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間:2024-08-04 14:53:38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后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于鄗,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于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于壽春。

  (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趙軍固壁不戰 壁:堅守

  B.趙使廉頗將攻秦 將:率兵

  C.為假相國 假:代理

  D.頃之,三遺矢矣 矢:筷子

  解析 矢,通“屎”。

  答案 D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趙王因以括為將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乃得解邯鄲之圍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C.壯者盡于長平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夫天下以市道交 以勇氣聞于諸侯

  解析 A分別為“于是”,“通過”。B“才”。C分別為“在”,“對于”。D分別為“用”,“憑借”。

  答案 B

  12.下列各組句子全都能表現出趙孝成王昏庸無能的一項是( )

  ①趙王信秦之間

  ②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③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④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

  ⑤使樂乘代廉頗

  ⑥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 ③是趙括做的事情,⑤⑥是趙悼襄王做的事情。④可以從側面表現出趙孝成王的昏庸無能。

  答案 A

  參考譯文: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得很厲害,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不肯應戰。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忌諱的,就只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于是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粘住調弦的短木再去彈瑟一樣不知道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籍,卻不懂得靈活應變(隨機應變)。”趙王沒有聽從,還是命趙括做了大將。

  趙括代替廉頗之后,就把廉頗的規定制度全都改變了,又撤換了原來管事的軍吏。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后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國軍心渙散。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餓得沒有辦法,趙括就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斗,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最后投降了秦,結果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后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自邯鄲解圍五年之后,燕國采納栗腹的計謀,他說:“趙國的壯丁全都死在長平了,他們的遺孤尚未長大成人。”便發兵攻趙。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在鄗(音“浩”)城大敗燕軍,殺死栗腹,于是包圍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趙王把尉文賜給廉頗,封號是信平君,讓他任代理相國之職。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掉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他了。等到又被任用為將軍,門客又重新回來了。廉頗說:“先生們都請回吧!”門客們說:“唉!您的見識怎么這樣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場法則進行交往的,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著您;您沒有權勢了,我們就離開,這本是很常見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過了六年,趙國派廉頗進攻魏國的繁陽,把它攻克了。

  趙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樂乘接替廉頗。廉頗大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跑了。廉頗于是逃奔到魏國的大梁。廉頗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國對他不能信任重用。趙國因為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給了使者很多錢,讓他回來后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后,廉頗為了這件事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著鐵甲騎上馬,來表示自己還可以重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已老,但還能吃很多飯,可是陪我坐著時,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有再征召他。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頗雖做了楚國的將軍,并沒有戰功,他說:“我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啊。”廉頗最終死在壽春。

《廉頗藺相如列傳》2

  [教學目的]

  1借助工具書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復習一般常見的文言詞匯和句式。

  2通過梳理矛盾沖突,品味人物語言和體會對比手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認識作者及《史記》的歷史、文學價值,以及對后代的影響。

  [教學重點]

  設問啟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 悟“將相合歡”的對比深度。

  [教學設想]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1超越常規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品鑒《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立足于課文三個故事,各自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語(作者生平見補充資料)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為恥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二、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譯文見補充資料)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落實文句翻譯。(語法點見補充資料)

  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跡。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講了幾個故事?請簡要概括內容:

  廉藺簡介(1—2節)

  完璧歸趙(3—13節)

  澠池相會(14—16節)

  負荊請罪(17—21節)

  三、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

  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后,與秦國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后,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后,對比趙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理無償,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迫使他不得已“辭謝”割城。

  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于是相如采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歷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

  四、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

  [問題]: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么主動與趙求和?

  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

  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又有怎么樣的反應?

  “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

  藺相如:針鋒相對,毫不畏懼。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么含義?

  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無須宏論,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一、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大智大勇,敢說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于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結果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概括: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著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

  五、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問題]:①藺相如怎樣處理與廉頗的矛盾?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征?

  ②這個故事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方法來描繪人物?

  [明確]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同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斗爭,輕視外交斗爭,反襯藺相如的見識卓爾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

  六、總結主題和藝術特點

  (先教師示范——人物刻畫)

  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的寫人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沖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繪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合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絕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沖突,起伏跌宕,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著眼,前后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杰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我們寫作借鑒:

  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

  2、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

  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

《廉頗藺相如列傳》3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據,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王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決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秦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注釋】

  (1)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國第七個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2)陽晉:齊邑,在今山東省菏澤縣西北四十七里。別本多作晉陽,誤。晉陽在今山西省,原屬趙國,非從齊國攻取得來。

  (3)拜:授官。卿:周天子及諸侯所屬高級官職的通稱,分上、中、下三級。上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

