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教學反思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只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教學古詩,應該運用多種形式,如形象生動的語言、鮮明逼真的畫面、優美和諧的音樂……通過這些手段,讓學生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境,使自己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果學生只是抓住了詩歌的主要內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東西,算不上讀懂了詩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教學本首詩的時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聲后,再有聲有色地描述:在一條林間小路上,樹木枝繁葉茂,遮住了似火的驕陽,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野花飄來醉人的香味。咦,哪兒有歌聲傳來?聲音越來越響,清脆悅耳,震蕩在林間。噢,原來是放牛的小孩兒,正自由自在地騎在牛背上,搖頭晃腦、眉飛色舞……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來。忽然,他緊緊地閉住了嘴巴,原來他發現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較量呢……學生通過想象,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后來,學生在吟誦中,完全融入到詩境中,覺得自己就是這一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牧童了。
所見教學反思
袁枚詩作的《所見》描寫了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只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這一動靜結合的有趣的畫面。
本詩生動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喜歡的: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應該是我教學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么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主要實施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第一、反復朗讀,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事實上,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讀,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讓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完全融入到詩境中。
第二、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通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但在詩的教學中,我發現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正確地朗讀古詩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在想象古詩的意境的時候,學生就不太流暢了。我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后,讓學生閉眼伴著老師的范讀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然后讓學生來述說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可是發言的學生們寥寥無幾,即使發言了也是語言平淡,沒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詩意重復一遍。我很茫然,為什么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貧乏,語言的表達是這樣的枯寡。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
【所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