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魯迅
《祝福》魯迅1
魯鎮的人們為年終的“祝福”忙碌著,忙碌讓他們暫時忘卻了一些不祥的人或事。
天色也陰暗了,空中的雪花飛舞著。遠處,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接著,家家戶戶都燃起了爆竹,一下子,整個魯鎮都充斥著亂糟糟的'爆竹聲,空氣中也散滿了火藥香,煙氣也罩著魯鎮,壓得人有點喘不過氣。
朦朧中,一個人由遠而近地走來,是祥林嫂。附近的燈火拉長了她的身影,顯得很孤寂。竹竿支撐著她瘦弱的身體,風灌滿了她單薄破舊的衣服,木刻似的臉毫無表情,與這“祝福”的氣氛顯得格格不入。
“唉呀呀,真是觸霉頭了!大年底的遇到這種人!”兩個婦女從她身旁走過,毫不客氣地叫著。祥林嫂似乎沒聽見似的,或者她是已經習慣了。
她走進了一個巷子里,那個殘舊不勘的草房就是她的住處。祥林嫂默默地從竹籃里拿出一個早已發霉的包子。對面的大戶人家燈火輝煌,喜慶的爆竹聲不絕于耳。看著那明亮的燈火,祥林嫂似乎又聽到了魯鎮人們那刺耳地笑聲,刺耳的話語又向她襲來:
“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是被她克死的!”
“真是敗壞風俗!這樣的人!”
“現在可好了,就只有她一個人了。”
……
她的神經一下子崩緊了,但很快她又放松下來,嘴里喃喃地念叨:“不重要了,不重要了……”
第二天,人們發現她死在那鋪滿草的床上。人們似乎都松了一口氣,但同時也很氣憤,大年底的發生這種事,誰也沒有說要埋她,誰想在這種時候觸這霉頭呢?何況她又是個不祥之人。不久,那草屋被燒掉了,不知道她是否也被燒了,人們也無暇顧及。再不久,人們也漸漸淡忘這一切。
《祝福》魯迅2
展開小說《祝福》的卷面,立刻會被魯迅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所吸引:祥林嫂的悲劇性格,自始至終是在畢畢剝剝喧鬧的爆竹聲中展示出來的。她在魯四老爺家里兩次傭工,也都著重寫的是年終大典的景象。祝福,這個年終大典,在魯鎮,特別是在魯四老爺這樣的“高門大戶”之家,該是多么熱烈而隆重地乞求福祉的時節啊!這時候,天空中發出閃光的爆竹的鈍響,耳邊發出震耳的大音,空氣中則是幽微的火藥的香氣。在魯四老爺的家里,已經是殺雞、宰鵝、煮肉、備置齊全。然而,就在這時節,被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禁錮、摧殘、迫害、虐殺的祥林嫂,卻一手提著空籃子,一手拄著下端開裂的竹竿,一步步地走上了生命的絕路。就在這喧鬧、熱烈祝福的氣氛中,悲慘地離開了人間!在魯迅的筆下,人們年終的境遇,竟如此懸殊!年終大典對一部分人來說,是熱烈地乞求福祉的時節;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則是年關,是百感交集、痛苦難熬的時節。因此那“震耳的大音”,“幽微的藥香”,連同那“畢畢剝剝”的爆竹聲響,對一部分人是愉快的欣喜的氣氛;對另一些人,則無疑是冷酷和殘暴的嘈音。這種情與景的映照,人與事的對立,使讀者愈加感受到現實的冷酷和不幸人們的悲慘命運,從而相反實則相成地揭示著作品的重大主題。
現實生活中是充滿了各種矛盾和斗爭的。幸福和不幸,希望和失望,喜悅和悲痛,熱烈的祈愿和冷酷的遭遇,總是曲折地反映著社會生活內容的。魯迅正是在“把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的藝術概括中,才充分地顯示出其相反相成地藝術的思想力量。在《論俗人應避雅人》里,魯迅曾明確地概括說:“優良的人物,有時候是要靠別種人來比較,襯托的,例如上等與下等,好與壞,雅與俗,小器與大度之類。沒有別人,即無以顯出這一面之優,所謂‘相反而實相成’者,就是這”。可見,借助客觀事物的對立,比較,襯托,集中概括并使之典型化,對于展示形象和作品的主題是十分必要的。這種相互對立、相互排斥或相互斗爭著的現象,在藝術上集中起來,可以造成鮮明的對比、映照,從而使真的善的美的東西和假的惡的丑的事物,更加突出地顯現出它們的本質來,從而突現出作品的思想來。魯迅的創作,從不因襲舊路,不拘一格。他的相反實則相成的藝術,是從深切地反映生活的矛盾關系中產生的,而不是事先規定的格套。因此這種對比的方式,不僅自然,而且以多種的方式顯現出來。我們從魯四老爺和祥林嫂的對立而又聯結的關系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相反相成方法的運用。
文學作品中的肖像描寫,較之美術作品來說,也許要自由得多。它不但可以看到人物性格特征,而且也更便于揭示出隨著生活的變化在人物精神和儀表上所引起的變化。在魯迅的小說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常常在幾幅肖像的更移中揭示出來。而且,由于不同的肖像,可以構成鮮明的對比、反襯,更有利于揭示矛盾,突現人物性格。在《祝福》中,祥林嫂第一次出現在魯四老爺家里的境況是:“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歲,臉色青黃,但臉頰卻還是紅的。”
第二次“站在四叔家的堂前”的境況是:“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最后和“我”相遇,那境況是:“五年前的花白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這里,僅從肖像的更移、變化中,便足以想見祥林嫂不幸的遭遇。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這種裝束都是封建宗法社會給年青早寡的婦女所派定下的無聲的條律,而兩頰、臉色、眼睛的變化,則深邃地傳述著主人公不幸的心靈。古人說,“哀莫大于心死”。最后,走向絕路的祥林嫂,已經“消盡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種近乎“物化了的人”,竟是怎樣地使人震驚和顫栗啊!想到造成這種命運的舊世界,這種可詛咒的時代和社會,這肖像便是無言的控訴。
