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植樹的牧羊人》的教學反思
關于《植樹的牧羊人》的教學反思
《植樹的牧羊人》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較前面的幾篇課文,本文的篇幅明顯長了許多。好在的內容并不深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也不晦澀。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個重點。
1、解題。
當我把“植樹的牧羊人”這個題目寫在黑板上時,我問學生“你能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在引導中,學生答出了“這是寫人的”“這個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寫他‘植樹’”……對于七年級的孩子,能在解題時答出這些內容,我是很欣慰的。滿意之余我,我追問“對于標題,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提問“牧羊人為什么要植樹”,我順勢而導,進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說文體的介紹。
在講解文體知識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紹“《植樹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志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gue》雜志上發表,之后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學生讀完后,都好像探索大發現似的,說了句“這是虛構的啊”。我點點頭,在黑板上寫下了“小說”二字。接著“小說三要素”、“我”不等于作者,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對比手法的滲透。
有好幾處對比,一是“新舊高原的對比”,二是“植樹創造和戰爭毀滅的對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節后,我讓學生找出關于“主人公情況”和“高原狀況”的句子并概況。引導學生展開“變“與”“不變”的討論。最后得出“人類不僅可以毀滅,還能夠創造”的主題。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雖是小說,但是對學生寫作記敘文也有很大的啟發。特別需要談的就是結構的緊密聯系。這不僅體現在首尾兩段,甚至的每一處都有很好的照應。在教學中,我先梳理情節,然后逐段逐句地帶領學生去讀。在字里行間的品讀中,我不時地問一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這句話是不是閑筆”“你覺得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學生都很聰明,很快就發現了“我感覺,沒有什么事能打亂他的生活”“看起來他并不在意”“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動手種樹吧”“這個男人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題就顯而易見了。
有人說,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為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植樹的牧羊人》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反思(通用20篇)03-28
植樹問題的教學設計02-28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