  (4)以勇氣:《后漢書》李賢注引《戰國策》:“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

  (5)藺(lìn):姓。

  (6)宦者令:宦官的首領。繆(miào)賢:宦者令的姓名。舍人:派有職事的門客。

  (7)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含有玉的石塊),獻給楚厲王。厲王派玉工鑒別,說是石。厲王以為他詐騙,截去他左足。武王立,他又去獻玉璞,玉工仍說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文王立,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號哭。文王知道后,派玉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曰:“和氏璧”。事載《韓非子·和氏篇》。和氏璧具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變彩特征,據今地質專家考實,其產地在神農架海拔三千米高處的板倉坪、陰峪海地帶。今月光石與其相吻合。

  (8)秦昭王:即昭襄王,名則,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

  (9)遺(wèi):送。

  (10)易:交換。

  (11)徒:白白地。見:被,受。

  (12)使報:出使答復。

  (13)竊計:暗中打算;竊:私自。亡走燕:逃到燕國去。亡,逃跑。走,奔向;趨向

  (14)止:勸阻。

  (15)會境上:在趙燕兩國的邊境上相會。

  (16)幸:得寵。

  (17)亡趙走燕:逃離趙國,投奔燕國。

  (18)束君歸趙:捆綁您送回趙國。

  (19)肉袒(tǎn坦):解衣露體。斧質:腰斬犯人的刑具。質,同锧。承斧的砧板。《漢書·項籍傳》顏師古注:“質,謂砧也。古者斬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

  (20)幸:僥幸。得脫:得到赦免。脫:免,避免

  (21)寡人:寡德的人,舊時君主自稱的謙詞。不(fǒu):通否。

  (22)曲:理虧。

  (23)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兩個計策。均,同鈞,權衡。

  (24)負秦曲:使秦擔負理虧的責任。負:使動用法,使……承擔。

  (25)必:倘若,如果。 表假設關系。(26)奉:同捧。

  (27)章臺:秦離宮中的臺觀之一,故址在今陜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的渭水邊。

  (28)奏:進獻。

  (29)瑕:小斑點。

  (30)卻立:倒退幾步站立。

  (31)怒發上沖冠:頭發因怒豎起,頂起帽子。形容極其憤怒。沖,向上沖。

  (32)發書:發信。

  (33)悉:全,都。

  (34)負:憑仗。

  (35)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往。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為衣,故稱。

  (36)逆:拂逆,觸犯。

  (37)齋戒:一種禮節,古人在舉行典禮或祭祀之前,須先沐浴更衣,不茹葷酒,靜居戒欲,以示虔誠莊敬,稱齋戒。

  (38)書:國書。庭:通“廷”,朝廷。

  (39)嚴:尊重。修敬:表示敬慕。此謂齋戒、拜送、修敬、皆是臨時設辭,以斥責秦王之倨。

  (40)列觀(guàn貫):一般的臺觀。此指章臺。秦對趙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見。

  (41)倨(jù劇):傲慢。

  (42)急:逼迫。

  (43)睨(nì膩):斜視。

  (44)辭謝:婉言道歉。固請:堅決請求。

  (45)有司:官吏的通稱。古時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此指專管國家疆域圖的官吏。案圖:查明地圖。

  (46)都:城。

  (47)度(duó奪):忖度,推測。特:只,只是。詐:詭計。佯為:假裝作。

  (48)共傳:公認。

  (49)設九賓:古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史記集解》引韋昭曰:“九賓則《周禮》九儀。”索隱:“《周禮》大行人別九賓,謂九服之賓客也。”朝會大典由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迎賓客上殿。賓,同儐。儐相即贊禮官。

  (50)舍:安置,留宿。廣成:賓館名。傳(zhuàn):賓館。

  (51)決負約:必然違背信約。

  (52)衣(yì)褐(hè):穿上粗麻布短衣。謂裝作平民。

  (53)徑道:小路。

  (54)繆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秦從繆公起開始強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

  (55)堅明約束:堅守信約。

  (56)間(jiàn):間行,秘密離去。

  (57)一介之使:一個小小的使臣。

  (58)就:承受。湯鑊(huò):煮湯的大鍋。就湯鑊,意謂愿受烹刑。

  (59)唯:希望。熟:仔細、再三之意。

  (60)嘻:驚怪之聲。

  (61)因:就此,順勢。

  (62)廷見:在朝廷上正式接見。

  (63)歸之:使之歸,送相如回去。

  (64)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當時外交上的通例,當已取得大夫之銜。

  (65)此上寫完璧歸趙。

  (66)石城:趙國地名,在今河南省林縣西南八十五里。拔石城,時在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67)使使者:派遣使者。