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話是不無道理的.。不過,這不同之心,反映在各自不同的面上,也大有區別。這反映著事物的復雜性,反映著現象和本質之間真偽虛實的關系。魯迅經歷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一系列斗爭,看盡了人間的嘴臉,因此行諸筆端,也遠為深刻得多。有些人物在魯迅筆下,即使是粗粗幾筆的勾勒,也經過了細心的揣摩和考究。如,《祝福》中的魯四老爺,作品只說他在我的眼里“比先前并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胡子”。這自然可以使人想到這個老監生安適的生活等等,仿佛這些年并未在他的顏面上留下什么印跡。接下去在他的“儼然的臉色”和他“事理通達心氣和平”的對聯聯系起來,才感到這人物的表面“和平”、“鄭重”是很有講究的。或者可以說他的“心氣和平”是和“事理通達”互相依存的。但是,這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人物,終于要在眉目間露出他的滿腹“經倫”。細心體察就知道魯四老爺并不那么“爐火純青”了。他的不斷皺眉,便是一個破綻。祥林嫂初來魯家時,他“皺了皺眉”,再次來到魯家時,不僅“照例皺過眉”,而且暗暗地告誡四嬸說:“這種人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這無疑愈加體會到這個老監生在“和平”臉下的險惡用心。
環境,是人的活動天地。魯迅充分重視從環境描寫中展示出自己人物的性格特征來。所以他那精心揣摩的人物境界,雖只寥寥幾筆,卻從許多側面突現出人物的特質。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書齋的描寫: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地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我又無聊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是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這一切都是通過“我”的視角,觀察和描寫出來的。然而,這散散亂亂的書房,卻極好地為魯四的精神和性格,作了注腳。它們在無言地訴說著這個寡言少笑、道貌岸然的老監生,不但讀書有限,而且知識淺陋。那掛在壁上的朱拓的陳摶老祖寫的大“壽”字,述說著他所追求的只是“富潤身,德潤屋,心廣而體胖”之類益壽延年的東西。而“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正是他老于事態,頗通封建宗法之道的座右銘。一部《近思錄集注》,是宋朝的理學家朱熹等編選的理學入門書,由清代的茅星來等作了“集注”;另一部《四書襯》,則是清代的駱培為四書所作的解說。這就可見,這個頑固維護封建統治的魯四老爺,是地道的假道學,念不了幾本書。他所讀的也不過是些理學入門,封建啟蒙課本之類。這從那一部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便可見了。這就是他的全部思想武庫的東西。貧乏、庸俗、簡陋、陳舊,給這個道貌岸然的老監生,做了很好的說明。這是魯四老爺生活的天地,是他的“陳設”,自然是他精神境界的貼切寫照。由此可見,在魯迅小說中從社會環境到具體環境描寫,雖然簡要,卻異常典型化。
在中國文學史上,魯迅先生以其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為中國文學增光添彩。它的意義不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有所減退,在新時代到來的時候,人們反而發現了他的更大的價值。他的作品是我們文學史上的豐碑。
《祝福》魯迅3
關于魯迅小說《祝福》的結構線索,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是這樣說的: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新版高中語文教學參考書對此沒有論述。因此,老教參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而且影響廣泛。有人據此對《祝福》結構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該小說在結構上存在松散的毛病。我認為,這一問題不在于魯迅,而在于我們對小說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我”所見所聞為線索,《祝福》的結構框架是:“我”來到魯鎮,見證了祥林嫂之死──“我”回憶起先前所見所聞的祥林嫂半生事跡的斷片──“我”從回憶中驚醒,再寫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至此,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第二部分(指回憶部分)作為小說的主體,在情節中并沒有“我”的出現,那么,祥林嫂半生事跡的斷片是如何連綴起來呢?順著這一問題深入研讀,我們會有一個可喜的發現:除了“我”這個線索人物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線索人物──衛老婆子。
衛老婆子成為線索人物有兩個重要條件:一、衛老婆子的娘家是衛家山人,而祥林嫂又是她母親的鄰舍。二、衛老婆子的社會身份是個中人,她為祥林嫂聯系工作,為她找活兒干。正因為如此,衛老婆子成為祥林嫂一生悲慘遭遇的另一個實際見證人。而“我”只是聽說而已,并沒有親見。在說明這個線索之前,先要說明一點,魯迅把祥林嫂的活動范圍鎖定在魯鎮,而對祥林嫂在魯鎮之外的生活采取了間接方式來寫,或由祥林嫂自敘,或由他人轉述。弄明白了這一點,就容易明白衛老婆子所起的線索作用。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是衛老婆子把祥林嫂介紹到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并說明了其家庭變故。又是衛老婆子帶著祥林嫂的婆婆找到魯四老爺家,讓其家里人將其抓回去。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新年將盡時,衛老婆子把祥林嫂再嫁賀老六的事情告訴給四嬸。兩年后的秋天,衛老婆子第二次把祥林嫂帶到魯四老爺家。由于喪夫死子這些沉重的打擊,祥林嫂漸漸精神不濟。四嬸等人于是想打發她走,教她回到衛老婆子那里去。衛老婆子哪里會管她的事情?于是,祥林嫂淪落為一個乞丐。由此看來,衛老婆子的線索作用在小說的主體部分得到充分體現。
這一新發現使們認識到,《祝福》的結構還是相當嚴謹的。兩條線索互為表里,平行推進,彼此呼應,共同結構出一篇完美的小說。
兩條線索的作用是不同的`。兩條線索展現出兩個世界。“我”作為表層線索而存在,展現出一個理想的理性批判的世界。衛老婆子作為深層線索而存在,展現出一個實在的現實生活的世界。
先說線索人物“我”。《祝福》中這樣寫道:
“我獨坐在發出黃光的菜油燈下,想,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
