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口再生產教學設計
高二地理人口再生產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目標:了解人口再生產、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了解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2.目標:能夠閱讀、分析人口與環境關系的統計圖表、,判斷人口再生產類型。
3.情感目標:樹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科學人口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人口再生產的類型及其轉變
〖講述在不同的階段,人口再生產類型有著很大的變化;人口再生產雖然是人口發展的基本內容,卻并不能等同于人口發展;人口發展的內容應包括三個方面: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改變。
〖教師講述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化及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正是人口再生產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活動分析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及其原因
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再生產轉變的原因人口增長的變化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長率原始型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條件惡劣,戰爭頻繁,人口死亡率高,人口數量速度十分緩慢極高極高極低傳統型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生存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高高較低過渡型生存環境有了極大改善,醫療衛生事業進步,導致死亡率以較快速度下降 高中物理,但出生率沒有同步下降,而是相對滯后。高低高現代型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經濟、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出生率持續下降。低低低 〖學生討論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首先開始于出生率還是死亡率?為什么?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首先開始于死亡率,死亡率的下降,隱性地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當死亡率下降趨勢穩定后,人類的生育觀念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自發地或自覺地發生變化,進而改變出生率。)
〖學生討論 導致人口死亡率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讀圖練習 讀課本圖1.1,分析各階段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及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
〖學生活動 讀課本表1.1(芬蘭1785—1976年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分析芬蘭人口再生產的變化情況及原因。
〖學生活動 讀課本第5頁表1.4,繪出新中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并據此簡單分析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劃分依據
人口再生產類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決定的。
從數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產類型實際最終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人口再生產的轉變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從死亡率的下降開始的
從人口發展的歷史來看,各個階段死亡率始終低于出生率。
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營養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種條件,特別是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條件。可見,生產力的發展對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這也正是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首先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基本原因。
(三)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學生活動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及各大洲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分布
〖教師小結
國家類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類型發展中國家低低低現代型發達國家高低高過渡型 由于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較大,因此世界人口再生產類型也屬于“過渡型”,處在向“現代型”轉變的過程。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社會、經濟、文化及環境等的差異,并不具有同步性,各自存在一些特點。
盡管許多國家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相同,但這并不表明這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處于同一水平。
〖學生活動 根據課本第5頁表1.3分析討論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差異
〖學生作業 課本23頁綜合練習1
【板書設計】
1.1 人口再生產 一.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 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1.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劃分依據 2.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 3.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
【高二地理人口再生產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中學地理中國的疆域教學設計(精選11篇)09-04
高二語文《雷雨》教學設計(通用10篇)04-24
初二地理水資源教學設計(精選11篇)10-19
八年級地理《土地資源》的教學設計10-14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高二數學教學反思03-19
高二化學的教學計劃03-10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