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一
昨天,我與全班同學一起進行了乘法分配律探討學習,從作業的反饋中,一部分同學的作業相當完美,對公式的應用,變形拓展都能應用自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的正確率很低,特別乘法分配律的“分別”相乘理解得不清楚,沒有把每個加數與因數相乘,造成作業正確率低。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么,我積極思考,與同學進行交流,找出他們思維中出錯的原因,正確進行補救,以達到對乘法分配律的正確運用,靈活應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時,注重從例題的解答中引導抽象出乘法分配律。強調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材中植樹情境圖給出了以下的條件: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植樹活動?”這一問題,得到了如下兩種解答方法。
方法一:①每組有多少名同學? 2+4=6人
②25組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植樹? 6×25=150人
綜合列式:(2+4)×25
=6×25
=150(個)
方法二:①挖坑種樹有多少人? 4×25=100人
②抬水澆水的有多少人? 2×25=50人
③一共有多少人? 100+50=150人
綜合列式: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學們很容易得出(4+2)×25和4×25+2×25這兩個算式結果相等。這時同學們往往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數的積的和,而忽視從乘法意義角度去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問“為什么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里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6個25,右邊表示4個25加2個25,等于6個25,所以,(4+2)×25=4×25+2×25
二、注意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練習。
乘法分配律特征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時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把算式做成(80+8)×125
=80×125+80
=10000+80
=10080
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讓學生劃出分別相乘的箭頭如:
提醒同學把箭頭畫出來,把兩個加數“分別”與括號外的因數相乘,這樣盡量減少一些把一個加數乘掉的同學。
三、多進行分組練習
一組:15×(8+4) (80+8)×125 (40+4)×25
47×(100+1) 78×(200+2) (100-1)×125
在練習上述題后,讓學生觀察括號里的數如果不運用乘法分配律會變成怎樣的一個算式:
15×12 88×125 44×25
47×101 78×202 99×125
這些算式我們如何將一個因數拆成兩個數相加的形式,這兩個加數盡量要拆成整十整百或是與外面的數相乘能得整十整百的數。
在讓學生在對乘法分配律基本公式的運用掌握較好之后,再進行第二組乘法分配律反方向運用的形式。
篇二
關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學期和本冊教材的前幾個單元的練習題中就有所滲透,雖然在當時沒有揭示,但學生已經從乘法的意義角度初步進行了感知,以及初步體會了它可以使計算簡便。今天的教學就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上午第一節課我在自己班上,后來第二節課去聽了一根木頭老師的課,現在進行對比,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頭老師學習的是,學生的預習工作很到位。課前,學生就已經解決了“想想做做”第3、4題,學生通過解決第三題用兩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既鞏固了舊知,而且將原來的認識提升了,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進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題通過計算比較,突現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體現了應用價值。我在課前沒有安排這樣的預習,因此課上的時間比較倉促。
其次,我在學生解決完例題的問題后,還讓學生提了減法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對于(a-b)×c=a×b-a×c這種類型的題也同樣適合,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為明天學習簡便運算鋪墊。
最后,我覺得在指導學生在觀察比較65×5+45×5和(65+45)×5的聯系和區別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數和運算符號兩個角度觀察,學生得出結論后,其實已經感知到了算式的特點,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相同類型的等式,可以是數、字母、圖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能用各種方式正確表示出來,然后再揭示數學語言,學生的認知產生飛躍。
不足的是,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小組交流時,有些同寫還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師科學地引導。
篇三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定位在:
(1)通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情景問題后,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
教師要深入了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了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復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 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于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著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 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4、師生平等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新課程確定的培養目標和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 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 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傾聽——舉例——驗證,在 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教師沒有過多的講授,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 刻意的創設教學情境,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涌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里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現,教師盡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02-23
《2、3乘法口訣》的教學反思02-26
數學《表內乘法二》教學反思02-02
不進位乘法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21
《用7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教學反思03-19
《5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10-18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10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課程教學后的反思(通用10篇)06-08
《乘法運算定律》的課堂教學設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