  (68)為好:結好。

  (69)西河:黃河以西,指今陜西省渭南地區黃河以西之地。澠(miǎn)池:戰國時韓邑,后屬秦,即今河南澠池縣。故治與澠池水發源處南北相對,澠池在西河之南,就趙國的方位而稱“外”。澠池之會,時在趙惠王二十年(前279)。

  (70)欲毋行:想不去。

  (71)計:商議。

  (72)訣:辭別,告別。

  (73)道里:行程。會遇之禮:相見會談的儀式。

  (74)絕秦望:斷絕秦國的奢望。

  (75)好(hào)音:愛好音樂。

  (76)瑟:同琴相似的一種樂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77)鼓:彈奏。

  (78)御史:戰國時史官之稱,專管圖籍、記載國家大事。

  (79)秦聲:秦國鄉土樂曲。

  (80)盆缻(fǒu):均瓦器。缻,同缶。《史記集解》引《風俗通義》:“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81)五步之內:言距離近。請得:請求許可。本是委婉之辭,此處表示態度強硬。以頸血濺大王:拿頭頸的血濺在大王身上。意謂跟秦王拼命。

  (82)刃:刀鋒,此意為殺。

  (83)靡:倒退,嚇倒。

  (84)懌(yì):高興。

  (85)顧:回頭。

  (86)壽:祝福。

  (87)咸陽:秦國都,在今陜西省咸陽市東。

  (88)竟酒:酒宴完畢。

  (89)加勝:施以取勝之計。

  (90)此上寫澠池之會,藺相如折服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91)既罷:會晤已經結束。

  (92)右:古代席位以左為尊,職位以右為尊。

  (93)徒以口舌為勞:只不過因為能說會道立了功勞。

  (94)賤人:指相如出身微賤。

  (95)宣言:對外揚言。

  (96)爭列:爭位次的上下。

  (97)己而:不久,過些時。

  (98)相與:共同,一起。諫:下對上的勸告。

  (99)去:離開。

  (100)同列:指二人同為上卿。

  (101)不肖:不賢,不才。

  (102)固止之:一再勸阻他們。

  (103)公:敬稱對方之詞。孰與秦王:比秦王怎樣。孰與,意為“何如”。

  (104)駑:劣馬,比喻庸碌無能。

  (105)顧:但是。

  (106)不俱生:謂必有一死。

  (107)負荊:背著荊條,表示愿受鞭打。

  (108)因賓客:通過自家的賓客引導。

  (109)鄙賤之人:鄙陋卑賤的人。自責之詞。將軍:當時上卿職兼將相,故藺相如也可稱將軍。

  (110)卒:終于。刎頸之交:即生死之交。以上寫廉藺釋嫌交歡的始末。

  【譯文】

  廉頗是趙國的一名杰出的將軍。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將領,(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攻占了陽晉,于是被授予上卿的官職,(他)憑借勇猛善戰在各諸侯國聞名。

  藺相如是趙國人。他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趙國得到了楚國人發現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聞這件事以后,派人給趙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邑請求交換和氏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以及各位大臣商議:(如果)想要把和氏璧給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是)白白地受騙;(如果)不想給秦國和氏璧,就擔心秦國的軍隊到來。計策沒有決定下來,尋求可以出使并答復秦國的人,沒有找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憑什么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過罪,私下打算想要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您呢?’我告訴他,我曾跟從大王在趙國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愿意和你結成好友,我就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想去燕國。藺相如對我說:‘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并且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成為好友。現在您卻要從趙國逃亡到燕國,燕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去上衣露出肩膀,伏在砧板上請罪,那么也許僥幸能夠免罪。’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幸而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有勇氣,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他。”趙王說:“得了我的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相如說:“秦王請求用城換璧,(如果)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如果)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的話,那就是秦國理虧。比較這兩個計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他承擔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相如說:“如果大王無人可派,臣愿捧護和氏璧出使秦國。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趙王于是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左右侍從看,群臣高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要把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走上前說:“和氏璧上有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幾步站定,背靠著柱子,怒發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婪,倚仗他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和氏璧,恐怕得不到給我們的城邑。’打算不將和氏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觸犯強大秦國的歡心,也是不應該的。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璧,在朝廷上將國書交給我。為什么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修飾禮儀表示敬意呀。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邑,所以又把璧取回來。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視著柱子,想要和氏璧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真把璧撞碎,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用和氏璧撞柱子,并召來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明要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這些城邑的,他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量此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廣成館舍里住宿。

  相如估計秦王即使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給趙國城邑,就派他的隨從穿著粗麻布衣服,懷揣和氏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后,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個是堅守約定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著璧回去,秘密地已經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考慮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聲音。侍從中有人想要拉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置。秦王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還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兩國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于在朝廷上接見相如,完成禮節后,讓他回趙國去了。

