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與揚子江》教學反思
《運河與揚子江》教學反思
庫亞鴿
《運河與揚子江》是陳衡哲寫的一篇充滿哲理的文章,借運河與揚子江的對話,表現了“奮斗的生命是美麗的”的主題,告訴我們要拼搏奮斗把握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輝煌。課文由運河和揚子江的對話組成,語言優美,寓意深刻。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理解文章之后寫一篇讀后感。這個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寫好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安排了一課時的學習時間。一開始看到同學們都認真地在課本上密密麻麻地作批注,提醒大家要多讀才能理解,有學生開始放聲朗讀,還有幾個學生在分角色朗讀,讀得挺有味道。
學生寫出的讀后感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奮斗”來寫的,從這些讀后感可以看出學生是真正地理解了文章的含義,并且將課文與短平快的生命聯系在一起,使閱讀真正起到了激勵成長的作用。
通過這節課的自學設計,讓我對語文教學感到豁然開朗,以前總以為教學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探討來分析文章,總結感情。今天我才發現,有時候老師的指導也許是多余的,只要肯放手,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把課文理解得相當透徹。而且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一定表現在課堂上幾個學生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完全可以換一種形式來展現,寫讀后感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種方式。除了讀后感,也可以讓學生寫賞析性的文章,或者來個對課文某一方面的辯論等。教學方法是不應該固定化的,只要能使學生有所收獲,要嘗試采用多變的,多樣的教學方法,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學生真正投入進去的學習才是效率最高的學習。
這節課也暴露出同學們一個不良的學習習慣,那就是對老師的依賴性。課堂上,不少同學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也有個別同學平時依賴老師已經成了習慣,總等著老師給出明確的答案,一旦老師沒有答案可給,他就無所適從了,坐在位上發呆,有幾個同學到下課時,也沒能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這說明平時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遠遠不夠,要達到每個學生脫離老師和教參都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這不是不可能的,要看老師怎樣培養和引導。只要老師在課堂上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就一定能改變這種現狀。一開始也許會有學生不適應,但時間長了,他就會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了。
課外閱讀《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壺口與龍門》助讀資料
課外閱讀* 《運河與揚子江》* 《江之歌》* 《壺口與龍門》助讀資料
一、識記作者
1、陳衡哲(1893—1976),江蘇武進人。1914年考取清華學校留學資格,赴美國瓦沙女子大學深造,并以莎菲筆名開始寫作。胡適曾說:“當我們還在討論新文學問題的時候,莎菲(陳衡哲)卻已開始用白話做文學了。”1918年進芝加哥大學繼續學習,1920年獲碩士學位并回國,任教于東南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校。陳衡哲作為作家,她的創作并不豐富,只有1928年由新月書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小雨點》和開明書店1938年出版的《衡哲散文集》等,另有社會科學著作《文藝復興史》、《西洋史》等。
2、毛姆(1874—1965),英國 家、 家。自幼父母相繼去世,由伯父送入寄宿學校。1892至1897年在倫敦學醫,并取得外科醫師資格。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即根據他作為見習醫生的見聞寫成。毛姆擅長寫作短篇小說,曾受到莫泊桑的影響。他的短篇小說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多變,但又不落窠臼。1903至1933年,他創作了近30部劇本,深受觀眾歡迎。1916年,毛姆到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遠東。1920年到中國,寫了游記《在中國的屏風上》,并以中國為背景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彩巾》。他的不少作品有濃郁的異國情調,這也是它們吸引讀者的一個原因。
3、葉其揚:選自《黃河新歌》 。
二、基礎知識
1、生字
蜀山 開鑿 怨尤 匍匐 纖夫 呻吟 泯滅 驟然
分外 鉗制 廝打 咆哮 舵桿
2、多音多義字辨音并組詞。
摧 峭 翹
催 鞘
璀 稍 纖
3. 詞語
譏笑:
真諦:
怨尤:
全力以赴:
竭盡全力:
泯滅:
一、課文助讀
1、《運河與揚子江》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讓我們懂得了什么?(用課文的詞句回答)
2、《江之歌》這篇文章表面看是長江之歌,實際上寫作的對象是誰?他們的生活和歌聲是怎樣的?他們是怎樣工作的?但是作者卻透過表面,看到了蘊涵在這樣的歌聲下面的什么內涵?(用課文的詞句回答)
3、《壺口與龍門》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較起來,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樣?
四、課外閱讀遇到的難題?
