞,你(的))——《觸龍說趙太后》
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又,并且,連詞)——《燭之武退秦師》
②且君嘗為晉軍賜矣(況且)——《燭之武退秦師》
且焉置土石(連詞,況且)——《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報府(暫且)——《孔雀東南飛》
④年且九十(將近)——《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連詞,表選擇關系,還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連詞,尚且)——《鴻門宴》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連詞,尚且)
父母且不顧(尚且)
⑦不出,火且盡(副詞,將要,將近)——《游褒禪山記》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將要,副詞)——《鴻門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詞,姑且)——《石壕吏》
⑨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而,反而,轉折關系)——《滕王閣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進一層,換個角度議論)——《過秦論》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記》
⑿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燭之武退秦師》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如果)——《燭之武退秦師》
⒀更若役,復若賦(你的)——《捕蛇者說》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趕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鄒忌諷齊王納諫》
雖與這俱學,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兒,久不見若影(你,你們)——《項脊軒志》
若是其甚與?(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燭之武退秦師》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斷)——《燭之武退秦師》
2.倒裝句
(1)狀語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應“于晉無禮”;應“于楚貳”)
——《燭之武退秦師》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應“于鄭伯言”)——《燭之武退秦師》
③若亡鄭有益于君(應“于君有益”)——《燭之武退秦師》
(2)賓語前置
①夫晉,何厭之有(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燭之武退秦師》
3.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燭之武退秦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③(燭之武)許之——《燭之武退秦師》
④夜縋而出,見秦伯,(燭之武)曰:……——《燭之武退秦師》
⑤敢以(之)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
⑥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⑦(秦伯)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六)固定結構
(1)“所“字結構形式:所+動詞
①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燭之武退秦師》
②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沒有害處的)——《燭之武退秦師》
③失其所與(結交的同盟者)——《燭之武退秦師》
文言文復習(一)6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的意義往往不同,閱讀時應根據不同的語境確定詞在句子中的意義。現將初中文言文中常見的多義詞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養(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備:1、周全、詳盡。(前人之述備矣《岳陽樓記》)2、具備。(一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3、準備。(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被:1、影響(被于來世)2、同“披”,穿(皆被綺繡)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陽樓記》)2、輕視。(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策:1、馬鞭。(執策而臨之《馬說》)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3、記錄。(策勛十二傳《木蘭詩》)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長:cháng1、長度。(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3、長久,健康。(但愿人長久《明月幾時有》)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6、zhǎng,頭領。(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懲:1、苦于(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懲罰
馳:1、騎(愿馳千里足)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4、產生(計將安出)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一簞食,一豆羹)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2、應當。(當獎率三軍《出師表》)3、將要。(今當遠離)4、對著,向著。(木蘭當戶織《木蘭詩》)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6、抵擋。(“銳不可當”)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伐無道,誅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4、說,講。(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敵:1、攻擊(恐前后受其敵《狼》)2、敵人(蓋以誘敵《狼》)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2、慰問(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惡:1、怎么(惡能無紀)2、厭惡(所惡有甚于死者)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發于畎畝之間)4、征發(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6、發出(一時齊發,眾妙畢備)7、fā,頭發(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2、總共(凡三往)