  相如回國之后,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秦國也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后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了石城。第二年秦軍再次攻趙,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如果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膽小。”趙王于是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辭別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秦王喝酒喝到酒興正濃時說:“我私下里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不好推辭,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讓趙王彈瑟。”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借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相如向前遞上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演奏。秦王不肯擊缶。相如說:“在五步距離之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殺相如,相如瞪著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退卻了。于是秦王很不高興,只好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相如回頭召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給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獻禮。”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秦軍也不敢有什么舉動。

  澠池之會結束后,回到趙國,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這些話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愿跟廉頗爭位次。過了些時候,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于是相如的門客就一齊規諫說:“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您卻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過分了。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只是因為害怕廉將軍(才躲避他)嗎?只不過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的原因,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

  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兩人終于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鑒賞】

  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戰國后期是封建割據,諸侯紛爭最嚴重的時期。趙國處在四戰之地,尤其是西鄰強秦的威脅最大。本篇記敘廉頗、藺相如在這種歷史情況下,西抗強秦,為趙國的安全和尊嚴所做出的貢獻;同時也寫了他們二人為維護趙國的利益,彼此搞好團結的事跡。

《廉頗藺相如列傳》4

  讀過《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人往往為藺相如機智勇敢的膽識和顧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動,也為廉頗知錯就改的態度和“負荊請罪”的行動而贊嘆。多少年來,他們的.事跡一直膾炙人口,傳頌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贊廉頗、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謬賢卻很少被提及。驚詫之余,感到有點不平。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明白,藺相如是謬賢推薦給趙王的,沒有謬賢,藺相如恐怕就無緣會見趙王,出使秦國,恐怕也談不上為維護趙國的尊嚴而嶄露頭角,顯露才華。誠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頭璧俱碎”,敢于“跪請擊缶”,使“完璧歸趙”,“華麗而歸”,其功可謂大矣。但是此功同謬賢的推薦分不開,可以說“完璧歸趙”有藺相如的一半也有謬賢的一半。特別是在當時的社會,真正“脫穎而出”的能有幾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沒有謬賢,哪會有藺相如?徐元直推薦諸葛亮,一直傳為佳話;王亞南之識陳景潤,也已成為美談。而謬賢之舉藺相如,自也應該大贊特贊。俗話說“慧眼識英雄”。“慧眼”的可貴就在于一個“識”字。謬賢確實“別具慧眼”能“識”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開路”,把藺相如這個人才推薦給趙王,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勞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認為,謬賢第一,藺相如第二。

  謬賢第一,不但是因為他能“識”、能“薦”相如,而且還因為他在向趙王推薦之時,能揚相如之長,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來襯托相如之長。這就更加可貴了。為了薦賢,為了讓賢才為世所用,為了趙國的榮辱安危,謬賢不計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趙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長”對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謀,宜可使”。試想,沒有一點為人才鋪路、開路的決心和勇氣,沒有愛才、薦才、用才的強烈意愿,能這樣嗎?世人都贊揚春秋時期的祁黃羊,說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這自然有道理。而謬賢的舉才不瞞隱私,不避短,那就更難了。要不是謬賢這樣極力推薦,趙王能否“召見”藺相如,那也很難說呢!

  “慧眼識英雄”可貴;“舍己薦英雄”更可貴。謬賢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識”又敢“薦”,這就是我特別要贊他的原因。

《廉頗藺相如列傳》5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展示: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師同學們,能否概述上文的主要內容?

  生講述了“和氏璧”的由來。

  師一塊和氏美玉背后的血淚辛酸史。然而,一旦美玉現身后,一場美玉的爭斗就此展開,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成語就是講述這樣的故事,同學們知道嗎?

  生知道,完璧歸趙。

  師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看看司馬遷為我們講述的故事。

  推進新課

  師《廉頗藺相如列傳》選自《史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有關《史記》的知識,好么?

  生《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述了中國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

  生《史記》的體例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生《史記》是司馬遷的著作。司馬遷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曾經因為李陵事件而遭受宮刑,但他忍辱負重,堅持創作,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巨著《史記》。

  生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很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師好的,同學們相互補充,對《史記》的有關情況大致掌握了。下面我們來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自讀了課文,文中講述了幾個故事?請概括一下。

  生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師好,這堂課我們就先來了解“完璧歸趙”的故事。

  多媒體課件展示:

  (檢查預習情況)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出解釋。

  1.君不如肉袒伏斧質

  2.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拜送書于庭

  4.召有司案圖

  5.設九賓于廷

  6.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

  7.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生“質”通“锧”,承斧的砧板;“不”通“否”;“庭”通“廷”,朝廷、宮廷;“案”通“按”,查明、查找。

  生“賓”通“儐”,儐相;“繆”通“穆”;“孰”通“熟”,仔細。

  師好的,預習比較充分。閱讀古文時,要注意文言通假現象,注意積累,以準確解釋字詞意義,疏通障礙,正確進行文言文句的翻譯。

  多媒體課件展示:

  (二)分析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詞的用法,并解釋。

  1.寧許以負秦曲

  2.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3.間至趙矣

  4.卒廷見相如

  生“負”,使動用法,讓……承擔;“西”,名詞作狀語,向西;“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上。

  生“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師好的。我們在閱讀中,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語法結構來分析,發現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對這些字詞以準確的解釋,從而恰切地理解文句。

  多媒體課件展示:

  (三)分析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古今異義現象。

  璧有暇,請指示王!