比較·探究《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壺口與龍門》教案教學設計2
4比較探究《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及《壺口與龍門》教案
課前預習:
了解作者及課文內容。劃出課文中遇到的生字詞。
相關課程標準: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積累并背誦優美的文段. 認識人與自然抗爭的斗爭精神;體會作者對苦力們的同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詞。
2、積累并背誦優美的文段.
過程與方法:
誦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學習,認識人與自然抗爭的斗爭精神;體會作者對苦力們的同情。
比較·探究《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壺口與龍門》教案教學設計2
《運河與揚子江》教案3
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自主閱讀課文
* 運河與揚子江(1課時)
相關課程標準:
1.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
2.體會和推敲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賞析優美文段,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和作用,體會作者和命運抗爭的思想。
2.理解“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培養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命態度。
評價任務:
1.開展閱讀、朗誦比賽。
2.通過反復吟詠,體會詩歌把運河與揚子江擬人化對話的藝術表現力。
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陳衡哲,中國第一位新文學女作家 (1893—1976)。筆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在江蘇武進。幼年在親友輔導下讀書。1911年到上海,進愛國女校。1914年考入清華學堂留學生班,成為清華選送公費留美的女大學生之一。留美期間,先在紐約瓦沙女子大學攻讀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學,191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后進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1920年獲碩士學位,同年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先后在北大、川大、東南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一度居香港和南方各省。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一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于《留美學生季報》。回國后又陸續寫白話小說在《新青年》發表。這些作品,后結集為短篇小說集《小雨點》。另寫有散文100余篇,自己從中精選了52篇,編為《衡哲散文集》。解放后,曾任上海政協委員。
背景:本文選自《中國現代散文選》,寫于20世紀20年代,摹寫出五四時期的青年不滿現實、不愿茍且偷安,而渴望在時代的大潮中拼搏奮斗的嶄新的精神風貌。
題解:運河,人工挖成的可以通航的河,本文指我國的京杭大運河;揚子江,今江蘇儀征、揚州一帶的長江,古稱揚子江。
展示并解讀學習目標。
二、感悟文字之美:
1.范讀:感悟表現手法之“新”:
把運河與揚子江擬人化,安排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話。
2.朗讀:體會對話主體的象征意義:
運河——安命之主;長江——造命之主。
3.賞讀:感受點睛之筆:
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
4.吟讀:領悟散文的行文之美:
以對話的形式記敘,以詩的形式議論。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蜀 (shǔ) 山 鑿 (záo) 穿 羨妒(xiàn dù) 怨尤(yóu):怨恨責怪。
真諦(dì):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固然:連詞,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的轉折。
三、探究思想與情感之美:
1.探究揚子江所說的“造命”之美:
通過奮斗而自己創造生命。
“我是把他們鑿穿了,打平了,奮斗著下來的。”
“我這個軟弱的生命,便是那個奮斗的紀念。”
“我的命卻是無人能毀的。”
“于是揚子江與運河作別,且唱且向東海流去。”
2.挖掘運河甘做“快樂的奴隸”的“安命”之丑:
“快樂的奴隸”是指滿足于被別人安排,甘愿被別人擺布的人。
“辛苦的主人”指通過艱苦的奮斗能主宰自己命運的人。
“怨尤的奴隸”指不愿被別人安排,希望有“主人”的自由,但自己又不肯奮斗,消極不滿的人。
“造命?我不懂。”
“我的生命是人們給的。”
“何故不心足?”
“可憐的苦兒,你竟沒有人來替你造一個命嗎?”
“這又有什么相干?我不是與你一樣的活著嗎?”
“誰又要來毀我呢?”