這一段話提出來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把祥林嫂這個婦女當作玩物,不當人看待。一是把女人也看成人來看待。顯然,我是持有后一觀點的。這正是人文主義觀念在小說中的體現。魯迅正是通過“我”這個人物對這個非人世界進行了強烈批判,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魯迅用自己的筆向世人展現出魯鎮──舊中國農村社會的縮影──這座鐵屋子的黑暗沉悶,以此警醒世人。雖然小說中的“我”并沒有給祥林嫂指出一條生活的出路,但是廣大婦女的解放問題已經提出來了,令人深思。祥林嫂之死說明婦女解放問題的急迫性和嚴重性。因此,為那些仍然活著的祥林嫂尋找生活的出路,正是當時的一個艱巨的社會任務。我想,這就是魯迅寫祥林嫂這個人物的意圖吧。
再說衛老婆子。衛老婆子在祥林嫂的悲劇命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她把祥林嫂從一個火炕中推到另一個火炕,看其在火炕中掙扎而無動于衷。她勢利,冷默,麻木,不但喪失了感受別人痛苦的能力,而且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別人的不幸。在給四嬸講述祥林嫂再嫁的事情時,衛老婆子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衛老婆子對此事很贊賞:一是她認為祥林嫂交了好運。衛老婆子對四嬸說:“我在娘家這幾天,就有人到賀家坳去,回來說看見他們娘兒倆,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運了。”二是她夸獎祥林嫂的婆婆倒是個精明強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把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坳里去,賺了不少錢,為二兒子娶了媳婦。三是對祥林嫂鬧婚,持否定態度。四嬸問祥林嫂竟肯依,衛老婆子說:“這有什么依不依。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只要用繩子一捆,塞在花轎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關上房門,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聽說那時實在鬧得厲害……”由此看出,衛老婆子自己雖然也是女人,但也不把女人當作人看待,把女人當作物品可以買賣,把女人當作強者手里的玩物。因此,衛老婆子集中體現了現實社會的特性。
這兩個線索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缺一不可。無“我”則不足以表達魯迅對舊社會的批判意識,不能夠提升《祝福》的思想意義。無衛老婆子,則不足以展現魯鎮這個社會的現實特點,祥林嫂子“半生事跡的斷片”則難以連綴一起。
《祝福》魯迅4
祝福魯迅最后一段
我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時候。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24了牲醴25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祝福魯迅最后一段寓意
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質樸、頑強,但在舊社會她不但不能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而終甚至于被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對于封建禮教橫加給她的種種迫害與摧殘,她進行過不間斷的掙扎與抗爭: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時,她掙扎她抗爭;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她給以無言的抗議;對靈魂的有無,她表現了懷疑。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個很頑強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雙重打擊和人們的風刀霜劍中,她不但連起碼的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爭到,反而被吞噬被毀滅了。祥林嫂的掙扎與抗爭,完全是出于自發的,而且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為了反對再嫁,她進行了“出格”的反抗,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貞節”;為了贖“罪”,她去土地廟里捐了門檻。她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進行掙扎進行反抗的。這決定了她不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劇的苦海,而且最終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淵。從某種意義上說,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悲劇性。她臨終時對“靈魂”的懷疑,包含著反抗命運的意義,她希望死后能見到兒子,這是對命運的反抗;她又希望沒有地獄,死后不被鋸成兩半,這也是對命運的反抗。不過,她對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并沒有明確的認識,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劇的真正原因,她當然也更不懂得,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只能推翻這造成人們人生悲劇的萬惡的封建制度。
《祝福》魯迅5