  生此處是“指出來給人看”的意思,今義多指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說明處理問題的原則、方法。

  師對,這樣的古今異義現象要注意掌握積累,結合具體語境來分析理解,以準確翻譯文言語句。

  多媒體課件展示:

  (四)分析判斷下列文句的句式特點。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而君幸于趙王。

  3.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4.何以知之?

  5.乃設九賓禮于廷。

  6.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生第1句是判斷句,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斷。

  生第2句是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生 3、4、5句是倒裝句,第3句是定語后置句,第4句是賓語前置句,第5句是狀語后置句。

  生 第6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并有了狀語后置的特點。

  師 文言句式有判斷、被動、倒裝、省略四種特殊句式,翻譯文句時要注意這些特殊句式。

  (閱讀1~13段后思考有關問題)

  師 秦王“遺趙王書”,索要和氏璧給趙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生 趙國陷于兩難境地。給秦國璧而拿不到城池,白白被欺負;不給,就怕秦國的進攻。

  師 藺相如是何身份的人物?他怎么會在這一事件中出場?

  生 藺相如,宦者令繆賢的舍人。宦官地位已經低下,他又是其食客,更見卑微。

  生 因為當時趙國陷于兩難之中,趙王與群臣一籌莫展,找不到可以出使秦國的人。這時,經繆賢的推薦,藺相如出場了。

  師 繆賢的推薦可不可以簡略成“臣舍人藺相如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生 這樣好像太簡單了。

  生 這樣,趙王和群臣應該不放心派他去吧。

  師 此處正可見史家筆法。敘事的詳略是緊扣人物塑造的。借繆賢親歷之事突出藺相如的勇謀,尤其是智謀,慮事的周全長遠,計策的可行有效,為下文作好了鋪墊。

  師 除此以外,還有何處可見藺相如的才能呢?

  生 趙王召見的情況。

  生 對,趙王召見藺相如,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又很自信地表明了“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的決心,與前文諸大臣謀而未定形成對照,襯托出相如胸有成竹的果斷和勇氣。

  師 看來,藺相如的確是個有才能的人。 那么他到了秦國之后,秦王的態度如何呢?

  生 秦王當然不肯以城易璧。

  師 藺相如是從哪些方面看出來的呢?

  生 章臺見相如,在一般的宮殿里召見藺相如,禮節甚倨。

  生 得璧傳美人,戲弄藺相如。

  生 左右皆呼萬歲,騙璧到手后君臣狂喜。

  師 說得很好,這些細節相如看在眼里,了然在心里,說明相如很細心,富有洞察力。那么,藺相如發現秦王“無意償城”后怎么辦?

  生 設計智取:璧有瑕,請指示王。

  生 說理斗爭: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生 誓死捍衛: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師 那么,藺相如是如何從虎狼之國中將和氏璧運回家的呢?

  生 他瞞天過海,派隨從偷偷從小路上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生 他一面向秦王提出要求,一面暗中將和氏璧送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師 那么,藺相如如此安排,秦國君臣作何反應啊?

  生 秦國君臣相視而嘻,很是憤怒,但因為藺相如的智謀過人,最終還是無奈地讓藺相如完成外交大禮后回去了。

  課堂小結

  作者細致地介紹了歷史故事“完璧歸趙”的來龍去脈,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刻畫,塑造了一個極具愛國心、責任感,有勇有謀的歷史英雄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師 同學們,前一堂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13段,了解了“完璧歸趙”的故事,為藺相如的精彩出場和表現而喝彩。今天這堂課我們來閱讀另外兩則故事——“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推進新課

  師 我們先一起來看看“澠池之會”的故事。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其后,秦伐趙……位在廉頗之右”。(學生朗讀)

  師 哪位同學用自己的話來講述一下“澠池之會”的故事?

  (學生講述故事)

  師 “澠池之會”的故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生 秦國兩次攻伐趙國,攻城殺人,大獲全勝,意圖在外交上不戰而勝。

  師 趙王的態度如何呢?廉頗、藺相如是如何謀劃安排的?