“我不在乎那個。”
3.賞析議論之美:
排比句段的結構之美:“奮斗的辛苦呵!筋斷骨折;奮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奮斗的快樂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譏笑,征服了疑惑。”以讀來強而有力的排比句段,高度而凝練地概括了奮斗的艱辛歷程,悲壯痛苦的頑強毅力,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正是生命的價值所在。這是對真正生命的呼喚,誦讀時逐漸加強語言氣勢。
“愉悅”與“悲傷”的“矛盾”之美:奮斗是艱辛的,奮斗又是快樂的。奮斗是艱難的,但光明在前。痛苦后的成功是欣慰的,悲傷后的愉悅是勝利者的笑。以“火山的烈焰”比喻在奮斗的歷程中所要經歷的種種艱難困苦的考驗,表達了不畏艱險、以苦為樂的人生觀,謳歌了勇往直前、奮斗到底的大無畏精神。這就是生命的真諦所在。
深沉的哲理之美:以“淚是酸的”寫奮斗的酸楚,以“血是紅的”來映襯奮斗的血光之險,生命的奮斗是徹底的,不徹底戰勝阻力,打造自己的生命都可能實現不了。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通過自己的奮斗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個生命是美麗的,這樣的奮斗也是快樂的,戰勝艱辛、苦痛、阻力,正是生命美麗的體現。生命的意義在于奮斗和拼搏,在于自我創造。“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成為議論的點睛升華之筆,富含深沉的哲理之美。誦讀時須充滿激情,以高亢的語氣,昂揚的語調,盡抒樂觀之情,盡贊生命之美。
四、抒寫啟示美文《怎樣做一個“辛苦的主人”》
提示:對比“快樂的奴隸”“怨尤的奴隸”,做一個真正的辛苦而快樂的主人。
五、檢測訓練
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4-9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習本文,在理解象征意義上學生有難度,學生能意會即可,無需深究。充分的朗讀和討論是突破這一難點的主要手段,配以教師的點撥,學生是可以參透“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其內涵的。20世紀20年代,五四時期的青年不滿現實、不愿茍且偷安,而渴望在時代的大潮中拼搏奮斗。結合這一寫作背景,對比“快樂的奴隸”“怨尤的奴隸”,學生不難體會到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的辛苦而快樂的主人,啟示美文的寫作定會自然而水到渠成。
《運河與揚子江》教案教學設計2
1、全文是以運河與揚子江的對話來完成的即對話體,所謂對話體就是通過一定的情景模擬二者的對話內容,其最大特征是能 夠體現當事人的在場性,因此這種文體能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生動形象,能使文章情節化,故事化,敘事化。
2、文中的兩位主人公的生命分別是如何獲得的:
運河 ——人類給予的;
揚子江——奮斗得來的;
3 兩種生命有何不同?
運河的生命是人類給予的:成也由人、敗也有人,是快樂的奴隸;
揚子江的生命是奮斗得來的:無人能毀,辛苦的主人;
4、 辛苦的結局是怎樣的?
奮斗的淚是酸的,血是紅的,奮斗的生命是徹底的,奮斗來的生命才是美麗的,奮斗使他成為辛苦的主人。
5、 本文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生命的意義在于奮斗與拼搏,奮斗來的生命才是最美麗的。
《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壺口與龍門》導學案2
課題:《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壺口與龍門》(3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2.了解作者。3.體會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該文的目的。二、學習重點學習目標3
三、(課前)預習·導學
1.查資料了解作者并整理歸納要點
2.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及資料記憶重點生字詞語。(課本上做好預習筆記)。
3.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蜀山開鑿羨妒怨尤桅桿
匍匐纖夫卸下呻吟泯滅
磅礴深槽驟然分外大禹
鉗制廝打咆哮剎那舵桿
四、學習過程
預習反饋,明確目標
(一)預習交流展示
(二)目標展示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2。體會文章采用的方法,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寫作該文的目的。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一)激情導入
1.師生由運河知識談話導入。
2.學生交流展示自學成果。
3.目標展示(隨堂生成的目標)
(二)自由朗讀讀課文后,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運河與揚子江》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讓我們懂得了什么?(用課文的詞句回答)答:采用了擬人,對話形式。告訴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奮斗和拼搏,自我創造,不要依賴別人。2.《江之歌》這篇文章表面看是長江之歌,實際上寫作的對象是誰?他們的生活和歌聲是怎樣的?他們是怎樣工作的?但是作者卻透過表面,看到了蘊涵在這樣的歌聲下面的什么內涵?(用課文的詞句回答)答:纖夫。他們的生活是艱難的、殘酷的、是最后的無望的抗議。他們的歌是痛苦的呻吟,失望的嘆息,聽起來令人心碎,簡直不像是人的聲音。作者看到和聽到了其中蘊含的拼搏,人類克服無情的自然力的無窮的精神。所以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要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同情,還有贊美之情。3.《壺口與龍門》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和前面的文章比較起來,這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樣?答: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壺口和龍門的地理位置,構造、那里和周邊美麗的景致,它的險要和發展。和前面的文章比較起來,前面的文章是借助寫某一事物的某一個方面,來表達和寄托作者的某種思想感情,所以他們的文體是散文。而這篇文章重在告訴我們有關壺口和龍門的有關知識,讓我們對它有所了解,這樣的文章,是一篇說明文。