方:1、見方(方七百里)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分:fēn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2、分配,分給。(必以分人《曹劌論戰》)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4、fèn,職分,本分。(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難之間)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2、惡、壞(陟罰臧否)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3、互相(更相慶)4、再、又(更上一層樓)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2、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固窮……)
故:1、舊的,原來的(溫故而知新/兩狼之并驅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問之/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3、原因,緣故(公問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雖愚)
顧:1、回頭看(顧野有麥場《狼》元方入門而不顧《世說新語》)2、難道(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3、看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觀:1、看(予觀夫巴陵勝狀)2、景色,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文言文復習(一)7
碧空云卷云舒,歲月無聲無痕,語文的天地因同學的參與而精彩動人。回望自己一學期以來走過的足跡,無限感觸涌上心頭。
初三下學期,面臨著升中考的壓力,作為一名經驗尚淺的語文教師,如何帶領42名充滿希望而又十分迷惘的學生順利達過關,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倍感教學壓力的同時也收獲著前所未有的快樂。
眾所周知,文言文閱讀在升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很重,連同古詩詞背誦和課外文言文閱讀一共占了28分,我想這對于普通班的學生來說,更像是一場死傷慘重的戰役。如何帶領這42名弱兵克敵制勝,將傷忙情況減至最低,是我本學期教學計劃的重頭戲。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文言文教學亦然。針對班級中后進生較多文言文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了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常常分析文言文中的語法現象,找出規律加以分析,強加練習鞏固成效。就以我今學期上的公開課——《文言文詞匯復習》為例,總結一下我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上的幾點思考。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只有文言文的常識基礎夯實了,才有能力進行更高層次的閱讀追求。所以我并沒有急著為趕進度而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一系列文言文復習方案。先從簡單的詞匯現象,再到特殊的幾種句式,最后到必考課文的過關等等,像環環相扣妙趣橫生的驚險探險,讓學生全程體驗的是成功掌握文言文的樂趣而不是以往霧里看花的枯燥乏味。
在文言文詞匯復習上,我針對新課改后淡化語法、句法的特點,繞開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煩瑣的句子成分,運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設計了一節文言文詞匯復習課,旨在解決文言文中常見的詞匯現象,如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因為這些知識點,由于淡化語法后,學生在初中階段只作了解認識,很多時候在考試中出現某個學生遺忘的詞匯時,學生不能從記憶庫中搜索信息去答題而又掌握不到方法去解決,所以我分門別類地為學生講解每種現象的'由來、意義,再利用文言文課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詳細分析,讓學生理解原理,找到規律,舉一反三。通過該節課,我感覺到學生熱情澎湃的參與和他們通過歸納規律所得到的恍然大悟的喜悅,同時他們的收獲也在告訴我教學中化繁為簡的重要性。
課上首先投影升中考對文言文的要求,讓學生對文言文考點有個明確的認識,對考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樣可以為文言文復習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為每一種詞匯現象作歸類,讓學生對先前混淆的文言文知識有一個歸納梳理的思路。再次,在文言文復習盡可能多地通過形象典型的例子去分析詞匯現象及總結分析方法。整節課難點在于詞類活用現象分析,因為學生對語法知識知之甚少,他們只懂得幾種簡單的詞性如名詞、形容詞、動詞,但卻不懂得什么是狀語、什么是介詞、什么是賓語,甚至連什么是主語都搖頭嘆息。
針對他們語法知識薄弱的情況,在課上我沒有立刻對各種語法成分進行分析,而是抽取本節課所用的狀語成分來稍加分析,在分析什么是狀語的時候,我只輕輕地帶過概念,為免造成同學們對另一個概念的模糊,在投影概念的時候,我故意把“狀語是用來修飾形容詞或動詞的成分”中的“的成分”刪去,只投影“狀語:用來修飾形容詞或動詞”,由于同學們對形容詞和動詞比較認識,于是我直接用實例來對該概念進行形象分析,我舉了《陳涉世家》中的“狐鳴呼曰”來分析,讓同學們在該句中找出什么是動詞,雖是普通班的學生,但他們還是不約而同地回答動詞是“鳴”,解作“叫喊”,學生的這一回答讓我十分滿意,然后我就順藤摸瓜,問學生那么在這句中哪個詞語修飾動詞“鳴”,他們中思維比較靈活的馬上答到是“狐”,于是其他反應稍慢的同學看著狀語的投影概念,也像如夢初醒一般,在腦里回旋著“修飾動詞和形容詞的詞語是狀語”,結果同學們都明白了在這句中“狐”為什么解作“裝狐貍”,原來是由名詞活用成狀語了。清晰概念,找到規律以后,我就投影了更多的典型句子如“將軍身被堅執銳”、“神弗福也”、“勞其筋骨”等,讓學生們自己思考分析,把屬于詞類活用的找出來,經過一輪的思考,同學都能找到答案。在課堂結束之前,我對如何分析詞匯活用的方法加以分析,讓學生們掌握一種分析思維,以防中考中出現詞類活用解釋而學生記不牢的問題。最后,為了鞏固效果,我以初二文言文課文《小石潭記》倒數二、三段等比較多詞類活用的現象逐一找出,結果同學們都能用所學的方法逐一找出。
總之,該課給我的收獲是:1、文言文復習必須循序漸進,有的放矢;2、文言文復習課程設置最好能化繁而簡,迎合學生接受能力;3、盡可能多地運用形象例子作方法講解,增加學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在文言文復習中要是能做到以上幾點,文言文復習教學就事半功倍。
文言文復習(一)8
《三 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夏水襄陵:( ) ②亭午夜分:( ) ③不見曦月:( )
④沿溯阻絕:( ) ( ) ⑤乘奔御風:( ) ⑥絕 巘( )
⑦霜旦:( ) ⑧屬引凄異:( )( ) ⑨或王命急宣( )
⑩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 ⑾素湍( ) ⑿略無闕處( )( )
二、翻譯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三、理解性默寫
(1)寫三峽山勢雄偉險峻的句子是:
(2)用對比手法寫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
(3)寫春冬之時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4)總寫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
(5)文中與李白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相似的句子是:
四、問答題:
1、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的特點:
夏季:
春冬:
秋季:
2、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而是從夏、春寫到秋?