  生 趙王畏懼,不敢去。廉頗、藺相如認為不去,則顯示了趙國的弱小并且膽怯,建議趙王去,并且作了周密的部署。廉頗率軍駐扎于秦趙邊境作好防備,并與趙王約定時日,以絕秦望。

  師 作者在“澠池之會”中,是如何突出藺相如形象的?

  生 主要是通過對比來突出表現的。有秦王和趙王的對比:秦王酒酣,請趙王鼓瑟,盛氣凌人;趙王鼓瑟,唯唯諾諾,膽怯順從。

  生 還有秦御史和趙御史的對比:秦御史,前書,主動,記錄令趙王鼓瑟,示秦強,錄入史冊公然侮辱趙國;趙御史,顧召書,被動,膽怯退縮。

  生 秦之群臣和藺相如的對比:秦人多勢眾,有預謀在先,提無禮要求;趙人,就藺相如一人而已,倉促應戰,隨機應變,針鋒相對,而力挽狂瀾,保全了趙國的尊嚴。

  生 藺相如與趙王、趙御史的對比:前者勇敢而有機智,后兩人很膽怯。尤其是在逼迫秦王擊缶時,相如的勇氣與膽識,表現得特別突出。他針對秦王的無禮要求,要秦王擊缶,“前曰”“前進缶”“跪請”,其動作很有禮節卻又咄咄逼人,并在保持了最近距離時以死 逼迫秦王就范。面對秦王左右拔刃的危急時刻,相如“張目叱之”,則“左右皆靡”,足見其壯士之氣駭人,勇氣可畏。

  師 閱讀分析得很好。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對比襯托中非常醒目。所以“澠池之會”后,秦終不能加勝于趙,秦也不敢動兵。當然這里也有廉頗的作用。可以說,澠池之會是趙的勝利、秦的失敗,也是廉、藺合作的一次勝利。

  師 廉、藺合作的勝利讓趙國揚眉吐氣,但因為功勞大小差異,利益分配調整,也就引發了新的矛盾。

  生 藺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功大,說明廉頗也是有功的,不過沒有相如突出罷了,所以藺相如地位超過了廉頗。這就產生了矛盾。

  師 于是便演繹了史傳佳話——“將相和”。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幕。

  多媒體課件展示:

  (檢查預習情況)

  (一)分析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用法,并解釋。

  1.我見相如,必辱之。

  2.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4.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生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之受辱。

  生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羞。

  生 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辱,使動用法,使其群臣受辱。

  生 名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先,以之為后。

  師 好,詞類活用是閱讀中的難點,我們要注意好好掌握。

  多媒體課件展示: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古今異義現象。

  1.吾羞,不忍為之下!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生 古義為“不能容忍”,今義為“不忍心”。

  生 古義為“內親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義為“外戚”。

  生 古義為“公開揚言”,今義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示意見以宣傳號召的文告”。

  師 好,古今異義現象相當重要,對我們準確理解文意有重要的作用,要注意積累掌握。

  多媒體課件展示:

  (三)分析判斷下列文句的句式特點。

  1.相如聞,不肯與會。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3.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4.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5.不若也。

  生 第1句為省略句,“不肯與會”應為“不肯與(之)會”。

  生 第2、3兩句應為判斷句。

  生 第4、5兩句為省略句。第4句應為“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厲害)”。第5句應為“不若(之)也”。

  師 分析得很正確,這樣,翻譯文句就能根據句式特點準確翻譯了。同學們,下面我們來閱讀欣賞最后一段。

  師 廉頗、藺相如作為趙國的功臣,成為趙王的`左膀右臂,可是他們卻發生了激烈的矛盾,那么他們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小組討論)

  生 相如出身低微,開始只是“趙宦者令繆賢舍人”,而現在卻“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師 秦漢以前位次以右為尊,廉、藺地位的變化應該說是產生矛盾的客觀原因。

  生 廉頗的心態有問題,請看“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 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師 那么,藺相如是如何面對這樣的矛盾的?尤其是廉頗揚言見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對待的?

  生 相如有意退讓,“不肯與會”“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即使見到廉頗,相如也“引車避匿”。從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與氣量。

  師 文中還寫到舍人們的“相與諫”,有什么作用?

  生 寫舍人們的勸諫既表現出相如對廉頗忍讓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相如對避讓的解釋,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動了情節。

  師 相如避讓廉頗的原因是什么?

  生 相如用比較法,把廉頗和秦王相比較,強調自己避讓隱忍的原因是“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顯示出相如視國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觀念。

  師 那么,廉頗聽到相如的話后如何表現?

  生 “肉袒負荊”,登門謝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師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其中兩個“之”的用法:前一個“之”,助詞,相當于“的”;后一個“之”,代詞,代“我”。由此看出廉頗知錯能改、坦白直率的性格特征。由此,將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師 “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是什么?