展示交流 ,點撥提升
1. 回讀課文,互問互答,解決課堂生成的疑難問題。
2.問題探究:“運河與揚子江”的形象
運河是人工開鑿而成的,它流經平原大地,水勢平緩,未經艱險曲折,由此形成了它平和閑適的性格。揚子江則不同,它流經了“峭巖如壁,尖石如刀”的高山峽谷,沖破了無數艱難險阻,經受了萬千的磨礪。這特定的經歷,賦予了它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開拓進取精神。作者借揚子江的自白,贊美了那種敢于蔑視傳統陳規,勇于開拓進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人生哲學。這實際上也是對那些在時代大潮中安于現狀,甘作“快樂的奴隸”的庸人哲學的批判。這在五四革命時期,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師生互動,延伸拓展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那條河流
①我懷念那條河。
②遠遠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獨的琴弦繃在原野上,任風雨和歲月彈撥。
③我是生長在它旁邊的一雙耳朵。當時我不覺得幸運,以為這音樂、這波濤的訴說、這不盡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柳陰是理所當然的,洋槐潔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當然的,竹林里布谷鳥黃鸝鳥的啼鳴兩岸是理所當然的,兩岸濕潤的炊煙和歌謠是理所當然的。當時幼稚的心里,卻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念頭:這河流以及與它有關的一切,理所當然屬于我們。
④我在河里學會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勢、青蛙的姿勢展示給水中的魚;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藍和水藍之間,我是漂浮的夢。我捉螃蟹,石縫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沒有多余的惡意,小小的身體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戰爭的恐懼里度過,最大的成功僅僅是防止過分的傷害。在橫渡河灣的時候,我遭遇過一條水蛇,小小的頭昂著,更小的眼睛圓睜著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測的水里橫渡它的命運。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個音孔),我在靜夜里向身后村莊和遠方的歲月吹奏。
⑥當時,我不覺得這一切都是奇跡,真不覺得我內心的水域,有一多半來自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淺、單純、蒙昧的心里,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我沒有想過,這河流會有斷流的時候。我沒有想過,它似乎源遠流長的水,是來自哪里?它的溫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樣一點一滴匯成?
⑦帶著它的濤聲和波光,我濕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帶到哪里,我是它站起來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記憶里流淌著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覺得它理所當然存在于那里,理所當然屬于我,屬于我們,而且永遠。
⑨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條河流。橫臥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遺體,橫七豎八的石頭,無言訴說著滄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蘆葦蕩都已消失,荒灘上,有人在埋頭挖坑淘金;三五個小孩,在放一只風箏,幾雙眼睛一齊向上,望著空蕩蕩的天空和那只搖搖晃晃的風箏。
⑩我已找不到當年游泳地方,那讓我感到河水深度、照過我少年倒影、用藍色的旋渦激起我最初詩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蓋。
⑾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頭,去大哭一場,讓淚水復活這條夢中的河流。
⑿這時候,才痛徹心扉地明白:天地間沒有理所當然永遠屬于我們的事物。
⒀理所當然,理所當然地去珍惜——這才是唯一屬于我們的理所當然。
⒁我們不過也是游蕩于河流中的另一種魚。我們不愿成為干魚,但我們很可能要把自己折騰成干魚。許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愛,枯竭了;我們內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滿了污水,堆滿了垃圾。
⒂我,該怎樣打開內心的純潔水源,復活那死去的河流?
1. 文中“我”的感情隨河流的變化而變化,經歷了認為理所當然
→□□ →明 白 →□□→□□的過程。
2. 第③段劃線的部分,主要運用了排比手法,有何作用?
