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學設計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掌握幾個文言實詞。
2.學習先作分析后下結論的說理方法。
3.懂得文中所說的“言”和“行”的關系。
【課文翻譯】
原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翻譯:嘴巴能正確表達,自己能付諸行動的是國家的至寶。
原文: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
翻譯:嘴巴不善于表達,自己能付諸行動的是國家的器物。
原文: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翻譯:嘴巴能正確表達,自己不能付諸行動的是國家的用具。
原文: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翻譯:嘴巴上說好聽的,自己行動丑惡的則是國家的妖孽。
原文: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翻譯:治國的人敬重國家的至寶,愛惜國家的器物,使用國家的用具,鏟除國家的妖孽。
【課文分析】
通過分類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荀子對“能言”又“能行”的人贊美(“敬”),而對“言善”卻“行惡”人的憎惡(“除”)。
在表明對這兩類人態度的同時荀子還辨證地分析了另兩種人:“不能言”但“能行”的人;“能言”但“不能行”的人。這兩種人雖然有一方面的“短處“,但也有一方面的“長處”,那么就要“用” 他們的“長處”。所以,對這兩種人也要“愛”和“任”。荀子的這個觀點,今天看來仍是可去取的。
【思維訓練】
1.在言行關系方面,文章列舉了哪幾種不同的表現?
( 第一種:能言、能行;第二種:不能言、能行;第三種:能言、不能行;第四種:言善、行惡。 )
2.作者對言行關系方面的不同的表現,給予什么評價?
( 作者評價:第一種人是國寶;第二種人是國器;第三種人是國用;第四種人是國妖。 )
3.作者對上述四種人,應該如何處理?
( 對這四種情況,應該分別對待:敬、愛、任、除。 )
4.本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 用人要任人唯賢,對不同的人要取其長處,對“言善行惡”的人不能姑息,而要堅決清除、擯棄。 )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讓友誼之樹常青》的教學設計10-09
草蟲的村落之教案設計03-20
數學教學之方程教學反思03-20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送魏萬之京》教案設計08-10
新的課程改革之教學反思03-20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