魯迅祝福的主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落潮以后,魯迅要繼續將文學革命推向深入,但卻始終擺脫不掉獨戰的悲哀和孤獨彷徨狀態。因此,從存在主義角度看,我認為本文借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表現出魯迅先生對人的存在的深切關注和對人生之謎的困惑,也表現出一種孤獨絕望的無奈,甚至一種宿命論的色彩。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薩特看來,人的自由選擇是毫無支撐點的,我存在,別人也存在;面對著我的自由選擇,是他人的自由選擇,而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又總是指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于是他人即是地獄,處處都有沖突和罪行,步步都有障礙和陷阱,每個人都成了在荒謬而冷酷的處境中的一個痛苦而孤獨的人。《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她死了第一個丈夫后,便到魯鎮來,在魯四老爺家做傭人,付出了繁重的勞動代價,得到的卻很少,然而她卻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說明祥林嫂的人生追求,只不過是希望做穩了奴隸,這一點本身就帶著令人沉痛的悲劇性質。可是,就連這樣一點可憐的要求都不能永遠地保持下去,相反卻迫使她一步步走向滅亡。她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當時的.世界不允許她存在。細加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力量的迫害,二是自然力量的摧殘。一般人都將祥林嫂的悲劇根源歸結到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的殘酷迫害上,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社會力量的迫害大家已經非常清楚:一是魯四老爺,二是祥林嫂的夫家,三是魯家以柳媽為首的女傭人以及魯鎮上的人們。但是自然力量的摧殘卻很少有人提及:首先是病災,祥林嫂的兩個丈夫都病死;其次是狼災,祥林嫂惟一的精神支柱──她的孩子阿毛被狼吃掉。上述這五條線索切斷任何一條,祥林嫂都有活下來的可能,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祥林嫂的死都歸結到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禮教的迫害上。實際上,魯迅先生就是在借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悲劇命運,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一種孤獨與絕望的意識,從而也可以看到魯迅小說中希望──絕望相交織的悖論主題和反抗──絕望的深層意蘊。
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加繆在他的哲學隨筆《西緒弗斯的神話》中認為,西緒弗斯敢于承認自己命運的痛苦與無望,承認現實,由此而對折磨自己的力量產生深深的蔑視,這是一種反抗。它意味著人對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反抗是潛在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但它既不能震動任何人,也無力改變任何現實。這種反抗的結果是荒誕的,這就是人類的悲劇。魯迅作為孤獨的個體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面對黑暗無邊的社會現實,常常陷入虛無與絕望之中,然而他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在虛無與絕望中實現著自己的價值,表現出絕望的抗戰,這在祥林嫂身上也有所體現:她希望有兒子,可是她的兒子已被奪去了,但她希望死后能看見兒子;她相信死后還要被鋸成兩半,但又希望沒有地獄,不被地獄支配,就去捐了門檻;最后死在魯鎮準備祝福大典之際,表示了她最大的反抗。但這種反抗的結果是荒誕的。
《祝福》魯迅6
祥林嫂被迫與比自己小十歲的男人結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卻又再度喪夫,他的兒子還做了野獸的食物。祥林嫂是一個人生充滿著坎坷的人物。可就是這樣一位堅強的女性,讓人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卻被這些人當做物品賣來賣去,先是被她的父母賣,這樣還不夠,接著又被她的婆婆賣,捆著把她送進了花轎,沒經過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給了另一個完全陌生的男人。但我們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額頭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證據,可是她的反抗不是為自己爭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們世俗的眼光會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禮教會殺死她,她想以其被別人的目光殺死,還不如自己自殺死,這樣還得個烈女的名聲。但讓祥林嫂沒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這個男人很勤勞,對她也很好,這些都給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喪夫的悲劇,讓她完全丟了魂,她知道這次喪夫意味著什么。別人不僅會說她不堅守貞操,還會說她是克夫相、掃把星。她已經不被這個吃人的社會所容納了。我們從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禮教所禁錮著,因為她不用封建禮教禁錮著自己她會死的更快,因為這個社會就是用封建思想殺人的社會,到處是殘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罷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魯四老爺家當傭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換取起碼的生存食糧,可在吃人的社會里她連這點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滿足,封建禮教認為寡婦再嫁敗壞風俗,何況她死了兩個丈夫,更被看成了一個不祥之物。魯四老爺不準她拿祭祀的東西,魯鎮的人對她的經歷是嘲笑、歧視。毫無同情憐憫可言,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沒有心肝,沒有思想的動物。