3. 第(14)段中,劃線的句子“我們很可能要把自己折騰成干魚”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4. 聯系全文,說說“那條河流”的含義和作用。
5. 下面是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從記憶中的那條河流寫起,通過今昔對比,表現了人類要懂得珍惜的主旨。
B. 描寫捉螃蟹和遭遇水蛇的細節,意在表現自然界充滿競爭,一切事物都面臨危機。
C. 作者認為那條河流是個“奇跡”,是因為那條河流曾給他童年帶來樂趣。
D. 本文描寫河流的變化,從開始的“溫柔碧波”到后來“干涸的遺體”,省略了變化的過程,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參考答案:1.愕然 珍惜 懷念(反思)
2. ①充分描繪了河流兩岸的美麗風光;
②突出了我當初享受美景而不懂珍惜的心理;
③表現了對當初不懂珍惜的懊悔之情。
3. ①許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們破壞了自己生存的環境(我們生存的環境被破壞);②我們心中的愛枯竭了;③我們的心靈被污染(不再純潔)。
4. 指家鄉的那條河;指心靈的河流;記憶中的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那條河流”哺育和滋潤了我;是我感情和思想變化的觸發點,是全文的感情線索。
5. B (是為了表現童年生活的樂趣)
達標測評,鞏固提高
一. 下面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竭盡全力:用盡全部的力量。B. 匍匐:身體貼近地面。
C. 泯滅:消失,磨滅。D. 逆流而行:順著水流的方向前進。
二. 下列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 船尾撬得很高。B. 他們背負著船上瀉下的大包。
C. 失望的嘆息,聽來是人心粹。 D. 那終了的一聲簡直就是人性泯滅的低泣。
三. 黑河大橋開通了。作為某校的一名小記者,如果你將就這件事分別采訪本市市長、旅游局局長,你想問一個什么問題?怎樣發問?請將你的問話寫出來。
①(采訪市長)
②(采訪旅游局局長)
四. 畢業晚會上,王雨把下面的話說了一半,便哽咽了。請你仿照他的話續寫一句。要求句式一致,語意連貫。
分別在即,老師,我如何才能報答您?當我靠近您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您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我原想,。
五. 用一句話提煉出下面語段表達的主要信息。
老師坐得高一點,不是為了讓你們向他祈禱,而是為了使你們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師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裝作知曉一切的樣子,那么你原諒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認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愛戴他,因為他是值得你愛戴的。(節選于一位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參考答案:一. D二. D三. 示例:①尊敬的市長,您好!請問潤揚大橋的開通對我們揚州的經濟發展有什么重要的意義?②尊敬的局長,您好!請問黑河大橋的開通對我市的旅游業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四. 如:捧起一簇浪花,您卻給了我整個海洋;擷取一片紅葉,您卻給了我整個楓林。
【教學札記】
《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教學構想(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教案)
《運河與揚子江》《江之歌》兩文前都加了*號,可見編者之意圖是把它們作為自讀文處理的。既是如此,教師還是要檢查學生的自讀效果,對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臨控。為了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有效性,我們有必要對兩文本進行教學問題設計。
兩文雖不長,但要在一課時內教學完,教學任務還是很重的。這就要求學生先前做好預學,老師可以課前下發學研指導案,指導學生自學,課內師生一同交流討論,歸納整理,以達到檢查與臨控學生自主效果的目的。
教學問題分兩個層次設計:
基礎知識:
(1)能正確認讀、識記、運用下面詞語:
蜀山 鑿穿 賜給 真諦 纖夫 呻吟 泯滅
(2)自由朗讀兩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討論交流)
A、《運河與揚子江》河與江的“命”是怎樣得來的?從中你探取了怎樣的生命真諦?
(河的“命”是人們賜給的,江的“命”是自己(創)造的。探取的真諦是奮斗來的生命是美麗的。)
B、《江之歌》共有兩段,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兩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段寫長江沿江兩岸纖夫們拉纖逆流而上的情景;第二段寫纖夫們在船靠岸后從船上背御貨物的場景。)
比較探究:
(1)《運河與揚子江》在表現形式上與前面幾篇表現河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前幾篇文章表現江河,有寫實也有寫虛,這一篇文章運用對話的形式,著重寫虛;前面幾篇文章著重江河形式特點的描繪,而這篇文章這注重于此;前面幾篇課文是抒情文章,而這一篇文章以理打動人,理趣的成分多。)
(2)《運河與揚子江》是理性很強的散文,大聲朗讀江、河對話后文字,說說這些句子語言形式上的特點。討論:這些句子有抒情詩那樣的感動人的力量嗎?
(對此討論問題看法可能各有不同。可以參看教師用書“主編導讀”有關部分)
(3)毛姆描寫長江上的纖夫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真實客觀地描繪,但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找出這些句子讀一讀,討論:這些句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句子見教師用書“主編導讀”揩體字部分,表現有情感見其解讀分析。)
當然,如果要與前面學過的文章進行比較,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比較點的。這可以參看“閱讀練習·探究”問題一。我個人認為,如上設計的比較探究,難度不大,預做大部分學生是基本能夠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一點,對本文的朗讀,抓住文本語言進行分析是不能忘記的,學生討論與分析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學生抓住文本語分析,不然,就很容易出現對答案的課堂形式。另外,老師要把握好課堂節奏,不然一課時不能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