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教學理念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
教學步驟一、課前學習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堂教學內容(一)克隆是什么1.導入。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于克隆的設想。他想像的依據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資料。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明確什么是克隆。(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4.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二)克隆的科研成果1.分組自學(出示幻燈片)。
自學要求:(1)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
(2)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4)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3.小結上述內容:(出示幻燈片)。“克隆”與克隆的科研成果
說明對象說明順序類別研究成果時間說明方法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生物進化低——高魚類鯽魚1979年下定義作詮釋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鯉鯽魚兩棲類爪蟾蜍1962年黑斑蛙1978年哺乳類鼠多利羊1996年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出現的,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三)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1.閱讀思考。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3.教師小結。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三、課后拓展學習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奇妙的小腳教案設計(精選13篇)05-27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