  生 愛國,愛趙國,仇恨秦國。

  師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 (學生閱讀后討論)

  師 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其實,兩人合作的力量在“澠池之會”中已經表現出來了。

  師 司馬遷用他神奇的筆形象地刻畫了廉頗、藺相如兩個英雄人物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生 我喜歡藺相如。他有智謀,有勇氣,善于言辯,愛國,待人寬厚,有大局觀念。

  生 我喜歡廉頗。他有勇力,善戰,愛國,為人坦率,知錯能改,也有眼光和決斷。

  課堂小結

  本文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選取三個典型事件,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集中、凝練、鮮明地刻畫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豐滿突出,讓我們嘆為觀止,對我們的寫作也有著極大的啟發作用。

  布置作業

  完成“文本研習”1~3題,并將其涉及到的知識分類整理成文言知識卡片保存。

  板書設計

  廉藺簡介 (身份介紹) 鋪墊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文,選擇下面問題中的一個,以小論文的形式完成思考題:

  1.司馬遷對藺相如“完璧歸趙”予以高度贊美,王世貞對此有所質疑,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2.文本中除了廉頗、藺相如兩個光彩照人的形象之外,你認為文中還有哪個人物也是極有個性,對情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的?為什么?

《廉頗藺相如列傳》6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

  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君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

  ,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庭,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逕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庭,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熟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

  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

  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趙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秦王竟酒,終不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如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從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廉頗藺相如列傳》7

  【學習目標】1、疏通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虛詞、實詞的用法及意義;

  2、特殊句式的特點及判斷;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組材上的【重點】實、虛詞用法

  【難點】句式特點及判斷

  一、指出下列詞的`用法并解釋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書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歸璧于趙()

  6.怒發上沖冠()

  7.舍相如廣成傳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畢禮而歸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釋劃線的詞的古今義

  1、請指示王指示古義

  2、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親戚古義

  3、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義

  左右:古義

  三、文言文中常見的特殊句式有A判斷句、B被動句、C賓語前置句、D定語后置句、E介詞結構后置句等。請指出下列各句屬何種句式。

  1.求人可使報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3.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大王見臣列觀()

  5.徒見欺()

  6.以勇氣聞于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趙王()

  四、請給下列各句補出省略的成分,并寫出具體內容。

  1.請奏盆缻()秦王

  2.相如聞()不忍與()會

  3.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4.()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5.今君乃亡()趙走()燕

  五、下列詞有多種解釋,根據句子的內容選一種恰當的解釋,填入括號。

  1.拜:叩拜、授官.

  (1)拜()為上卿。

  (2)拜()送書于庭。

  2.見:看見、接見、被、受、顯現.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2)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3)才美不外見()。

  3.徒:步行、黨徒、部下、同類、白白地、空、只/不過.

  (1)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屬曰……

  (3)徒()見欺。

  4.因:依靠、憑借、借助、順著、趁此、于是、因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卻立。

  (3)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5.幸:幸運、僥幸、幸而(敬詞,表示對方這樣做是使自己感到幸運的)、希望、(帝王的)寵愛/寵幸。

  (1)君幸()于趙王。

  (2)則幸()得脫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來告語之。

  6.負:背、載、擔負、倚仗、辜負、違背、對不起、背叛、敗.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2)秦貪,負()其強。

  (3)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5)廉頗聞之,肉坦負()荊……

  (6)勝負()未定。

  7.請:請允許我、請你、請示

  ⑴.璧有瑕,請指示王()

  ⑵.秦王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⑶.諸將請所之()

  六、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點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例句:“徒慕君之高義”

  A.徒以吾兩人在也B.徒見欺

  C.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

  2.對“所以”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③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④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⑥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3.對“之”和“而”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④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譯下列語句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譯文: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

  (3)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文:

  (4)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譯文:

  (5)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譯文:

  (6)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譯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6——20題。(共18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召有司案圖(同“按”,按照) B.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信約)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 D. 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欺騙)

  17.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乃使其從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 且秦強而趙弱

  D.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 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18.結合兩組選文內容,下列表述有錯的一項是( ▲ )

  A.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趙國交換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對藺相如的這一做法,王世貞持否定態度。

  B.藺相如讓秦王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設置九賓之禮,他以為秦王絕不會答應,沒想到秦王竟然答應了。于是藺相如騎虎難下,只得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C.王世貞認為,既然秦王已經“召有司案圖”,而且也按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日”,并“設九賓之禮”,那他應該會把十五座城池送給趙國的.。