祥林嫂沒有抵抗的力量,最終悲涼的死去,祥林嫂的命運被這些“吃人”的人操控著,她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她沒有做錯什么!因為她的改嫁完全是被這些人所逼迫的,可這些人還無情的把她殺死,他們不能稱其為人,只是一群社會的怪胎罷了。
敘事結構是一部小說布局的綱領,敘事結構的形式對于小說情節的思想主題與展開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祝福》是魯迅先生的小說代表之一,在這一作品里,魯迅應用了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述語言為讀者深刻的展示了當時農村的真實面貌,下面就針對《祝福》的敘事結構與敘述語言藝術進行深刻的分析。
一、“歸鄉”模式的應用
“歸鄉”模式是魯迅作品中最為常用的一個敘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魯鎮的角度來描寫小說的主體時間。在文章的開篇中,寫到了“我”回到了魯鎮,這次回來并非是為了《故鄉》中提到的“尋夢”,而是“早已決計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故鄉對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無法融入其中。在魯四老爺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時宜,因此,不會在這里久留,在決心要走的時候,卻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在接下來,作品通過兩條主線來為讀者呈現出舊社會的農村,一方面,祥林嫂的發問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瀾,另一方面,文章通過“我”舊時的回憶串聯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開始對祥林嫂的一生進行回顧,雖然文章的主線是以順序的模式來進行展開,但是卻穿插了倒敘的模式,這并不會影響文章的主體,反而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對比,為讀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的應用
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模式,一直以來,魯迅小說與傳統小說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敘述方式的區別,他的小說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敘述,從而將敘述人與作者明顯的剝離。在這種敘述模式中,敘述者為小說中的“我”,“我”并不是與故事脫離的作者,而是實實在在經歷這些事物的人。《祝福》中的“我”實質上是一個旁觀者,從始到終,“我”都沒有對事件進行判斷和評價,不帶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對于事情的敘述就是事實的本體,這不僅僅是敘事內容的客觀需求,也是對小說創作史上敘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語敘事模式的應用
在《祝福》中,大量應用了多語敘事的模式,將每一個故事線索有機的`結合起來,對于故事主線的描述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現的多面性與立體感。祥林嫂到魯家做女工時,看到了“夫家的堂伯”,此時,作者以魯四老爺的口吻描述到:“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來的”,不久,這一推想就得到了證實。而“我”是不可能清楚祥林嫂在做女工之前發生的事情,這正好就借魯家人的口中表達了出來。此外,作者也安排了衛家山衛老婆子這一人物,她成為了聯系祥林嫂與魯家的一個紐帶,合理的展示出了祥林嫂的人生經歷,這就對祥林嫂未來的人生悲劇奠定了基礎。此外,魯鎮的人、四嬸、柳媽也或多或少的參與到了事件的敘述過程中,這都是通過與“我”獨立的語言來描述出來的,讓作品可以表現出一種多角度的敘事模式。從這一層面而言,《祝福》中通過主體事件與多語敘事模式的應用將事件的原始形態生動客觀的展示出來。
在故事中,“我”的存在與多語敘事模式屬于一個兩面性問題,“我”通過不同角度的補充讓故事更加的真實、完整,多語敘事模式則可以對事件中的不同聲音進行有機結合,讓事件的內部邏輯關系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看出,“我”并非一個全能的存在,也需要通過不同的語言來了解事件,此外,“我”不可能詳細了解事件的細節,文章使用了虛擬視角的敘述模式有效豐富了主體事件,這不僅沒有讓敘事風格變得累贅,反而讓敘事模式變得更加生動、真實。
四、敘事結構的變化
在很多小說之中,情節模式都十分的有限,只在少數的篇章中應用了插敘與倒敘的模式,在魯迅的小說在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他的小說主要以敘述人語言來表達情節,敘述人語言對于魯迅小說敘事結構轉換有著直接的影響。“我”敘述的不單單是一個動作,而是一種狀態的變化,在這種狀態變化過程中,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下層勞動者精神上的變化動態,雖然沒有外部斗爭,但是卻有冷血的內部斗爭,這是人生、社會以及中國社會的悲劇。
這種審美思維是與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思維相統一的,敘述人并不會著力表現事件的變化,著重表達的是狀態的變化,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述語言藝術是與小說主旨相符的,這也是魯迅小說之所以成為名作的主要原因
《祝福》魯迅7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概括小說情節的能力