3、作者寫三峽,是抓住三峽的.山、水來寫的,請說說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
山:
水:
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文言文復習(一)9
一、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彎曲,使……彎曲)
2.知明而行無過(“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曬)
二、古今異義
1. 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 參 古義:驗,檢查。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參加,參考。
3. 疾 古義:強。例:聲非加疾也(這里指聲音宏大);疾風知勁草。
今義:疾病,快。
4. 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5. 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銀。
6. 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7. 用心 古義:思想意識活動。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8. 用 古義:因為;今義: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義:腳或腿;今義: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義:容身,托身;今義: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如: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二)動詞的活用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其曲中規(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2.形容詞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
3.形容詞的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數詞作形容詞(一說是數詞作動詞)
用心一也(一,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四、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1. 絕
①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隔絕)
③ 以為妙絕(《口技》)(極點)
④ 佛印絕類彌勒 (《核舟記》)(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
⑥ 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斷絕)
2. 強
①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勸學》) (強健、強壯)
③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qiǎng,勉強)
⑤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戰》)(強盛)
3. 假
①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假裝)
④ 假有人焉,舉我言復于我,亦必疑其誑(假如、如果)
4. 望
①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遠看)
②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鴻門宴》)(盼望、希望)
③ 先達德隆望尊 (《送東陽馬生序》)( 聲望)
④ 予猶記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農歷十五日)
5. 聞
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聽見)
② 博聞強志 (《屈原列傳》 )(見聞、見識)
③ 初聞涕淚滿衣裳 (《聞軍官收河南河北》)( 聽說)
④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使上級聽見 )
⑤ 況草野之無聞者歟 (《五人墓碑記》)( 聲望、聲名)
⑥ 以勇氣聞于諸侯 (《廉頗藺相如列傳》)(聞名、出名)
⑦ 掃后更聞香 (《和張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斷句
①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② 用心一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③ 用心躁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定語后置句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被動句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詞,它)為輪
② 蟹(省謂語“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文言文復習(一)10
《諸葛恪得驢》練習
1、解釋加點詞語
孫權大會群臣因聽與筆
舉坐歡笑權乃以驢賜恪
乞請筆益兩字使人牽一驢入
2、找出文中一個比喻句,寫在下面
3、翻譯下面句子
乞請筆益兩字
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長檢其面。
4、結合文段,評價“諸葛恪”其人
《一行尊法》練習
1、解釋加點詞語
獄未具一行從而謝之
前后濟之數十萬尋王姥兒反犯殺人罪
終不顧及一行開元中承上敬遇
2、從文中找出一行不愿因情枉法的理由,并用現代漢語把大意寫出來
3、翻譯下面句子
及一行開元中承上敬遇,言無不可,常思報之。
明君執法,難以情求,如何?
4、結合文段,評價“僧一行”其人
【文言文復習一】相關文章:
中考文言文復習07-04
第一單元復習07-04
精選復習一教學設計06-06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復習07-04
初中七年級文言文總復習資料06-05
《復習一》精品教學設計07-02
《整理與復習一》教學設計06-08
長春版復習一的教學設計06-06
拼音復習一教案設計06-07
期末復習的高一化學備課組府復習計劃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