  D.王世貞認為,為了得到一塊璧,秦國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償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會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實際上是處于兩難的境地。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吾 故 曰 藺 相 如 之 獲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勁 澠 池 柔 廉 頗則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趙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20. 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廉頗藺相如列傳》9

  教學目的

  一、 認識廉頗、藺相如的可貴之處,培養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了解司馬遷及《史記》;

  三、加強文言文中的字、詞、句的學習;

  四、體會課文用語言、行動來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以及作者、選取和組織材料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進入高中以來,這是第一篇文言文,應先復習一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學們有針對性的去進行學習。

  二、 文言文中需要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很多,擬把重點講解和練習結合起來。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累計 課時

  一、 導入

  在初中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好些篇文言文。對于怎樣去學習文言文,你們原來的老師肯定也講過了。現在我再跟大家回憶一下,同時提出我對大家的要求。我認為學習文言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學習:

  A、文學常識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義字

  注音

  D、 一詞多義

  詞 古今異義 總體要求:字字落實

  詞類活用

  E、 被動句

  句 倒裝句

  判斷句

  省略句

《廉頗藺相如列傳》10

  復習要點

  1、學會劃讀文言文

  高考考查的史傳類文章無非兩類: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結構特點是:人物—簡歷—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個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結局。我們要劃讀的內容,就是要劃讀出結構中的段落層次。

  劃讀什么?

  劃讀“四名一性”:官職名、年號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

  史傳類記敘人物,用筆簡約,往往幾句話就是一個事件、一段經歷。因為記敘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隨著官職、時間、地點、與其交往的人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只要注意官職名,年號名,地名,人名等的變化,結合原文內容,遇到與官職有關字詞,表示故事進展的年號名、新出現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們就可確定為一個層次,用筆標注出來。

  ⑴一人多事型

  人物:廉頗,簡歷:趙之良將也。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勇氣

  事件①:年號:趙惠文王十六年官職:趙將,

  事件內容:戰功赫赫新官職:上卿

  事件②:時間: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趙

  事件內容:(1)勸王赴會(2)與王訣別

  新性格:深謀遠慮忠君愛國

  事件③:時間:既罷(澠池之會結束)

  事件內容:負荊請罪新性格:知錯能改

  人物:藺相如簡歷:趙人也身份官職:舍人

  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繆賢時間:臣嘗(曾經)有罪

  事件內容:為繆賢分析利害關系

  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勇士、有智謀

  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趙王)召見新地點:趙王宮

  事件內容:(1)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式(2)提出對策:寧許以負秦曲

  (3)請纓出使秦國

  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臺

  事件內容:獻璧取璧持璧欲擊柱

  事件④:新地名:廣成傳舍事件內容:送璧歸趙

  事件⑤:新時間:秦王齋戒五日后新地點:秦廷

  事件內容:廷斥秦王

  事件⑥:時間:相如既歸新官職:上大夫

  事件⑦:時間:其后地點:澠池

  事件內容:(1)秦王步步緊逼戲弄趙王(2)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事件⑧:時間:既罷地點:歸國新官職: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事件內容:(1)廉頗居功自傲,相如退讓回避

  (2)向舍人說明退避緣由

  新性格特點:以大局為重

  結局:卒為刎頸之交。

  歸納層次結構

  事件①—⑥概括為完璧歸趙,事件⑦概括為澠池相會,事件⑧概括為負荊請罪

  2、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縮

  將加點的字和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③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寧許以負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

  ⑦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

  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

  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讎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

  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3、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積累

  一詞多義

  幸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大王亦幸赦臣(對方行為是自己的幸運)

  則幸得脫矣(僥幸)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寵幸)

  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受寵幸)今事有急,幸來告良(幸虧)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希望)

  負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擔負)秦貪,負其強(憑借,依仗)

  負荊請罪(背著)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失敗)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承擔)誓天不相負(辜負)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徒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一類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徒慕君之高義也(只,不過)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引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相如引車避匿(掉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拖)引而不發,躍如也(拉開弓)

  將軍夜引弓(拉,開)敢竭鄙誠,恭疏短引(序)

  引兵欲攻燕(引導率領)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引退)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引來)

  因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不如因而厚遇之,便歸趙(趁此)

  蒙故業,因遺策(沿用)秦軍解,因大破之(因此)

  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根據),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

  我于是根據《秦紀》,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編排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

  列

  不欲與廉頗爭列(位次)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刻)

  大王見臣列觀(一般的)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排列,依次)

  以

  以勇氣聞于諸侯(憑借)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

  余船以次進(按照)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因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在)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把)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相當“而”)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表并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

  欲以客赴秦軍,與趙俱死(率領)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

  乃

  今君乃亡趙走燕(卻)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這才)

  臣乃敢上璧(才)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然)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就,于是/僅,只)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的)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竟然)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也(是)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