2、根據情節和人物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3、認識環境與人物命運的必然聯
4、訓練學生把握小說主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
1.概括小說情節
2.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于彷徨及祝福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歷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運動1919
二、小說情節概括
(一)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結構特點
(二)請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劇人生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說三次寫到“祝福”,在魯鎮人們祝福時,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問意在引導學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際遇的悲慘和不公)
(二)小說三次寫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變化?(此問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變化,挖掘其社會根源。)
(三)討論:(這些討論意在引導學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樣性,從人物形象的塑造與主題的'關系上加深對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該小說的主題。)
祥林嫂是否有過幸福和滿足?
祥林嫂是否有過反抗和抗爭?
婆家憑什么將她抓回?
為什么要捐門檻?
對她精神打擊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說,祥林嫂之死,魯四叔是首惡,柳媽等是幫兇,你怎樣看?
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點:封建思想毒害當時社會的人們,封建禮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勞、善良、能干的勞動婦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摧殘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爺: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捍衛者。
“我”:思想進步、有同情心,但軟弱的小知識分子。(板書)
四、布置作業
寫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祝福》魯迅8
教學重點:
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會環境對人物的影響
板書設計:
封建禮教
魯四 四嬸 柳媽 婆婆
初到魯鎮—被逼改嫁—再到魯鎮—乞討慘死
祥林嫂
操作步驟: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確文章的故事情節,按照情節發展的`順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初到魯鎮——被逼改嫁——再到魯鎮——乞討慘死(完成教學重點一)
3、引導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幫助學生歸納:死于貧窮、悲傷、恐懼、絕望、孤獨…… 從而證明祥林嫂清白無辜,對自己的死不負任何責任。
4、重點分析:誰為祥林嫂的死負責。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過失的人物:魯四、 四嬸 、 柳媽 、婆婆…… 分析后明確,大家都不是兇手,又都是兇手。
5、總結分析:祥林嫂的悲劇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禮教與神權迷信的摧殘與戮殺。標出“封建禮教”(完成教學重點二)。
6、延伸: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的最大障礙。伴隨著時代的步伐,最終將走向衰亡,走向毀滅,走進墳墓,千百萬勞苦大眾必將成為他們的掘墓人。標出墳墓的形狀。
板書設計說明 :
本板書采用圖形式,把社會環境(封建禮教)設計成一座大墳墓,主人公祥林嫂處于最下層,中間依次是其他幾個人物魯四、 四嬸 、 柳媽 、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禮教”四個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禮教對祥林嫂,對所有魯鎮人的殘害和扼殺。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節發展的順序,依次展現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祥林嫂的死,誰該承擔責任。再依次分析魯四、 四嬸 、 柳媽 、婆婆等人該什么責任,從而明確封建禮教上殺人兇手。
《祝福》魯迅9
1.下面這段文字采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在刻畫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日子很快的過去了,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人們都說魯四老爺家里雇著了女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這段文字有敘述,有描寫,也有議論。刻畫祥林嫂時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2.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魯四老爺說了三次話:①“可惡!然而……”②“可惡!”③“然而……”兩次說“可惡”,意思有什么不同?兩次“然而”表現了魯四老爺怎樣的態度和思想性格?
①第一個“可惡”對大白天在面前搶人表示氣憤,認為有損魯家尊嚴。②第二個“可惡”是對衛婆子發泄怒氣。③兩次“然而”認為婆家搶人也有理,表露了維護封建禮教的態度和自私、偽善、冷酷無情的思想性格。
3.指出下列三句話各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并說說這些修辭方法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①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
②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③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④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
①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毀滅性打擊之后,膽小、恐懼、怕見人的心理狀態。②擬人、反語。和祥林嫂的慘死形成鮮明對照,形象地諷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騙人、殺人的本質。③反復。描寫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④頂針。不但表達緊湊,語言連貫,而且突出了魯四老爺虛偽和頑固守舊的性格。
4.試歸納作者對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時肖像描寫的作用。
表現祥林嫂是一個勤勞善良的舊中國的女性。
5.作者寫到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鎮時“眼角上帶些淚痕”,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遭受重大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的外在表現。
6.作者第三次寫祥林嫂肖像突出了“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祥林嫂已極度悲哀,完全麻木,瀕臨死亡。
7.三段描寫重點突出了魯迅說的“畫眼睛”的方法,從祥林嫂的眼神變化中,告訴了人們什么?
通過眼神的變化暗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禮教、封建勢力的迫害摧殘下一步步走向死亡,從而控訴了封建禮教、封建勢力吃人的罪惡,啟示人們起來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
閱讀最后一段,回答下列問題。(8—12)
8.這段文字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這段文字主要寫了魯鎮年底“祝福”景象,與小說開頭形成呼應,以樂景襯哀景,與文中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形成鮮明的對比。
9.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諷刺,或沉郁悲哀,結合此段文字具體分析作者的語言風格。
《祝福》中的語言是沉郁悲哀的。作者選擇色彩不太強烈的字,聲調不太響亮的字,造成稍長的句子,使大家讀了,因語調的緩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聲是“鈍響”,天色是“愈陰暗了”,滿天飛舞的大雪,全無美感,“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寫的是新年的氣象,色彩卻如此暗淡,情調是如此悲哀,樂景不樂,只讓人覺得沉郁。
10.全段透過“我”的感受描寫了祝福景象,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
11.“我在蒙朧中”,
①“隱約聽到”了:遠處聯綿不斷的爆竹聲。(不超過10個字)
②感受到了:聯綿不斷的爆竹聲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感到懶散和舒適,且掃除了白天的疑慮。
12.“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作者以這樣的語言收束全文,其美學價值在于:(不超過35個字)
與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慘象形成鮮明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1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開頭一段文字中對魯四老爺語言、外貌描寫的作用。
為說明小說人物之間的關系拉開序幕;同時凸顯了魯四老爺冷漠無聊、頑固守舊的思想和性格。
14.在“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沒問她姓什么,但中人是衛家山人,既說是鄰居,那大概也就姓衛了”這句話中,“中人”的含義是什么?指的是誰?“大概也就姓衛了”體現了魯鎮人對祥林嫂怎樣的態度?
指中間人,即介紹祥林嫂到魯家的人,是衛老婆子。魯鎮人不在乎祥林嫂到底叫什么名字,一來因為女人本來就可能沒名字,二來一個干下活的人,沒必要知道名字。所以他們并不深究。
15.祥林嫂從夫家逃到魯鎮后,成了魯四老爺家的仆人,“人們都說魯四老爺家里雇著了女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為什么祥林嫂反而倒滿足了呢?談談你的理解。
祥林嫂的能干在這段記敘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超乎尋常的工作負荷(“竟沒有添短工”表明這工作遠遠不是一個人能干下來的)并沒有給祥林嫂帶來抱怨,相反卻是滿足。這恰好是一個伏筆,下文“她誠然是逃出來的”,告訴我們,就算是在魯鎮這么繁重的工作環境下,也遠比在家要幸福得多。
16.文章中有一段“搶人”的描寫,魯四老爺對此的評價是:“可惡!然而……。”你怎樣理解這個評價。此后,衛老婆子又來訪,魯四老爺又說了一次“可惡”“然而……”,這跟之前所說的那次含義相同嗎?
“可惡”的是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衛老婆子,大白天公開搶劫魯府的傭人。這實在有損魯家的尊嚴和聲譽,著實可惡,因此要訓斥;“然而”表示轉折,可她們的作為又是族權范圍之內的事,難以公開斥責。這里,訓斥也好,轉折也好,都反映了魯四老爺滿腦子的封建家長思想,尊崇族權。第二次說的“可惡”意思是對衛老婆子串通搶人之后,還敢登門的.行為表示不滿;第二次說的“然而”意思卻是埋怨衛老婆子,畢竟像祥林嫂這樣能干的仆人太不好找了。第二次說這樣的話,表明了魯四老爺作為地主特有的小氣。
17.文章中兩次描寫了祥林嫂的“微笑”,請找出來,并比較這兩次微笑有什么不同?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老爺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真心實意的笑,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里同柳媽閑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結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經歷,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伏筆,為魯鎮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資料,同時也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
18.小說中寫到衛老婆子去魯家拜年,談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奮力反抗的情形,四嬸反復問了兩遍“后來呢?”請問:(1)這是否說明了她對祥林嫂的關心?(2)為什么?(3)后來為什么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
(1)不是。(2)四嬸追問“后來呢?”是為了滿足自己關于女人反抗男人的外奇心,尤其是祥林嫂還是個“回頭人”,在衛老婆子已經說到祥林嫂起不來了之后,還要追問“后來呢?”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她的愛打聽男女私事的陰暗心理。(3)聽到祥林嫂過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后,祥林嫂本人就沒有什么令四嬸好奇的東西了。此外,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大戶人家一般不對普通老百姓太多關注。
19.文章的結尾描述了一派平和、安詳的祝福景象,作者這么寫的意圖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沉重的封建禮教沒有因為祥林嫂的死亡而有所消減,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殺了死者又麻痹著生者的社會現實。
20.小說以《祝福》為題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題目是“祝福”,內容是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富人的“福”和窮人的“苦”兩相對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同時,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作者對祥林嫂這一類中封建禮教之毒而死的勞動婦女的深深同情,是對她們未來命運的祈禱和祝福。
閱讀兩段文字①第三段和②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21—23)
21.比較文字(一)(二),準確描述祥林嫂的容貌變化。
臉色由青黃帶紅變成黃中帶黑,烏絲變白發。
22.試著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這種變化的。
生活的壓迫。逃到魯鎮卻無法安身做人,孩子被狼吃掉,因為嫁過兩個男人受到歧視,捐門檻贖不能受到承認。容顏的摧殘,顯示了祥林嫂人生的道路已經很渺茫。
23.文字(二)說“她整天的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說明了祥林嫂怎樣的品格?是什么原因最終促使她變成“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
勤勞,能干。就算一個能干的人,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也會變得毫無用處。同樣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浸淫,淪為乞丐的祥林嫂的悲劇,卻可看出魯鎮人心中的麻木和冷漠,并且他們對這種冷漠習以為常。
24.祥林嫂臨死前提出這些問題說明了什么?
臨死前對“魂靈”、“地獄”產生的種種疑惑,說明祥林嫂對自己悲慘命運已產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識,但只是朦朧的,帶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發的、軟弱的。
25.“我”的答話起了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同情她并想安慰她,卻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懼,加速了她的死亡。“我”是一個善良、進步的知識分子,既不敢大膽否定這些迷信說法,又無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創傷,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好人。
26.為什么說祥林嫂對“魂靈”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
“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陰間見到兒子,“希望其無”是害怕死后被兩個丈夫分尸。
閱讀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問題。(27—30)
27.①玩物:和祥林嫂一樣命運悲苦的貧窮受欺的人。
②活得有趣的人:魯四老爺一類的富人。
③無聊生者:像祥林嫂這樣貧窮無靠、難以活命的人。
④厭見者:魯四老爺之類的封建統治者、衛道士。
這段文字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反映了社會上對祥林嫂悲劇的冷淡,這一切都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也烘托了“我”對祥林嫂命運的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激憤之情。
28.“想”字后所涉及的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祥林嫂的同情,對舊社會的憎惡。
29.前三句的環境描寫,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1)以靜襯動,為“我”的浮想提供契機;(2)以自然景物的寂寞,暗示社會環境的冷酷。
30.最后一句應該怎樣來理解才正確?
這是“我”的激憤而沉痛的反語,表現了“我”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31.賞析下列句式的特點,并說說這樣表達的好處。
(1)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空的”、“下端開了裂”,是定語后置句(倒裝),表示強調,突出了祥林嫂忍饑挨餓和沿街乞討的艱辛。
(2)“阿!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用了感嘆句、疑問句和設問句式,表明“我”先是驚異,后是支支吾吾,怕負責任的心態。
《祝福》魯迅10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刮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云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祝福》魯迅】相關文章:
魯迅《拿來主義》讀后感(通用11篇)12-20
魯迅《拿來主義》讀后感(通用15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